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針對數感參考點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分數加法之實驗研究,提出 一些建議如下:

(一)教學方面

1.本實驗研究融入數感參考點教學,主要透過圖形表徵教學,讓學童可經由 半具體的熟悉,進入抽象的符號表徵。在教學上,教師可先接觸數感相關 研究文獻,在具備數感教學能力後,可適時融入數感相關教學活動,並長 期實施數感教學,將有助學童數感能力之發展。

2.本研究運用不同解題策略進行答案合理性的檢驗,促使學童解題策略多元 化,建議課堂中可進行多種解題策略的引導與討論,充實學童運用合宜解 題策略解題的基本能力。

3.本實驗研究構面三需同時具備參考點及運算能力,是較複雜的估算,對本 研究五年級學童而言,較具艱難,建議有關構面三較複雜的估算類型問 題,可留待六年級或國中階段進行教學。

(二)施測工具

1.簡單的估算,建議儘量運用電腦化測驗實施,確保學童無法依賴筆算而確 實估算,待同學習慣運用不同估算檢驗答案合理性後,可在較複雜的估算 中,可開放運用紙筆幫忙記錄,將有助於學童估算能力的培養。

(三)後續研究

1.本研究範圍只包含分數約擴分及分數加法,但整個數主題其實都屬於數感 的一部份,建議可以延伸到分數的乘法、分數的除法或小數的相關單元,

甚至於小數與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擴大研究範圍。

2.本研究對象只各取一班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結果分 析,研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可增加研究樣本人數,擴及多個學區或不同 學校規模研究。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支毅君(1996)。我國國小學生估算概念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7,1-51。

支毅君(1997)。我國國小三年級數感教學研究。臺東師院學報,8,83-116。

方秀惠(2003)。題庫難度與先前能力分配對適性測驗效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惠珍、易正明(2005)。估算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之實驗研究:以概數為例。

中華民國第 21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彰化市。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保進(1990)。實驗法。在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第 9 章,頁 173-211)。高 雄市:復文。

王寶墉(1995)。現代測驗理論。臺北:心理。

何榮桂(1997)。從「測驗電腦化與電腦化測驗」再看網路化測驗。測驗與輔導, 144,2972-2974。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臺北師院學報,(4),575-603。

呂玉琴(1993)。影響分數二分之一概念的因素。國民教育, 33(5, 6), 2-11。

呂玉琴、詹婉華(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量表之設計研究。科學教育學 刊,12(2),241-263。

李威進(2004)。資訊融入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第一階段數學測驗之研究:以數字常 識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茂能(2000)。中文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之應用與評鑑。臺北:文景。

李茂能(2002)。電腦化適性測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教育,52-61。

李茂能(2005)。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新能力指標電腦化數字常識評定量表之設計 與編製。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521-S-415-002。

李連順(2000)。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阮麗蓉(2006)。透過教學活動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童數感表現之個案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第 14 章,頁 315-352),臺 北市:心理。

林宜倩(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過程導向數字常識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秋榮(2002)。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問題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素微(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數感特徵暨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發展之探討。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林素微、洪碧霞(2002,11月)。新能力指標-數感的評量。發表於九年一貫數學 能力指標多元評量設計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中國測驗學會多元評量工作坊。

林素微、洪碧霞、林世華(2004)。國小高年級電腦化數感動態評量發展之探討。

發表於科技化測驗與能力指標評量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 學院。

林裕集(2002)。適用於電腦教室之網路測驗系統:以國小英語科為例。國立臺中 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 竹學報,4,295-347。

南一出版社(2004)。國小數學教師手冊第十冊。臺南:南一。

南一出版社(2004)。國小數學習作第十冊。臺南:南一。

南一出版社(2004)。國小數學課本第十冊。臺南:南一。

姜志遠整理(2003)。前瞻我國中小學數學教育之課程發展‧資料組報告。2006 年 12 月 31 日,取自

http://www.math.ncu.edu.tw/~shann/Teach/mathedu/moe/9211/17.html http://www.math.ncu.edu.tw/~shann/Teach/mathedu/moe/9211/6.html

洪素敏(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論文。國立嘉義大 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香港數學教育學會課程關注小組(1997)。香港數學教育學會刊物,5。

http://www.fed.cuhk.edu.hk/~fllee/mathfor/edumath/edumath.html

徐俊仁(2001)。發展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字常識能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俊仁、楊德清(2000)。從數字常識的觀點探討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數與計 算」的能力指標。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1,56-67。

高義展(2004)。實驗研究法。在高義展編著,教育研究法(第 12 章,頁 12-1-12-53)。 台北縣,群英。

張海潮(2006)。說數。臺灣,三民。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指 標。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小組-數與量基本理念篇。 臺北:教育部。

