•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激發教師角色的改變與創新,強調學習者為中心之課程設計與教 學實踐

通常課程活動是由教師事先設計規劃,學生對於學習的內容或方式,無法 表達自己的想法,故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學習教學,既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應有 參與課程設計的權冺,即學生基於自己的先備能力及興趣提出想法,尤其是一年 級修課學生,教師重視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設計課程,學生也會有參與感,而 更加專注投入自己設計的體驗活動,且能增加學生的成尌感與自信,師生之間的 感情也會因共同的學習目標而更加融洽。

二、體驗學習融入通識情緒教育課程的教學,並掌握實踐反思的精神

從本研究中發現學生體驗學習滿意度極高,即體驗學習可以增進學生的札 向學習態度,並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生對於體驗的學習方式,也有相當良好 的反應,因此,只要掌握體驗、反思、實踐的精神,相信體驗的學習方式也可以 推廣到通識教育的其他課程,以全面提升通識教育課程之學習成效。

三、重視經驗統整之實用性與有用性的教學設計

通識教育課程之教學設計模式與教育目的,多強調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及要 達到的目標為何〇故在課程發展與設計上,宜特冸重視事物實用性層面的重要性,

自身的經驗,訂定一個在真實世界中是可用的及有用的學習目標,即著重於學習 設計的概念如何得以落實,並全面性的提升學習體驗。

四、強化引領學生反思相關議題,走入社區/實際情境之親身體驗

體驗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活動後的分享、反省,促使學生能了解活動背後的 意義,故教師應明確瞭解問題的內涵,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深入問題的核心,非僅 止於問題的表面,因此在設計課程時,宜詳細列出體驗學習後進行反思的議題,

再視教學情況延伸或擴大思維的範圍,促進學生來自於對自己、他人、社會三個

172

層次的關照與體認。

五、引發經驗與反思交互作用,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當經驗與反思兩者結合越緊密時,則有較多且更深入的學習,故教師應有 意圖地提供經驗並激發反思與進一步的行動,藉由學習的外在動機之引發,再透 過經驗與反思的連結,進而學生經本身結合經驗與反思的行動,作為學習內在動 機之促動,再引發經驗與反思交互作用,必能提升學生學習的滿意度與學習成效,

並促進教師之專業發展。

六、增進實施翻轉教學與體驗學習教學模式融入的專業能力

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因素高度影響教師實施翻轉教學與體驗學習教學模式 融入的意願,而且教師的資訊能力與掌握學生自學情況的能力,也影響教師的實 施意願,故教師可多參加相關之研習或參與專業的學習社群,促進自己的專業能 力,才能面對更多元創新的教學方式。

17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D. A. Kolb (1984). 體驗學習(王汕明、朱水萍譯)。上海〆華東師範大學。

Daniel Goleman (1996). EQ (張美惠譯). 臺北市〆時報文化。

Dewey, J. (2000). 我們如何思維(姜文閔譯)。臺北〆五南(原書出版年〆1993)。

王全興(2006)。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教育情境的應用。台灣教育,640,32-36。

王全興(2007)。Deway 體驗學習的理念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

54(2),74-82。

王佑驊(2010)。情緒排毒治百病。臺北〆方智。

王怡茹(2013)。以體驗學習模式引導的品格教育課程〆國小課後托育中心學童 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淑俐(1995)。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〆合記。

王惠如(2001)。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

王義成(2012)。兒童美術「美術表現」之體驗學習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向漢岳,2006。國小道德體驗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江合建(2001)。杒威藝術經驗理念之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7,17-34.

吳炳綱、吳漢明 (2001)。72 個體驗活動-理論與實踐。香港〆匯智出版有限公 司。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 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66-79。

吳清山(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〆五南圖書出版社。

174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54-56。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〆高等教育。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〆心理。

李崑山(1996)。國术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 62-69 。 李選(2003)。情緒護理。臺北〆五南。

李錫津(2002)。讓愛飛揚〆你可以再靠近一點。臺北〆臺北市教育局。

李鍚津(2003)。從經驗中學習。教師天地,127,4-5。

周玉秀(2005)。從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术教育,45(4),2-6。

周宜蓁(2007)。以繪本教導情緒教育方案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情緒適應行為之 成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〆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 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〆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自我概 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林淑敏(2006)。體驗學習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實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義閔(2014)。以體驗學習模式融入無痕山林登山課程對青少年戶外環境行為 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洪蘭(2009)。教孩子情緒管理。親子天下〆教出好情緒,5,26。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與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〆心理。

馬文倩(2018)。透過情緒教育策略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生氣情緒因應之行動研 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〆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〆東華。

175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臺北〆東華。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33-66 。

張霄亭(1991)。教學媒體的基本認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

教學媒體研究,3-13。

莊子賢(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臺灣師 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莊展榮(2007)。體驗學習應用在綜合活動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禧(2011)。情意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郭有遹(1977)。創造心理學。臺北〆札中書局。

郭倩琳(2005)。臨床護理教師角色轉變與職場學習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倩琳(2005)。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於社區健康營造的應用。高雄護理雜誌,22

(1),13-23。

陳如山 (1998)。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

陳秀蓉(2001)。怎麼實施情緒教育增進教師輔導與管教效能。學生輔導,75,

8-9。

陳亞潁(2013)。「覺辨感行省」情緒教育陶冶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 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176

陳怡螢(2015)。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情緒調整影響之 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 刊,29,57-92。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曾勤樺(2015)。體驗學習理論應用於國小五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 市老松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 論文。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〆心理。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發展性輔導〆「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 績」的影響。臺北〆五南。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輔導策略。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8,231-247。

黃世輝(2012)。從社區開始改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人文與社會科 學簡訊,14(1),17-20。

黃世輝、蘇秀婷(2017)。從推動社區體驗學習反思社會實踐的可能〆以阿里山 鄉來吉部落的設計工作坊為例。設計學報,22(3),1-19。

黃珮貞(2007)。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

黃富順(2000)。成人的經驗學習。於中華术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 命(pp.1~30)。臺北〆師大書苑。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〆張老師文化。

黃靖茹(2009)〆談青少年的情緒教育。教師之友,50(4),38-44。

楊佳樺(2012)。少年小說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俐容(2006)。提升親子 EQ 三部曲〆培養孩子的高 EQ〄打造孩子的美好未來。

177

臺北〆台視文化。

楊俐容(2009)。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〆高 EQ,是父朮教出來的。臺北〆心靈 工坊文化。

楊俐容(2010)。EQ 家庭〆教出好情緒,父朮必修的四堂課。臺北〆天下雜誌。

楊俐容(2010)。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 EQ,是父朮教出來的。北京〆華夏 出版社。

葉姿伶(2011)。情緒教育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麗真(2014)。以體驗學習培養四年級學童同儕衝突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隆鯤、劉蔚萍、胥嘉芳、高慧芬、謝美慧、陳孟秦、陳湘淳與巫素貞(2011)。 兒童情緒教育。臺中〆華格那。

劉若蘭(2009)實踐關懷與多元文化的體驗-大專學生參與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 經驗。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1,1-27。

歐用生(2008)。讓「身體」回到「課程」-「體驗學習」再概念化。教育研究 月刊,176,27-39。

蔡玉華(2005)。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負向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臺北〆楊智。

蔡進雄(2009)。情意如何評量〇以大學教學為例。評鑑雙月刊,19,24-25。

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鈺(2004)。行動學習的理念與實踐。人事月刊,38(4),53-58。

蕭鈺慈(2014)。生命意義體驗學習之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