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之建議分為對教師的建議、對教育的建議以及未來研究 建議:

一、對教師的建議

由於現行的教育體制以及課程設計,還沒有針對數位媒體素養開設的課 程或教材,因此學生僅能從教室的機會教育或是非正式的社會教育中習得部份 數位媒體素養的能力,對於這種沒有固定學習場域的一門新興學科而言,研究 者提出個人的建議,供教師參考:

(一)由於數位媒體的可得性與易用性,未來在使用上將更為廣泛,高 中職校學生無論是現在或是未來,在學習生涯或是職場生涯將會接觸更多數位 媒體,因此建議教師在沒有正式數位媒體素養課程的安排,要利用各種機會或 教室時間,教導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職校學生,使其保持評估批判數位媒體之 能力,不受媒體「再現」之害,並且透過非正式的學習管導,例如:安排班級 批判數位媒體內容的對話課程、安排學生參觀數位媒體製作現場及流程等,讓 學生在未來接觸數位媒體時,能有正確及正向的態度看待數位媒體內容,不被 數位媒體繁雜的訊息左右。

(二)科技不斷創新發展,也造就了更多新的數位媒體出現,教師應提 供新興數位媒體資訊,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數位媒體,一方面可以增長知識之 外,還能夠讓學生妥善運用數位媒體,協助處理學習以及生活週遭的事物,未 來數位科技的發展將會日新月益數,所以嚐試理解不同的數位媒體,對學生而 言,無論在升學或是就業都有莫大助益。

(三)數位媒體利用網路大量傳輸訊息,而且這些訊息是流動的,隨在 都在更新,數位媒體訊息的接收者,也會是傳送者,因此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 創造數位媒體內容的能力,也就是在網路上創建訊息、傳遞訊息的能力,一方 面可以增進學生文本的創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現自我,建議教師應鼓 勵學生創造數位媒體內容,例如:規劃班級自製部落格新聞報、線上投稿、自 製網路電視台等活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涯或是 就業市場,可以充份的發揮這項能力。

二、對教育的建議

(一)我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要求修訂「高中課程標準總綱」、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鼓勵各校於選修課程開設媒體素養教育相關 課程,但是高中課程標準仍未發現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課程,因此建議,高中職 校不應再以融入式教學的方式,或是以一般資訊課程教授數位媒體素養,應全 面實施必修或選修課程教授。

(二)在全國各地應設置數位媒體教育研習中心,定期召集教師研習數 位媒體教育相關課程,尤以具有評估批判與分析組織課程為主,提昇教師教授 數位媒體或媒體素養之能力。

(三)鼓勵學術機構或是民間團體成立數位媒體素養研究中心,持續關 心數位媒體的影響力,並培養學生或是一般社會數位媒體素養,以及瞭解數位 媒體內容的產製過程和辨識其訊息的真偽,避免因為網路普及化,資訊流通快 速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同時可以提昇國民的數位媒體素養。

三、對理論的建議

數位媒體素養至今還未有明確的理論建立,不過國外學者的研究,已將 數位媒體素養以一種「知識情態」的教學,建構學生辨識、分析以及使用數位 媒體的態度(James Liggins,2008),因為網際網帶來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且在 網際網路上分享的活動也愈來愈興盛,因此必須對於因為電腦和網際網路盛行 而產生的數位媒體進行「知識情態」的教育,所謂知識情態的教育,就是透過 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教導學生區辨數位媒體知識的來源以及因而產生的知識 情緒與態度,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提昇學生對於數位媒體素養。

此外,David Buckingham(2007)從批判思考的角度看數位媒體素養,他認為這 是一種後設的素養,因為媒體素養已經經歷了數位化的歷程,在此歷程中產生 了許多變化與產出,而且媒體內容在數位裝置上容易取得,使用也更容易,因 而使用數位媒體需要更嚴格的批判思考,成為一種「媒體實踐」與「媒體經驗」。

