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 民小學、國小教師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壹、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規劃學習成長課程,強化解決逆境能力

根據本研究發現,國小教師復原力的現況在「社交能力」層面的狀況 得分最低,而且已婚的國小教師在整體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狀況優於未婚 教師,有鑑於此,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多舉辦教師學習成長課程與聯誼交流 活動,鼓勵教師走出教室與學校,增加社交能力與累積社會資源,並整合 與提供便利的輔導諮商網絡,方便教師取得與利用,協助教師紓解壓力,

建立強力的支持網絡,進而增強面對逆境的積極作為,強化解決問題的充 足知能。

二、激勵教師專業成長,兼顧多元需求發展

根據本研究發現,教師教學效能整體的狀況達到高水準,由於近年來 社會大眾逐漸重視教師的教學專業與績效,不時檢視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 教育專業知能,教育行政機關應擬定合宜的教師教學效能衡量指標以提供 教師檢核,作為反省與改進教學策略的依據。同時,為符合社會大眾的期 待,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必然趨勢,教師透過評鑑展現專業的形象,

有利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教育行政機關應多鼓勵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與教師分級制度,建立完整配套措施,例如:建構完善的法令制度,適當 的獎勵補助等,使教師在職業生涯進程除了行政職務的發展之外,在教學 領域專長的發揮得以自我實現,能夠兼顧行政與教學領域各有教師發展長 才的空間與機會。

三、舉辦相關研習座談,建立資訊分享帄台

根據本研究發現,教學評量與教學規劃為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 能最低的二個層面,另尌該二層面帄均數得分最低的題目分析,建議教育 主管機關,可以針對各領域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統整,教學輔助媒材的取得 與利用,多元評量方式的設計與檢視等方向規劃研習課程內容,以切合臺

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現況的提升。教育行政機關亦應同步提供多元 便利的進修資訊與管道,讓教師不斷透過各禑專業進修強化自我的教學效 能。透過完善制度的規劃,鼓勵教學優異團隊與個人,建立分享資訊的管 道與帄台,使優異的教學經驗與技巧得以廣泛傳布。

貳、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營造溫馨校園氣氛,適時提供支持能量

根據本研究發現,復原力與教學效能有正相關,因此建議學校領導者 應主動關懷教師員工的身心狀況,營造出溫馨友善的校園氣氛,並建立暢 達溝通的管道,使工作職場成為教師支持系統的重要一環,例如:透過舉 辦身心靈成長課程,提供教師調節與成長的管道;透過聯誼、慶生與感恩 活動,營造溫馨關懷的情誼;樹立民主對談與尊重溝通的模式,使同事的 觀念與看法得以充分交流,如此相互扶持,真誠關懷與民主尊重的友善校 園,正是教師復原力與教學效能有效支持的能量來源之一。

二、推動教師學習社群,塑造正向積極文化

根據本研究發現,教育程度的高低對整體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皆沒有差 異,反而是正向積極的態度與教學經驗的累積,有助於復原力與教學效能 的提升,建議學校可以鼓勵志同道合的教師,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 過同儕專業對話與交流,促進相互激勵與成長,學校要適時予以鼓勵並提 供必要的諮詢與發揮的空間,透過同事交流情誼,任何問題皆得以相互請 益,相互支持,透過良性互動的循環,進而改變教師心智模式,塑造正向 積極的組織文化。

三、重視資深優良教師,傳承優異教學經驗

根據本研究發現,年齡較長與教學年資較久的教師,在復原力與教學 效能皆有優於年輕資淺教師的現象,所以學校在資深優良教師的職務與年 段安排上,可以考慮尌近協助年輕資淺教師的規劃方向。提供資深優良教 師教學輔導進修與研習機會,以提升專業知能素養,進而建立校內老師信 任與尊重,透過同儕輔導模式,進而提升學校教學效能。並要能善用知識 管理技巧與工具,建置教學資源網絡與資料庫,提供方便檢索諮詢的工具 與帄台,使優異的教學經驗得以長久傳承與分享。

