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 運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 運用之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松茂 先生

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 運用之研究

研 究 生: 楊大慶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終於熬到了寫「謝誌」的時候,千盼萬盼這一天的到來…卻不知如何起筆,

是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還是論文寫作之後的腦袋疲乏也好…我想這三個寒暑的耕 耘,是該收成的時候了,雖不至結實纍纍、果實飽滿,但也受益良多,不管在學 問的造就與視野的拓展皆更上一層樓,畢竟我曾努力過…

論文的完成,幸蒙侯松茂教授的指導與教誨,對於研究的方向與架構、觀念 的啟迪、資料的提供逐一斧正,於此獻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論文更臻完善,亦 承蒙口試委員魏俊華教授與范熾文教授對論文提出寶貴的意見,以及修改方向與 疏漏處之指正,在此謹深致謝忱。

因緣際會下來到台東這塊美麗的土地,蔚藍的海洋、翠綠的山野、豐富的鄉 土民情…讓過慣都市生活的我,一再為之動容、感動不已,因為這裡多了一份對 生態保護與環境共生的尊重與關懷,在研究所進修時期,感謝授課教授開啟了我 不同的視野與感官,讓我對這塊土地更加疼惜愛護。當然,進修的過程總少不了 同儕間的互動,感謝這段日子來,互信互諒、無私的貢獻,雖然彼此難免有磨擦,

但我們終究完成了任務,感謝大家!

求學過程完成了人生大事,感謝老婆曉慧與岳父母的體諒,讓我從此安定下 來,造就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我愛你們,有你們的日子裡,雖有風雨,卻 也甜蜜快樂。

求學路途走來跌跌撞撞,曾經放蕩過、也曾迷失過…在我最黑暗的時期,伸 出雙手拉拔我的人,是永不放棄的伯父母與不在人間的祖母,有您們,才有現在 的我…謹將這份榮耀獻給您們…

大慶 謹誌於 台東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5)

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

研 究 生: 楊大慶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的運用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九年一 貫課程中品格教育的實施困境,探究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並 進一步瞭解透過幼童軍活動實施品格教育的運用成效與因應策略,最後根據研究 發現,歸納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

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document analysis)與訪談法(interview approach),針對相關之文獻資料,予以整理分析之。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桃 園縣公立國民小學及幼童軍團作為取樣範圍,未包含私立小學。研究之對象為各 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5位及幼童軍服務員5位。教育人員包括學校校長、負責 幼童軍教育職務之訓導主任及訓育組長以及一般教師。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沒有明確的課程內容及實施方式,隱藏在十大能力指 標裡面,教學者沒有深刻體會易將品格教育忽略掉。

二、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困境,在於教學者專業與能力、家長配合、學校與 教育行政單位的配合、時間分配。

三、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受訪教師認為幼童軍活動提供多元 化學習方式,彌補學校與家庭所不足的,透過實際行動、做中學,形塑品格、

發展技能;受訪服務員則認為幼童軍活動營造具使命感、做中學的環境氛 圍,完整的教育活動進程與三大制度,符合身心發展,是發揮自我潛能及品 格實踐的管道,

四、教師部份對參與幼童軍成員的品格表現是持肯定態度;服務員部份則認為在 童軍紀律下,良好的品格行為並不能完全推論到其他環境下。

五、幼童軍活動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上的困境,有學校行政無法配合、教 師的認知與意願不足、家長與社區的參與度低與服務員的世代斷層四項。

六、幼童軍活動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上的因應策略,有教育行政支持參 與、轉型為社區團、經費有效運用與服務員的傳承四項。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對教育單位、幼童軍服務員、家長 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關鍵字:幼童軍活動、品格教育

(6)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lementary scouting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uthor:Ta-Ching Yang

Master Program of Social Studies Teaching,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application of cub scouting on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First of all, investigate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n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s of cub scouting to character education. Furthermore, comprehend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through cub scout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 of the research to sum up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nd submit specific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the study adapted wer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Approach. Arrange,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documents. By means of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tudy took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nd cub scout packs in Taoyuan County as the sampling range.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5 educational staff and 5 cub scout leader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educational staff included school principals, directors of student-affairs and section chiefs of student activities who were charge of cub scout education, and regular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 There were no specific content of curriculum and methods to implemen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which hid in the ten competence indicators. It is easy to ignore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the teacher if he or she does not have a deep realization.

2. The difficult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r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parents cooperation, school-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on and time distribution.

3.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f cub scouting. The interviewed teachers thought that the cub scouting provided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through practical movements, learning by doing, character shaping and skill developing; the interviewed cub scout leaders thought that cub scouting constructe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complete educational activity progress and the three systems of cub scout to meet mental-and-physical developing which are the channels for developing self-potential and character implementation.

4. Most of teachers and cub scout leaders have positive attitudes in character performance of the participants of cub scouting; some cub scout leaders thought that under scout discipline, good character behaviors can not be inferred to other environments.

5. There are four difficulties of fitting into with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for the cub scouting including incoordin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 teacher’s lack of cognition and willingness, low participations of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and the generation gaps in cub scout leaders .

6. The four coping strategies of cub scouting fitting into with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are supporting participa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ransforming to community groups, using expenditure effectively, and passing down of cub scout leaders.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s of the study, further, the researchers submit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sections, cub scout leaders, par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s.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童軍活動的發展與意義……… 7

第二節 幼童軍活動的內涵………19

第三節 品格教育之意涵與相關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4

第五節 研究流程………5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7

第七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59

第八節 研究倫理………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中品格教育實施與以往課程之差異………61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中品格教育實施的現況與困境………64

第三節 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73

第四節 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實施方式與內容………79

第五節 幼童軍活動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上的實施方式與困境………91

第六節 幼童軍活動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上的因應策略………97

第七節 綜合討論與省思………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5

(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08 英文部分 ……… 11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修正前)……… 112 附錄二 訪談大綱(修正後)……… 113

(9)

表 次

表 2-1 中國童子軍發展紀要……… 9

表 2-2 中國幼童軍發展紀要………11

表 2-3 幼童軍羚羊級進程內容………28

表 2-4 幼童軍狼級進程內容………28

表 2-5 幼童軍鹿級進程內容………29

表 2-6 幼童軍豹級進程內容………30

表 2-7 幼童軍技能章內容………31

表 2-8 品格教育之定義彙整表………37

表 2-9 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彙整表………41

表 2-10 我國國民小學道德科目發展演變………47

表 3-1 5 位受訪服務員基本資料………53

表 3-2 5 位受訪教育人員基本資料………53

表 3-3 研究者個人經歷表………54

表 3-4 訪談大綱編製過程………55

表 3-5 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55

表 3-6 原始資料紀錄符號說明表………57

表 3-7 研究的信效度………59

(10)

圖 次

圖 2-1 童子軍組織系統圖………19

圖 2-2 幼童軍團組織圖………22

圖 3-1 研究架構圖………50

圖 3-2 研究流程圖………58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問題背景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2002)曾說:「無論九年一貫過程或者多元入學,這些 體制上的改革並非教改的核心,它們都只是在建立一個『良善的教育環境架構』,

教改的真正核心應該在於塑造學生的『精神面貌』,它的思考在於我們到底要『培 育』出什麼樣的學生。」學習的樂趣,通常不會停留在熱鬧而又空泛的活動,而 是來自於內在的充實與自我能力的提昇;教育的核心,須著重在學生品格教育的 落實,形塑正向的精神面貌、激發潛在的學習動機,產生學習的樂趣。而所指的

「精神面貌」,在建立學生傳統美德與健全正向的品格。

二十世紀末期,從美國開始,全球飽嚐泡沫經濟的苦果,並且延續至今。其 中,人性的貪婪是最大的後遺症。新世紀的人材必須能夠一肩扛起,迅速挽救,

更要從中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2003)曾說:「要成 為新世紀最被需要的人材。首先,必須體會並願意重振重要的傳統價值;其次,

