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之建議

一、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學習專心度集中的時候,智能障礙學生能做有效的學習,但學習的專注力無 法持久,所以學習時間不宜過長,可以採分段學習的方式,將學習內容分成數段,

讓學生分成多次來學習,以達成學習的目標,提升學習效果。

二、發表能力的指導要點

智能障礙學生發表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讓他能表達自己的想 法,另一方面能增進其溝通能力。故建議指導智能障礙學生發表能力時,應給他 足夠的待答時間,讓他能說出所要表達的想法,對於發表內容的不完整,老師、

家長應協助修正發表內容,最後讓智能障礙學生嘗試說出完整的意見,藉此訓 練,增進其表達與溝通的技巧。

當智能障礙學生發表時,出現反覆提問的的情形,代表對學習內容有疑惑之 處,故建議老師能個別指導學生,讓他有充足的時間學習、了解,另一方面,也 能避免老師重複講述,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權益。

三、反覆練習的重要

智能障礙學生受限於先天智力的缺陷,所以,會有學過就忘的情形產生,這 種情形比一般學童來的嚴重,因此,建議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過後,老師、家長 應協助學生多次反覆的練習,使其學習達到精熟的地步,對習習效果的提升是有 幫助的,因為在長期記憶方面,他們一但學會某些概念,也能和一般學童一樣擁 有保存的能力。

四、干擾行為出現的處理方式

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干擾行為出現,干擾行為的出 現,也代表他已經出現不專心的學習行為,有時會影響同學上課,有時會導致老 師教學中斷,所以當其出現干擾行為時,建議老師要立刻處理、制止,且管教態 度堅定,讓智能障礙學生知道自己的干擾行為是不對的,漸漸培養能控制自己行 為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是有助益的。對智能障 礙學生而言,建議將其學習上不良的習慣,用行為改變的技術來削弱,例如使用 忽視法或隔離法,減低不良習慣出現的次數,避免對學習造成影響,良好的學習 習慣應加以強化,使之對學習產生正向的影響,進而產生良好的學習行為。

五、作業可分部完成

由於無法維持長時間專心的學習,所以在學習作業方面,建議老師和家長,

可以採用分部練習的方式,讓智能障礙學生將學習結果分部呈現。作業方面,可 採多元評量的方式,讓學習者除了「寫」以外,也能有「說」、「讀」、「做」

等方面的學習成果,使學習評量更具意義。

試題的作答亦可遵循作業的完成模式,分部完成作答,避免智能障礙學生因 學習出現疲憊,而影響作答的正確率。

六、學習出現困難的應變措施

智能障礙學生和同齡學童一起學習時,常會因為學習教材而出現學習困難的 情形,此時,導師、科任老師應該和家長協商討論,並於IEP會議題中,提出學 習的替代方案與教導方式,讓智能障礙學生在融合班中,進行更有效的學習,不 因學習上的困難而中斷學習。

七、和同儕有良好的互動

對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而言,同儕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老師應扮演同 儕和智能障礙學生間的溝通橋樑,營造班級合諧的氣氛,讓同儕了解智能障礙學 生亦是班級中的一份子,不應該排斥、疏遠他,在學習方面應發揮同理心,對智 能障礙學生多一分關懷和協助,能促使其學習的意願提升。

建議教師教學時,多採用小組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教學,藉由同儕的相互約 束,能減少、削弱智能障礙學生不良的學習行為。另外,當同儕的干擾引起智能 障礙學生不專心時,任課教師應立刻排除同儕的干擾,使學生們都能繼續專心上 課。

八、增加個別指導的機會

對智能障礙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其學習成效的提升是肯定的。因此建議家長 能利用智能障礙學生在家中學習的時間,陪伴其學習、指導課業;老師在學校個 別指導的時間有限,所以建議可利用晨間時間、午休時間,進行個別指導的教學,

