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對音樂教師與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如下:

一、給音樂教師的建議

(一) 音調型教學方式宜融入音樂教學。

由本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音調型之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在音樂要素方面的學 習成效。音調型圖卡與音調型手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力,並能增強學 生對音樂感受的長期記憶,因此研究者建議音樂教學者運用音調型之教學來進行 音樂教學。

(二) 音調型圖卡與手勢宜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對應。

音調型的課程中,雖然沒有固定哪一節課就一定要使用什麼樣音調型進行教 學,但仍有其大原則存在,音樂聽想來設計課程,這些音調型的設計皆是從簡單 到困難,由音調型的句子短到長,就像是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請對於音樂陌生的孩 子,唱一整首超乎他認知年齡的歌曲。因此教師在設計音調型圖卡與音調型手勢 時,除了須配合學生的生理與音樂認知發展程度,還要注意所設計的音調型圖卡 或音調型手勢是否真的能讓學生與其產生連結,例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看到 教師右手手心朝下,左手至於肚臍,右手位子擺放的高低位置就能很快的與音高 產生連結。否則教師辛苦設計出來的課程很可能只會讓課程看起來很精采,但實 際上卻無法完全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97

(三) 音調型教學策略可提升歌唱音準,但教學實施時間需至少 三個月以上。

謝瑩蓉(2005)指出歌唱音準能力的培養都是需要長時間的,所以圖形與手 勢輔助教唱的時間應該要拉長,對於演唱旋律與聽辨節奏、旋律的能力都是能夠 提升的,李佳玲(2005)認為音型教學對中低音樂性向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發 展工具之一,也可教導學生用歌唱的聲音唱歌,同時音樂聽想的培養都是需要長 時間的投入的。

研究者實施為期三個月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有所成效,若學習時間再拉長,

想必成效會更為顯著。

(四) 強化兒童音調語彙的能力可提升兒童的調性感。

蔡迎禾(2009)指出,運用五聲音階於補救教學課程,能夠使缺乏自信、音準 不準、歌唱聲量問題的學生都有所改善,能提升學生唱歌能力與自信教學,劉斐 如(2009)認為運用五聲音階於補救教學課程,能夠使缺乏自信、音準不準、歌唱 聲量問題的學生都有所改善,Conway (2003)提出學童的第一堂器樂課,對於音 樂聽想的音調感能力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者建議音樂教師在從事音樂教學時,應以視唱為基礎,再延伸至和弦、

曲調上的學習。但須注意不能為了結合和弦與曲調,反而模糊了教學重點,所以 在結合和弦與曲調的教學之前,應確定所設定的課程是利用視唱來幫助和弦、曲 調之學習,教師切勿為了連結而連結。

(五) 音調型圖卡教學時須掌握「聲音在符號之前」之教學原則。

運用音調型的教學方式,音調型圖可在課堂上一定是需要呈現的,教師一定 要切記音樂在符號之前,Conway (2003)也曾提出學童的第一堂器樂課,要注意

98

音樂要在符號之前,切勿符號在音樂之前。而音調型的圖卡的大小必須要讓最後 排孩子都看得很清楚,以免出現學生看不清楚圖卡而上課分心。每一節課的音調 型圖卡的設計,應將中央 Do 到第三間的 Do 這八個音,隨著每一堂課都應慢慢 加入教學之中並呈現出來,切記勿操之過急,一次加太多音,學生會覺得學習是 件繁重的事,因而降低他們的熱情。

二、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與時間等因素,將研究對象限定為台東縣台東市興興國小 四年級之學童。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選擇不同年齡層或地區的對象進行研究,以 瞭解不同研究對象之研究結果是否會呈現不一樣的研究結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屬於量化研究。並沒有探討到經過實驗課程後,學 童對於音調型之學習態度有無變化,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設計與學習 態度相關之量表或訪談,以瞭解學生在經過實驗課程後,是否有增加其對於音樂 的學習興趣。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僅探討音調型對於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研究僅針對

「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識、Ⅰ與Ⅴ級和弦辨識」等三個面向進行研究,建議未 來研究者可以將研究範圍擴展至其他音樂的面向。並且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將 音調型運用於不同的音樂學習層面。

99

(四)評量方式

本研究的採用測驗的方式進行評量,想瞭解學生在經過實驗課程後,在音樂 學習成就上有何發展情形。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加入學生自評或互評的評分方式,