也要針對新趨勢,培養新的特質與能力,迎接新挑戰。值得新世紀人材重振的重 要傳統價值包括:正直與誠信、大我、勤奮以及長期耕耘。」

天下雜誌(2003)年公布一項調查,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國中小學整體的 品格教育比十年前更差。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教導品格最大困境,來自「電視媒 體的不良示範」,及「社會亂象干擾」;而品格教育最具不良影響,分別是政治 人物、新聞媒體和電視節目。調查也發現,教師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力逐漸式微,

排名在電視和網路之後;對於最需要培養的品格,受訪者非常一致,把「為自己 負責任的自律精神」、「為別人著想的同理心」、「挫折忍受力」,做為新一代 所需養成品格的前三名。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但,台灣社會 普遍的品格比十年前差。校長和教師一致指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強調能力 而忽略了德育,德育被放入綜合活動中,未能凸顯其重要性,以致學生不重視品 格教育;高達八成以上的家長和教師認為,臺灣社會的品格越來越壞,孩子的品 格教育,誰該負最重要的責任?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缺一不可。

學校是孩子繼家庭之外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在這個小型社會裡,學校行政 與活動,都在傳遞訊息,而忙著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的專家與老師們,開始深 思、檢討,如火如荼推行的教育改革計畫,期望讓孩子學會「帶得走的能力」,

在本質上、在目標上出了什麼問題?又有哪些遺漏與缺失?我們是否該深思除了

「帶得走的能力」之外,我們是否應先培養帶得走的能力的態度與意志。

基於此,乃決定以「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為題,針

(12)

對幼童軍活動與品格教育深入探究,期能探索出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的實施與 成效。

貳、研究動機

從美國過去的安隆假帳事件到台灣的理律盜款,一個組織成員的操守出問 題,可能就賠上企業數十年的努力。而近來銀行頻頻出現盜領及詐騙事件更凸 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而出現的愈來愈多防不勝防的角落,靠的只有每個人的「自 律」。社會變化迅速,電視及平面媒體雜亂不堪,政治人物錯誤示範;學習成長 中的下一代價值觀是面鏡子,立即反映成人的作為。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從媒 體到政治人物,從老師到家長,給了台灣孩子多少良性的示範?我們怎麼教孩子 誠實、勇敢、樂觀?怎麼教他們不貪婪?台灣教改多年,爭執的焦點還是離不開

「考試」,而世界許多國家已警覺到,有好品格才有好未來,紛紛把教育重點放 在培養能對自己負責,並能尊重別人的好公民。為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與順應 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風潮,政府致力教育改革,期以整體提昇國民素質及國家競 爭力。鑑於課程與教材為學校教育之核心,亦為教師專業活動根據,政府乃以九 年一貫課程之規劃與實施為首務。而新課程取消了傳統的「道德」設科教學,打 破向來以德智體群美之五育分類方式,以合科統整精神,將其融入七大學習領 域。九年一貫改革只強調「能力」、忽略「德育」的方向,現今德育、美育、群 育都納入「綜合表現」分數之下,沒有具體指標的德育,其重要性自然被排擠。

此舉頗令關心道德教育的學者與執教鞭的教師,擔憂如何在新課程中妥善地發展 及應用,使學生成為道德行為者。而將「道德」融入各科學習領域的走向,如果 沒有適當的配套措施以及教師的正確體認及省察,很有可能會嚴重影響學生道德 品格的發展,這是所有關心教育者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議題;此乃研究動 機之一。

童子軍運動創始於1907年(民前五年),近百年來全世界參與童軍運動的人 數已超過三億人,屬二十世紀偉大的教育活動之一。創辦人貝登堡(Baden-Powell) 曾說,英國的兒童法院,常將品行欠佳的孩子送到童軍團,以童軍的榮譽力量來 感化及誘導,滿足其領袖慾望,給予活動和訓練,在團體的合作中自然的就改過 自新;就是不良少年,只要給予他榮譽重要的感覺,有機會施以啟發與扶助,他 們自然能有禮守法;在錫蘭及印度,他們對牢獄裏青年罪犯施以童軍訓練,成效 良好(貝登堡原著,1994)。童軍教育強調以「品格、健康、服務、手工藝」為 目標,透過戶外活動與社會服務活動等「做中學」的方式,使童子軍不但能從事 正當休閒活動,親近自然,進一步發揚其人類愛及民族情操,建立服務助人,仁 民愛物,四海一家的人生觀。並運用小隊、徽章、榮譽等三大制度,實踐童軍諾 言、規律、銘言所揭示的行為準則,以期培養身心健全之公民(呂建政,1994)。

此即以群性培養為主軸,強調團隊合作與生活實踐,深刻體驗了解人與自己、人 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充分吻合「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目標。由此可知,童

(13)

軍的訓練與活動,對於品行及能力欠佳的孩童有所成效,不但可以匡正自私自 利、害人害己的反社會行為,而且還能培養其正向積極的社會行為使成為健康而 快樂的有用的公民。實乃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因緣際會進入童軍領域,擔任幼童軍服務員已有四年光景,有感於社 會多元的發展與教育的變革,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灌輸者調整為引導者,引導學生 依其需求、能力進行學習活動,協助學生習得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研究者將以 自身教師及幼童軍服務員角色為出發,溯源童軍活動的理念與意義,從做中學,

以群性培養為主軸,強調生活實踐,進而形塑健全品格,國小幼童軍團成員所受 之影響是否有如預期成效?是否比一般國小學生具優良品格?為學生提供一適 得其所且能達成理想的教育方式,希冀能提供活動課程發展之參考與靈感。此乃 研究動機之三。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研究資料的蒐集係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及 幼童軍服務員為研究範圍,未包含私立小學。研究之對象為各公立國民小學之教 育人員及幼童軍服務員;研究方法使用訪談法,在受訪者的挑選上以立意取樣、

願意接受訪談者為主。綜合分析文獻與訪談內容,歸納研究結果,對幼童軍活動 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運用及因應策略提出建議。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於前述之研究動機,擬定研究目的,旨在了解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 育的運用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中品格教育的實施困境,探究幼童 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並進一步瞭解透過幼童軍活動實施品格教育 的運用成效與因應策略,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歸納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可行之建 議。

至於本研究之具體目的臚列於下:

一、探討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品格教育實施的現況與實施困境。

二、探討國小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

三、探討國小幼童軍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運用成效及因應策略。

貳、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待答問題:

一、國小九年一貫課程中品格教育實施的現況與實施困境為何?

二、國小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上的意義與功能為何?

三、國小幼童軍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運用成效為何?

四、國小幼童軍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因應策略為何?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幼童軍活動

貝登堡於1907年創始童軍,其後為了符應各個年齡層青少年的需求,又先後 再分別創立「幼童軍」、「行義童軍」、「羅浮蘭傑」。而童軍活動不是政治,

不是軍事,亦不是單純的休閒娛樂運動而是改變人的生活的一種活動。

幼童軍教育之目的旨在促進八至十二歲的兒童身心精神的陶冶與啟發,以貫 徹整個童軍運動的連續性訓練。幼童軍是童軍生活的起點,也是童子軍運動的基 礎,幼童軍活動有一套完整的進步性活動進程,在新奇有趣的活動方案中,在遊 戲、歌唱、故事中,及在徽章制度的激勵與循序漸進的引導下,使幼童軍成為智 仁勇兼備的青少年(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0)。它具有一套完整的階段性 活動進程,在活動方案中,透過叢林故事、遊戲、演劇…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方式,

並妥善運用「小隊制度」、「徽章制度」及「榮譽制度」,啟發兒童五育並進,

重榮譽、守紀律,使培養成為良好國民的世界性教育活動。

本研究的「幼童軍活動」係指國小階段以八歲至十二歲自願參加的兒童為對 象的童軍社團,在成年服務員的帶領下,透過約兩週一次的團集會活動,將幼童 軍活動進程藉「由做中學」、「寓教於樂」的活動方式,讓兒童快樂的參與,並 逐次完成羚羊級、狼級、鹿級、豹級活動進程。