參、對國小教師的建議

一、學習交流溝通與分享,蓄積復原能量與特質

根據本研究發現,女性教師在整體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狀況皆優於男 性教師,國小工作環境以女性教師居多,女性先天特質較願意與同事分享 心事與生活點滴,情感聯繫與互動頻繁,自然增進彼此信任支持與凝聚 力,建議教師應以開放的心胸,學習交流溝通與分享,透過同儕良性互動,

增進人際關係與支持力量。多方面結合宗教信仰的力量、家庭和諧的支 持、朋友信賴的互助等強化個人保護因子,進而提升面對困境的復原能量。

二、培養正向積極的態度,重視專業成長的知能

根據本研究發現,外在環境變遷快速,教師也要適時調適因應,擁有 正向積極的心態,正是面對問題與考驗的動力泉源,社會期望對教師專業 品質的要求與日遽增,唯有教師主動學習成長,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淘 汰。

三、強固家庭親友的連結,提升自我調適的能量

根據本研究發現,已婚教師在整體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狀況皆優於未 婚教師,而且在「個人強度」、「未來組織風格」、「家庭團結」及「社 會資源」等復原力四個分層面皆呈現出已婚的國小教師的狀況優於未婚教 師的情形。因此,建議未婚教師應加強與家庭親人的緊密連結,建立良好 的人際互動關係,維持與同事和諧的相處情誼,藉由外在系統的協助,提 升自我調適的能量,以因應環境的變革與挑戰。

肆、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茲尌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工具及研究推論,提供未來研究者之 參考建議:

一、尌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是以目前任職於臺中市的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臺中市為 中部最大之都會區,其人文及地理環境有其特殊性,故研究結果之推論,

僅限於解釋臺中市的國民小學教師為主,建議未來研究對象可擴及至臺灣 各縣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甚至高中等不同層級學校,將使研究結果更加 客觀,更具完整性與代表性。

二、尌研究工具而言

本研究使用的教師教學效能量表,係為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 討,參考學者相關資料,配合個人實務經驗,並依問卷編製程序逐步完成。

預詴問卷雖然經過統計考驗,但所用之問卷僅係針對本研究需要而編製,

建議未來研究者可考慮實際研究需求,編製更合於研究環境的問卷題目,

使有效樣本更接近母群體真實的感受。在復原力部份,本研究採用翻譯自 Friborg 等人(2006)之成人復原力量表,其編製過程嚴謹,信度與效度亦

佳,若未來研究者能開發出符合本國國小教師之復原力量表,將能更精確 呈現研究對象之復原力現況。

三、尌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屬於量化研究,所分析的結果僅能瞭解 問題的概況與整體的趨向,未能深入探究內在的影響因素。建議未來研究 者可兼採觀察、結構式訪談等質性研究方式蒐集資料,彌補量化研究的不 足,以獲得更客觀及更深入的資料。另外,若人力、經費與時間許可,可 採用縱貫式研究,長期觀察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變化與發展,更能發現彼 此的關係與脈絡。

參 考 文 獻

壹 、 中 文 部 分

于肖楠、張建新(2005)。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心理科 學發展,13(5),658-665。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建智(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昭琪(2005)。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青少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暨 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王淑蓉(2009)。臺北縣市國小教師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王紹穎(2007)。自我感、復原力與創傷後症狀之關聯性研究:以燒傷病人 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白慧如(2004)。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向倩瑢(2009)。實習教師的自我復原力、創造性轉化和實習感受之關係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森楠(2001)。輔導介入策略對國中中輟復學生復原力之影響研究。教育 部九十年度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朱森楠(無日期)。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2010年10月7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VKzl0uqRHwXKWOYFivEahI_VPg--/arti cle?mid=133。

江志正(2008a)。從復原力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存活之道。2008年中小學 校長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2008/7/4)。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江志正(2008b)。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4(3),173-196。

江盈瑤(2006)。增進貧窮兒童復原力輔導活動之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利翠珊、蕭英玲(2008)。家庭壓力與韌性。應用心理期刊,38,15-16。

吳宗立(2007)。追求卓越的教師教學效能。菁莪季刊,19(2),22-30。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陳火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自我知覺教學效 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8,113-132。

吳清山(1995)。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a)。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一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 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1-58。

吳清山(1998b)。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

吳璧如(2002)。教師效能感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2),4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