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2002)曾說:「無論九年一貫過程或者多元入學,這些 體制上的改革並非教改的核心,它們都只是在建立一個『良善的教育環境架構』,

教改的真正核心應該在於塑造學生的『精神面貌』,它的思考在於我們到底要『培 育』出什麼樣的學生。」學習的樂趣,通常不會停留在熱鬧而又空泛的活動,而 是來自於內在的充實與自我能力的提昇;教育的核心,須著重在學生品格教育的 落實,形塑正向的精神面貌、激發潛在的學習動機,產生學習的樂趣。而所指的

「精神面貌」,在建立學生傳統美德與健全正向的品格。

二十世紀末期,從美國開始,全球飽嚐泡沫經濟的苦果,並且延續至今。其 中,人性的貪婪是最大的後遺症。新世紀的人材必須能夠一肩扛起,迅速挽救,

更要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2003)曾說:「要成 為新世紀最被需要的人材。首先,必須體會並願意重振重要的傳統價值;其次,

也要針對新趨勢,培養新的特質與能力,迎接新挑戰。值得新世紀人材重振的重 要傳統價值包括:正直與誠信、大我、勤奮以及長期耕耘。」

天下雜誌(2003)年公布一項調查,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國中小學整體的 品格教育比十年前更差。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教導品格最大困境,來自「電視媒 體的不良示範」,及「社會亂象干擾」;而品格教育最具不良影響,分別是政治 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調查也發現,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

排名在電視和網路之後;對於最需要培養的品格,受訪者非常一致,把「為自己 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挫折忍受力」,做為新一代 所需養成品格的前三名。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但,台灣社會 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校長和教師一致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強調能力 而忽略了德育,德育被放入綜合活動中,未能凸顯其重要性,以致學生不重視品 格教育;高達八成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臺灣社會的品格越來越壞,孩子的品 格教育,誰該負最重要的責任?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缺一不可。

學校是孩子繼家庭之外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在這個小型社會裡,學校行政 與活動,都在傳遞訊息,而忙著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的專家與老師們,開始深 思、檢討,如火如荼推行的教育改革計畫,期望讓孩子學會「帶得走的能力」,

在本質上、在目標上出了什麼問題?又有哪些遺漏與缺失?我們是否該深思除了

「帶得走的能力」之外,我們是否應先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的態度與意志。

基於此,乃決定以「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為題,針

對幼童軍活動與品格教育深入探究,期能探索出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的實施與 成效。

貳、研究動機

從美國過去的安隆假帳事件到台灣的理律盜款,一個組織成員的操守出問 題,可能就賠上企業數十年的努力。而近來銀行頻頻出現盜領及詐騙事件更凸 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而出現的愈來愈多防不勝防的角落,靠的只有每個人的「自 律」。社會變化迅速,電視及平面媒體雜亂不堪,政治人物錯誤示範;學習成長 中的下一代價值觀是面鏡子,立即反映成人的作為。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從媒 體到政治人物,從老師到家長,給了台灣孩子多少良性的示範?我們怎麼教孩子 誠實、勇敢、樂觀?怎麼教他們不貪婪?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離不開

「考試」,而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紛紛把教育重點放 在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別人的好公民。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與順應 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風潮,政府致力教育改革,期以整體提昇國民素質及國家競 爭力。鑑於課程與教材為學校教育之核心,亦為教師專業活動根據,政府乃以九 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務。而新課程取消了傳統的「道德」設科教學,打 破向來以德智體群美之五育分類方式,以合科統整精神,將其融入七大學習領 域。九年一貫改革只強調「能力」、忽略「德育」的方向,現今德育、美育、群 育都納入「綜合表現」分數之下,沒有具體指標的德育,其重要性自然被排擠。

此舉頗令關心道德教育的學者與執教鞭的教師,擔憂如何在新課程中妥善地發展 及應用,使學生成為道德行為者。而將「道德」融入各科學習領域的走向,如果 沒有適當的配套措施以及教師的正確體認及省察,很有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道德 品格的發展,這是所有關心教育者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議題;此乃研究動 機之一。

童子軍運動創始於1907年(民前五年),近百年來全世界參與童軍運動的人 數已超過三億人,屬二十世紀偉大的教育活動之一。創辦人貝登堡(Baden-Powell) 曾說,英國的兒童法院,常將品行欠佳的孩子送到童軍團,以童軍的榮譽力量來 感化及誘導,滿足其領袖慾望,給予活動和訓練,在團體的合作中自然的就改過 自新;就是不良少年,只要給予他榮譽重要的感覺,有機會施以啟發與扶助,他 們自然能有禮守法;在錫蘭及印度,他們對牢獄裏青年罪犯施以童軍訓練,成效 良好(貝登堡原著,1994)。童軍教育強調以「品格、健康、服務、手工藝」為 目標,透過戶外活動與社會服務活動等「做中學」的方式,使童子軍不但能從事 正當休閒活動,親近自然,進一步發揚其人類愛及民族情操,建立服務助人,仁 民愛物,四海一家的人生觀。並運用小隊、徽章、榮譽等三大制度,實踐童軍諾 言、規律、銘言所揭示的行為準則,以期培養身心健全之公民(呂建政,1994)。

此即以群性培養為主軸,強調團隊合作與生活實踐,深刻體驗了解人與自己、人 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充分吻合「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目標。由此可知,童

軍的訓練與活動,對於品行及能力欠佳的孩童有所成效,不但可以匡正自私自 利、害人害己的反社會行為,而且還能培養其正向積極的社會行為使成為健康而 快樂的有用的公民。實乃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因緣際會進入童軍領域,擔任幼童軍服務員已有四年光景,有感於社 會多元的發展與教育的變革,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灌輸者調整為引導者,引導學生 依其需求、能力進行學習活動,協助學生習得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研究者將以 自身教師及幼童軍服務員角色為出發,溯源童軍活動的理念與意義,從做中學,

以群性培養為主軸,強調生活實踐,進而形塑健全品格,國小幼童軍團成員所受 之影響是否有如預期成效?是否比一般國小學生具優良品格?為學生提供一適 得其所且能達成理想的教育方式,希冀能提供活動課程發展之參考與靈感。此乃 研究動機之三。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研究資料的蒐集係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及 幼童軍服務員為研究範圍,未包含私立小學。研究之對象為各公立國民小學之教 育人員及幼童軍服務員;研究方法使用訪談法,在受訪者的挑選上以立意取樣、

願意接受訪談者為主。綜合分析文獻與訪談內容,歸納研究結果,對幼童軍活動 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運用及因應策略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