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研究現場與流程

壹、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本身即是該班級導師,和研究內容密不可分,亦是研究情境中的一 員,故研究者採參與觀察的方式來進行本研究。茲以下列幾點,說明本研究中,

研究者的角色:

一、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研究者班級中的一名學生,研究者教導個案兩年以上,對個案有 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在研究進行前,將觀察內容向個案家長說明,並徵得同 意與取得正式同意書後,才開始進行研究。

二、研究者與研究現場

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蒐集資料時,盡量降低干擾課堂學習的因素,盡可能在自 然情境下進行觀察,呈現個案最真實的學習與觀察紀錄,所以研究者採完全隱瞞 的方式進行研究,

三、研究者與研究主題

研究者從受訪者的觀點,分析參與觀察的紀錄與文件資料的收集,切入研究 主題,呈現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進一步整理、分析研究。

綜上所述,研究者扮演了教育人員、研究者等不同角色,一方面傾聽受訪者 描述個案的學習歷程,一方面觀察個案的學習情形,另一方面,整理相關的研究 文件,從不同的資料中,呈現出研究的全貌。研究者是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故 應秉持著客觀的研究態度,謹慎的進行研究。

貳、研究流程

Yin(1994)提出,當研究問題驅於探討過程與原因、研究者的控制程度很低、

關注的焦點是重視真實生活的脈動時,其研究適用個案研究法。故研究者決定以 個案研究法來進行研究。Yin(1994)認為,個案研究需用不同的方式蒐集資料,

以建立個案的資料庫,最後必須將研究問題、個案資料與研究結論三者,形成一 邏輯的連結。個案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有以下五種:公開的文件資料、個人的檔 案記錄、訪談、觀察、人工製品等,需依照研究的需要,選擇蒐集資料的方式(王 文科,民 91)。

本研究對象是一位智能障礙生,研究者在真實的情境下實地進行參與觀察的 工作,盡量降低影響參與觀察的因素,並直接蒐集資料,避免影響原本的觀察面 貌,重視情境脈絡的意義和描述,以了解智能障礙生在融合班級中的各種學習行 為。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界定研究問題

文件分析

初步文獻探討

蒐集資料

參與觀察

撰寫研究發現與心得

訪談

資料檢核 資料整理與分析 界定研究問題

文件分析

初步文獻探討

蒐集資料

參與觀察 訪談

資料檢核 資料整理與分析 界定研究問題

文件分析

初步文獻探討

蒐集資料

參與觀察 訪談

參、 研究工具

研究進行前,研究對象在該班級中與同學之間已有二年半的相處經驗,所以 個案與同學彼此都很熟悉,研究者為該班級導師,由於無法一邊上課一邊進行完 整的觀察與紀錄,故研究者在觀察時間於教室中同時使用錄影機蒐錄現場完整的 資料外,也將現場的觀察心得紀錄在研究手札,以利補充現場觀察的資料。觀察 時間從 96 年 3 月初開始,每週觀察兩堂課,共觀察十週,於每次觀察完後,便 將觀察轉成文字敘述,以方便日後進行資料分析。

訪談對象以七位科任老師、兩位個案的家長以及個案為主,科任老師皆教導 個案半學期以上,對個案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家長則以平時負責個案的生活起 居、學業指導的爺爺、奶奶為主;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來進行資料收集的工 作,每位訪談者皆訪談兩次,在訪談的過程中,儘可能配合受訪者的思考方向來 進行訪談,避免不當的引導或暗示。

在文件資料收集方面,以個案的學習單、平時作業、學習檔案、學習評量、

筆記、教師教學省思為主。文件資料則在每次教學活動進行結束後,立刻蒐集整 理並加以分類。在每次觀察、文件蒐集及訪談後隨即作資料內容分析、歸納、比 較,以便更能呈現研究的真實性,增加其準確度。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胡幼慧(1996)認為當一項研究中融進一種以上的方法,它便是採用多元方法 來蒐集資料,它另一個的名稱為三角交叉檢視法(triangulation),這種理念,

使研究者能更深入完整地瞭解現象。由於本研究想深入瞭解融合班中國小智能障 礙學生之學習行為,因此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資料 之蒐集,爾後就蒐集的資料作進一步的整理歸納與分析,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

