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及所歸納出的結論,研究者針對閱讀課程教學及未來研究 者,提出以下建議,以期提高學生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表現作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一、對閱讀課程教學之建議

(一) 分組抽題發表,可有效節省教學時間,增加學生專注行為

每組抽不同的題目,在相同的討論三分鐘時間內,即可產生五題的答案,

能有效解決教學現場時間不足的困境,因為學校表訂的閱讀課僅只有一堂;

此外,每組發表的答案不同,他組學生有補充或複誦得分的機制,都能增加 學生對於學習的專注力。

(二) 教導學生解題策略、應答注意事項與題目設計同等重要

學生普遍度解題策略不足,也欠缺應答技巧,因此,在閱讀課程的設計 除了著重題目的四個層次之外,還應和學生討論解題的策略,如:尋找題目 的出處在文本中的哪一段→前後找尋相關的答案→想一想,該如何用精簡的 文字表達→作答時,要注意主詞和語句的完整等,比較能夠幫助學生對問題 更有敏感力,也知道該如何運用手邊的文本進行回答,而不是以瀏覽式過後 的記憶或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法在回答問題,而是能以精讀的方式,透過詮 釋理解來回答問題,學生才能在閱讀理解上,有所成長。

(三) 配套的獎懲制度,能有效鼓舞學生完成學習單習寫與訂正

因為教學時間的有限,所以在課堂僅能做到討論錯誤的問題,而無法給 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訂正,因此配套的獎懲制度就十分必要,對於成就高動機 學生,獎勵制度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對於成就動機低的學生,就必須靠著負 增強的原理,來驅使他們能夠完成訂正,再把錯誤的題目重新審思一番。

78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可增加教學節數至一週三節課

閱讀課的規劃其實一週三節課比較妥切,兩節課討論,一節課習寫學習 單,且時間初期,討論步調宜慢,題目不宜過多。討論答案前,宜先確認學 生理解問題的重點和要求,再說明如何透過文本回答的技巧;於習寫學習單 過後,能充分與孩子討論錯誤的因素,相信應可再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

(二)文本的敘事觀點宜多元

透過學生後測的表現和反應,研究者發現前後測文本的差異在於前測是 全知觀點,後測是故事體中比較少見的第一人稱觀點,因此學生對於故事的 主角掌握度就不佳,也因此讓研究者反思到自己八週來的文本也都是全知型 的文本,故建議由文本的敘事觀點切入,應該要再加入第一人稱類型和第三 人稱類型的文本,豐富學生閱讀的視野。

(三)課程討論題目的類型宜涵蓋「直接理解歷程」和「詮釋理解歷程」問題 本研究因時間有限,所以研究者課堂上討論的問題都是以「詮釋理解歷 程」的題目居多,形成學生該歷程有成效,但「直接理解歷程」卻沒有進步,

所以在課程討論題目的類型因包含此兩種歷程,四種類型才會對學生的閱讀 理解產生全面的提升,而不僅侷限在一個歷程中。

(四) 前測、後測在「直接理解歷程」和「詮釋理解歷程」的總分應一致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閱讀理解測驗」──前測「一個不可思議的夜晚」

和後測「敵人餡餅」,雖然有為了使總分相同作了題目的刪修,卻忘了也使「直 接理解歷程」和「詮釋理解歷程」的總分也相同,雖然,事後透過加乘的方 式使此二者總分相同,但仍覺得不甚妥切,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在分數 上做一些更動,使前後測在「直接理解歷程」、「詮釋理解歷程」及總分相同 會更好。

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2010,4 月)教育部電子報。取 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6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市:心理。

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臺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

206-209。

李麗玲、莊富源、翁志宗、王智弘、楊裕貿、劉兆隆、...羅怡鈴(2008)。焦點 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成效之研究。教育部國教司委託之專題 研究期末報告(編號:NAER-97-07-E-2-01-00-3-01)。台北市: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

何琦瑜(2007)。學會學習 從閱讀開始。2007 親子天下專刊,P50-55。

吳雯婷(2012)。社會領域教材文本組織模式對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 使用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林俊賢(2009)。華語文教學之師生提問策略研究──以故事體的提問為例。教育 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25-52。

周美玲(2012)。多層次提問教學融入國語科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 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新富(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周德禎、劉明宗、楊昕昕、楊琇琇、陳姝嫈(2009)。亞太地區閱讀教育研究考察 香港及新加坡出國報告書。取自

http://140.127.53.10/cgi-bin/cdrfb3/gsweb.cgi

林吟霞、葉韋伶(2009)。PIRLS2006 東亞地區學生閱讀素養表現──臺灣、香港 與新加坡三地比較。研習資訊,26(6),51-60。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 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7)。台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2007 親子天下專刊─教出寫 作力,152-158。

