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DFC 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 向的影響,綜合文獻探討、課程實施、教師觀察後,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 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實施DFC 教學之參考。

壹、對 DFC 創意行動挑戰教學的建議

一、 挑戰的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課程設計可彈性調整

DFC 創意行動挑戰的宗旨是讓學生活用所學的知識,積極去解決生活周遭的問 題,將知道化為做到。首先在感受步驟中,讓學生發揮同理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 思考是關鍵。議題感受程度高,涉入程度深,學習動機更能維持,因此教師在帶領 DFC 時對學生提出的意見不要急著批評,多聆聽學生的想法並給予尊重,透過詰問 的方式來篩選合適的主題。

初次嘗試DFC 可全班表決一個主題,範圍以教室為中心,逐步加廣。未曾受過 創造力訓練的學生,對合作學習、創造思考技法都還很陌生,因此一開始就多主題 進行,在設想解法的過程可能會受阻,建議先小組討論,再全班集思廣益,操作時 會更流暢,同時也能讓學習內容保持一致。待學生對DFC 熟悉後,便可將主題延伸 至學校、社區,甚至社會問題上,此時各組便能訂定各式各樣的主題,學生自主性 更高,但對老師來說會相對吃力,畢竟每組的問題相異,需要的協助大相徑庭,老 師會有分身乏術之感,若能有協同教師來支援將能化解此困境。

在DFC 所出版的《創意行動之旅:給中學教師的設計思考教學手冊》中提供不 少教學步驟和學習單供老師使用,其中的學習單僅作為輔助教學之用,不必拘於形 式。重點是讓學生能在課堂中練習思考,而非一味的寫學習單,畢竟課堂時間有 限,耗費過多時間在紙筆上實則討論與思考的時間就被壓縮了,無形中產生的壓 力,對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皆是磨損。

在感受、想像、實踐、分享的四步驟中,可依學生狀態調整課程時間的比重,

尤其實踐的步驟要多預留時間給學生製作。因為想法和實際操作間有一定的落差,

學生起初構思的作品型態,可能在執行時會遭遇技術層面的問題需克服,經過數次 調整才能接近最佳狀態,這得倚靠時間去反覆測試才能臻於完善。

109

二、 建立師生默契,透過小遊戲寓教於樂

由於實施DFC 常需要彼此討論來交換意見,也不乏各組成果報告的機會。如何 讓討論過程有品質,專心聆聽別人發言,實為重要的課題。建議教師在課堂開始前 先和全班建立默契,透過口號「最高品質」或者「注意」,讓學生知道當下必須暫停 討論與工作,把焦點集中到教師身上,有助於教師掌握發言權。

討論的過程必須做好時間的掌控,在開始前由教師先說明討論的時間,最長不 得超過十分鐘。透過有限的時間讓學生產出想法,避免討論淪為聊天和打發時間,

即便討論尚未有結果,時間到也得結束,讓學生養成在時間內討論並產出的習慣。

教師在分派小組前,可斟酌學生能力指派主持人,利用課餘時間教導主持人團體討 論技巧。在主持人帶領下使組員們能充分表達己見,以達溝通之目的。待學生悉度 小組討論的模式後,便可考慮採輪流的方式決定主持人,藉此訓練學生的領導能 力。由於學生的特質相異,並非所有同學都能輕鬆自在的發表意見,剛開始需要老 師多鼓勵,並在各組安排主持人來帶領討論會是較好的做法。

再者,每次發想點子前,教師可以設計小遊戲來活絡氣氛、引起動機。營造出 開放包容的氛圍,鼓勵天馬行空的想像,提醒學生們任何點子都是有意義的、值得 被重視的,讓學生做好發散思考的準備。研究者在教學中採用的是:圓形的聯想遊 戲、竹筷子的各種用途。至於要行聚歛思考時,則可作簡單的歸納遊戲,設計各類 名詞的卡牌,發放給各組去排列,再透過分享答案來聆聽別組的排法。操作時可分 組輪流回答,亦可個人為單位回答,教師若能參與其中,學生玩得更是不亦樂乎!

