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本章共分四小 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方 法與步驟,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析論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來常常在社會新聞上看見校園內師生衝突的問題,事實上,雖然它們只 是校園師生衝突中的其中一小部份,但其中的事件脈絡並非從媒體之報導即可全 盤瞭解。因此,研究者期望能了解臺北市國民中學的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

並提供在教育現場的教師一些具體建議。本節就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兩部分,茲 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多元開放的社會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已不如往昔,因此,在不斷改變中的 大環境中,教師在面對現今學生的諸多問題時,往往難以適從,甚至在處理學生 問題時,產生較多的挫折,導致師生間的言語或行為衝突,或是教師逐漸喪失教 導學生的意願。

本研究旨在藉由從臺北市個案學校師生衝突的現況,去探討學校師生衝突的 成因與處理策略的情形,本研究動機包含如下:

只要有學校的地方,就少不了師生衝突的事件發生,小至教室小衝突,大至 轉變成為聳動的社會新聞。師生關係與角色已隨著時代在轉變,傳統的師生衝突 成因和處理策略已和現在實際情況大有出入。加上近年來,家庭結構的轉變所浮 現的少子化的現象,更是讓家長們關心師生互動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現代校園師生關係已演變成另一種型態,主要表現出下列特徵(陳奎憙,

2

1990):師生之間的感情趨於疏淡、忽略人格的陶冶、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師道 觀念趨於現實等。

上述種種的內外在因素變化都將師生衝突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因此,以研究 者所服務的環境著手,想要了解在臺北市此個案學校中的師生衝突現況又為如 何?進一步對師生衝突情境提供更深入解析和描述。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師生之間的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強調的是「老師能為學生做些什麼」以 及「學生應該如何對待老師」,是重視彼此應盡義務的關係,而不是講究自己權 利的關係(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編著,2002)。在研究者的國中時期開始,

看過許多不同的老師處理師生衝突方式,有的老師親切且講道理,有的老師嚴肅 且高壓管理,有的老師表現得亦師亦友,有的老師有距離不容侵犯,種種不同的 風格也引發了不同類型學生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讓研究者開始對於師生相處 之道產生了疑惑與疑問,到底師生之間的衝突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

研究者在國中的求學階段中,有一位使我印象深刻的國文老師,為何她使我 印象深刻呢?在我眼中,她是經師也是人師,可能是因為她還有一個媽媽的身 分,因此,這個身分使我們上課起來倍感親切。。她除了教書,常會教導我們做 人處事的道理,會試著站在我們學生的立場著想,讓我們有種被理解的感覺;也 因為這種被了解的感覺,使我們都願意和她侃侃而談。這種感覺是在其他老師身 上沒有看過的,也是學生夢寐以求的好老師。所以,即使她不是我們的班導,但 是只要我們有發生問題或疑惑,就會主動地找她討論或分享,我們班也很少和她 發生衝突。然而,當時我的班導雖然也是常常關心我們,但就沒有那麼的貼切,

好像隨時隔著一道牆一樣,讓人沒有辦法突破。當下學生心裡有疑問時,心就會 懸在那裏,不知該如何是好?而且他平常與我們溝通時都很嚴肅,採取高壓手段 管理,因此,班上有些同學就會不服他的管理方式,常常會產生衝突。

