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調型應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童音樂學習之成效。本章共分為 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莊敏仁(2012)以美國音樂教育學家 Edwin Gordon(1927~)的教學理念,指 出音樂教師對於兒童歌唱聲音的發展、遭遇的困難都應有所瞭解,孩子抓不到曲 調音高,並非是他天生就無法唱歌,教師應了解學童的難處,使用對的方式立即 矯正,由於國小歌唱教學占相當大的比例,學生在歌唱上得不到成就,會產生負 面的人格特質。張統星(1991)認為國小歌唱教學有其重要性,因為它是國民小 學基礎教育裡的一環,所以音樂教師應為學生奠定穩固的根基。

鄭方靖(2002)以音樂教育學家柯大宜的教學理念,指出歌唱是孩子最單純 的語言,假使只演唱出單音旋律,其歌聲都會是有感染力的,所以不該一直依賴 樂器,靠樂器歌唱。張統星(2001)認為教師平日的音感教學是相當重要的,對 於歌唱音準是不可或缺的。吳榮桂(1989)認為調性的感覺與音高在合唱教學中,

都是相當重要的。莊敏仁(2012)指出曲調的方向感與音高上的缺乏會影響歌唱 時的音準,曲調的方向感與音高同時是教導學生正確的歌唱必備的學習要素。

Gordon 的音樂學習理論中也提出三種音樂學習理論,「音樂技巧學習的次 序」、「音高內容學習的次序」、「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音樂技巧學習的次序」

則必須包含了音高內容學習的次序及節奏內容學習的次序,也強調音樂聽想的能 力相當重要,學生在從事音樂活動時,透過音樂聽想,就會自然地去聽音樂的形

2

式。簡單來說,當停止演奏或是未發出聲音時,學生依舊能靜默地聽到並且能理 解音樂(莊惠君,2000)。莊敏仁(2012)認為音調型的教學的兩大面向,分別 是調性與節拍,教師要使學生熟悉音調型的語法,藉由音樂當中音調型所構成的 音調語言,使聆聽者在聆聽音樂時,發展聽覺技能,並能夠獲得音樂的意義。

研究者也在代理期間發現,學童歌唱音準普遍薄弱,對於歌曲音高的掌握度 不佳,在眾多影響歌唱音準的因素當中,研究者發現,學童在學習音樂期間,未 利用音調型來練習歌唱音準,以至於眾多學童對於音高、和弦及曲調方向的辨識 無法掌握。美國音樂教育家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中的音調型深受學者重視,並 積極蒐集相關資料,在眾多的研究資料中發現,較少將音調型在教學使用上做清 楚的說明。如此一來,音樂教師假使想要利用音調型來輔助教學,也還是無法清 楚的知道該如何使用適合的音調型來做教學。

近年來,國內外有越來越多音樂教育家推廣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中的音調 型,例如莊敏仁(2006)的《戈登音樂學習理論運用於合唱和聲感訓練之理念與 應用》、莊惠君(2006)的《戈登音樂學習理論之概論與應用》、何佩華(2001)

的《躍進音樂課程-學習系列活動教師手冊》、莊敏仁(2008)的《兒童合唱團 團員歌唱音準問題探究》等。國外方面, Reifinger(2009)的《分析聲調模式用於 二年級一般的音樂類視唱教學》(An Analysis of Tonal Patterns Used for

Sight-Singing Instruction in Second-Grade General Music Class)。證明了 Gordon 的 音樂學習理論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也可從研究資料中發現,音調型教學策略 對於歌唱音準、和弦辨識、曲調方向都有所助益與相關。

基於上述原因,研究者想了解藉由莊敏仁(2012)「兒童歌唱聲音與歌唱調性 感之研究」中對所設計的音調型課程及手勢之建議,是否有助於學生在音樂學習 成效上的學習,因此以研究者自編之音調型課程,應用在音樂成效教學上,藉以 檢測音調型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在歌唱音準、曲調方向辨識、Ⅰ級和Ⅴ級和弦辨

3

識等三項音樂學習成效的影響,期望能提升學生的歌唱學習成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