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壹、對教育單位的建議,貳、對幼 童軍服務員的建議,參、對家長的建議,肆、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壹、對教育單位的建議

一、教育行政機關應統整相關活動與計劃

針對學校行政無法配合的困境,建議教育行政各業務單位針對學校的計劃和 活動,應於學年開始前整合成一學校課程配合實施計劃,不應該每個月兩三個計 劃下來,要求學校配合實施教學。此外,童軍活動應由教育行政機關帶領推動,

鼓勵學校發展特色,與相近緊鄰的學校互相交流聯團、聯賽,形成有意義的校風,

如果以強迫方式要求學校配合參與,反而影響課程規劃和實施。

二、教學與行政為一團隊

將教學和行政視為一團隊,發展幼童軍課程活動時,每個人依不同的角色去 分工及扮演,行政人員扮演支援人員的時候,亦是教學者、教學協助者。彼此有 團隊的概念,體認個人服務與工作的差異,是因為的時間與資源不一樣,如此對 各項活動推展具有很大助益。

三、教學者的心境轉換

教師在教學上應妥善應用各教學法,嘗試以遊戲活動與課程結合,由做中 學、學中做,單純的課堂講授與呆板的教學環境,只是將孩子的腦袋僵化。因此 教學者在自我成長上,應不斷透過進修與同儕互動,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並勇 於嘗試,實不應劃地自地、凝滯不前。

四、鼓勵學生參加童軍團,積極參與童軍活動

多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尤其是屬於服務性質之幼童軍社團,使學生發展良好 的習慣與品格行為。幼童軍活動深具目標與服務精神,在合作團隊內有歸屬感,

則易建立楷模作用,幼童軍塑造一個不同學校制式教育的情境。

貳、對幼童軍服務員的建議

一、以身作則,樹立楷模

模仿是學習者經由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結果,間接學到的行為改變歷程。幼 童軍活動缺乏服務員現象,可邀請退休童軍團長擔任活動義工,以精熱的經驗與 多元的智慧,期能建立楷模學習之效果。

而在幼童軍活動之中,服務員是幼童軍學習的楷模對象,幼童軍成員從服務 員的一言一行,學習到如何幫助、服務他人,進而以身作則加以實踐力行,成就 良好的品格行為。因此童軍服務員的角色具有指標性的意義,遴選服務員時應慎 重其事。

二、團務的輪調

幼童軍團長的遴選應重視以性向、人格特質為優先考量,在團務工作方面也 應定期輪調,俾能充分瞭解幼童軍團的運作需求及方式,延續童軍生命與精神,

亦有充裕時間進修,使具有更多不同領導角色經驗,期能將之運用於幼童軍團務 領導之上。

三、性別平等的理念

因幼童軍團成員以男童為主,所以服務員在領導與課程安排上,應貫徹性別 平等之理念,避免性別差異現象的續存及意識型態的影響。在活動設計上,應妥 善處理兩性平等之話題,避免性別刻板印象。並鼓勵幼童軍成員表現多面向的合 作態度、關懷與服務行為。

參、對家長的建議

一、鼓勵家長參與幼童軍活動

幼童軍團可透過招募服務員方式,吸收家長,在各項資源上可得到充分支 援,亦可在彼此互動中激盪出巧思創意,以利用在課程活動與設計上,不同的活 動設計相較於死板的教授方式,學生更容易融入環境與興趣學習。但在實施過程 中,需考慮學校與團隊的運作與服務精神,不因家長個人因素而影響團隊運作。

二、資源分享與提供

幼童軍團活動經費有限,家長若能適時支援團務所需資源與協助,在有充足 器材運用與資源情況下,活動更能順利進行,設計上更多元化、意義化。再者,

支援新成員所需配備與費用,鼓勵中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參與各項幼童軍活動。

肆、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範圍和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限定於桃園縣的幼童軍服務員及現職教師,故研究結果僅 能推論桃園縣及幼童軍團,不宜做過多的推論。因此,在後續研究上除可將研究 範圍延伸至各級童軍,亦可擴大至政府單位及各縣市層面,以增加樣本的周延 性,推論範圍則更廣泛。

二、採質性研究法

品格的表現不是是非、選擇題,可以完全呈現,面對人的心理轉變、語言表 達與情緒轉化…等,微觀的資料須用觀察、訪談、札記、日記…等方法,質性研 究則包含上述方式進行研究,在資料分析與詮釋,如教學時的內化與情緒反應…

等,較能完整呈現樣貌。故在未來研究上,研究者建議仍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再 輔以量化的資料。

三、對童軍的深入瞭解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對童軍的精神及進程活動的來龍去脈與演變,未 能充分掌握,一則是相關研究少,二則專書老舊。而這些脈絡與演變,源自貝登 堡對品格道德淪落及社會變遷,所提出改變青少年的方法,其中的精神層面與進 程安排依據為何?後續研究者如能妥善掌握,對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中的核心與 價值更能逐一分析探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287,38-42。

中國童子軍總會(譯)(1994)。童子軍手冊(原著:Robert Baden-powell of Gilwell)。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1995)。中國童子軍總會章程。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0)。幼童軍木章訓練訓練組員參考資料。中國童子 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3)。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4)。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童軍教育內涵及童軍三大制度。2008/08/29 取自 http://www.scout.org.tw/。

王令宜、汪以仁(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育研究 月刊,113,131-141。

世界童子軍運動(淡江大學童軍團譯)(1994)。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李光源(2002)。我國童軍運動發展之我見。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李奉儒(2004,12月)。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 作法。論文發表於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主辦之「 E 社會的公 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李素貞、蔡金玲(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3-174。

李琪明(2004 )。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台灣教育,625,33-37。

沈 六(1997)。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想與實施。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73-80。

貝登堡原著(1994)。童子軍手冊--世界童軍版。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呂建政(198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建政(1994)。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呂建政(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林明輝(2007)。九年一貫課程領域中道德教育實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吳清山、林天祐(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50。

吳國基(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國基、瞿德淵、張淑慧、許瑛珍(2005)。幼童軍 Easy Go。台北市: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吳燦陽(1997)。中國童子軍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34-1,4-5。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慧菁(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 北市:天下。

邵瑞珍、皮連生(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洪紫原(2005)。品格教育效能感與學校關懷氣氛之相關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2007)。高雄市品德教育價值核心,2007年9月12日取 自網址:http://www.nths.kh.edu.tw/anno/news-1/index.htm

黃克仁(2008)。童子軍運動的基本原則與教育功能。童子軍,45-2,9-11。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德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

35-43。

郭怡玲(2006)。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私立銘傳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 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 鐵(1992)。幼童軍教育。台北市:水牛。

陶 唐(1985)。童子軍教育的價值及其必然之趨勢。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主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台北市:水牛。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程鴻傑、陳淑芬(2005)。童軍戶外活動之休閒教育功能探討。大專體育,78,

106-115。

童軍領袖指引。(莫慶麟譯)(1994)。香港:香港童軍總會活動與訓練署。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傅佩榮(2004)。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

台北市:天下。

單文經、汪履維(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馮 德(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鼎茂。

楊祖漢(1987)。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市:鵝湖。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淑娟(2004)。力倡品格可貴。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

鄔昆如(1985)。中國傳統倫理教育的形上基礎。中國倫理教育哲學基礎國際學

鄔昆如(1985)。中國傳統倫理教育的形上基礎。中國倫理教育哲學基礎國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