貳、品格教育

教育學生,使知之善、期望善,以及行善、表現良好行為,被內化成習性的 歷程。亦是增進學生良好個人特質,使之知善、愛善及樂善的教育(黃德祥,2001)。 在多元社會中,通過基本的、普通的、核心的道德價值觀所構成的良好品格,如 關心、誠實、責任感、自尊和尊重他人等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知善、樂 善、行善(劉冬梅,2001)。品格教育就是透過認知與學習的教育歷程,引導學 生發展良好的個體特性,進行良性的社會行為與互動。

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雖然學者們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這些核心價值皆能 涵蓋在認知、情意、技能的教育目標中。品格教育的內涵有:

1.兼重認知、情意與技能之教育目標:在認知領域目標中,教學者應教導學生瞭 解社會規範與理解應用良善品格的能力之外,更應在情意領域的目標中,引導 學生表現出合宜的道德情緒與感受,發展互相關懷與合作的人際關係,並將道 德認知與感受轉化為具體行為,進而成關懷社會團體。

2.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學生應學習的良善品格特質很多,應選擇哪些品格特質 來讓學生學習,教學者應配合學生道德認知能力與社會文化脈絡,符合國情、

時代潮流脈動且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配合之品格特質,以進行品格教育課程與教 材的規劃、組織、實施、評鑑。

以桃園縣所推動的品格教育為例,認為品格教育之核心道德價值係源於世界

(16)

普世價值、我國優良文化、民主社會之公民德行,在推行策略上可建置品格教育 之基礎平台、提升品格教育基本知能、發展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營造品格教育 整體環境。而本研究的「品格教育」係指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在實施過程 中結合個人、家庭、自然與社會環境,兼顧認知、情意與行為的實踐,培養學童 尊重與負責的態度與行為,知道善、行善及愛善,進而影響社會風氣,在群體生 活中,營造關懷、尊重的人我關係。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為了使本研究的結論較具合宜性與適切性,不致於過度推論,有必要界定研 究的範圍和限制,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研究之範圍包括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分別敘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及幼童軍團作為取樣範圍,未包含私立小 學。研究之對象為各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及幼童軍服務員。教育人員包括學 校校長、負責幼童軍教育職務之訓導主任及訓育組長以及一般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以幼童軍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品格教育實施的現況與困 境、幼童軍活動在九年一貫課程品格教育的運用及因應策略為內容。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與推論的限制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資料的蒐集係以桃園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育人員及幼 童軍服務員為研究範圍;訪談之內容,僅以幼童軍教育為內涵,國民小學其他的 童軍教育活動則不包含在內。例如:為提供八至十二歲女童參加而設計的「幼女 童軍活動」;提供六歲至八歲半幼童所參加的「稚齡童軍活動」以及提供十一歲 以上少年參加的其他男女「童子軍活動」等。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文獻探討因受限於童軍教育相關研究論文有限,且多數文獻研究對象以國民 中學以上之學校或社區童軍為主,在分析時較受限制。本研究使用訪談法,在受 訪者的挑選上以立意取樣、願意接受訪談者為主,而非運用樣本隨機抽樣來找尋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樣本,實施時恐受個人主觀意識表達或社會期許效應的影響。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文獻探討,瞭解幼童軍教育的理論要點及相關研究,

做為研究的理論依據及研究架構的擬定。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幼童軍活動的 發展與意義;第二節為幼童軍活動的內涵,探討幼童軍團的組織、制度與活動及 幼童軍的推展;第三節為品格教育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幼童軍活動的發展與意義

幼童軍為世界童子軍運動的一環,幼童軍訓練的主旨與目標與童軍相同,且 訓練內容與童子軍各階段的內容銜接,但在訓練內容與方法上卻有所差異。也因 幼童軍為童子軍運動的一環,探討幼童軍活動的發展與意義,須從童軍的發展與 意義著手。本節針對幼童軍活動的發展、幼童軍活動的意義做分析探討。

壹、幼童軍活動的發展

一、幼童軍活動的創始

貝登堡原為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而創立童軍活動,隨後為了達成培養成為健 全公民之目的,必須由兒童時期開始直至青少年持續的訓練(陳鐵,1992)。因 此,童子軍訓練的對象是不同年齡的男孩,採用引起興趣、施與各種生活教育,

使之成為健全的公民。但是,因年齡不同,其興趣與身心發展皆相異。所以就依 年齡而分別增設稚齡童軍、幼童軍、行義童軍及羅浮童軍。因此,幼童軍教育的 發展,必須先探討童軍活動的創始。

(一)童軍活動的創始

童軍活動於1907年創始於英國,創始人為貝登堡。貝登堡1857年出生於英國 倫敦,聰明好學又頗富才藝,且為體育健將,尤喜作野外及水上活動。十九歲以 第二名考進騎兵學校,也因為他考試成績的優異,所以可以免受基本訓練,於三 個月後就以騎兵少尉的身份出發前往印度服兵役。貝登堡先生的軍旅生涯非常順 利,因為在阿富汗立下戰功所以很快的被升為上尉,並派調至南非,參與英國征 非之戰。

1899 年,貝登堡已升至上校,據守南非重要據點「梅富根」,梅富根城是 南非的一個小鎮,城外敵人兵力比他多數倍,被圍達七個月之久。而小鎮的保衛 戰的勝利卻造就了偉人,在這次戰役中他發覺青少年具有工作熱忱及豐富潛力,

因此召集組織當地青少年加以訓練,組成『少年斥侯隊』,專門觀察、偵測、通

(18)

訊、救護、守望等勤務工作,予守軍極大的協助。1900 年 5 月 17 日,持續了 217 天對波爾族人的圍剿,順利的解圍擊潰敵軍、戰爭結束,此一戰役乃歷史上有名 的「梅富根戰役」。終於獲得勝利也使貝登堡將軍成為一舉國矚目的英雄。

1901年貝登堡先生結束軍旅,以後備中將的身分回到英國後發現,英國社會 在他離開國門期間,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改變,社會經濟雖然富裕了,卻也使得青 少年的價值觀混淆、生活奢侈放蕩,年輕人失去了傳統的美德。他們不再敬仰神,

而墮落於抽煙、喝酒或遊手好閒,國家恐為衰亡之命運。因此,他思考著如何改 變這些青少年的方法。他想到了印度和南非土著的生活經驗、中古歐洲的騎士精 神、印地安人訓練青年的方式,以及在南非訓練少年警探的經驗。於是著手策劃 一項吸引青少年,又饒富意義和價值的訓練,那也就是1907年8月1日在英倫海峽 白浪島的嘗試露營活動,那ㄧ次成功的活動也促成了「童軍運動」的誕生(中國 童子軍總會,2004),並快速的在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發展。

(二)幼童軍教育的啟蒙

貝登堡於1907年所初創的童子軍,只是為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們設計。在快 速的發展過程中,就有許多未滿十二歲的兒童參與其中,而且人數是越來越多,

他們也都渴望從此一活動中得到樂趣。團領導人為了遷就此一事實,團集會活動 設計因而必須適度調整,以符應未滿十二歲兒童之身心發展,卻也因此而使部分 年長的童子軍們感到乏味,甚至離團而去。為了符合這一群兒童的慾望,又不影 響年長童子軍的活動,於是特別設立了「預備童子軍」讓這些兒童加入。

貝登堡發現此一現象,乃召集幾位童軍團長一起研究,如何維持童軍團的活 動層次,提高參與興趣又能顧及十二歲以下兒童的需求,於是決定另行籌組適合 兒童階段的童子軍,重新選定名稱,研究此階段兒童的心理與學習特徵,另行設 計活動的內容(吳國基,2005)。

1914年英國童子軍總會公報公佈了此一Junior Scout(幼年童子軍)計畫。

貝登堡邀請許多服務員繼續研究,以期建立更符合兒童且更完整的體制。當時,

貝登堡的好友吉布林(Rudyard Kipling)所著作的叢林奇談(Jungle Book)在 美國兒童刊物「聖誕老人雜誌」中連載,受到美國兒童的熱愛。叢林奇談是一本 描述西印度叢林被狼群扶養長大的少年「毛克利」,在叢林中活躍的情形。書中 將少年刻劃成有禮,具有偉大的人性及純潔的心靈;對於各種飛禽走獸的習性,