另外,教育局指出社會越多元化,教師有時實在不知如何管教學生,現在學 生的偏差行為隨環境變得越益複雜,例如:偷竊、說謊、恐嚇、自我傷害、憂鬱

3

等行為,教師過去所受輔導培訓不足,也是造成教師管教不當、師生衝突的原因

(潘彥妃,2000)。由此可見,師生衝突的發生會因師生的特質而異,原因不只 是單方面的責任,因此,師生衝突的成因會有哪一些?乃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研究者懷抱著對於教育的熱忱,投入了考老師的行列。還記得報到時,當下 是抱著緊張雀躍的心情踏進國中校園,展開了我的教學之旅。畢竟是第一次正式 帶班及教學,在心中不由自主地充滿著許多疑問,很害怕自己無法做好一個專業 的老師。在新生訓練時,看到了和我有緣份的學生們,他們有自我的個性且聰明 活潑,但在我眼裡他們就好像是還未成長的孩子,需要人拉拔與呵護,但他們的 調皮與好動讓我感覺似乎不是很好帶。果不其然,從開學的第一天起,每天就有 一堆莫名的小狀況等著我處理,當時的我,每天過得煩心憂憂且很不愉快,無時 無刻須戰戰兢兢地去迎接下一個問題,因為總是覺得學生三不五時就可以製造麻 煩。正因為是第一年的教學生涯,因還不熟悉學生的個性,而時常與他們產生衝 突,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日復一日,長久下來,自己的心也變得越來越憔悴,也漸漸地沒有耐性,當 時考上的熱忱與我的理想抱負都不知去哪了,似乎被無形的問題磨光了。此時,

身邊的好友提醒我別忘了當時自己的初衷,頓時間讓我的頭腦清醒了,深深地和 自己懇談了一番,問自己:「生氣就能解決我和學生之間的問題嗎?如果能,我 們之間的問題就不會不斷地出現。」。經過了一番省思後,發現原來我把對自己 的標準套用在學生身上,才會沒辦法接受學生原本的面貌,後來才發覺其實應該 改變的是自己的想法與心態。

「此時,我發現學生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也缺乏他們所缺乏的東西或 是他們所呈現的言行舉止是我們不肯去面對的事實。所以,老師和學生本是一 體,本應當互相學習」。想法轉變後,接受且面對學生原本的樣子,把他們偏差 的言行舉止當成一種磨練,解決了就是我和他們的學習與成長,這樣的心態也讓 我慢慢地不僅看到了學生的優點,也從他們身上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透過了解他

4

們的個性,以調整我和他們的相處模式,遇到不同問題找到最適合的處理策略,

慢慢地降低我和他們衝突發生的頻率,以達到彼此之間的平衡。

黃筱雲(2009)指出隨著學生的認知逐漸發展,個體逐漸知覺到師生間文化 不平等之差異,與尋求獨立自主的需求與日俱增,教師若不能試圖先依照學生的 差異與類型去做判斷,進而去深入理解其心理需求與問題,師生衝突便因此發 生。是故,本研究希望透過訪談去了解師生衝突情境的真實面貌,是否因應不同 學生類型而產生不同的師生衝突變化?及師生在衝突過程中所使用衝突處理策 略的情況,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研究者經過學生時期到現在當上正式老師,還不是很清楚到底師生衝突的發 生是危機還是轉機?想當初在學生時期,看到那些老師在教育學生的路上,那樣 輕鬆又怡然自得,當下讓我覺得做好一個專業的好老師應該不困難,因此,我就 把我認為心目中不錯的老師當成我學習的目標。經過數些年,好不容易自己也成 為一個老師了,讓我發現我原本秉持著那些理想目標,好像與現實有很大的差 距,瞬間讓我頭腦清醒,良好的師生關係應該如何經營?每個人又是如何看待及 處理師生衝突的現象?在衝突發生的歷程中是否就能做預防與及早處理,削弱衝 突的強度?種種因素都是該讓我好好重頭學習。

師生關係是著重於「人」,希望老師藉由「人師的典範」使學生長善就失成 為「聖賢」(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編著,2002)。所以,在這樣的動機下,讓 研究者拾起了研究這篇論文的心,希望從研究的過程中去尋獲如何經營一個良好 的師生關係,以正向的角度去面對與解決師生之間的衝突,順便讓一些想當老師 或已經在老師這條路上的人,尋找到一個範本,讓大家成為一個讓學生愛戴的好 老師。因此,本研究想訪談的方式探討臺北市此個案學校中師生衝突的成因及當 下如何處理衝突的策略,讓師生皆可以充分說明他們各自的觀點,用第一手資料 呈個案學校的現況,故確有研究的必要,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5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臺北市國中師生衝突成因與處理策略的 情況,以供教學現場教師之參考。茲將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探討臺北市個案學校師生衝突的成因。

二、了解臺北市個案學校教師師生衝突的處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