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生態旅遊知覺量表的後續量表發展建議

黃芳銘(2004b)指出要接受一份量表,其建構效度必須要有相當研究成果及信 效度檢驗的累積,本研究延續邱廷亮(2003)及吳忠宏等(2005)的研究,建立本土居 民生態旅遊知覺量表,從過去的五個生態旅遊知覺構面精簡成四個生態旅遊知覺 構面。研究者使用另一組樣本檢定複核效化使此一模式具有穩定性與預測性,但 這只是檢定了相同母群的複核效化,雖具備「穩定性」,但在不同母群中是否具 有「延展性」則並未確認。誠如生態旅遊的定義會因時間、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有 所增刪,代表居民生態旅遊的知覺也許會改變,使本研究所提出的構面及模式也 有延展(model extension)的可能。後續的研究可以針對不同時間,同一地點或其他 生態旅遊發展方式或階段的地區居民,蒐集新的一批資料,使其兼具縱貫性 (longitudinal)及橫斷面 (cross-sectional),那麼可以對模式做延展性及穩定性的複 核效化處理,整個模式的預測效度便可以再提升。

另外根據吳忠宏(2006)針對環保團體會員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因果 關係的研究顯示,生態旅遊知覺對發展生態旅遊態度具有正向且顯著地影響,而 發展生態旅遊態度對參與生態旅遊行為具有正向且顯著地影響,後續研究者可繼 續量測居民的生態旅遊發展態度及生態旅遊行為,並與居民的生態旅遊知覺相比 較,以建立本研究所發展量表之效標關聯效度。

二、對當地社區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未來發展的建議

從本研究所選定的較佳二階單因素生態旅遊知覺模式來看,若要有效的提升 居民的生態旅遊知覺,可從加強「解說與環境意識」及「永續經營與發展」雙方 面著手。在提升「解說與環境意識」部分,政府部門可藉由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 態旅遊相關宣導、研習或工作坊的方式,培訓在地的解說員,一方面提供就業機 會,一方面讓居民更了解生態旅遊的精神,甚至藉由參與解說的工作而讓居民產

85

生對居住地的責任感。

而在「永續經營與發展」方面,因生態旅遊比一般旅遊具備更嚴格的規範及 限制,政府部門在推動生態旅遊時,為考量地方特色及民眾需求,應邀請當地居 民參與制定相關法令,以化解民眾的阻力及疑慮。旅遊業者在設計生態旅遊行程 時除了經營方式要符合環境保育的精神外,並應考量社區居民感受,將旅遊活動 對居民的環境、經濟及社會文化衝擊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于錫亮、陳元陽 (2000)。休閒事業管理未來發展:以澎湖地區為例。野生動物保 育彙報及通訊,8(1),8-10。

王育群 (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Neuman, W. L.著。當代社會研究 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王滿堂 (2004)。視覺與知覺心理學。台北縣:藝軒圖書出版社。

王鑫、曹正偉 (1996)。觀光區的自我毀滅理論與永續發展。八十五年度永續觀光 研討會論文集,9-20。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王鑫 (2001)。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生態旅遊推廣講義,17-29。台北市:中華 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王鑫 (2002)。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4,

28-44。

左顯能 (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25-34。

古永嘉(譯) (2003)。Cooper, D. R., & Schindler, P. S.著。企業研究方法(八版)。台北:

麥格羅‧希爾。

交通部觀光局 (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 (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 (2004)。92 年觀光年報。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 (2006)。中華民國 94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512/94 國人中摘.htm 交通部觀光局 (2007)。中華民國 95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87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612/95 國人中摘.htm 交通部觀光局 (2008)。中華民國 96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712/96 國人中摘.htm

任 莉 颖 (2004-11-20) 。 环 境 保 护 中 的 公 众 参 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网

http://www.pku.edu.cn。

朱芝緯 (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台北 市: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朱芝緯、王鑫 (2000)。扮演保育的實踐者。科學月刊,31(7),597-603。

江昱仁、黃宗成、郭孟妮、張文娟 (2008)。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環 境認知、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4),69-99。