描寫得惟妙惟肖;有關毛克利如何與狼群、棕熊、黑豹、大蟒蛇等動物相處,如 何和他們合力打倒破壞叢林和平的害群之徒、如何用計獵殺大老虎「邪漢」…等,

其描述也都展現得淋漓盡致。貝登堡發現「叢林奇談」不僅是有趣的冒險故事,

寓意更頗有教育性、啟示性,得以透過此一故事背景,設計相關活動與遊戲,寓 教於樂以啟發少年們邁向健全的國民。在英國人的心目中,狼是一種聰明、活潑、

機警、敏捷、勇敢、清潔、伶俐、合群的動物,用小狼象徵幼童,是鼓勵他們模 仿小狼的良好特性。吉布林知悉貝登堡的構想,即刻欣然應允將「叢林奇談」以 及書中的各個角色,作為幼童軍活動的背景(陳鐵,1992)。

(19)

1916年英國童子軍總會正式公佈此一兒童訓練計畫,這個階段的童子軍稱為 幼狼童軍(Wolf-Cubs)。同時,公佈幼童軍的諾言和規律,並設計考驗晉程與 徽章制度。當年12月2日出版了小狼手冊(Wolf Cub's Handbook),而幼童軍 團也正式在英國及其他民主國家快速的成長。1966年,幼狼童軍(Wolf-Cubs)

更名為幼童軍(Cub Scout)。

二、我國幼童軍教育的發展

中國童子軍於1912年2月25日,由嚴家麟先生於湖北武昌文華書院所創始 後,迄今已九十餘年。以其組織型態及發展方向之不同,大致有幾個不同的階段

(吳燦陽,1997;鍾南,1998):

(一)萌芽期(1912 年 2 月 25 日至 1926 年 3 月 5 日)

在這段時間,童子軍運動都在我國少數大都市,由教會或教會所創的學校來 領導,所以童子軍活動的方式、組織架構與、訓練的內容,乃至童子軍的名稱、

誓詞、規律,以至操法、口令等,不免有各自為政,互不相同之現象發生。

(二)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時期(1926 年 3 月 5 日至 1934 年 11 月 1 日)

中國國民黨有鑑於當時童子軍訓練,對青少年具有教育上的積極功能,因此 決定負起全國的領導責任,乃於 1926 年 3 月 5 日,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屆第十 次常務會議,決議通過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訂定各項組織規程,設中國國民 黨童子軍委員會主持其事。自此,我國童子軍運動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

(三)中國童子軍總會成立時期(1934 年 11 月 1 日至 1949 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童子軍運動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時期,至此結束。

(四)中國童子軍總會遷台時期(1950 年至 1994 年)

自遷台以來,在童軍先進的努力,積極改革童子軍組織,實施義務服務員制 度,舉辦木章訓練,參與國際活動。我國童子軍領導人,並曾先後在亞太區當選 為委員、副主席、主席,在世界會議中當選為世界委員會委員,中國童子軍運動 在國際活動中,已居於聲譽卓著的領導地位。

(五)蛻變改組時期(1994 年~迄今)

民國八十三年,我國童子軍各級組織,根據人團法的規定,逐級改組為人民 團體,自此,童子軍運動結束了依附於教育體系的階段,而進入另一新的境界,

成為真正的人民團體。

茲將各時期中國童子軍的發展紀要整理如表 2-1:

表2-1 中國童子軍發展紀要

時 期 重 要 行 事 萌芽期

(1912 年 ~1926 年 3 月5日)

1.民國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嚴家麟先生在武昌文華書院創辦童子 軍團,舉行榮譽評判庭,成立中國童子軍第一團,定該日為中 國童子軍創始紀念日。繼後許多教會、學校及團體,陸續組織 辦團。

2.民國四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四百位童子軍參加

(20)

表 2-1 (續)

大會服務,維持秩序並表演童子軍技能和遊戲,頗受觀眾讚 揚。各地教育人士深感童子軍活動的重要性,而紛紛組織童子 軍團,童子軍運動遍佈於全國。

3.民國七年,上海華童公學試辦幼童軍。為幼童軍組織之始。

4.民國九年,中國駐英大使選派旅英華僑子弟十四人,參加第一 次世界童子軍大露營。

5.民國十三年,在上海成立羅浮童子軍群。

中國國民黨 童子軍時期

( 1926 年 3 月 5 日

~1934年11月1日)

1.民國十五年三月五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中央常 會上,通過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案,中央青年部成立中國國 民黨童子軍委員會。

2.民國十七年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並訂定童子軍團 和省縣市童子軍組織法,確定三級課程訓練標準,辦理全國童 子軍及團登記,創辦童子軍教練員訓練學校。

3.民國十八年,改組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

4.民國十九年,在南京舉行中國童子軍第一次全國大檢閱及大露 營,大檢閱以後各地呈現活躍氣象,童子軍運動突飛猛進。

5.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籌組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 總會成立時期

(1934年11月1日

~1949年)

1.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教育部 通令全國各公私立初級中學將童子軍訓練列為必修科目。

2.民國二十五年在南京舉行第二次全國總檢閱及大露營,為南京 政府推動童子軍全盛時期。

3.民國二十六年成為正式世界童軍組織會員國。

4.民國三十一年,中國童子軍創始三十週年紀念,在第一次榮譽 評判會上,授給嚴家麟先生「中國童子軍創始人」榮銜。

中國童子軍 總會遷台時期

( 1950 年 ~1994 年)

1.民國三十九年,中國童子軍總會遷台,對於童子軍運動的推廣 不遺餘力,積極改革童子軍組織、實施義務服務員制度。

2.民國四十三年,頒佈童子軍教育改革方案。學校童軍教育與童 子軍運動劃分界線。

3.民國四十年,吳兆棠博士將木章訓練制度介紹於我國,於隔年 在陽明山舉辦首次木章訓練。

4.民國四十六年,先後建立幼童軍團、行義童子軍、羅浮及蘭傑 童子軍訓練體系。

5.民國六十一年,中國童子軍總會為了響應世界童子軍亞太區第 七次領袖會議,通過之「亞太區童子軍五年發展計畫方案」,

並配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擬定了「中國童子軍五年發展計 畫」,並依據此一計畫制定了「中國童子軍社區發展方案」,

規劃在社區成立各類童子軍團。此一方案使幼童軍不只在學校

(21)

表 2-1(續)

發展,更擴展到社區。

6.民國七十八年,修改童子軍各級合格進程,並增設稚齡童軍。

7.民國七十九年元月,中國童子軍總會向內政部辦理人民團體立 案登記,成立日期溯自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蛻 變 改 組 時 期

(1994年~迄今)

1.民國八十三年根據人民團體組織法,各級組織逐級改組,成為 真正的人民團體。

2.近年積極發展社區童子軍。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童子軍訓練的對象是不同年齡的男孩,採用引起興趣的方法,施與品德、智 能、群體生活、助人服務等的教育,使之成為健全的公民。但是,因年齡不同,

其興趣、智力、體力等都各相異。所以就依年齡而分成五種類別:

1. 稚齡童軍(五歲至八歲)

2. 幼童軍(八歲至十二歲)

3. 童軍(十一歲至十五歲)

4. 行義童軍(十四歲至十八歲)

5. 羅浮蘭傑童軍(十七歲至二十六歲)

民國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嚴家麟先生在武昌文華書院創辦中國童子軍,民國 七年在上海華童公學試辦幼童軍團。辦理幼童軍初期並無專屬組織章程及訓練教 材,經過多方的努力、協調發展之下,制訂誓詞及規律,並將幼童軍的推廣列為 童子軍總會的重要政策。

茲將幼童軍的發展紀要整理如表2-2:

