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羽球運動員肩關節疼痛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肩關節的基本構造以及羽球運動員肩關節運動傷害之相關文獻加 以探討。

一、肩關節基本構造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的一個關節,主要是由鎖骨、肩胛骨及肱骨等三 個骨頭所構成。一般人所認為之肩關節其實是由肩胛骨與肱骨所組成的肩盂肱骨 關節,事實上肩關節是一個構造十分複雜的關節,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肩關節 的組成包括解剖性關節(joint)及生理性連結(articulation),解剖性關節是由非收縮性 組織,如韌帶、關節囊及軟骨等將兩個骨頭連結而成一個可活動關節;而生理性 連結雖然也是具有活動性,但卻不像解剖性關節具有完整的生理結構(戴孟瑋,

2004;Moore, 1992)。

(一)解剖性關節構造

肩部關節區域是一個構造複雜的關節,一般人所指的肩膀只是肩關節區域的 其中的一個關節而已。實際上肩關節區域的構成包括: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肩峰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胸骨鎖骨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

1.肩盂肱骨關節(glenohumeral joint)

肩盂肱骨關節,也就是一般人所認為肩關節的所在位置。是一個杵臼關節,

因為肩盂腔只有約肱骨頭三分之一的大小,所以約有三分之二的肱骨頭面積暴露 在肩盂腔之外,而這樣特殊的構造也導致關節先天上不穩定的狀態(Norris, 1998)。所以必須靠外在力量的支撐來穩定關節,而這些力量的來源便是肩部的肌 群與肌腱等軟組織。

2.胸骨鎖骨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

胸鎖關節是由鎖骨與胸骨所組合而成的關節,是肩關節與軀幹唯一的骨性連 結。這是一個滑動關節,當手臂上舉時,此關節會有約30 度的移動。

3.肩峰鎖骨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

位在鎖骨末端與肩胛骨肩峰突相接。這個部位若長時間從事舉手過頭的運 動,會使旋轉袖肌群的脊上肌因過度使用或拉傷造成充血腫脹,使脊上肌遭到肩 峰與肱骨頭夾擊,而產生肩峰夾擊症狀,症狀是只要有舉手過頭的動作,就會感 覺肩膀外側有疼痛感(Pecina & Bojanic, 2004)。

(二)生理性連結構造

生理性的連結包括肩峰下腔關節面(subacromion articulation)和肩胛胸廓關 節面(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

1.肩峰下腔關節面(subacromion articulation)

肩峰下腔關節面的作用在於,當手臂執行過肩甚至過頭(over head)動作時,能 保護肱骨頭與肩峰之間的滑囊及肌腱平順的滑動(Yahara, 1994)。

2.肩胛胸廓關節面(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

肩胛胸廓關節面並非靠韌帶或關節囊來連結,而是靠肩胛及胸廓或軀幹之間 的肌肉連結,使肩胛骨能附在胸廓上產生活動。而通常肩胛骨的位置會影響肩盂 肱骨關節的活動,當關節在活動時,肩胛骨為了配合肱骨而做出外翻、內縮、上 轉等動作,經由這樣的協調動作,肩關節才能正常的活動 (Mottram, 2003)。

(三)肩部旋轉袖肌群功能性分析

肩盂肱骨關節為身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卻也是最不穩定的關節,所以必需 仰賴周邊肌肉組織的包圍、支持。而旋轉袖肌群則是穩定住肩盂肱骨關節的主要 肌群,這個肌群是由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所構成,並藉由這四條

肌肉幫助肱骨固定於肩盂肱骨關節,協助肩部的主動抬舉與旋轉動作(江清泉 1989;楊榮森,2003)。其功能如表 2-2-1 所列。

表2-2-1 旋轉袖肌群功能分析

肌肉名稱 肌肉功能

脊上肌 上臂高舉過頭的動作;上臂外展動作。

脊下肌 上臂外旋動作;上臂水平外展。

小圓肌 上臂外旋動作;上臂水平外展。

肩胛下肌 上臂由外展動作中越過身體前方;上臂內旋動作。

整理自(江清泉,1989;楊榮森,2003;謝伸裕,1994)。

由表2-2-1 可知,旋轉袖肌群對於羽球肩上擊球動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羽球運動中肩上擊球動作出現頻率高,因此必須在賽前對此部位進行阻力訓練 和伸展運動,以加強旋轉袖肌對肩關節的支持,減少過度重複高手擊球動作可能 帶來的傷害(林培元、陳榮章,2003; Bahram, 2004 ; Difiori, 1999)。

