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綜合研究發現與結果,並根據相關文獻、研究者心得與反省及課程實施 的經驗,分別提出以下建議,包含課程編排與實施與未來的研究方向兩方面,希 望供日後從事相關研究之研究者做為未來的參考。

一、對課程編排與實施之建議

根據研究者的課後省思以及受試者、觀察員的回饋,彙整後所提出對課程編 排與實施的建議如下:

(一)課程內容多元化:

可依研究期程長短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安排不同的課程動作,或在課 程中穿插不同的動作,讓整個實驗課程較活潑,避免受試者在長時間接受同樣的 動作課程之後,覺得過於單調、乏味。

(二)教具的使用:

教具的使用有助於提昇練習效果,對於課程的實施也有正面的幫助。而多樣 化的教具亦能提昇受試者的學習動機,若能在課程中適當的使用教具,將能讓受 試者有更高的學習效率與體會。例如運用骨骼模型讓受試者對於自己身體結構有 更具體的認知。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不同專長項目受試者:

本研究將受試者定位在具有羽球專長之選手,並依據羽球選手需經常做出高 手擊球之擊球特性,設計出適合羽球運動員之復健動作。因此本研究之結果,僅 能對羽球選手做推論。未來若能進一步將受試者範圍擴大,並針對不同運動項目 之選手加以研究,相信對於肩部傷害治療之推展,會有更多助益。

(二)細分肩部受傷區域:

肩關節涵蓋範圍極大,不同運動員肩部受傷部位亦有所差異,後續研究可從 不同單一部位的治療著手,以增加研究之深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北虹(1990)。肩關節活動對肩關節鬆動向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王文教等(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顯智(2003)。大學生運動傷害之分佈與再度傷害之危險因子。體育學報,35,

15-24。

王中傑 編譯(2004)。肌膜激痛點與筋膜治療學手冊。台北市:合記。

江清泉(1989)。旋轉肌群和三角肌在肩關節功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

台灣大學,台北市。

江傳江 編譯(2003)。肌肉骨骼評估:基礎與技術。台北市:合計。

江正發(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性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李宏滿(1992)。肩關節痛的成因與處理。國防醫學,15(4),352-256。

何宗融、馬作鏹、陳朝宗、呂東武、邱晏麟、高木榮等人(2005)。冰凍肩在中醫 骨傷與西醫復健臨床療效之比較初探。台灣中醫醫學雜誌,4(1),58-73。

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與動作技能學習之 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吳昇光 編譯(2003)。肌肉骨骼評估:關節活動度與徒手肌力測量。台北市:合 記。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大豐(2001)。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身心學(Somatics)。東師體育,8,

42-47。

林大豐(2004)。「身心動作教育」對運動員肩部疼痛之改善效果研究---以呼吸與 動作調整的方法為要素。屏東縣:睿煜出版社。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研究。台東大學體育學

報,創刊號,249-272。

林大豐、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電之 效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63-191。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

載於林大豐、劉美珠編著。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第一輯),178-197。台北 市: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6)。身心動作教育對大學女生經痛改善之效果研究。中華民 國大專院校九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530-535。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學(Somtics)概論。載於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 149-186。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朝加、王興國、潘良信、王亭貴(2002)。臺灣甲組棒球選手肩關節受傷之現況:

超音波檢查之評估價值及應用。復健醫學會雜誌,30(4),217-225。

林頌凱(2004)。冰凍肩與旋轉袖肌疾病:鑑別診斷與治療。基層醫學,9(7),126-130。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果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林季福(2005)。身心動作教育之 Body Mapping 教材應用於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研 究。載於林大豐、劉美珠編著。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第一輯),57-71。台 北市:師大書苑。