表2-2 中國幼童軍發展紀要

時 間 重 要 行 事

民國七年 上海華童公學試辦中國幼童軍團,當時幼童軍活動大體上以

「小狼手冊」的內容為主。

民國十七年 改進幼童軍團組織。

舉辦幼童軍團登記。

訂定幼童軍組織規程及訓練原則。

制定中國幼童軍誓詞、規律、銘言。

民國二十四年七月 公佈中國幼童軍訓練標準,並在各小學展開,有的成立為課外 組織方式,學生自由參加;也有很多學校從三年級開始至六年 級,一律接受幼童軍訓練。。

民國三十五年四月 總會頒佈「中國幼童軍團組織規程」。

民國三十七年十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修訂公佈「中國幼童軍三級訓練合格標準」,

幼童軍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

民國四十九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檢討幼童軍組訓情形,決議將幼童軍的推廣列 為總會的重要政策。辦理幼童軍木章預備訓練,訓練幼童軍服

(22)

表2-2(續)

務員,並鼓勵全省各個機關學校試辦幼童軍團。

民國五十二年七月 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出版「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幼童軍部 分」,重新訂定了幼童軍諾言、規律和活動進程以及徽章制度、

制服等。這是我國童子軍總會的第一本幼童軍服務員手冊。

民國六十一年 「中國童子軍社區發展方案」,使幼童軍不只在學校發展,更 擴展到社區。

民國七十六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訓練暨進程委員會著手修訂各級童子軍進程。

民國八十年九月 經過彼此的溝通、認同、參與、試驗、研議歷時將近四年,公 佈稚齡童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童軍、羅浮蘭傑童軍等之 各階段童軍之活動進程。

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童子軍訓練暨進程委員會籌組幼童軍手冊編輯小組,重新 編寫「中國童子軍∼幼童軍團長手冊」,此一手冊依據幼童軍 服務員手冊、幼童軍活動進程及其他參考資料,並以實例說明 提供幼童軍團長在組織及訓練上之參考。同時配合團長手冊編 訂「幼童軍手冊」供幼童軍活動之使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幼童軍之創始與發展相關文獻,研究者歸納如下:

(一)貝登堡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混淆、生活奢侈放蕩,國家恐為羅馬帝國衰亡之 績,而創立童軍運動。他結合騎士精神與生涯經驗中,訓練青少年從事觀察、

斥候、追蹤、救護、守望等技巧的寶貴經驗,配合青少年身心發展之理論,

著手設計吸引青少年又饒富意義價值的訓練活動。

(二)當參與人數增加,部分年長的童子軍們感到乏味,貝登堡發現此一現象,另 行籌組適合兒童階段的童子軍,重新選定名稱,研究此階段兒童的心理與學 習特徵,另行設計活動的內容,藉由同儕伙伴的互動關係與各項活動的吸引 力,導正成為健全國民。

(三)在幼童軍團中,稱呼幼童軍們為「小狼」、團長為「阿克拉」、其他副團長 為「拉克夏」、「伯魯」、「巴希拉」或為「老狼」。團集會活動之吼聲、

歡呼、幼童軍二指禮等均源自於此於吉布林所著「叢林奇談」。因此在第一 次團集會時,必須安排說叢林奇談「毛克利入狼群」這一段故事,使其瞭解 稱呼及儀式的意義。貝登堡用小狼象徵幼童,是鼓勵他們模仿小狼並具有其 良好特性。

(四)貝登堡在英國創始的童軍活動,不是學校化、不是軍事化及政黨化,是個社 區的教育活動。童子軍源自於社區、發展於社區。而我國童子軍及幼童軍則 都是創始於學校,同時在學校中蓬勃發展,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發展學校 童軍團的國家。1972年制定「中國童子軍社區發展方案」,幼童軍教育的發 展才由學校拓展到社區。

(五) 我國幼童軍活動在發展之初,以貝登堡著作的小狼手冊中文翻譯本為實施

(23)

之活動藍本,並無專屬符合國人的組織章程及訓練教材。1963年,中國童子 軍總會出版「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幼童軍部分」,一本正式依據我國國 情編寫的幼童軍團長訓練手冊。1992年中國童子軍總會訓練暨進程委員會組 成各級童軍團長手冊編輯委員會,「中國童子軍∼幼童軍團長手冊」加入了 實例說明,提供幼童軍團長和服務員們在組織及訓練上的參考資料,依據團 長手冊的資料就能正確的領導幼童軍團活動及處理團務行政工作。

貳、幼童軍活動的意義與功能

幼童軍是童軍的一環,亦是童軍的基礎。活動訓練內容與童軍各階段內容銜 接,且意涵與童軍一脈相承。談幼童軍活動的意義,有必要先瞭解童軍教育的意 義。以下則闡述童軍教育的意義,幼童軍活動的意義與功能如後。

一、童軍教育的意義

童子軍常被誤認為是一種軍事訓練,歐美人士也曾將Boy scout曲解成一種 兒童軍事訓練的組織。經身為軍人的創始人貝登堡詳加說明,童軍運動並不是軍 事組織,並強調軍事訓練與童子軍訓練不同處。他說:「軍事訓練是實行操練與 集體管理,從外塑造自己的品格;童軍則是由內心發出的教育。」

又根據我國童子軍的創始人嚴家麟先生的解釋,採用「軍」字的原意,也不 過是含著一個集團的意思,如同教會「救世軍」的組織,並非軍人(中國童子軍 總會,2008)。

貝登堡曾說:「童子軍不是警察,但他卻同樣關心社會的治安,時時運用他 們的思想和力量,去預防或消除一切意外的事變;童子軍不是軍人,但他卻時常 在準備著和軍人一樣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去抵禦外侮,捍衛國家;童子軍不是慈善 家,但他遇著水火災害、飢荒、瘟疫以及戰禍發生,卻能盡全力去救濟難民;童 子軍不是裝飾品,如果當事人於國家或全人類無偉大功勳,或對童子軍事業無特 殊貢獻的人,絕不以童子軍的名義去參加婚喪典禮」(陶唐,1985)。

貝登堡在72歲時所寫的青少年與童軍運動中,對童軍這個名詞扼要的說:「這 是利用少年們的休閒時間,給他們種種健全的活動,使他們在情投意合中得到一 群良伴,以及一些補充學校教育不足的訓練」(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

貝登堡在「童軍領袖指引」一書中更明確的詮釋:「童軍教育並非一門深奧 或難懂的學問,它是一項充滿樂趣的遊戲,是透過遊戲去訓練青少年公民責任的 體系。童軍運動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軍是一項有嚴肅目的的遊戲,也就是品格 訓練遊戲」(童軍領袖指引,1994)。

從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世界童軍總會WOSM)發表 之世界童軍發展策略文件中提及:「童軍運動是一種教育性的運動,以娛樂休閒 的方法完成目標。它是為各年齡層青少年設計的活動,是準備以個人為社會做出

(24)

正面貢獻而和社會結合的運動」(世界童子軍運動,1994)。1990年世界童軍總 會出版“Scouting Round the World"(世界童子軍運動)一書,針對童軍活動 的目的、原理原則提及童軍活動的定義和基本精神,研究者歸納整理如下:

(一)童軍活動是生活教育

童軍活動協助青少年發展智識、冒險精神及好奇求知的心,去發現教室外的 世界及新事務的活動,並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學習,並能補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不足的活動,同時滿足兩者需要。童軍活動是提倡可以學習的技術和傳送知識 給別人的活動。

(二)童軍活動具有教育目的

童軍活動是饒富意義與價值的訓練,以休閒娛樂但有嚴肅目的的方式,協助 青少年發展智識、個性和群性目的的活動。

(三) 童軍活動兼具教育及輔導作用

1.自我承諾:童軍活動重視自我承諾,個人以自由意志接受某種行為規範,

簡單易懂,即為童軍諾言與規律。

2.由做中學:童軍活動是講求做中學、學中做的,透過親身和他人一同體驗 學習。

3.小隊制度:童軍活動是運用小隊制度以發展領導能力,團體技能和個人的 責任,並在成年人的輔導下,發現自己的潛能。

(四)童軍活動是非政治性、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童軍活動是訓練青少年公民責任的體系、有嚴肅目的的遊戲,也是品格發展 的教育活動。過程中,鼓勵童軍對自己的社區、社會及國家帶來建設性的貢獻,

