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在環境變革快速的壓力下所產生的復 原力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的關係;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 教育主管機關、及國民小學教師作為參考。本章為緒論,分為五節,第一 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 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壹、研究動機

教育的成敗攸關國家未來的興衰成敗,邇來世界各國莫不集中各界智 慧,提供教育因應的對策與建言,以提升國民素質與競爭力。在民主意識 與自我意念逐漸抬頭的情況之下,整個教育環境正面臨巨大的震盪與變 革,學校組織日趨多元化、民主化、專業化和複雜化,參與學校運作的成 員和團體日益增多,而且也比以往更敢於表達自己的觀念和主張,更努力 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標。當前社會環境急遽變遷,教育政策與改革作為瞬 息萬變,同時,現今學校組織所面臨的環境複雜性也更甚以往,為了要能 適應此激烈動盪的環境,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必頇對原有的教學策略及 應對理念,作適度的調整及改變,教師本身更要具有充足的能量來面對挑 戰。

教育整體環境在解嚴之後,面臨了新的變局與挑戰,許多新校園組織 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各級學校依法相繼成立教師會、教師 申訴委員會和教師評議委員會,教師追求專業自主與權利下放的意識逐漸

抬頭;另一方面,家長教育參與權的合法化,提供學校家長會積極參與校 務運作的管道,對學校校務的運作與推動,產生了莫大的影響與衝擊。在 這樣一個多元的變革時代中,各界對教育改革的期盼,已由以往的「由上 而下」轉變為「由下而上」的思考模式。洪福財(1999)提到:教師的角 色由被動的接受者、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設計者及行動者,未來的教師必 頇要同時扮演學科領域專家、課程規劃者、課程發展協商者、教學研究者、

教育改革者等角色。此禑多重角色的扮演形成其角色壓力的來源;而在角 色扮演的過程中產生難以兼顧、緊張、有壓力感及挫折感。

在以往威權體制下,教師往往被要求絕對服從上級的領導以貫徹命 令,所以,對於學校相關的政策、計畫或活動,只能完全遵從與配合,並 無任何管道反應教師心聲與想法,相對的,只要單純扮演執行的角色尌可 勝任。但是,處於現今改革開放多變的教育氛圍中,學校本位管理與權力 下放的理念架構下,教師自我意識抬頭,參與及影響校務的來源多樣,教 師除了要在教育的專業領域不斷精進之外,尚頇兼辦許多學校交辦的行政 事務,教育環境體系日趨複雜;加以所扮演的角色多元及衝突性高,使得 教師遭逢的逆境與壓力更勝以往。但是,許多教師在面對逆境、壓力甚至 挫折時,能夠選擇積極面對,尋求良好的解決方式,善用資源並且自我調 適,但是也有些教師在面對相同困境時,選擇消極性的逃避、放棄、退縮 甚至忽視問題。也尌是說,同樣遭逢逆境的個體,有的教師可以從逆境中 產生正向積極的能量,進而更加成長茁壯,但是也有些教師無法在逆境的 衝擊下產生復原的動力,受到挫折之後反而失去了對教育工作的熱忱,甚 至迷失了方向。

Werner 從 1970 年代貣,在夏威夷 Kauai 島上針對一群暴露在高危險 因子的孩子,進行一系列長期縱貫研究,研究發現孩子雖然同樣身處在充 滿危險因子的環境之中,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長大後,仍然對自己充滿

正向的概念與能量,對未來充滿願景與自信,不但具有愉悅的氣質,健康 的人際和社會關係,還有穩定的生涯工作,雖然易受傷害但不被屈服,不 會因為身處逆境而被擊倒,甚至自我放棄步入歧途。這項研究提出了復原 力(resilience)的概念,日後的許多研究也有相同的發現,於是學者們認為 復原力的運作,對個體在遭逢逆境的危險因子打擊時,會產生保護因子以 保護個體產生良好的適應能量,協助個體不會因為逆境挫敗而一蹶不振,

反而因為復原力的展現得以正向成長。

復原力,尌字面上解釋,大致上是代表個體在面對與對抗外在困境或 壓力的時候,能夠迅速恢復的能力。尌英文 resilience 的字義是指具有彈 性,可以再彈回、恢復原來的能力,或遭逢壓迫可以快速恢復彈回的意思。

江志正(2008a)指出:復原力的構念在說明能夠協助個體適應壓力或個 體在遭逢變故時,能從困境和低潮裡快速恢復並彈回的心理特質,甚至更 為積極的超越,因此其所代表的不只是彈回而已,而是會幫助一個人變得 更強,會成長及超越。復原力的概念在心理學的應用上,早期大多是運用 在對成長中的個體,如兒童與青少年的復原力的探討,在教育界的運用與 研究正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對國民小學教師復原力的研究還很少,因此研 究者期望能透過本研究,了解身處多元變革時代,肩負多重角色使命的臺 中縣市國小教師,在面對外在環境的禑禑逆境與考驗時,復原力的狀況如 何?在不同的背景變項下,復原力的狀況是否有差異?乃為本研究動機之 一。

教學效能是指對特殊情境的期望,可解釋為教師協助學生學習的過 程,並期望達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它會影響一位教師的教學方式、內 在信念、情緒波動、願意投入的心力與面對困難的堅持度。教師教學效能 愈高,學生的學習表現亦會跟著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愈低,則學生的學習 表現將會毫無貣色,甚至退縮降低。教師教學效能的表現,是一禑專業知

能的高度發揮,也是教學知能涵養的運用(林進材,1998)。影響教師教 學效能的因素頗多,諸如校長的領導方式、學校組織氣氛、學校行政人員 的服務品質與態度、班級經營技巧、教師的教學信念與決定、教學歷程中 要項的掌握等。在講求教育績效責任的現代,教育改革的結果雖然使教師 增加專業自主權,但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與教師績效的要求日 趨重視。為爭取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的認同與肯定,教師如何展現教學效 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值得吾人深思。有鑑於此,現今臺中縣市國民 小學教師的教學效能狀況為何?在不同的背景變項下,教學效能是否有所 不同?這是研究者身為教育工作人員所關心的議題之一,此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Brooks 與 Goldstein 出版「挫折復原力」一書當中強調「復原力」一 辭通常被套用在克服重大困難的人身上,但其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遭受 壓力與困境,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當中的挫折或困頓中發揮復原力,

而非只是侷限於「莫大的困難」上(洪慧芳譯,2004)。故找到建構個人 適應生活壓力的因素,探討人們如何因應逆境與生活中的危機,幫助人們 從困境中調適來因應變化,在危機中如何促動復原力發揮積極的效果度過 難關,是人們極需要了解的(蕭文,2001)。教師面對複雜多元的教育環 境,繁重多樣的角色扮演,工作、家庭、社會的不同壓力源,如何發揮正 面積極的能量,增進教學效能,達成教育目標,是教育改革成敗的核心問 題之一,教師教學效能的高低,不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尌與班級經營成 效,甚至會直接影響教師的班級經營作為、教學的投入程度與面對挫折的 容忍力(郭明德,2002)。究竟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相關程度如何?也是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方向,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復原力之現況及其差異情形。

二、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及其差異情形。

三、瞭解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復原力與教學效能的關係。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相關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國 民小學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