由上述可知,數位媒體素養的理論,要從多元化的批判思考來建構。而本研究 的結果也顯示了學生在評估批判數位媒體內容上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建議,數 位媒體素養的理論應從批判思考出發,以培養學生能以建康的心態對數位媒體 產生正確的認知與使用。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本研究因為時間、人力等因素限制,無法採用 全國性普測方式進行,因此所得結論僅能夠解釋台東縣高中職校二年級學生的 現況,未來的研究若在時間經費以及人力許可下,可進行普查,以取得更為豐 富的數據資料供研究。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以自編之問卷進行量化調查,所得結果 未能採取樣本訪談,以強化量化分析詮釋結果,而且研究變項仍有多項因素需 要加以考量,因此,建議未來在數位媒體素養之相關研究上,能夠增加不同層 面的變項,並採取量化與質性並行之研究方法,進行深入探討高中職校學生數 位媒體素養研究。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本研究因為國內尚無數位媒體素養的研究,僅 參考媒體素養與數位素養,內容則取自部落格,未來還有更多的數位媒體出 現,因此可以採用更多不同的數位媒體內容進行研究,累積國內對數位媒體素 養的研究理論發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宏(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緗沅(2007)。部落格使用行為之研究─以無名小站部落格為例。國立東 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柏鈞(2005)。部落格的異想世界-使用者人格特質與使用動機行為之關 聯性初探。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尤傳莉(譯)(2008)。Andrew Keen 著。你在看誰的部落格?(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行政院研考會(2007)。96 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考會。

汪 益(譯)(2004)。 Eric McLuhan 著, Frank Zingrone 輯。麥克魯漢讀本

─預知傳播紀事。台北:商務印書館。

宋偉航(譯)(2000)。Paul Levinson 著。數位麥克魯漢(Digital McLuhan:A Guid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李曉媛(2003)。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科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 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曜安(2004)。兒童與青少年的媒體使用經驗─在網路出現之後。國立清 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德竹(2001)。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養方針與評量指標。圖書與資訊學刊。

37,頁 16-24。

林子斌(譯)(2006)。David Buckingham 著。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 代文化(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台 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子斌(2005)。英國媒體教育之發展及其在國定課程中的角色。當代教育研 究。13(3),115 – 148。

林作逸(2006)。國小資優班媒體素養批判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出版社。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資訊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

育。629,9-14。

吳翠珍(2004)。台灣媒體教育的實驗與反思。台灣教育。622,28-39。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

知城數位科技。 人文社會學刊。28,95-122。台北:淡江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施力群(2005)。想像的觀望:論網誌中的自我觀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涂瑞華(譯)(1997)。Joseph Straubhaar & Robert LaRose 著。傳播媒介與資 訊社會(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亞洲 圖書出版社。

許罡寧、張瑞觀(2007)。從網際網路個人化服務探討青少年使用動機行為之 研究。資訊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 300-314。

曾麗娟(2007)。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研究─

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柏安、江今葉(譯)(2007)。Hugh Hewitt 著。部落格─改變世界的資訊 革命(BLOG-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reformation that’s changing your world)。台北:五南書局。

陳信勳(2007)。部落格的小世界現象探討─以華文旅遊類型部落格為例。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忻岱(2007)。在旅行轉彎處看見:女性背包客旅行與部落格書寫之主體 建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淑敏(2002)。媒體素養的理論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47,1,頁 100-105。

陳敬衡(2001)。資訊素養在高中國文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輔仁大學圖書

劉念夏(2008)。書評:Internet Politics: State, Citizens, and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網路政治:國家、公民、與新傳播科技]by Andrew Chadwick

[安卓.查德威克](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20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384 pp., ISBN 9780195177732)。臺灣民主季 刊,5,1,頁 201-7。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年版,高雄市。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出版社。

黎榮鉅(2005)。Blog─名利雙收的網絡必殺技。星島出版,香港。

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小六學 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志強(2003)。國小學童數位素養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林縣小六學 童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