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前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以供臺灣地區欲朝向優質發 展的社區、政府各相關單位及相關領域工作者之參考。

一、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五大資本與優質發展為國外引進之概念,並不完全適合國內社區 使用,本研究嘗試將其二概念融合在其中,然而一個優質社區所涵蓋 的面向相當多元且會因本身所掌握的資源不同而發展各異,同一套標 準套用在其他像是都市大廈型的社區就不恰當,因此可再透過深入訪 談社區以瞭解實際情形與需求。

(二)後續研究者可考慮將研究對象依社區特性分類(如:鄉村、都市 型、偏遠地區之社區)或立意選取已獲得相關單位認可發展優良之社 區(如:農委會之經典社區、林業優良社區;環保署之清境家園優良 社區等)進行評量,進一步探討本研究量表的適用性。

(三)本研究僅以性別、年齡及居住時間為背景變項,建議後續研究者 可再增加背景變項,以瞭解更多可能影響五大資本構面的因素。

(四)本研究在量表效度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 EFA)。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用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factor analysis, CFA),做為因素結構的驗證,還可以 與其他次模型整合,以構成完整的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對量表測量模式之建構是否良好進行分析。

(五)社區的運作發展為動態之過程,暫時性的常模僅能提供初步的參 考,有待更多社區樣本填寫量表,逐步建立全臺灣社區的常模對照。

(六)本研究暫時性常模以百分等級區分出低分組與高分組,可針對低 分組與高分組社區之間的特性、所在區位等因素進行相關的探討。

二、給社區的建議

(一)藉由此量表的填答,得出社區五大資本的強弱,針對社區所擁有 強項繼續保持,表現較弱的部分則可延請專家學者協助或由社區組織 主辦座談會共同討論可改進之方法。

(二)自然資本應著重在保護當地水資源環境。

(三)人力資本應強化小學校長在社區發展中的角色。

(四)建設資本應著重在營造更多的綠地空間。

(五)社會資本應加強社區發展事務資訊的公開與透明化。

(六)互動資本可加強社區產業的結合與創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第十一版)。台北市:五南。

王秀雲(1999)。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教育資料與研究,27,27-30。

王揚智(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元祥(1999)。終身學習社會中學校公共關係之角色。中等教育,50(6),

32-39。

行政院(2005)。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8 年 5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539&ex=1&ic=0000015 何金針(2001)。新世紀時代學校校長領導之省思。學校行政(16),26-33。

余安邦(主編) (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 相遇。台北市:遠流。

吳信如(譯) (2002)。Paul Hawken, Amory Lovins, &L. Hunter Lovins 著。

綠色資本主義

:創造經濟雙贏的策略。台北:天下雜誌。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

李世賢(2006)。學校義工組織網絡資源運用之個案研究以台南縣一所國 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 義縣。

李永展(2006)。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理論與實務。台北:文笙。

李其芳(2006)。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 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縣。

李奇紘(2008a,11 月)。結合社區與學校優質發展評估因子之研究。載於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主辦之「

2008 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市。

李奇紘(2008b)。社區優質發展評估量表之研究-以 Farley & Costanza 五大資本理論為基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登輝(1995)。經營大臺灣。台北市:遠流。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 角度觀之。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周文欽(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心理。

周秀月(2005)。非營利組織在文化建設的角色與功能-以斗六市為例。南 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以嘉 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佳靜(2005)。建立良好學校社區關係的最佳前鋒∼教師。臺灣教育,

632,43-46。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 熒、楊振昇(合著):教育行政(頁 183-222)。高雄:麗文。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姿儀(2007,12 月)。振興地方文化產業的商店街組織運作機制之研究。

載於中原大學景觀系主辦之「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78-189),桃園縣。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小百科。臺北:師大書苑。

林振豐(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東 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素穗(2004)。城市生活品質評量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立德管理學院 地區發展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清達(1996)。國民小學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 狀況評估。花蓮師範學院學報。(5),1-46。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花蓮師院學報,

16,135-157。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台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

107,52-63。

林惠賢、郭佳慧(2007)。眷村居民需求評估量表的發展與測試。志為護 理-慈濟護理雜誌,(6)1,90-101。

林嘉慧(2007)。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引導都市空間再造之策略研究。中國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燕如(2004)。師院生教師地位取得-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孰輕孰重。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7。

邱婉麗(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邱惜玄(2005)。好山好水好社區。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當學校課程 與在地文化相遇

(頁 113-145)。台北市:遠流。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 析(二版)。台北:五南。

邱瑜瑾、邱志鵬(1994)。如何整合社區內各機構、企業團體、學校等參 與社區發展工作-以台中市工業區為研究之個案。靜宜人文學報,

6,39-82。

姜瑞菁(2006)。應用智慧型成長概念檢視台北都會區改善空間分散發展 機制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建築學—建築設計。(2008)。大英百科全書。2008 年 10 月 21 日取自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04010002.

柯慧雯、梁明煌(2008,10 月)。社區林業計畫推動對社區資本指標變動 影響研究。載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之「

2008 年社區林業」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80-109),台北市。

苗延威、張君玫(譯) (1998)。Michael Argyle 著。社會互動。台北市:巨 流。

孫宛琳(2004)。生態社區永續生活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 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俊雄、陳載永、蕭仁傑、陳合進(2004)。振興台灣木材產業之研究-

以車埕木之村利用林產文化教學暨休閒推廣中心為例。中華林學季 刊,

37(4),417-426。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 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

107,22-32。

徐震(2007)。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台北市:松慧。

高明、鄭浩(2002)。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鼎茂。

張力亞(2006)。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 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縣。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98,35-38。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 理學報,

(4)2,33-43。

張信文(2006)。細部計畫擬定應用「聰明成長」規劃原則之研究---以高 雄市農二十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未出 版,高雄市。

張培新(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 德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張淑君、劉怜均(2006)。農村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 埔鹽鄉永樂社區為例。中華農學會報(7)4,414-427。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作業要點。

許澤仁 (2008)。智慧型成長管理政策對於都市發展影響之情境模擬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市。

郭生玉(2000)。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東華。

郭曜棻(2004)。再現吸引力-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研析。社區教育 與全球化(頁 313-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文宗(2005,5 月)。學校與社區資源之結合與共享以嘉義縣平林國民小 學為例。載於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舉辦之「第六屆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頁 139-156),嘉義縣。

陳文慧 (2002)。鄰里通學道路設施與學童步行活動環境之調查研究─以 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陳君山撰(2008)。現代社會-團體組織與互動。2008 年 10 月 3 日取自

http://vschool.scu.edu.tw/sociology/dictionary/c8.htm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北:文建會。

陳英豪、吳裕益(1996)。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

陳淑眉(2005)。建康社區評估量表之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銘燻、吳文傑(2008)。策略領導量表建構及其信效度評估。臺大管理 論叢,

(18)2,63-78。

陳毅修(2006)。都市更新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中國文化大 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靜敏、李碧霞、張淑卿、莊瑞菱(2001)。社區健康意識量表之發展與 測試。新臺北護理期刊,

(3)2,77-87。

陸洛(譯)(1998)。Michael Argyle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巨流 曾正茂(2005)。優質發展之原則與策略。未出版手稿。

黃文雄(2007)。生態旅遊發展衝擊量表編製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立凱(2002)。社區網路對於居民社會資本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

黃立凱(2002)。社區網路對於居民社會資本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