瞭解學生對自己與他人的表現有何看法,並且學會尊重與欣賞他人的態度。

三、結語: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對音樂教師來說,如何以最簡單的動作或聲音呈現所欲 達到的成效是值得深思的,利用具體音調型圖卡或音調型手勢的呈現,可以幫助 學生更「靠近」音樂,進而習得音樂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讓音樂以最簡單的方式 進入到孩子的生活當中。

所以教師設計音調行課程的內容應審慎規劃,且務必要配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與生理發展的能力,在課程設計上教師呈現的先後順序相當重要,例如:音樂先 於符號,這一點是設計音調型課程相當重要的。教師在教授音調型手勢時,需要 將手勢擺放的位置、擺放的方式都應清楚介紹,然而參考先前的文獻或是具備教 學經驗,都能夠讓課程編排進行的更為順利。在實際運用音調型圖卡與音調型手 勢於音樂教學中時,教師必須逐漸的加深加廣,讓這些課程不僅是引起學生的注 意力,還要能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以幫助他們在音樂學習的路上都具有高度 興趣的。

音樂能點亮我們的生活,更能為生活增添色彩,更重要的是要使音樂進入到 孩子的生命當中。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能讓音樂教師發展不同音樂教學方式 的可能性,藉由音調型來提供教師在課堂上能使用的另一個教學方式,也希望能 使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能更靠近音樂,讓音樂變得很簡單,進而讓音樂進入學生 的生命當中。

10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文君 (2012)。運用手號策略於歌唱教學對七年級學生音高準確度之準實驗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著。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B.R.Hergenhahn &

Matthew H.Olson,1934-)。台北市:五南。

王光啟(2006)。試述自然大調音階教學的視覺啟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安徽:

皖西學院藝術系。

何佩華(2001)。躍進音樂課程-學習系列活動教師手冊。高雄市:麗文文化事 業。

吳榮桂(2002)。頭聲唱法解析。臺北:樂韻。

李茂興(譯)(1998)。音樂教育概論(C. R. Hoffer 原著,1993)。臺北市:揚智。

李重光(2008)。音樂理論基礎──最權威的中文樂理教本。臺北市:世界文物出版 社。

李永剛(1970)。實用歌曲作法。臺北:全音。

李君儀(2004)。國小四年級兒童「曲調」聽音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

李佳玲(2006)。戈登(Gordon)「音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調性音樂性向」與

「歌唱音準及節奏表現正確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國立臺南大學。

李坤(2010)。淺談和聲教學與即興伴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內蒙古:赤峰學

101

院。

林福裕(1993)。兒童發聲與合唱指導。臺北:樂韻。

林金慧(2010)。用三和弦的情態理論解釋大小音階的演化。臺南科大學報,29,

135-152。

姜曉玲 (2006)。肢體動作融入曲調音程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兒童歌唱音準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范儉民(198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倪端(1997)。音樂小童 do.re.mi。臺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孫清吉(1989)。自然的歌唱法。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徐瑩瑩、馮婉燕(2007)。三到六歲幼兒歌唱音域發展之研究。南京:南京師範 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康謳 (1976)。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臺北:天同出版社。

張統星(1991)。音樂科教學研究。臺北:大陸。

張統星(2001)。音樂科教材教法。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張錦鴻(1998)。新版基礎樂理。臺北:大陸書店。

張渝役(2002)。國小音樂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敏仁(2005)。戈登音樂學習理論運用於合唱和聲感訓練之理念與應用。載於 陳曉雰(編輯),2006 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音樂教育法之理論與實務論文集

(115-134 頁)。臺北:師大音樂系。

102

莊敏仁(2006)。戈登音樂學習理論運用於合唱和聲感訓練之理念與應用。載於 陳曉雰(編輯),2006 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音樂教育法之理論與實務論文集,

(103-114 頁)。臺北:師大音樂系。

莊敏仁(2008)。兒童合唱團團員歌唱音準問題初探。載於陳曉雰(編輯),2008 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合唱教學與研究論文集(39-64 頁)。臺北:師大音樂 系。

莊敏仁(2012)。兒童唱歌聲音與歌唱調性感之研究。臺北市:東和音樂出版社。

莊惠君(譯)(2006)。幼兒音樂學習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Gordon,E.E.原著,1997)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陳大蒼(2007)。和弦結構的手勢教學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成都:四川 音樂學院作曲系。

陳大蒼(2009)。和弦名稱的規範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成都:四川音 樂學院作曲系。

陳佳芸(2010)。國小一年級兒童使用唱歌聲音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陳佳芸(2010)。國小一年級兒童使用唱歌聲音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