林培元、陳榮章(2003)。以生物力學的觀點論羽球運動傷害。政大體育研究,15,

15-24。

邱溫 譯(1999)。肢體療法百科。台北市:生命文化潛能。

洪章仁(2002)。肌肉疼痛系列(1)--疼痛之基本理論。當代醫學,29(7),542-547。

洪章仁(2003)。肌肉疼痛系列(11)--肌激痛點之物理治療法。當代醫學,30(5),

44-46。

涂國誠(2001)。大專院校羽球乙組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成大體育研究集刊, 6,79-88。

徐振德(2004)。上肢運動傷害的簡易中醫傷科應用-手指拔伸法與拖肘搖肩法。學 校體育,14(5),79-90。

陳聰義(2002)。肌肉組織的伸展適應。中華體育,16(4),30-38。

陳志華(2003)。骨科運動醫學。台北市:力大。

陳怡真(2003)。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陳怡真(2005)。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載於林大豐、劉 美珠編著。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11-128)。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昱甫(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國小教師下背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莊恆澤、曹家銘、鄭旭峰、祁業榮(2004)。本體感覺訓練對運動傷害復健之重要 性。文化體育學刊,2,13-22。

彭郁芬(2002)。常見排球運動傷害及因應防制之道。中華體育,16(4),1-7。

黃啟章(2003)。肩關節周圍炎之臨床治療。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2,25-27。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楊繼美(2004)。我國優秀青少年羽球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教練科學,4,

71-83。

楊榮森 編譯(2003)。骨骼肌肉系統簡易學:基礎與臨床。台北市:合記。

楊榮森 編譯(2000)。骨骼肌肉與關節-診斷、治療、照顧。台北市:合記。

廖婉絨(2003)。金手臂的痛。--談肩部肌腱炎中醫治療與保健。北市中醫會刊, 9(4),27-31。

廖華芳(1979)。冰凍肩的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學會雜誌,4,13-22。

劉美珠(1999)。一呼一吸中談人體動作(movement) 。臺灣省學校體育,9(1),17-23。

劉美珠(2003)。身心學與身心動作教育簡介。台東教師輔導團研習講稿。 劉美珠(2004a)。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身心學”(Somatics)。國立台東大

學,身心學導論上課講義,未出版。

劉美珠(2004b)。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4身心動作教育系列課程-富蘭克林 技法研習會手冊,國立台東大學。

劉美珠(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國立台東大學,身心動作教育專題研究

上課資料,未出版。

劉美珠、林大豐(2001)。身心學。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序論首冊,141-160,教 育部。

劉美珠、林大豐(2003)。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力 對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 會專刊(),183-195。

劉美珠、林大豐(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之研究—

以身體構圖(Body Mapping) 的教材發展為例。台東大學體育學報,2,

105-13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作之三 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22,189-200。

蔡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 以呼吸覺察活動方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盧曉蕾(1998)。骨科復健中的肩踝復健方法。臨床醫學,42(2),99-105。

賴金鑫(1996)。運動醫學講座第一輯。台北市:健康世界雜誌社。

戴孟瑋(2004)。肩痛症狀對棒球隊員旋轉肌袖比值與肩胛穩定度的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謝伸裕 譯(1994)。活體解剖學。台北市:力大。

謝祥星、黃啟煌(1996)。臺灣區運羽球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6,178-183。

龐素芳(2005)。平衡針灸治療肩周炎 38 例 。遼寧中醫學院學報,7(5),491。

二、外文部分

Alter, M. J. (1998). Sport stret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hram, M. B. (2004). Role of the shoulder muscles in controlling the glenohumeral joint and prevention of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in overhead activities: A meta-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on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hio.

Basic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n.d.)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rehabworks.ksc.nasa.gov/education/protocols/basicshoulder.php

Bauer, M. W., & Gaskell, G. (Eds.) (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Brewster, C., & Schwab, D. R. (1993). Rehabilitation of the shoulder following rotator cuff injury or surgery. The Journal of Orthopedic and Sport Physical Therapy, 18, 422-427.

