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結果,針對高中體育班發展及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針對高中體育班發展之建議

( 一 ) 針對高中體育班增設生涯發展相關課程提供多元化参考

建議應針對體育班學生,增設生涯輔導課程,並暢通平臺,輔導室常辦理講座方式提供 普通班學生生涯發展相關訊息邀集社會各界楷模,提供學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向。但體育班學 生所需生涯發展相關資訊有其特殊性及常因訓練比賽原因無法参加重要課程,體育班主管機 關相關會議,邀請輔導室參加,共同研擬體育班之生涯課程。並建議學校行政單位應維護學 術平衡,將體育班升學輔導計畫納入議程中,要求各代表隊教練出席,共同擬訂明確升學輔 導計畫,並確實考核執行。

( 二 )暢通溝通管道凝聚體育班發展共識。

教練是體育班經營成功關鍵因素,對學生運動員有深遠影響,肯定教練的專業性及奉獻

,惟期望促使學生運動員能有效學習,顧及學業及訓練的部份能夠平衡完整發展。提升教練 知能,重視學生運動員學業競技之雙軌發展,教練的訓練觀念與要求除影響學生運動員的運 動表現及成績外,亦會擴及在學生運動員的學習態度,因此,建議教育主管單位透過課綱、

課程規劃,強化教練的訓練知能分級規範適宜時數,並藉由學校體育班評鑑內容檢核,維持 正確方向塑造優質的課業學習及運動訓練環境,下情能上達促使學校全體同仁及教練皆能重 視學生運動員的全人教育。

( 三 ) 協助克服體育班訓練比賽缺漏的應有教學進度。

1.建置遠距或隨時隨地易取電子教學影音檔,供因外出比賽而錯失的課程進度 ,方便課後輔導。

2.篩選必要競賽,嚴格規定學生運動員訓練時間。

3.補助學校彈性教學、課後輔導的經費。

(四)評估學生運動員角色落實分級制。

正向力求平衡,避免偏頗顧及長遠利益,每日訓練時數至多 3 小時為原則,廣泛邀集從 事教練實務與專家學者参酌世界先進國家作法討論集思廣益。

(五 ) 提升競爭力因應多變的社會趨勢,發展自我實現。

反醒自身的不足,把學生運動員基本的事情做好,努力學習;提升競爭力,做好準備,

面對未來!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戰陣危急,全靠自救,不哀嚎叫苦

,依賴乞援!自助、人助、天助。提升處於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試探階段的體育班學生自我 競爭力,藉著在學校、各種活動及經驗中,持續進行自我檢討、角色試探與職業探索等,了 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培養專業技能,以實現自我概念,並試驗其為長期職業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中央警察大學(2014)。招生資訊。 2014 年 3 月 15 日,取自中央警察大學,網站網址

:http://www.cpu.edu.tw/files/501-1000-1005-1.php

王光輝(2007)。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王禮福(2005)。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未出版公共 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臺北市公私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取自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網址:http://newweb.tp.edu.tw/public/pub2_content.asp?SEQ=10360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協助運動員完善生涯規劃之研究。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編(2007)。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何金樑、劉婉玲( 2012) 我國「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的意涵及執行簡介, 國民體育季刊

, 41(3)。

余鑑 (譯) (1999)。終生之生涯諮商與輔導。國立編譯館。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63,1-7。

吳武典等(1992)。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吳芝儀(2003)。生涯規劃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敘事研究的 方法論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吳婉如(2004)。國小學童班級教室空間使用滿意度與學習適應關係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敏華(2005)。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吳萬福(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32-38。

吳萬福(1984)。運動心理學問答與實際應用(頁122)。臺北市:中華體育協進會。

吳萬福(2003)。教練哲學研究科目的教學得失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2),1-19。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碧琴(1990)。運動員退休經驗研究:以我國優秀田徑運動員為個案(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 正 與 蔡 文 利 ( 2008)。 體 教 結 合 ” 培 養 高 水 平 籃 球 運 動 員 ” 。中 國 體 育 學 刊 , 15(10),65-68。

李坤培(2003)。高中體育班發展的省思。學校體育,13(76),109-114。

李坤培、林聯喜(2004)。高中體育班課程規劃之研究(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坤崇(1992)。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續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83-122。

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坤崇(1996)。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學習手冊。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小學童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8-20。

李欣靜(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昱叡(2011)。「國民體育法第13條修正草案」三讀後對學校體育班發展之影響。學校 體育。126,5。

李昱叡(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22,

45-55。

李茂興(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弘智文化。

李清楠(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

李慶生(1984)。中國醫藥學院運動績優生的問題與建議。國民體育季刊,23(4),48-51。

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頁573)。中國青年救國團團務通訊。

村上龍(2006)。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頁508)。臺北市:時報文化。

杜偉安(2004)。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 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周大友 (1984)。 運動員的職業。 國民體育季刊, 13(4),58-61。

周文祥(1996)。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國民體育季刊,3(25),60-68。

周惠如(2007)。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岳瀛立(2013)。跨國籃球運動員張嗣漢生涯轉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正洲(2004)。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1985)。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佳蟬(2011)。探討優秀拳擊選手運動生涯發展的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 學,臺北市。

林尚武(2006)。運動員教育的省思與生涯規劃的實踐。國民體育季刊,35(1)。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頁8)。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

265-296。

林幸台(1997)。資優生生涯定位與生涯抉擇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幸台(2003)。生涯輔導基本概念。載於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編),生 涯輔導(二版)(頁1-22) 。國立空中大學,臺北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執行步驟分析。身心障 礙研究。

林國棟 (1984)。 運動選手的學業問題, 國民體育季刊,13(4),44-49。

林清山 (1987)。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研究的影響教學研究專集。 臺北市: 南宏

林雅馨(201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績優生生涯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德齊(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均平(2007)。我們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簡介中國大陸進行的國內外大學及學科 專業評價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16,24-42。

邱芳玲(2001)。運動員對生涯規劃應有的認知。學校體育,12 (4), 54-59。

邱美華、董華新(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金樹人(1988)。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天馬文化。

施致平、黃蕙娟(200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解析。學校體育雙月刊,16(5)

, 23-33。123 。

段蕾(2007)。中國運動員退役問題:金牌後面沉重嘆息。瀋陽體育學院學報,6(3),

13-22。

洪子晴(2011)。 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 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19(1),

63-71。

徐元民(1985)。高級中學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3),22-26。

徐郁婷(2006) 。桃園縣高中體育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徐慕蓮 (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志成(1994)。學校運動團隊組訓的理念與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23(2),55-62。

翁志成 (1999)。學校體育行政單位及業務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8(1),89-96。

高熏芳、林盈助 (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

高麗芳(2006)。我國奧運選手訓練發展極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臺北市。

張宏亮 (1996)。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困擾來源。 台灣師大體育研究 (2) 33-44

張宏亮(198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34,21-28。124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中華體育,9(2),21-28 。

張宏亮(1996)。從求助理論談教練對運動績優保送生的學業輔導。國民體育季刊,25(109

),52-61 。

張治文 (2007)。國中體育班及校隊學生個人學涯規劃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

17(2),95-99。

張祐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添洲(1993)。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市:五南。

張榮升(2011)。高中體育班升學管道與職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 技大學,臺中市。

張維唐(2010)。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掛 田 良 雄 (1 98 0) 。 成吉思汗軍事的成就─兼論此一代偉人的形成(未出版碩士論 文)。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六大議題。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4)。高級中等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6)。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6)。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7)。體育類高級中學及體育班免試入學作業要點。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作業要點。臺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