所重視的是事件發生的「過程」與「描述性」。

為瞭解本研究中觀察、訪談與文件資料的意義,研究者以下列方式整理分 析,如下:

壹、資料處理

一、參與觀察

在本研究的參與觀察中,研究者所擔任的角色為「觀察者即參與者」,因為 需要融入研究情境中得到完整及具深度的資料,又要不影響教學及降低對自然情 境的干擾,故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研究者主要以錄影為觀察工具,以獲得較完 整的資料,研究手札則重點紀錄課堂中所見、所聞、所發生的資料,以彌補錄影 觀察不足之處,觀察資料經由研究者整理後,形成初步有意義的研究資料。另外,

研究者在正式錄影觀察前,已經先在班級中錄下學生最近兩週的上課學習情形,

讓學生在正式錄影前,先適應有錄影機在紀錄他們課堂學習情形,以減少錄影時 所產生之錄影效應。

二、訪談

本研究的訪談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為主,事先擬定兩份半結構式的訪談大 綱,研究初期,一份訪談大綱是針對個案先前的學習情形進行了解,另一份訪談 大綱則是在個案進行兩個月的學習後,著手進行訪談並加以錄音,訪談記錄由研 究者作逐字稿,將資料做完整的呈現,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從逐字 稿中將訪談重點整理歸類。

三、文件資料

一般文件資料可分為正式文件、私人文件、數量紀錄與問卷調查等四種(歐 用生,1995)。黃瑞琴(1991)指出研究現場原存有或現場人們所產生的文件資 料與研究者運用問卷、測驗、儀器等其他方式所收集的資料均為文件資料其用途 可以彌補觀察及晤談所得之資料不足,以提昇整個資料的可信度。

本研究中,個案有專屬的資料夾,供學習資料的收集,在資料夾裡正式文件 有個案的學習單、習作、課本、平時作業、學習評量等,私人文件有個案的學習 檔案、筆記,分類整理、存放個案之文件資料。研究者將個案的文件資料影印後,

依類型加以編碼,並標注取得的日期,文件資料則註明來源,以利資料存取及歸 檔管理。研究者在閱讀文件資料後,將研究想法與初步分析寫下,並將文件資料 與觀察、訪談資料相互參照比對,以確定研究者的歸納整理無誤。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步驟可分為編碼和分析。

一、編碼

本研究的資料可分為觀察紀錄資料、訪談資料、文件資料,編碼的說明舉例如下:

(一)觀察紀錄:觀950318。代表在九十五年三月十八日觀察紀錄。

(二)研究手札:札950318。代表在九十五年三月十八日的研究手札紀錄。

(三)訪談逐字稿:訪H,950318,代表訪談對象是H,訪談日期在九十五年三月 十八日的。

(四)文件資料:文1。代表個案第一份學習檔案。

二、分析

將編碼的資料屬性相近的歸為一類,研究者再繼續比較類別的異同處,再整 合資料的類別及其特性,將屬性接近的類別加以合併,再與研究目的、待答問題 加以對照,最後歸納出「個案的學習行為」、「學習改變的歷程」、「影響學習 的相關因素」。針對所歸納比較的資料,再進行確認,進行最後分析撰寫,以確 保分析結果的客觀性。

為使研究者的分類架構更為明確,其分析的過程可分為下列步驟:

(一)將觀察、訪談、札記及文件等原始資料所轉譯之逐字稿,逐句審閱,將其 內容描述與研究主題有關的重點標示出來,並且加以註記,配合文獻理論 與研究主題來做一個暫時性的歸類架構,如「語言能力」、「注意力」等。

(二)將標示出來的重點加以整理、命名、編碼,以便於同類資料的比較、串連 或交叉檢核,例如將「舉手發表」、「口頭報告」這兩個重點放置在相同 資料中。

(三)整合各類分析資料所呈現的信念後,進一步比較同類資料關係,再歸納為 較大範圍的概念。例如上述兩個重點可以歸類在學習行為中的「發表能力」

項目中。

(四)針對所歸類出來的資料,配合訪談、相關文件的分析,今形比較和對照,

以發現橫向聯繫每個類別的信念,並請指導教授、同儕及參與者協助檢視 資料,以確保分析結果的客觀性、有效性及一致性。

(五)最後研究者依據文獻探討、資料的分析、研究者的客觀看法,來對度智能 障礙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解釋,期能顯示出在教育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