但不是政治性及政府的組織活動。因此,童軍組織不可以也絕對不能代表任何政 黨或政治團體。

(五)童軍活動是成年人幫助青少年成長、改善兩代溝通的活動

童軍活動是提供成年人幫助青少年成長機會的活動,亦是改善兩代間溝通的 方式。童軍成人領袖透過服務互動的歷程,獲得寶貴的經驗及良性互動的方式,

增進自我發展。童軍活動對成年人及青少年兼具有挑戰性。

(六) 童軍活動是一項國際性、不斷成長的青少年活動

童軍活動是一項國際性、未曾停止成長的活動。自1907年創立以來,全世界 被認可的童軍組織及部門,有216 個國家或地區,童軍人口也由20 位成長到今 日的2,500 萬男女童軍。它是一項參考各地不同文化社會的條件而設計適合當地 青少年課程內容的活動,並服務各地社會需要的動態性活動。

(七)童軍活動是出於個人自願並且對所有人開放的活動

童軍活動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活動,不分種族、性別和背景,活動內容則需依 據創始人貝登堡構想的目的、原則和方法去實施。而參與童軍活動的童子軍和服 務員,皆必須出自於個人的「自願」,而非他人干預逼迫。

(八)童軍活動具有生活規範

在個性方面發展負責和刺激慾望的表達;在精神方面重視自我承諾,尋找生

(25)

活的精神價值;在群性方面參與社會發展,尊重個人的尊嚴和大自然的原貌,促 進地方、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和平合作與瞭解。

(九)激勵性的活動方案

童軍活動是依據青少年的興趣及身心發展規劃活動進程,與大自然接近,從 大自然特有、豐富的學習環境中,提供青少年冒險和挑戰的機會,藉以提高童軍 內在認知與興趣。

二、幼童軍教育的意義

幼童軍教育之目的旨在促進八至十二歲的兒童身心精神的陶冶與啟發,以貫 徹整個童軍運動的連續性訓練。幼童軍是童軍生活的起點,也是童子軍運動的基 礎,幼童軍活動有一套完整的進步性活動進程,在新奇有趣的活動方案中,在遊 戲、歌唱、故事中,及在徽章制度的激勵與循序漸進的引導下,使幼童軍成為智 仁勇兼備的青少年(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0)。

幼童軍階段的訓練是享得自然的美妙,滿足愛好遊戲的慾望,一方面以遊戲 化的方式,奠定日後成為優秀童子軍乃至羅浮童軍的基礎;一方面協助增加他們 健康、智力、群性友愛精神的成長,以引導孩子們走向善良與健全公民之途(陳 鐵,1992)。幼童軍教育在於培養未來的公民之道德觀念,進而協助他人並為國 家社會貢獻力量。

八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可塑性強,很容易接受正確的指導,幼童軍活動的結 構,就是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組合這時期的孩童。提供饒富趣味及意義的活動作 業,從具備的本能引導出道德的、精神的、身體的潛能,鼓勵他們對知識的追求 及知識的進步。過程中,尋求幼童軍的父母家人的協助,創造出充分的資源。在 幼童軍階段打好了基礎,在經過童子軍、行義童子軍、羅浮童子軍等各階段的薰 陶,最後必能成長為健全的公民,過著幸福快樂的一生。

三、幼童軍教育的功能

貝登堡爵士於1907年創始「童子軍運動」,數十年來童子軍教育可說擔負全 人教育的功能。而在幼童軍教育中,強調從事正當的休閒戶外及社會服務活動,

親近自然,以增進身心的健全發展,進一步發揚其人類愛及民族情操,建立服務 助人,仁民愛物的人生觀。針對幼童軍教育的功能,研究者歸納整理如下:

(一)幼童軍活動具有休閒教育的功能

休閒教育是一種基本人權,也是一種自由學習,自主自決,自給自足的動態 過程,並照顧到每一個體的需求。一般而言,早期休閒教育的重心是著重在學童 休閒技能及群我意識的養成,提供各式各樣的休閒知識以適應未來生活。從功能 取向來著手,認為休閒教育是在提升個人休閒品味與休閒品質,並增進自我選擇 能力,激發無窮的潛能(劉子利,2001)。

休閒教育的功能涵蓋:

1.促進自我實踐和社會凝聚,並創造真實環境,以發展此項功能。

(26)

2.以當地居民的自由選擇權利為基礎,並提倡社區積極參與。

3.提供機會讓民眾以意義的方式,去從事休閒。

4.對抗在休閒中商業化的負面影響。

5.休閒教育是在社區裡倡導分類休閒活動與休閒決定的功能。

6.休閒教育是使大多數民眾的休閒經驗與需求相符,而不是為了少數特權階 級。

7.對於社團及組織性的活動中,持續地倡導正確休閒概念。

8.跨越語言障礙與國際藩籬,來倡導休閒經驗以及休閒理念的交流

程鴻傑、陳淑芬(2005)深入探討童軍活動和休閒教育之間的關聯,並嘗試 逐條分析,歸納如下:

1.尊重參與者的需要與意見:以參與者的立場為出發點,進而得到戶外活動 的需求和建議訊息。除了可以提高參與意願外,也刺激參與成員思考、反 省與回饋。符合休閒教育的功能原則「以當地居民的自由選擇權利為基 礎,並提倡社區積極參與」。

2.充分瞭解參與活動的對象:如:年齡、經驗、人數,確切地掌握動態訊息。

特別是以人為主的思考模式與方向,能讓活動更趨完美。

3.活動要有目標,以適合兒童、青少年,健康而富教育意義:避免為活動而 活動,因為既然是「教育」,其本身就涵蓋技巧、工藝、自然科學、人文 藝術、社會交際、體育康樂…等目標。符合休閒教育「提供機會讓民眾(兒 童、青少年)以意義的方式,去從事休閒。」。

4.設計多類型活動,以應多數人之需要:活動本身需具備普遍性,而非階段 性。這在休閒教育中「使大多數民眾的休閒經驗與需求相符合,而不是為 了少數特權階級。」

5.依行事曆將童軍團全年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分別設計:強調計畫性的設計 經營。而在休閒教育中也要求「於社團及組織性的活動中,持續地導正休 閒概念」。強調在每一年度前將計畫完成並執行、考核,更可積極地為下 一年度預備。

6.注意與童軍家長方面取得聯繫:和諧的群體關係,在個人、團體、家庭取 得信任的基礎,使彼此之間有良好的互動,進而凝聚社會。

7.安排競賽,以激發團隊精神與榮譽感:每次活動均留有紀錄,讓個人能在 活動中實現自我,滿足自我在團體相處中學習合作和融入,並適當引進家 庭參與。

幼童軍教育目標中強調從事正當的休閒活動,親近自然,以增進身心的健全 發展。幼童軍教育在團集會課程設計上有一定的精神準則,而這些精神準則除了 是童軍活動必要的條件之外也是一種教育模式,同時兼顧了娛樂、實用以及知性 的滿足。休閒教育從是一種基本人權,也是一種自由學習、自給自足的動態過程,

並照顧到每一個體的需求,同時協助休閒技能及群我意識的養成,以提供各式各 樣的休閒知識適應生活挑戰,休閒教育的意涵及目的正與童軍活動的教育目標不

(27)

謀而合。

(二)幼童軍教育兼具品格教育的功能

貝登堡認為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品格,要求青少年在不理智的世界理智起來,

對服務有良好的了解與認識並能實行,盡其所能服務公眾以及對國家、友邦和上 蒼盡責服務。換言之,是在「改善未來公民素質,尤其是在品格和健康方面,以 服務代替自私,使每一少年都能發揮道德和體力上的力量,進而貢獻其力量以完 成為人類服務的目標。」。而深具品格的行為是應養成習慣,才算是品格教育,

透過社會的制約養成學生抗拒誘惑,便是一種品格的養成,品格養成不僅是觀 念,亦要付諸行動。由童軍的諾言與規律,以及「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 務為目的」等三句銘言,可以證明(陳鐵,1992)。