余民寧 (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呂適仲 (2000)。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台 中市: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宋秉明 (1995)。生態觀光之規畫架構。觀光研究學報,1(3),45-52。

宋秉明 (2000)。永續觀光發展的原則與方向。觀光研究學報,6(2),1-14。

汪靜明 (2001)。生態旅遊的生態觀。生態旅遊推廣講義,30-33。台北市:中華 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李思屏 (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 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樑堅、施美惠、康桓甄 (2008)。 高雄市民對於夜間旅遊觀光遊憩資源認知與 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2),198-224。

李麗雪、顏家芝、洪得娟、葉美智譯,Martha Honey 原著 (2001)。生態觀光、永 續發展。台北市:地景。

沈進成、林玉婷 (2002)。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營造永續觀光發展沿革之分析。2002 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中華民國

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邱廷亮 (2003)。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住民對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台中 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邱皓政 (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 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邱皓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 版)。台北市: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邱皓政 (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

吳宗瓊 (2003)。觀光發展階段與產業依賴程度對觀光衝擊認知影響之探討,戶外 遊憩研究,16(1),45-61。

吳宗瓊 (2005)。生態旅遊之永續評量與發展策略-子計畫三:社區為核心之生態 旅遊永續性評量與發展策略(Ⅱ)。(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計畫編號:

NSC93-2621-Z415-001)。

吳忠宏 (1999)。解說專業之建立。台灣林業,25(6),41-47。

吳忠宏 (2001)。邁向 2002 生態旅遊年。自由時報 90.12.16,第 13 版。

吳忠宏、洪常明 (2004)。澎湖群島居民對發展生態旅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載於 韓也良、陳清華 (主編),生態‧旅遊‧發展—第二屆中國西部生態旅遊發 展論壇文集 (pp.277-289)。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 (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 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

吳忠宏 (2006)。 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以荒野保護協會 會員為例,造園景觀學報,12(3),41-62。

吳怡彥、王小璘 (2008)。都市生態旅遊:概念釐清與批判。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3(1),135-158。

吳明隆 (2000)。SPSS 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出版社。

89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吳運全 (2002)。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生態旅遊為例。桃園 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吳敏菁 (1997)。澎湖踏浪客,踏爛珊瑚礁。中國時報,1997.8.17,第 5 版。

吳敏惠 (2001)。遊客對生態觀光態度及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賞 鳥活動為例。台北市: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於幼華 (1998)。環境與人—環境保護篇,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周巧玲 (2003)。遊客生態旅遊認知對環境衝擊敏感度影響之研究。台中市:國立 中興大學園藝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佳雯、蘇文瑜 (2008)。居民社區依附與其觀光衝擊認知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 餐旅研究。3(1),117-140。

林光浩 (2007)。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分析-以屏東縣春日鄉

(CHI-KA-DAN)部落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宗賢 (2001)。生態旅遊的實施策略與地方永續發展。生態旅遊推廣講義,

80-90。台北市: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林長興 (1997)。《澎湖玄武岩地景保育解說手冊》。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林晏州 (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台北市:內政部營建 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純玉 (2005)。旗山鎮居民觀光發展認知及參與態度之探討。臺中市: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裕強 (2002)。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建立-從認知觀點。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振超 (2002)。遊客生態旅遊行為之研究—以柴山自然公園為例。高雄市:國立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洪常明 (2004)。澎湖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慎憶 (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洪慎憶、凌德麟 (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 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8(3),103-128。

洪維勵 (2002)。地方居民於生態旅遊發展的角色探討 - 達娜伊谷個案研究。(國 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90-2415-H-034-005-SSS)。

紀駿傑 (2005)。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後殖民觀點之回顧。國家政策季刊,4(3), 5-28。

徐磊青、楊公俠 (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翁靖儀 (2006)。生態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式之研究。台中縣:朝 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啟川 (2002)。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社區為例。彰 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許立樺 (2005)。環保人士參與生態旅遊行為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孫武彥 (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文雄 (2007)。生態旅遊發展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台中市: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尹鏗 (1996)。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遊客與居民之態度分析。花蓮縣:國 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尹鏗 (1996)。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遊客與居民之態度分析。花蓮縣:國 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