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智能障礙兒童學習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影響智能障礙兒童學習因素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其 中包括學生本身的因素,例如:智力、動機、人格、興趣等等,或是外在的教學 環境、教材、課程、教學媒體,甚至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或期望,不可否認的,這 些因素的確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姜嘉瑶,2000)。

本節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闡述智能障礙兒童學習的內在影響因素,第二 部分探討智能障礙兒童學習的外在影響因素,包括同儕與人際關係、教師、環境、

課程與教材。各部分之探討如下:

壹、就內在影響因素而言

智能障礙的學生,由於智力上的受限,不僅在表情達意、與人溝通上有明顯 的困難,在訊息組織、解讀與統整時也會出現問題,所以絕大多數有著學習以及 同儕互動上的困難(胡菁萍,2004)。智能障礙兒童由於學習上的種種困難,使 其在面對社會情境或問題情境時,不知如何反應,也不知何時反應才適當,甚至 對於社會的期待及他人對他們的影響都很難了解(林美和,1992)。學習上可能 會遺漏重要訊息,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黃國榮,1992)。

鈕文英(1990)認為因其注意力廣度狹窄,所以較無法產生認知作用,直接

影響學習效果。只是其發展速率較為遲緩且認知階段也較低;因而使其在抽象思 考、邏輯推理、語言符號的應用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連帶的,生活適 應及學業學習也遭遇到較多的阻礙(胡雅各,1992)。

智能障礙學生,因智能上的限制,都存有某種程度的學習與同儕社會互動的 困擾,而影響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往往成為班上受忽視與排斥的一群(胡菁 萍,2004)。

綜上所述,智能障礙兒童的內在學習影響因素是由於先天智力上的不足,進 而影響其語言正常發展、注意力無法集中及認知能力不佳,導致學習成效不彰,

產生學習困難,影響到學習成效。

貳、就外在影響因素而言

一、同儕與人際關係影響

就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而言,上課中除了攻擊行為此類之問題行為外,學 生之『不專注行為』除了影響自己本身的學習以外,亦是會干擾他人學習的問題 行為(蔡明富、林幸台,1999)。不專注行為(off-task behavior)的發生以智能 障礙兒童其注意力方面的缺陷最為常見(林美和,1992)。

智能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常使得他們在學習、工作、社交、社區等環境裡被 孤立或隔離(林惠芬,2000)。尤以在缺乏社交技巧部份,Greshem 和 Elliot(1990) 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缺乏表現特定社交技巧的知識;(二)不知道在適當時機 表現;(三)缺乏足夠示範、複習演練不足和得不到應有的回饋。

王志全(1995)認為,導致智障兒童人際互動能力缺失的可能原因為:(一) 認知發展功能的遲滯,無法正確覺察情境並作適當的反應;(二)缺乏正確而完整 的學習經驗;(三)經常處於隔離孤立的環境,缺乏社會刺激與人際互動資源可供 學習。一般而言,智能障礙者比較喜愛和較年幼的友伴在一起,因此,活動項目 的選擇不能太艱深(洪榮照、張昇鵬,1997)。若一般學生能與回歸之身心障礙 學生做正向的交流,提供身心障礙學生適當的示範與指導,並與他們作朋友,回 歸將會十分的順利(梁偉岳,1995)。

Friend 和 Bursuck(2002)指出,提供一般兒童和障礙兒童互動的機會是增進 其正向互動行為的重要關鍵,而障礙兒童和一般兒童也因一起學習,共同完成一 項活動目標而有更多的互動,以及合作學習的機會。

有些研究結果認為,與一般學生關係不好的身心障礙學生,不一定是因為身 心障礙學生的障礙所造成,而是取決於互動對其本身是利(愉快)、或是不利(挨 打等)的具體感覺(王昭月、江慧齡、邱紹春、郭津均、蔡娟姿,1999)。

Slend 和 Duhaney(1999)歸納相關研究指出,部分融合班級中的一般兒童與 障礙兒童在學業方面雖因共同學習而有一些的成效,但其同儕互動的品質卻隨年 級增加而有降低的傾向,障礙兒童也因經常被同儕排斥而產生負面的自我概念。

胡致芬(1997)表示在教室中安排結構化的情境,並鼓勵一般學生和身心障 礙學生正向的互動,再加上指導他們互動的社會技巧,可使雙方在社會適應及學 業成就上的表現有所進步。在人際互動能力部份,教師可透過示範、逐步養成、

提示、口語或行為演練、回饋、行為契約、自我管理、同儕教導、問題解決訓練 等策略,來教導智障兒童人際互動的技能(鈕文英、黃慈愛、林慧蓉,2002)。

二、教師因素

李明娟(2004)認為不論融合教育對於一般兒童或是障礙兒童的學習產生正 面或負面的影響,在融合班級中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均可以擁有最自然的互動與 學習的機會,然若要達到彼此最大的學習效能則需要透過教師的用心引導與安 排。過多的班級人數便是困難之一,使老師實在無法顧及每個學生, 難以給所 有學生公平的注意(Fulk & Hirth,1994; Kis-Glavas, Nikolie & Igric, 1996;

Sebastian & Mathot-Buckner,1998),身心障礙學生的加入,使工作量增加,

時間不夠處理每個學生的狀況,更是難以承受(Fulk & Hirth, 1994 ; Kis-Glavas, Nikolie & Igric, 1996; Scruggs & Mastropieri, 1996)。

為避免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另類看待,影響到同儕互動的效果,普通 班教師要先為一般學生及家長做回歸前的心理建設:1.身心障礙學生的怪異行為 不會感染一般學生。2.教師不會因為身心障礙學生而剝奪對一般學生的照顧。3.