童軍活動的設計,完全是以生活道德訓練為基礎,培養健全的品格及道德觀 念(劉彥俊,1994)。童軍活動不但提供學生親身體會實際生活的經驗,也可以 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美德,發揮行善助人的精神。許多曾是童軍的人都能發揮「一 日童軍,一世童軍」的精神,在助人、服務,以及其他方面都有極佳表現;可見 養成良好德性及樂於助人及服務社會的精神、行為及習慣正表現出童軍的教育效 果(陳鐵,1992)。

貝登堡說絕不能使技能的份量超過道德,戶外生活、伐木、露營、旅行…都 只是童軍活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品格(呂建政,1988)。在幼 童軍的規律中更提到「服從長上,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等四項要求,

而這四項規律的表現也代表者順服、助人、誠實及勤奮等四項品格特質。若只單 單教導背誦,而沒有生活中實行,那將會落入知易行難的負面效果當中。如透過 童軍活動中的小隊編組使孩子們知道合作的重要,同時在小隊中學習應有的順 服,孩子必須順服他們的小隊長領導,進而順服童軍團領袖的帶領,這就是在生 活中行出品格特質最好的印證。

(三)幼童軍教育具培養利社會行為的功能

狹義而言,利社會行為是一種能夠增進他人利益的行為。廣義而言,利社會 行為泛指對社會有積極影響力的行為(張春興,1999)。能增進他人、團體或社會 正向積極影響力的行為,不論其行為的動機和結果是利他或利己,或是否涉及 內、外在報酬,皆稱為利社會行為(賴敏慧,2003)。

童軍活動的目標在培養兒童、青少年優良品德及服務行善精神。童軍活動可 視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童軍諾言、規律和銘言中的「助人」、「日行一善」及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更是童軍活動的理想。實驗主義者主張:1.「知行合一」,

在「做中學」;2.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3.教育應合於實用。童軍活動包涵 此三種主張,「做中學」是一切教育在實行中施行,在工作中求得,而利社會行 為的表現即是「知行合一」的實行。童軍的技能訓練,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技 能,和「生活即教育」、「知識必實用」的原則相符,可見童軍訓練貫徹了實驗主 義的主張(陶唐,1985)。

貝登堡說:「品格的教導或其他任何實際知識教導的秘訣,不是教少年們很

(28)

多事情,而是讓少年們自己教自己,那就是由做而學。」(中國童子軍總會,1995),

也就是重於力行與實踐的精神,而能將利社會行為表現出來。賴敏慧(2003)研 究指出,參與童軍活動者的表現均顯著優於非童軍者,不論是「利社會整體表現」

或是「合群」、「幫助」以及「關懷行為」各方面。積極培養與重視童軍利社會行 為,以力行及做中學的精神來加以鼓勵維繫,使利社會行為能落實於生活中,對 防治兒童與青少年自私自利及反社會行為將有其功效。

幼童軍教育中除了認知、情意、技能之培育,更在戶外活動中落實「做中學,

學中做」的學習方式及精神,鼓勵達成「知行合一」及「力行」與「實踐」,並 透過休閒戶外活動的參與,提高幼童軍內在認知和興趣。幼童軍的戶外活動擁有 豐富的休閒教育意涵,而休閒活動不僅是單純的遊憩性活動,它更是體能性、知 識性、娛樂性、藝術性、服務性與道德性的種種結合。

(29)

第二節 幼童軍活動的內涵

本節針對幼童軍活動的內涵與我國幼童軍教育推展做探討。在內涵部份,包 含幼童軍團的組織、制度、活動內容;我國幼童軍教育推展上,包含我國幼童軍 推展現況與瓶頸及我國童子軍未來推展方向。

壹、幼童軍教育的內涵

一、幼童軍團的組織

貝登堡曾說:「童子軍活動本身就是一個目標,欲達此目標,必須經由組織 的形象進行」(中國童子軍總會,2006)。幼童軍活動是非正規教育,乃學校教 育以外的非正式教育。童軍是世界性的社團組織,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SM)是由 各國總會所組成的國際性組織。其隸屬關係如圖2-1 所示。

幼童軍團是由八歲至十二歲的兒童所組成。從圖2-1 很明顯瞭解,幼童軍組 織是整個童軍組織的一支,與羅浮蘭傑、行義童軍團、童軍團以及稚齡童軍團皆 是童軍組織的基本單位。以臺北市幼童軍團為例,它隸屬於臺北市童軍會,間接 隸屬於中國童子軍會、亞太區童子軍會及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因此,一位幼童 軍在完成羚羊級活動進程,宣讀諾言入團後,團長會握著他的手祝福他說:「恭 喜,現在你已經是本團的一員,同時也是世界童子軍大家庭的一員」(吳國基、

瞿德淵、張淑慧、許瑛珍,2005)。

資料來源:幼童軍 Easy Go,(頁 36),吳國基、瞿德淵、張淑慧、許瑛珍(2005)。

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圖 2-1 童子軍組織系統圖

(30)

依據中國童子軍總會章程第十四條規定:「凡公私立學校、機關、團體、社 區,有意辦理童子軍團者,均應先籌組團務委員會,並向所在地院轄市或縣市中 國童子軍會,申請籌設童子軍團,經核准登記後,始能辦理活動。團務委員會之 職責,在遴選合格之服務員擔任團長、副團長或教練,並負責籌措經費、提供活 動場地及設備。」

一個幼童軍團由主辦單位、團務委員會、團服務員及幼童軍小隊所組成。其 組織系統圖2-2。幼童軍團要成功發展必須各個組織都健全,善盡其職責。簡述 如後(吳國基,2005):

(一)主辦單位:由學校、機關團體、公司、工廠、宗教團體或五個以上之公民簽 署組成之團體都得成為團的主辦單位。

(二)團務委員會:團務委員會由主辦單位負責遴聘五至七人適當人員組成,推選 一位擔任團務主任委員,負責會務之推動。團務委員的職責除了聘任團長、

副團長外,並負責團經費之籌措與審核決算、團部之設置、團務之決策、保 證執行各項法規、對外代表等。

(三)團服務員:年滿二十歲的中華民國國民,對童軍活動確有認識,願為童子軍 事業義務服務者,男、女均可申請登記為服務員。幼童軍團服務員有團長一 位、副團長及教練若干人。團服務員負責團年度計畫及團活動計畫之擬定與 執行,團務行政事務之管理等,是幼童軍的朋友兼教師,人數沒有硬性規定,

彼此分工合作。

(四)幼童軍小隊:幼童軍為幼童軍團之主要人員,每六至九人(以八名為原則)

組成一小隊,每團有二至四小隊。幼童軍為八歲至十二歲之兒童,以男童為 主,若有女童參加則其人數不得多於男童為原則。

幼童軍團活動,以團集會為主。兒童參加了幼童軍後,在每次團集會活動中,

由團長、副團長們,將活動進程逐項安排至活動中給予指導。因此,幼童軍團必 須定期舉行團集會,鼓勵兒童們踴躍參加,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進步,達成晉級 目標。

(31)

資料來源: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頁 40),吳國基(2005)。

台北市:未出版。

幼童軍團成立後,每年必須向縣市童軍會辦理團、服務員及團員等之三項登 記,由縣市童軍會賦予團次,頒授團旗及團證書才算正式完成童軍團之成立(中 國童子軍總會,1995)。

由文獻資料,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幼童軍團是世界童軍組織中的小單位,與羅浮蘭傑、行義童軍團、童軍團以 及稚齡童軍團皆是童軍組織的基本單位。當幼童軍公開宣讀諾言正式入團 後,他不僅屬於幼童軍團的一員,同時也是當地縣市童軍會、國家童子軍總 會及世界童軍組織之一員。

(二)一個幼童軍團的人數從12人至36人不等,超過36人,則必須辦理增團登記,

以應青少年之需要;每團則以2至4 小隊為原則。

(三)幼童軍團的組織由團務委員會負責會務之決策,由團服務員負責團年度計畫 及團活動之擬定與執行,彼此分工合作、共同努力。

(四)組織幼童軍團需先成立團務委員會,由團務委員會向所在地童子軍會提出申 請,完成登記手續並取得團證書,方能展開活動。每年幼童軍團必須向當地 縣市童軍會辦理三項登記,並繳交當年會費及登記費。