二、羽球殺球動作

正拍的高手擊球為羽球運動中最常見的動作,包含跳殺、殺球、高遠球與切 球,其中殺球為羽球擊球法中速度最快且力量也最大的擊球法。蔡虔祿、黃長福 與紀世清(1997)曾對甲組羽球選手肩上擊球的動作進行分析,發現殺球速度越 快,肩關節擺動的角度也就越大。王文教等(1995)指出,在羽球肩上擊球的過 程當中,三角肌和旋轉袖肌群的脊上肌、脊下肌及小圓肌同時收縮,使上臂做出 高舉過頭且外旋及外展的動作,當外展動作到達極限時,上臂會急遽向前上方揮 擺並內旋,由三角肌、胸大肌、闊背肌、大圓肌和肩胛下肌等進行爆發式的收縮,

將手臂由極度外展與外旋往前變成最大內收與內轉,帶動往前揮拍的動作。Fleisig et al. (1995)利用 反動力方程式(inverse dynamic equation) 計算過肩投擲動作肩

關節受力之情形,發現在揮臂準備期,旋轉袖肌與韌帶必須承受67牛頓的外轉力。

而在動作末段的減速期,整個手臂利用肌肉的離心收縮來達到減速的目的,此時 肩關節承受了1090牛頓的拉力,因此,為了避免肩關節脫位,肩部的肌群及軟組 織就必須承受這些拉力,因此反覆進行肩上擊球的動作時間過長或未給予肩部適 當的休息,將導致肩關節肌群及軟組織的傷害。

三、羽球運動員肩部傷害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Fahlstrom et al. (2006) 針對 188 位國際頂尖的羽球選手進行肩部疼 痛調查,發現有 52%的羽球選手在慣用手方面都曾有過肩部疼痛的問題,當中更 有 20%的選手正面臨此問題。更早之前 Krenor et al. (1990) 調查發現 4303 位運 動傷害者中,有 217 位是從事羽球運動而受傷,其中在上肢傷害方面佔 20.9%,

為所有傷害種類的第二位。

國內學者涂國誠(2001)也對大專院校 129 名羽球乙組選手進行運動傷害之 調查,經統計後發現上肢部位受傷的比率佔了 38.4%,其中又以肩膀及上臂肌肉 傷害所佔比率最高。另外謝祥星、黃啟煌(1996)亦針對台灣區運 96 名羽球選手 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運動傷害中肩關節部位受傷佔了31.11%。而 楊繼美(2004)曾針對我國 278 名優秀青少年羽球選手進行運動傷害的調查,發 現有高達95.3%的選手有運動傷害之經驗,其中有 39.57%的選手有肩部肌肉傷害 的情形發生。

林培元、陳榮章(2003)亦從生物力學角度來探討羽球選手運動傷害,其中 指出肩關節組織缺乏穩定的構造,需要周圍軟組織的支持,若未在賽前對肩膀部 位進行阻力訓練及伸展運動,則可能在比賽中因為執行肩上擊球之動作產生過大 的離心力,使旋轉袖肌和周圍韌帶因承受過大的拉力,而造成肩部傷害。

綜觀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發現肩部運動傷害對於羽球運動員來說是很常見的

症狀,在不同的時代、國別甚至不同年齡層也都有相同的問題。本研究即是以身

祁業榮,2004;黃啟章,2003;盧曉蕾,1998;廖華芳,1979;廖婉絨,2003;John

& Timothy, 2000)。而傳統中醫療法則是以推拿、針灸、中藥薰蒸、拔罐、刮痧放 血及外敷藥物等(何宗融等,2005;徐振德,2004;廖婉絨,2003;龐素芳,2005)。

以下將針對肩部復健動作進行列表整理,如表2-2-2。

自我牽張運動 shoulder rehabilition

2006

John, M., &

Timothy, L.

UHI 2000

肩胛骨運動

以站立姿勢,頭及軀幹往前方屈曲,雙手自然下垂在身體前方,此 時肩胛骨呈向外展開的姿態。接著上身抬起,將胸部往前做最大伸 展,同時手肘向後,肩胛骨跟著做內轉的動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然而不論是西醫的復健療法或是中醫療法,其治療過程總是以第三人稱的角 度來對待患者,彷彿將患者視為一個損壞物體,並單純進行修復工作,治療過程 中缺少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忽略了患者本身的感覺,以及如何使用身體的認知。

本研究即以傳統肩部復健動作,結合身心學之理念,組合成一套改善肩部疼痛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五、本節結語

肩關節受限於先天上的構造,造成活動時極不穩定的特性,因此需要周圍肌 群的支撐,保持肱骨頭在轉動時不至於滑出肩盂穴。然而,羽球選手由於動作上 的特性,在比賽及練習中往往需要重複做出手舉過頭的高手擊球動作,經過長時 間的累積容易使肩關節出現過度使用而產生疼痛的症狀。而選手受傷之後往往尋 求傳統復健及中醫的治療,因此,本研究試圖將身心學的理念加入上述各種復健 治療動作,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進行復健動作,讓患者在復健治療過程中能重新學 習如何使用身體,並傾聽、感覺自己的身體,跟身體進行溝通,達到自我調整與 放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