在適當的時候必須建立不同的評量標準。4.教師會兼顧所有孩子的建議(何文,

1993)。

融合教育對智障兒童與同儕在社會情緒方面的影響為:障礙兒童可以在融合 教育環境中學習人際互動及處理情緒等問題;而一般兒童則在其中學習尊重、了 解、接納障礙兒童,並與其建立友誼;然在互動過程中,需要教師予以適時地引 導並提供彼此積極且適當的互動機會(李明娟,2004)。

為了提高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的專注程度,教師必須減少教學情境中不重要 的刺激,並提供正確的學習刺激或增加學習材料的變化,以吸引其注意;此外,

安排其座位盡可能接近老師,以利教師監控或利用增強來提高注意力,善用各種 方式如手勢、聲音等,以突顯其注意焦點,均可有效維持及掌握學生的注意力(林 美和,1992)。

根據李明娟(2004)的觀察,許多智障兒童由於上課時聽不懂、學不來,加 上沒有獲得教師積極的關注,因此經常會無所事事,甚至會以負向的干擾行為來 獲得教師的注意。智能障礙者常無法將其所學有效類化至其他類似的情境中,因 此教師教學內容的安排,以提供有效類化的機會在智能障礙學生的教學非常重要 薛淑芬(2002)。

智能障礙兒童常常為避免失敗,在解決問題上,傾向於依賴他人的指導,所 以依賴性特別大(陳榮華,1992)。何華國(1995)認為因為失敗的經驗過多,

所以如何增加智能不足學生成功的機會,以增強其自信心是相當重要之一環。

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相互溝通與學習,此種方式不僅可直接協助身心障礙 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同時也可協助其他學生的學習(陳夢怡、李淑貞譯,2002)。 普通班教師與特殊教育諮詢教師之間的協調配合,才能保證身心障礙學生獲得有 效適當的學習(郭為藩,1990;陳夢怡、李淑貞譯,2002)。

以 Vygotsky 的發展理論來說,強調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性,兒 童必須透過與成人或能力較高的同儕互動,才能增進認知發展(陳淑敏,1996)。

故教師在智能障礙兒童的學習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教師用心的 安排與適時的引導,使得智能障礙兒童在其學習環境中,獲得較佳的學習機會,

並增進其學習效果。

三、環境因素

對於處在學習關鍵期,可塑性極強的國小學童而言,早期教育是奠定未來發 展的契機,導正問題行為,將有助於智能障礙學生融入社會主流,表現合宜的舉 止,以增進人我和諧相處(施相如,1996)

身心障礙兒童如果一直在隔離式安置中與同質性高、能力相近的身心障礙兒 童一同受教,所得的發展機會將比與普通兒童一起在融合式安置中的發展機會為 少(陳淑敏,1996)。

身心障礙兒童容易受無關或外來的因素干擾周圍的聲、光、物的刺激影響,

使注意力無法延續較長的時間(林寶山,1993)。

智障者在很多的學習情境中,經常會因預期失敗、害怕失敗而低估自己的 學習能力,甚至不願意嘗試新的技能,所謂的學習失敗,並非兒童沒有學習能力,

而是學校沒有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彈性適當的教育。

四、課程與教材因素

教師對於學生的教學問題不應只侷限於課堂上的正式課程,也應同時重視其 非正式課程的學習。在面臨班級中的障礙兒童時不妨可將教學做法調整為:在課 餘時間多給障礙兒童學習和表現的機會;而課堂上的學習,倘若真的在調整課程 方面有所困難的話,不妨請求特教教師予以協助,或透過資源教室方案以彌補其 在普通班課業學習不足的問題(李明娟,2004)。

鐘樹椽(1996)強調:由於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個別差異特別顯著,必須以多 元化的教材,針對特殊兒童實施合於他個別需要的適性教育。

邱上真(2001)的研究當中,身心障礙學生會反應其學習的困難主要原因為教 材較難,以及不懂老師的講解。

在成效方面,「直接教學模式」早已獲得相當多的肯定,不只是用在一般學 生的教學有效,對教導輕、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自閉症兒童、聾 童及盲童學生都有不錯的效果(洪美鈴,2000)

也就是說,肯定身心障礙兒童的學習潛能(Monahan, Marion, Miller, &

Cronic,1997),相信障礙可能是暫時性的(Cochran, 1997;Forest & Pearpoint,

Cronic,1997),相信障礙可能是暫時性的(Cochran, 1997;Forest & Pear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