另外,也能請認輔老師、特教巡迴老師提供個別指導的協助和諮詢,增加智能障 礙學生個別指導的時間,能減少和同學的學習差距,增進學習效果的吸收。

另外,建議老師對智能障礙學生要提出符合其學習的要求,讓學生能參與課 堂上的學習,對學習產生參與感和自信心。

九、鍛鍊強健的體魄,善用本身學習的優勢

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其學習的專心度和學習成效,所以家長和 老師要培養他運動的習慣,增進身體的抵抗力,加強肌肉群的訓練,讓智能障礙 學生大、小肌肉的發展提昇,對其學習是有助益的。

個案的語文能力佳,認識的國字和同齡兒童差不多,能閱讀不一定可以理 解,建議可以用語文上的優勢,來協助學習,培養其閱讀的習慣,增加認識的語 彙,對學生的口語表達相當有幫助。

十、教材的選用要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設計、選用學習媒材時,建議可多使用互動式或可操作式的教材,藉 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學習態度會會變得積極,藉此增加智能障礙學生學習興 趣,且能維持較長的有效學習時間。

十一、家長積極協助學習

智能障礙學生學習的效果,能否得到家長的協助,對其學習造成關鍵性的影 響。家長的支持能成為老師的教學動力,也讓學生能安心的學習,建議家長和老 師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雙方互相配合、協商,讓學生在家中與學校雙管齊下的 學習,才能在學習上看到明顯的進步。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對象僅限於台東縣某國民小學融合班中的智能障礙學生,建議未來 研究對象能擴及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童,針對其在融合班中學習行為上的表現,進 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以質的研究方法,探討國小融合班智能障 礙學生的學習行為,致使研究的結果不具普遍的推論性,未來研究可採用量化研 究,擴大研究的樣本,使研究結果更具推論性,或是兼具質與量的研究,讓研究 內容更趨於完善,有助於更客觀的理解智能障礙學生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許素彬(1995)。情緒/行為異常學生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5 期,

18-21 。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木榮(1986)。智能不足兒童記憶上的缺陷與補救策略。國教輔導,4,

10-14。

王以如(2005)。同儕教導對國小普通班特殊需求學生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王欣宜(2003)。職階段智能障學生社交技巧課程綱要發展與應用成效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等譯(1999)。障礙兒童的發展與學 習。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霞(2001)。國中教育人員對於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朱慧娟、林秀錦、陸莉、黃玉枝(2000)。智能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市:教 育部。

江明志(2003)。台北市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方案成本效益分析。國立暨南 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江信摑(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

何文(譯)(1993):如何幫助智能障礙的孩子—一個蒙古症患者父母的心路歷 程。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 (4),56-60。

何素華(1997)。從有效的教學研究談特殊班有效教學的特質。載於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特較中音主編:啟智教育教師工作手冊。

何華國(199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1994)。智能不足國民職業教育。高雄:復文。

何華國(199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何華國(2000)。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3版)。台北:五南。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殊新知通訊,

3 (3),1-2 。

林惠芬(2000)。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特殊教育學刊,20,129-145。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 例。教師之友,41(5),58-63。

洪榮照(2000)。智能障礙者之教育。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

洪榮照、張昇鵬(1997)。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輯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

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2001)。英國融合教育。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胡永崇(1997)。新修訂之特殊教育法的主要變革及評論。特教園丁,4 (12),

29-35 。

胡致芬(1997)。重度障礙者之統合教育。特殊教育季刊,62 期,16-21。

胡菁萍(2004)。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

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胡雅各(1992)。智能不足兒童的認知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特教園丁,8(1),35-38。

殊教育學報,15 期,85-105 。

郭秀鳳(1996)。幼兒家長與幼教工作者對實施融合式幼兒教育意見之探討。國 教育與復健學報,10,103-128。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2003)。特殊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國榮(1992)。智能不足者特質與教學。特教園丁,7(3),9-10。

黃琬珺(2002)。從生態行為觀察量表探討不同安置情境中,智能障礙幼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