三、 各領域教師協同教學,行政單位提供支持環境

學生發想DFC 主題時取材自生活,主題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學生所挖掘的 問題背後,歷史背景與形成原因需要請教專家;製作原型運用到的工具器械,素材 的拼接需要求助行家;分享時拍攝影片,設計劇本和影片剪輯需要能手。校內各領 域的老師們皆有其專精,在知識層面、技術層面皆能給予學生莫大幫助,教師協同 教學會對DFC 的實施事半功倍。

DFC 的主題涵蓋層面甚廣,恰好可與新課綱結合,將各大議題融入課程。從文 獻探討中便可發現,不少研究者將DFC 與環境教育的議題結合,發想不少節能減碳 和維護整潔的點子,實為學生多元學習的展現,若能將DFC 扣緊服務學習,可提升 學生參與的意願。考量到DFC 執行的時間較長,若以社團的形式在社團活動時間來 辦理,甚至規劃在寒暑假以營隊的方式來經營,對教師的負擔才不至於過重。再 者,由校內行政單位主導,將DFC 納入課程或設計成校內競賽,對於推廣 DFC 也

110

會有所助益。

四、 考量學生特質,靈活運用各種創造思考技法

創造思考技法的種類極多,有不少專書對技法的實施有做詳細的介紹。然而,

這些技法是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訓練發散與聚歛思考。教師在選擇技法時應根據 學生的個人特質、教學情境來適才適性的調整技法,例如:面對內向的學生可採筆 談式腦力激盪法,若為外向的學生就能活用世界咖啡館。各種技法都有其適用的場 合,教師務必對技法操作過程熟練,依學生程度挑選合適者,由易而難,循序漸 進。最重要的是在運用技法前務必給學生練習的機會,避免學生因為不熟悉而受 挫,進而產生排斥感。

五、 給予學生公開發表的機會,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回饋無論好壞對學生都是一種肯定,表示付出的努力有被注意。每次課堂結束 前,教師都可以讓各組分享今天討論的結果,抑或分享上課的心得,同學與師生互 相交流心得,不僅覺察自己的成果,也學習去欣賞別人。學生透過分享來練習口語 表達,對之後小組討論也會有正向的影響。作品完成後,可安排學生在朝會發表,

或結合領域成果展、社團成果展來呈現,甚至將挑戰的過程拍攝成影片,上傳到網 路來分享。經由老師、家長、同學的回饋,學生的自信與成就感油然而生。

六、 教師增能參與相關研習,調整心態看待學生成長

DFC 的理論基礎在於設計思考,全新的領域是對教師的挑戰。教師自身必須對 創造思考教學有基本概念,並且瞭解DFC 的核心理念。透過「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 訊網」可以查詢到許多研習資訊,甚至臺灣DFC 的官方網站不時也會釋出 DFC 工 作坊的資訊,模擬情境讓教師嘗試挑戰,抑或DFC 教學的經驗分享,這對有心在此 領域耕耘的老師能按圖索驥,踏入設計思考之門。

至於教學時,教師需調整自己的角色,賦予學生權力與責任,師生間是合作、

平等的關係。過程中,討論大多沒有標準答案,容忍曖昧不明的環境亦是創造力的 一環,因此教師不必過度緊張而去指導學生,扼殺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教室看似 混沌不明、話語聲不斷的情境,是點子產出的必備條件,教師必須具備開放包容的 心,才能發現學生的成長與改變。

111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實驗組學生為國中七年級學生,對於升學壓力感受未深,參與DFC 普 遍積極認真,因此創造力表現有顯著成長。回顧過去文獻,研究對象多為小學生,

課業與考試份量相較國中生輕鬆。實在令人好奇若將DFC 於國中八、九年級學生來 實施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此想法可作為後續研究的方向。再者,受限於人力和時 間,本研究僅能以兩班學生為對象,樣本數少的情況下,在推論上將有所限制,未 來研究宜擴大研究對象,增加樣本數來提升研究的外在效度。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情境式創造力測驗」作為評估創造力的測驗工具,所得之分數僅 有價值性、獨創性與創造力總分三項。若要進一步衡量實施DFC 對創造力之流暢 性、開放性的影響可改採其他研究工具。再者,測量創造力的方式相當多元,DFC 既然著重在小組合作,建議施測方式也可採團隊的方式進行,探討整體進步的情 形。未來研究亦可增列實作評量、家長觀察記錄等,以觀察學生在研究歷程中創造 力改變的情形,提供更詳細的質性資料來輔助研究。

三、 研究設計

本研究實施的DFC 教學方案受到課堂節數的限制,僅能以每週 1 節(每節 45 分鐘),共14 週來完成,對於學生情意態度的養成不易。因此,未來若要探討學生 創造性傾向改變的情形,建議將研究時程延長。而DFC 對實驗組學生所帶來的正向 影響是否有延宕保留的效果,建議後續追蹤研究;又或者探討DFC 對學習遷移的成 效,參與DFC 是否對學生的學科學習表現有所影響,以上皆值得深入去探究。

11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孔為捷(2017)。地圖記憶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地理學習表現與創造力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