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探討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並綜合文獻探討及訪談之研 究結果與發現,提出下列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對學校的建議

一、多舉辦教師專業知能及班級經營之相關研習

教師面對師生衝突須具備教師管教的專業能力、處理學生不當行為的策略及 與家長溝通聯繫的部分等.因此,學校應多舉辦相關技能的研習,提供公開的管 道讓教師能吸收新知與經驗,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學校應了解教師在教學現

135

場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利用相關研習的機會,成為教師在教學與班級管理上的助 力.

二、提供教師處理師生衝突的協助與資源

教師是面對學生的第一線,但在處理衝突當下,可能需要學校行政方面的資 源或人力,以減緩衝突的蔓延.像是在現場中,教師面對情緒起伏大的學生,會 需要輔導室或特教組的協助;教師面對違反校規的學生,在過程中必須配合學務 處的程序等.因此,行政處室可以多與教師保持聯繫,提供合適的資源,共同成 為學生的助力.

貳、對教師的建議

一、應提升自己管教學生的專業素養

教師應隨時省思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恰當,如:要保留彈性,讓學生信服、

要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先了解狀況,再選擇適當的管教方式等。教師在管教 的過程中,若能兼顧公正性與合理性,並告知學生為何如此處理的原因,學生的 接受程度才會提高.教師為落實教育的第一線人員,因此,任何的管教方式皆應 以「教育專業」為出發點,讓學生能從過程中逐漸改善,步入正軌。

二、看待學生的不當行為,了解其背後的原因與動機

學生的不當行為包含:不符規範、影響秩序、另類行為等,其每一個行為背 後都有其成因,可能是學習動機低落、缺乏關心、家庭等因素.當教師發現學生 有不當行為,不僅是看行為的本身,也應該要探究其背後的原因與動機,找到不 當行為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所以,教師應平時多觀察學生日常行為,適時 給予關心與注意,找到其行為的動機,並加以使用最佳的解決方式.

三、增加親師溝通的機會及縮小與學生期望的差異

教師需要讓家長了解自己的班級經營理念與管教方式,使得親師之間在理念 與觀念上都能彼此認同,才不易產生因傳話所發生的誤會.教師平時應與家長保 持聯繫,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讓彼此的立場趨於一致,共同促進學生的正向成

136

長.另外,為了縮短師生間的認知、期望、及性格的差異,教師應給予學生多些 包容性,並且用更具體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學生的看法,進而用正向的方式鼓勵其 行為。

四、面對師生衝突應使用多元策略妥善處理

教師應該要能夠靈活運用多元的處理策略,妥善面對每一件師生衝突事件。

如:面對情緒起伏大的學生,教師先採用妥協策略以保護學生的安全,等待其情 緒冷卻後,在進行合作策略,說之以理.教師要了解衝突有其發生歷程,並清楚 每個策略使用的時機,以便在每一個階段能夠善用各種策略,找到師生衝突最根 本的癥結點,化解衝突。

五、依照學生的個性及衝突情境,選擇適合的衝突處理策略

衝突發生必有成因,若能針對成因去了解背後的動機與脈絡,選擇適合的衝 突處理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如:學生在課堂上有干擾秩序的行為,若輕微 的情況,教師可以先採取逃避,課後在私下找來合作;若嚴重影響全班,教師就 必須先以全班學習為考量,採取競爭策略.面對每一件衝突事件,可以運用多元 的處理策略去,發揮最大的效益,讓雙方皆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六、資深與資淺教師應互相請教與分享,善加利用資源擴大力量

資深及資淺教師在處理師生衝突事件中各有其優缺點,如:資深教師善於和 家長建立良好溝通關係、能迅速了解學生的特質;資淺教師則對資訊科技的變化 掌握度較高.因此,為了讓彼此能夠快速拓展專業知能,可以互相請教對方,並 從中學習處理師生衝突的要領,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值.另外,在課餘時間,資深 及資淺教師可以互相分享遇到的衝突經驗,選擇並融合成自己的處理策略,達到 教學相長的效果.

叁、未來研究者方面 一、研究場域方面

本研究重點在於研究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而研究者本身即為

137

個案學校內之教師,對於訪談內容的詮釋,可能帶有從教師主觀角度切入的觀 點。後續研究者若能選擇其他學校為研究場域,能更客觀、深度地了解師生互動 之實際面貌。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是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一個案學校進行研究,後續研究者可以此 為基礎,進行量化研究,蒐集足夠的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可就相關的研究問題,

更全面性的加以探討。

三、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是以教師觀點探討師生衝突的成因與處理策略,後續研究者可以以此 為基礎,進行學生部分的訪談或問卷,加以做交叉比較,已發展出更深入的研究 結果.

138

13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桂芳、陳文進、王明忠(2007)。師生衝突的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

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6,315-334。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

王淑俐(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叢桂(1998)。師生間的衝突事件與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7,42-57。

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 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臺北市:復文。

余姿瑩(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生處理師生衝突方式關 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吳文忠等譯(1997)。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 著。課堂研究。臺北市:

建宏。

吳永軍(2005)。課堂教學中的社會文化。載於吳康寧等著,課堂教學社會學(頁 116-156)。臺北市:五南。

吳忠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市:麗文。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靖國(1998)。誰有權力制定和詮釋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5,31-35。

140

李介至(2000)。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涵。諮商與輔導,175,11-14。

李淑瓊(2007)。國中師生衝突類型及成因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教師的觀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翠英(2008)。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工作壓力、師生衝突與因應策略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露芳(2002)。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

林雅芬(2007)。屏東縣國小學童師生衝突原因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帥韻儀(200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衝突問題解決模式建立之研究。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柯志明(2011)。師生衝突因素及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國立中 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柯進雄(1997)。學校行政領導。臺北市:商鼎。

洪筱琦(2009)。高雄市六所國中教師師生衝突經驗及其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熾文(1999)。師生間的衝突與管理之探討。班級經營,4(2),51-58。

張民杰(2007)。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2005)。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臺北市:五 南。

張照壁(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41

張德銳(1993)。淺談學校衝突管理。教師天地,64,49-53。

張德銳(2000)。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2001)。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銳、王淑俐、高紅瑛、賴志峰、李俊達、黃柏翔、吳美金、梁靜珊、蔡美錦、

楊麗華、蕭淑端、鄧美珠、楊士賢、詹季燕、余瑞揚、施博惠(2005)。人 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原教育。

張潤書(1999)。行政學。臺北市:空中大學。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編著(2002)。班級經營。新北市:蘆洲市。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理論部分(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陳士玉(2008)。師生衝突之成因與因應之探討-以高職學生為例。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巨峰(2005)。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及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美玉(1994)。師生關係的本質是和諧還是衝突。教育資料文摘,34(3), 165-168。

陳秀碧(1992)。中學生人際策略之研究-以建立對教師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著(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市:

三民。

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