范淑娟(1998)。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姚育儒(2009)。家庭閱讀活動、閱讀行為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80

紀麗雲(2013)。PIRLS 評比與閱讀教育政策:香港與台灣國小學童閱讀教育政策 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柯華葳、詹益綾、邱嘉慧(2013)。PIRLS 2011 報告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取自

http://lrn.ncu.edu.tw/Teacher%20Web/hwawei/Project/PIRLS%202011%E 5%AE%8C%E6%95%B4%E5%A0%B1%E5%91%8A.pdf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雅婷(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取自

http://lrn.ncu.edu.tw/pirls/files/PIRLS%202006%20National%20Repor t/PIRLS%202006%20National%20Report%20%E5%B0%81%E9%9D%A2,%E7%AC%AC

%E4%B8%80%E7%AB%A0.pdf

孫明潔(2012)。QARS 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影 響研究─以模擬之 PIRLS 測驗題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花蓮縣。

孫明峰、廖純英(2006)。學生閱讀能力評量規準─美國 NAEP2005 學生閱讀評量 測驗之啟示。大直高中學報,3,75-96。

許彩虹(2012)。識字教學策略。台北市:秀威資訊。

莊淑雅(2012)。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

─以模擬 PIRLS 文本、試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台北市。

陳怡琪(2010)。多層次提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閱讀理解後設認知 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建豪(2009)。創造力怎樣被扼殺?遠見雜誌 2009 創意特刊,44-45。

陳淑絹(1996)。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 導,36(2),24-29。

陳精芬(2006)。歐洲國家兒童閱讀活動之探討:以芬蘭、愛爾蘭、英國、瑞典及 奧地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 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張世平、胡夢鯨(1998)。行動研究。載於楊深坑、賈馥茗(主編),教育研究法的 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曾玉鈴(2011)。提問策略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81

黃美月(2013)。閱讀理解之提問策略在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以四年級家鄉的人 口與交通為例。載於陳國川(主編),101 學年度有效教學與多元評量工作坊 成果彙編──教學與評量專輯(30-47 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琬玲(2010)。以 NAEP 架構建置國小四、五年級閱讀理解測驗(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鄒美華(200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 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廖世傑、呂珮珊、周琬琳、王智弘、王文科(2012)。從研究倫理的發展探討教育 研究中受試者權益之保護。東海教育評論,7,81-110。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 閱讀素養應試指南。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Publishing/pisa_read_guide.pdf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意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為 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院,屏東縣。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

21-28。

二、英文部分

Block, C. C., Parris, S. R., Reed, K. L., Whiteley, C. S., & Cleveland, M. D. (2009).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th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 (2), 262-281.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239-264.

Dole, J.A.,Duffy,G.G.,Roehler,L.R.,&Pearson,P.D.(1991).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1(2),239-264.

Karl Fish(2009)。Did you know?取自 http://www.i-garden.org/blog/2009/10/10/887

82

Lau, K. L., & Chan, D. W. (2003). Reading strategy use and motivation among Chinese good and poor reader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6(2),177-190.

Lener, J. (1989).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is, ang teaching strategies (5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ewin, K.(1948).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Novk:Harper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Kennedy, A. M., & Pierre, F. (2007). PIRLS 2006

international report: IEA’s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in primary schools in 40 countries,.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ressley, M. (2002). Metacognition and self-regulated comprehension. In A. E.

Farstrup,& S. J. Samuels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pp.291-309).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umelhart, D. E.(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g performance (Vol. 6, 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Snow, C. E., & Sweet, A. P. (2003). 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In A. P. Sweet & C.

E. Snow (Eds.), Rethink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pp. 1-11).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ttp://pittsli.files.wordpress.com/2010/06/snow-sweet-chapter.pdf

Stein, N., & Glenn, C. G.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 O. Freedle (Ed.),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83

Advances in discourse processes, 2, 53-120. Norwood, NJ: Ablex.

Swaby,B.E.R.(1989).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84

85

事?為什麼大蟲會認為是大災難?《2.

直接推論》(七里香的花瓣落在他們的鼻 子上,大蟲以為下雪了)

20. 第 22 行,一個「踉蹌」兩條蟲從葉子 上掉下,請問「踉蹌」是什麼意思?《1.

直接提取》(走路歪斜不穩)

21. 急著逃命的兩條蟲,從葉上掉下,落在 孤挺花的長葉上後,他們的心情如何?

從故事中找出一段描述來支持你的說 法。《3.詮釋理解》(開心/大蟲跟著小蟲

從故事中找出一段描述來支持你的說 法。《3.詮釋理解》(開心/大蟲跟著小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