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以下分別就研究參與者、研究期程、研究內容等方面,說明本研究之範圍:

一、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高雄市燈塔國小(化名)103 學年度在籍的四年級共 兩個班級的學生,其中四年仁班為實驗組,四年義班為控制組。此外,

研究者依據實驗組學生的前測成績,將成績較高的前 23.8%共 7 人歸為 高能力組,成績較低的後 28.6%共 6 人歸為低能力組,其餘的 47.6%共 8 人歸為中能力組;此一分組主要是探討不同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於 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方案實施前、後,在「直接理解歷程」、「詮釋理 解歷程」和整體的閱讀理解能力之差異變化。

(二)協同研究夥伴

研究者負責 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方案之規劃、設計及教學;指導 教授則就方案規劃、設計及實施與評鑑過程給予指導;研究對象之班級 導師為協同研究教師,除協助觀察班上學童學習情形外,還對教學方案 提出修正建議,也帶領學生討論由研究者設計的國語課文內容深究提問。

二、研究期程

本研究針對實驗組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 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方 案,共包含 1 節前測、16 節的閱讀文本 8 篇、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活動 和評量以及 1 節後測。每篇閱讀文本、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活動和評量以 每週 2 節的方式進行,每節 40 分鐘,總計 16 節共 640 分鐘。前、後測分別 於教學方案實施前、後一週內完成,實驗組於週一下午第一節閱讀課施測,

6

控制組於週三上午第二節課施測。

三、研究內容

考量四年級國小學童的認字量、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行為概況,及與 指導教授討論後,研究者著手設計 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方案。本方案所 挑選的文本主要以教育部、縣市政府、國立編譯館和板橋研習會發行以四年 級為對象的國語教材為主,並依個別文本的內容編擬適宜的 PIRLS 四層次 題目,從而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研究者透過量化統計分析實驗組和控制組 的前、後成績,以瞭解 PIRLS 四層次提問教學方案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上所 產生的影響;同時,透過每次教學課後之省思與質性資料整理,研究者不但 能提升自我專業能力,還能提供閱讀課教學及進一步研究參考的具體建議給 國小教師,達到知識分享的效果。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角色限制

由於研究者身兼多重角色──課程設計者、教學者及觀察者,外加與 研究對象為初次見面,除了要做好班級經營,更要有效推展教學活動,所以 初期在與學生互動、問題難易的拿捏上,可謂艱辛。雖然研究者在教學前已 先入班兩週熟悉學生姓名及座位等事宜,但上課的默契絕非一朝一夕可成,

因此必須借助原班導師的教學回饋和權力(如:要求學生訂正學習單等)。為 了增進教學的流暢性,研究者於課前用心備課,課中錄音,課後向班級導師 請益,並在省思札記中,詳細載明教學問題、擬定的改進辦法和有效的教學 策略。此外,為了提升教學成效,避免研究者個人主觀判斷所產生之謬誤,

研究者於每個文本討論後,讓研究對象習寫學習單,透過量化的成績與質性 的觀察,充分掌握學生在閱讀理解上的改變。

7

二、研究時空的限制

提升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累積,並非短期可 見成效。研究者受限於系所規定的研究期程為三個月,以及研究者並非研究 對象的班級導師或學校教師,再加上能向原班級導師借用的時間僅只有兩節 課,一節為閱讀課時間是星期一下午第一節,另一節是星期四的晨光時間,

兩節共計八十分鐘。研究者顧慮研究時數過短,因此縮小研究的範疇,以故 事體為主,將研究對象劃分為低、中、高能力組分析量化資料,並透過質性 資料的輔助,協助研究者更深入的探究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細微的轉變。

此外,研究者也為國語課文設計 PIRLS 四層次提問的內容深究題目,

供導師和學生討論,以便學生在原訂的教學時間之外,能有更多接觸並熟悉 PIRLS 四層次提問的機會。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本身之專業背景與教學方式,以及研究對象人數不多的 狀況,因此本研究成果難以推論至其他班級或教學情境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