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前述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幾項教育上的應用與未來進一 步研究等方面之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高中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參考。

壹、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 要求師資培育機構須開設「理財素養」相關等教育課程,並 列為任教理財教育教師檢核標準

國內師資培育機構所開設的教育學程,多為教育類等理論課程,

再搭配本科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即修畢教育學程,並具備實習教師 資格;但師培機構開設的教育學程中,如果沒有「理財素養」此類的 實務課程,是相當可惜的事!誠如本文一開始所談論,大多數的教師 都把教學當作一生的志業,作育英才、誨人不倦。但也因為未接觸其 他工作領域,加上政府明令規定教師不得兼職工作,在工作穩定與人 際圈挾小的雙重影響下,教師很少能接受完整與正規的的理財課程與 教育,誠如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教師的理財素養不算差,但是有待加強!

因為這不僅攸關未來理財教育的推行,更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生 涯。近幾年教師退休制度的變革,已肇使教育圈人心惶惶,教學的士 氣大受影響,甚有教師另謀他職,使教學品質受到影響。倘若大部分 教師接受良好的理財相關課程,依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應會有較佳理 財素養,對於教師生涯的安定、校園氣氛的和諧與繳學的品質,應該 有正面的幫助與影響。因此,研究者建議,教育行政機關應該要求師 資培育機構開設「理財素養」相關課程,並列為準教師應選修學分。

此外,針對即將任教理財相關課程的高中及各級學校教師,應開 設進階的理財實務、理財課程規劃、理財課程教材教法等師資培育課

程,並將相關學分列為考核合格理財教育教師之依據,以確保高中及 各級學校裡才教育的品質與成教。

二、 針對不同人格特質的教師設計不同的課程與培訓

依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高中教師不同的人格特質的確在理財素養上會 有所差異,但人格特質的形成有著複雜與多變的因素,有待心理學與教育 學者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同時也發現,教師的教育程度、修習理財課程、

理財實務經驗對於理財素養同樣有顯著的影響,如果教育行政機關在師資 培育部分多加努力,針對不同特質的教師設定不同的課程與培訓計畫,應 該對於教師的理財素養,也會有正面的影響與成效。

貳、 對學校的建議

一、 架構教師理財素養分享平台與成立教師理財教育專業社群,

讓教師可以交流彼此經驗,提高理財素養與理財教育的成效

理財教育在我國未曾正式與全面的實施,因此過去的教師們,多半採 取單打獨鬥的方來取的理財相關知識或理財實務經驗。當然我們不能說這 樣不好,但是成效總是有限。因此,研究者認為,校方應在現有之架構下 成立教師理財素養與理財教育分享平台或教師理財教育專業社群,此社群 不一定要每校都須成立,當然每校都成立是最佳的狀況,如果有困難,可 以鄰近的學校共同成立一個社群,藉由彼此經驗的交流與資源共享,除了 可以提高「理財教育」之成效外,也可促進教師的理財實務經驗拓展,以 增長理財素養;而教師理財素養的成長又能對其理財教育帶來助益,可謂 一舉兩得。

二、 加強開辦教師理財實務研習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修習理財相關課程」與「理財實務經驗」是影 響理財素養最相關的因素,固定期開辦理財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研習,是維 繫與增進教師理財素養最經濟也最簡便的方式。在研習中,透過學者專家 的講解與示範,使資深或出任教師都能握最新理財訊息,並坐實務經驗的 交流,甚至可以與上述的教師理財專樣素養社群(平臺)加以整合,建構另一 個學習型的組織。

參、 對教師的建議

一、 持續精進理財素養知能,抱持終身學習態度

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演進過程,在此種狀態下,教師應當瞭解自己工 作是有使命的,即使授課教材內容的熟稔度很高,但此份工作絕非一成不變 的,因為社會政在快速變遷著,學生也是。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其全新的生命 體驗;如果不能適應快速的社會變遷,就無法適應快速變遷的學生與教育現 場的因此,教師應該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的身教榜樣,不斷的精進學習,

以作為學生之楷模。教師只專研學科專業領域是不夠的,在從事理財素養方 面,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持續充實相關知能,面對環境與制度的變遷時,

能將影響與上害降至最低,並能專心致志於教學上。

本研究顯示,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有相關,但同樣也顯示理財素養與修 習理財相關課程與理財實務經驗相關,所以教師只要抱持的學習的態度,持 續、不斷精進的學習,必能使理財素養精進,並在教學與個人生涯貴畫上有 所益助。