圖 2-2 幼童軍團組織圖

(32)

二、幼童軍團的制度

童子軍運動是一種做人的基本訓練,它並不是想要造就出某種專才,或是利 用做為某種工具。一個高素質的幼童軍團必須具有四項基本條件(陳鐵,1992):

1.一個出於自由意志的諾言和一套約束行為的規律。

2.一個時常在進步著並吸引兒童的野外活動的進程。

3.一套激勵兒童們向前邁進的徽章制度。

4.一個依據著團制度來實現的品格訓練。

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曾說:「當我們訓練童子軍時,不要使技能部份超 過道德重量,野外工作技能及各種活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目的就是品德,

這是唯一的宗旨。品德培養是屬於精神訓練項目,歸納來說,可從實踐諾言、規 律及銘言中得來」(陳鐵,1992)。現在使用的童子軍手冊中,所說的諾言與過 去誓詞名稱是不相同的,銘言則保持原貌未動。

中國童子軍諾言:

我願意參加中國童子軍,遵守童子軍規律,終身奉行下列三事:

第一:敬天樂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第二: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社會。

第三:力求自己智識、品德、體格之健全。

中國童子軍規律:

1. 誠實 為人之道,首在誠實,無論做事、說話、居心,均須真實不欺。

2. 忠孝 對國家須盡忠,對父母應盡孝。

3. 助人 盡己之力,扶助他人,每日至少行一善事,不受酬,不居功。

4. 仁愛 待朋友須親愛,待眾人須和善,對生命要尊重,對社會要關心,

對大自然要愛護。

5. 禮節 對人須有禮貌,凡應對進退,均應合乎規矩。

6. 公平 明事理、辨是非,待人公正,處事和平。

7. 負責 信守承諾,克盡職責,遵守團體紀律,服從國家法令。

8. 快樂 心常愉快,時露笑容,無論遇到何困難,均應處之泰然。

9. 勤儉 好學力行,刻苦耐勞,不浪費時間,不妄用金錢。

10.勇敢 義所當為,毅然為之,不為利誘,不為威屈,成敗在所不計。

11.整潔 身體、服裝、住所、用具須整齊清潔,言語須謹慎,心地須光明。

12.公德 愛惜公物,重視環保,勿因個人便利,妨害公眾。

中國童子軍銘言:

1.準備。

2.日行一善。

3.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幼童軍的諾言和規律與中國童子軍的諾言(原為誓詞)和規律的涵義是相同 的,但以較簡短易理解的語詞,讓兒童記憶朗誦。

(33)

中國幼童軍之諾言:「我願盡力,愛國家,守規律」。

中國幼童軍之規律:「服從長上,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

將諾言、規律融合在集會活動之中,重要的是必須以嚴肅的態度讓幼童軍瞭 解,說出諾言是出自於自願的,並且必須確實遵守的。

童子軍運動,為了要完成訓練積極的公民目標,即品格、健康與體力、手工 與技巧、服務助人。特別是著重於內在的啟發,而不採用注入式的方法,為了達 成這四個部份,或者說完成品格訓練。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以小隊制度、徽 章制度與榮譽制度為童軍活動三大制度,及實施童軍活動訓練的不二法門,其內 容分述如下:

(一)小隊制度

「小隊制度」是迎合青少年天賦的合群性,使青少年們有良好的團體,互助 合作,自然地產生了責任心,童子軍生活是有賴於小隊制度去促進的。小隊的形 成是自由的、自願的,各小隊擁有獨特的標記成為共同的精神表徵。小隊是童子 軍訓練的基本組織,如果童子軍缺少了小隊制度的實施,等同失去基礎。

貝登堡先生在童子警探序文中曾經這樣寫著:「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一定要 堅定的執行小隊制度,使它成為永久的小團體,每一個童子軍在領導者的管理 下,邁著大步走向成功之路。」。針對小隊制度的產生、價值與各制度間關係,

分述如下(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

1.小隊制度的產生

原是貝登堡服役於南非時,總結一些經驗採用過來的。貝氏對小隊制度的產 生有下面一段說明:「在南非波耳戰爭中,我的一位長官薛西爾市長,在梅富根 地方組織了青年隊,使他們專門從事於普通的警探工作,試驗的結果是完全成功 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訓練倘若施行於其他一般兒童,那麼他們很願意接受的,

同時兒童們祇要你能去信賴他們,他們是能夠負起更大的責任的,這種組織是由 小組組織而成,這樣使領導的人憑著他們的智慧去向每人接觸著,一人領導 5- 6 個人的小隊制度就因此成立了。」

2.小隊制度的價值

根據社會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發展正好是處於幼年期與成年期間 的過渡階段,他們一方面必須要脫離幼年時期的幼稚行為,學習屬於成人社會的 行為規範,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以確保成年後的生活溫飽與 社會地位。這雖是每個人必經的社會化過程,卻隱含許多變數於其中,故對於此 一階段的少年,除給予良好的輔導外,更要鼓勵他們發展自我,學習自主、獨立,

成為社會上的良好公民。

一般人注意到青少年往往集結成群,他們的成群結隊,目的在集體學習社會 規範,尋求自我及團體認同,這在社會學上稱之為「同儕團體」,將它朝建設性 方向組織而具體應用於童軍活動上,便是小隊制度。

數據

表 2-1(續)  發展,更擴展到社區。  6.民國七十八年,修改童子軍各級合格進程,並增設稚齡童軍。 7.民國七十九年元月,中國童子軍總會向內政部辦理人民團體立 案登記,成立日期溯自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蛻 變 改 組 時 期 (1994年~迄今)  1.民國八十三年根據人民團體組織法,各級組織逐級改組,成為真正的人民團體。  2.近年積極發展社區童子軍。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童子軍訓練的對象是不同年齡的男孩,採用引起興趣的方法,施與品德、智 能、群體生活、助人服務等的教育,使之成為健
表 2-4(續)  服務      能打掃團部及家庭。  能照料弟妹或鄰居幼童,連續一至二小時情況良好。  能傳遞口訊(包括兩件事情)沒有錯誤。  勞作      知道小刀、剪刀的正確用法。  能用馬糞紙或黏土做動物模型至少兩種。  會製作簡易風箏。  結繩      會打平結。  能用平結紮小包裝。  能在鞋子上打蝴蝶結。  蒐集      從事任何一種有趣的蒐集工作,持續半年以上而結果良好。  會剪貼報章雜誌彙集成冊。  讀書      能利用零用錢選購課外讀物來閱讀。  會講閱讀過的故事。  資料來源
表 2-5 (續)  能準備團集會會場。  能領導小隊遊戲。  勞作      知道鐵鎚的用法。  知道鋸子的用法。  能編織兩項以上手工藝。  結繩      會打接繩結、稱人結。  能用整理繩子。  儲蓄      有半年以上儲蓄的習慣,並知道其意義及正確運用,其結果可使家 長滿意。  讀書      閱讀完叢林奇談上、下冊並能簡述故事情節。  會看報並能說出國家大事。  資料來源: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頁 7),中國童子軍總會(2003)。台北市: 中國童子軍總會。   (4)豹級  凡年滿 11 歲
表 2-6 (續)  能教導弟妹或鄰居幼童功課。  能領導全團作遊戲。  協助學校各種秩序管理。  能接待客人及知道接聽電話的禮貌。  勞作      知道鉗子、鑽子、螺絲起子及針線的用法。  能利用各種素材做五種以上的玩具或日用品。  簡易動植物標本製作。  結繩      會打繩頭結。  飼養      能飼養動物一種或栽植蔬菜花木一樣,並能口述飼養栽植的經過情 形。  閱讀      閱讀十本以上課外讀物並有讀書心得記錄簿。  資料來源: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頁 9),中國童子軍總會(2003)。台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 The Education Bureau (EDB) has been conducting regula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udies since the 2002/03 school year to tra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