許清陽(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字常識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郭寂莉(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概念電腦化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信(1993)。電腦化測驗的優點及可能的問題。學生輔導通訊,24,72-72。

陳和貴(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 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

陳易芬(1993)。教育測量電腦化。測驗與輔導,116,2371-2374。

陳柏熹(2006)。國家考試電腦化測驗相關問題探討。國家菁英季刊,2(2),125-138。

陳新豐(1998)。多媒體線上適性測驗系統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所碩士論文。

游政雄、呂玉琴、吳宏毅、劉世能(2003)。台灣北部地區國小學童的分數單位量 概念之研究。南師學報,37(1),數理與科學類:19 - 40。

黃靖淑(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數字感發展概況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婷、易正明、林棋銘、陳進春(2006)。探究不同試題情境對男、女學童數學 能力表現之影響。數學考眷編製暨評析研討會論文集,382-411。臺中,臺中 教育大學。

楊德清(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回答數字常識問題所使用之方法,科學教育月刊。 8(4),379-394。

楊德清(2002)。從教學活動中幫助國小六年級學生發展數字常識之研究。科學教 育學刊,10(3),233-259。

楊德清(2006,9月)。從兒童迷思概念談數常識之教學經驗分享。台灣數學教師 電子期刊,(7)。2007年1月31日,取自http://www.math.ntnu.edu.tw/~tame/index.htm.

楊德清、洪素敏(2003)。比較分數大小~從具體半具體到抽象符號表徵之教學行 動研究。南師學報。37(2),數理與科學類,75-103。

溫玲玉、洪銘建(1996)。電腦在測驗與評量上的應用。商業職業教育,66,38-42。

葉重新(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辰皓。

鄔瑞香、林文生(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台北:心理。

劉亞平(1998)。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曼麗、侯淑芬(2006)。整數數感融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 學刊,14(2),121-147。

歐滄和(1996)。微電腦在現代測驗上的應用。測驗統計簡訊,9,1-13。

二、西文部份

Australian Education Council (1991). A national statement on mathematics for Australian schools. Melbourne : Curriculum Corporation.

Baker, F. B. (1989).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est constr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R. L.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pp. 409-428.)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Macmillan.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323-341.

Bestgen, B., Reys, R., Rybolt, J.,and Wyatt, J. (1980). Effectiveness of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n Attitudes and Computation Estimation Skills of Per-Servuce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11), PP.124-36。

Bezuk, N., & Cramer, K. (1989). Teaching about fractions: What, when, and how? In Paul R. Trafton and Albert B. Shult (Eds.), New direc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pp. 156-167), 1989 Yearbook of NCTM, Reston, VA: NCTM.

Butcher, J. N. (Ed.). (1987). Computerize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Practitioner’s Guide. New York: Basic Books.

Case, R. (1989).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number sense.. In J. T. Sowder

& B. P. Schappelle(Eds.). Establishing foundations for researh on number sense and related topics: Report of conference (pp.57-64). San Diego: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Center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Case, R., & Sowder, J. T. (1990).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estimation : A neo-Piagetian analysi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7(2), 79-104.

Clements M. A., & Lean G. A. (1987). Discrete Fraction Concepts and Congnitive Structure.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215-232.

Cramer, K. A., Post, T. R., & delMas R. C. (2002). Initial fraction learning by fourth-and fifth-grade students :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using commercial curricula with the effects of using the rational number project curriculu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3 (2),111-144.

Gurganus, S. (2004). Promote number sens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0(1), 55-58.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371-389).

New York: Macmillan.

Hiebert, J., & Tonnessen, L. H. (1978). Deve-lopment of the fraction concept in Two physical context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9, 374-378.

Hopkins, L.(1995). Popping up number sense.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2(2), 82-86.

Markovits, Z., & Sowder, J. T. (1994). Developing number sense: An interventionstudy in grade 7.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5(1), 4-29.

McIntosh, A., Reys, B. J., & Reys, R. E. (1992).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Basic number sense.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2,2-8.

McIntosh, A., Reys, B. J., Reys, R. E., Bana, J., & Farrel, B.(1997). Number Sense in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 Performance in four countries. MASTEC:

Mathematics, Science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VA: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VA:Author.

Peck, D. M., & Jencks, S. M. (1981).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fraction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2, 339-348.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 (1960). The Child’s Concept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

Post, T. R. (1988). Some notes on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T. R. Post (Eds.),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1-19.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Reys & Barbara (1985).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ntal Computation Algorithms Used by Seventh and Eighth Computation Exercise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 of Missouyi- Columbia ,1985).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mational.46/11A:3279

Reys, R. E. & Yang, D. C. (1998).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 and number sense among sixth and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Taiwan.Journal of

Reys, R. E. & Yang, D. C. (1998).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 and number sense among sixth and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Taiwan.Journa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