二、 建立良好的教師同儕關係

對一個教師在教學上而言,有時是相當孤獨且挫折的,若加上學生、家 長與大環境的不友善,倘若沒有相關的支持,在教育工作上是相當辛苦的。

有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滿足情感需求、促進工作成效,並讓教師本身的情緒 穩定,展現健全的人格特質。在理財素養方面得助益是能藉由彼此的經驗交 流與分享,增進在理財教育與個人理財知識與經驗上的累積,進而提升理財 素養。健全的人格特質對於理財素養,多數有正面的關係,相輔相成之下必 能使教師在教學生涯上,走的快樂又幸福。

是故,每位教師的應認真經營與同事間的關係,透過分享、參與與相互 關懷,使教學環境更加的溫馨且正向。

肆、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對象為臺北市公立高中教師,推論的範圍僅限於臺北市,因此 結果的推論有其侷限性,無法推論到其他地區。所以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 延伸研究對象的範圍。

在縱的方面,可把國小教師及國中教師甚至大學教授納入為研究對象,

將不同階層的教師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做比較;在橫的方面,可擴大研究範 圍到臺北市以外、甚至全臺灣地區,進一步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地區的教師 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之現況與差異性分析。

另外,量化研究在發放問卷時,有時難免會因為協助施測者之個人知覺 或刻板印象,只將問卷拿給和自己比較熟稔、或是做事較牢靠的同事填寫,

但在校內風評不佳或人格特質有問題的同事,則避免將其當成問卷發放對 象,以減少與之接觸的機會。不過這類型有問題的教師,其人格特質狀況與 理財素養的關聯度,其實更值得一探究竟。所以研究者建議,未來可以針對

這種校內較具爭議性的不適任教師進行施測,甚至在條件允許下做個案研 究,相信更能印證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

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主要透過調查研究法,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並分析臺北市高中教 師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的現況與差異情形。首先在問卷的使用上,採用自編 的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問卷,雖經過專家與科學化的檢核與修正。但相關量 表未經過任何實證研究的檢驗,故在測驗上難保沒有疏漏與差誤而影響研究 的結果,故建議未來應發展普遍公認良好信效度的量表,特別是在理財素養 這部分。如此能使研究結果更為客觀與周全。特別舉出在理財素養的題目的 設計上,有許多改進的空間。題目的難易程度與刪題後所剩題數,都可能影 響測量結果,進而影響研究的結果。

其次,問卷調查往往因為時間、心理與情境的不同,而影響填答的結果,

在加上問卷發放是委託許多友校教師協助幫忙,無法掌握受室者填答的狀 況。此外因問卷調查僅能針對現象的呈現與了解,並且以被調查者心理知覺 和意願表達為限,因此無法針對受試者的個別情況做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若能在時間、精力、金錢等因素允許的情況下,採 行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所得資料將更為客觀與周全。

三、 在研究設計方面

理財教育是近幾年所推動的重點教育之一,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設計 仍可以「理財素養」為主軸,進一步探討「影響教師理財素養的因素」或「師 生在理財課程中遭遇之困境」,讓教育行政機關做為參考,以利後續政策的推 動或修正。另外,如果「人格特質」此概念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探討「學 生」人格特質的形成與理財素養的關連,未來研究者亦可以「學生人格特質」

為主軸,探討「學生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之間的相關性,相信這類的研究 成果亦能為學術及實務面帶來相當的貢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2007)。2007 年台閩地區高中職生與大學生財 金素養程度調查。取自

http://www.finlea.org.tw/News_show.aspx?id=138。

台北市教育局(2012)。各級學校統計資料。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ontent.asp?Cuitem=1129107&mp=104001。

行政院金融管理委員會(2005)。金融知識普及三年推動計畫。板橋:行政院金 融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管理委員會(2008)。國民金融知識調查。取自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urvey.sinica.edu.tw。

行政院金融管理委員會(2009)。個人理財高中篇。板橋:行政院金融管理委員 會。

行政院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9)。金融 Q&A 教育部版。取自

http://ww.edu.tw/files/list/B0055/。

行政院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

周惠莉 (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中原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秋慧(2004)。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以台灣高科技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秋萍(2010)。台北縣國中學生理財素養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呂秋萍(2010)。台北縣國中學生理財素養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