Difiori, J. P. (1999). Overuse inju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27(1), 75.

Fahlstrom, M., Yeap, J. S., Alfredson, H., & Soderman, K. (2006). Shoulder pain – a common problem on world-class badminton playe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16(3), 168.

Franklin. E. (1996). Dynamic alignment through imager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e.

Fleisig, D. S., Andrews, J. R., Dillman, C. J., & Escamilla, R. F. (1995). Kinetics of baseball pitching with implications about injury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3(2), 233-239.

Hanna, T. (1983). The body of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John, M., & Timothy, L.( 2000). A kinetic chain approach for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5(3), 329-337.

Kroner, K., Schmidt, S. A., Yed, J., Jakobsen, B. W., Moller, M. B., & Jensen, J. (1990).

Badminton injuri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4(3), 169-172.

McComas, A. J. (1996). Skeletal muscle form and func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e.

Melzack, R., & Wall, P. D. (1965). Pain mechanisms: A new theory. Science, 150, 971-979.

Moore, K. L. (1992). The upper limb. (3 rd ed). Baltimore, MD: Williams & Wilkins.

501-635.

Mottram, S. L. (2003).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scapula. In K. S. Beeton (Ed.), Manual therapy masterclasses - The peripheral joints. UK: Elsevier Science Health Science div.

Norris, C. M. (1998). Sports injurie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2nd ed.). London, UK:

Elsevier Science.

Ohnhaus, E.E. & Alder R. (1975).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rating scal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1, 379-384.

Pecina, M. M. & Bojanic, I. (2004) Overuse injuries of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2

nd ed). FL: CRC Press LLC.

Wang, S. S. (1999). The effect of the McConnell shoulder taping technique on people with anterior shoulder pa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Woman’s University, Houston, Txeas.

Yahara, M. L. (1994). Shoulder. In J. K. Richardson, Z. A. Iglarsh (Eds.), Clinical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1 st ed.) (pp. 159-220). Philadelphia, PA: W. B.

Saunders.

附錄一 羽球運動員肩部疼痛調查表

各位羽球隊的同學你好,本問卷的目的在調查羽球運動員肩關節

疼痛情形,並於第五週~第十五週進行羽球運動員肩部疼痛改善之研

究,為期十週,每週二、五晚上 8:00~9:00 上課(暫訂)。希望各

位同學能確實作答,並感謝大家的配合。

姓名: 年級: 年齡: 性別:男□ 女□

組別:甲□ 乙□(單打□ 雙打□ 混雙□) 球齡:

E-mail: 聯絡電話:

肩痛情況調查

1.請問你是否曾有肩部疼痛的情形發生? 是□ 否□

2.發生肩部疼痛時的情境? 比賽中□ 訓練中□

3.請問出現此肩部疼痛症狀的時間已持續多久?(若無疼痛則免填)

4.疼痛出現的頻率?(若無疼痛則免填)

休息也持續疼痛時□ 只有活動手臂時才會疼痛□

5.疼痛程度會影響比賽或練習嗎?(若無疼痛則免填)

會□ 否□

附錄二

受試者同意書

基於對受試者的尊重與保護,研究者有義務告知受試者在研究進行時資料收 集的情況,以及受試者本身所應盡之義務,包括以下幾點:

一、個人同意參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羽球運動員肩關節疼痛與開發身體 覺察能力」之教學研究,並於未來十週內盡力參與所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 學習。

二、於課程實施前、後,參與研究所需之身體檢測,以瞭解受試者在肩關節疼痛、

肩關節活動度與肩部肌力改善之情況,並同意研究者著作紀錄與分析。

三、於課程實施中,同意研究者全程錄影錄音,作為本研究資料取得與分析之依 據,研究者亦不得將影帶外流或轉錄販售。

三、於課程實施中,同意研究者全程錄影錄音,作為本研究資料取得與分析之依 據,研究者亦不得將影帶外流或轉錄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