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比較

本節內容將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間的特性與差異加以比 較、說明。

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特性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即以身心學為理論基礎所建構而成的教學模式。一般而 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特性有:

(一)重塑身體使用習慣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的目的,在於透過教學,讓學生能瞭解身體的結構,

以及正確的使用模式(江正發,2006;林季福,2004;劉美珠,2006)。也就是先 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達到改變身體的使用模式的目的。

(二)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

只要你停下來傾聽身體,給它應有的尊重,

即使只是擁有平凡經驗的身體,

也能減輕它自己的痛苦。

--Maxine Sheets-Johnstone(邱溫,1999)

身體本身即擁有智慧。在很多時候,身體會不時提出警訊,例如:身體某部 位感覺不自在、僵硬或是疼痛等,適時傳達身體不適的訊息,可惜很多時候這些 訊息都被忽略。因此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即重新教育人們學會如何去發現身體的 聲音,並學習進行自我調整。

(三)覺察能力的開發

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對於當下身心狀態的感受與體會有很大的幫助(林大 豐,2004)。人們總是不知不覺中讓肌肉處於緊繃狀態的動作模式,經常時間的累 積,會使身體對於該部位的敏感性降低,變得不易感覺和控制(林大豐、劉美珠,

2007)。透過課程可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將身體的使用從無意識提升為有意識的層 面。如此便能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即時感覺到當下身體的狀態,以避免身體更多

的負擔。

(四)對身體的治療具主動性

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當中,會有不少身體操作的課程。這些操作課程,從外 表看來似乎沒有很大的動作,其實內部動作非常繁忙,如:神經、感覺及意念等 等,正進行感覺動作系統的重組與連結(林大豐,2004)。在操作過程中,強調操 作者對於自我身體的感覺,由自己透過動作找出身體不舒服的地方,進一步透過 調整來達到放鬆、改善身體的不適,並探索身體更多可能。試探自己的極限,但 是別讓任何人強迫超越極限(邱溫,1999)。

二、傳統復健療法之特性

所謂傳統復健療法,即為一般復健科或中醫用來針對肩部傷害的復健療法。

研究者透過文獻的回顧,整理出以下傳統復健療法的特性:

(一)注重傷害部位改善

傳統復健療法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往往僅針對受傷部位進行處理,強調的 是患部功能性的恢復,重視單一部位疼痛的減輕及患部治療的效果(林大豐,

2004),並輔以藥物幫助疼痛控制,以早日恢復患部活動為主要治療目的。

(二)重視外在動作的改變

在復健治療過程中,經常能看到患者進行患部牽引的動作,其主要目的,不 外乎是將肌肉或關節進行最大角度的延伸,讓關節活動角度變大,即達到治療的 目的(林大豐,2004)。

(三)被動性的接受治療

接受復健治療的過程中,經常可見患者透過器械協助牽引,目的就是為了要 讓關節得到更大活動角度。很多時候,患者並未學習放鬆技巧,導致在牽引時容 易因疼痛而放棄,此時就會採用被動式牽引來幫助患者做更大範圍的伸展。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與傳統復健療法之比較

(二)動作焦點不同

兩者在進行操作時所專注的焦點不同,傳統復健療法重視外在動作的表現,

復健過程中僅在乎關節活動角度是否變大,或是患部受否能恢復其功能性;而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則將焦點放在自己的身體上,在操作過程中傾聽身體的反應,讓 身體的感覺來決定牽引的範圍。並且教導學生放鬆的技巧,幫助呼吸來減緩因牽 引所造成患部的不適,避免肌群過度緊繃。

(三)動作內容不同

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透過動作來開發 學生的身體覺察能力。將無意識的動作提升至意識層面,幫助即時調整身體的不 適。這部分則是傳統復健療法所欠缺的,因此患者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認知--牽引 的範圍越大越好,或是認為會「痛」才有療效。肌肉緊繃是人體對抗疼痛的防禦 機制之一(邱溫,1999),因此當患者在緊繃的狀態之下進行復健治療時,便只是 徒增身體的負擔,並不能稱為治療。

(四)動作過程不同

進行身心教育時,一般將患者稱之為學生,學生能完全掌握動作的發生,力 道大小、肌肉延長的方向、及活動的範圍等,學生對身體的治療具有主動性,教 師僅為協助的角色;反觀傳統復健療法,患者透過器械、他人來幫助延伸,醫師 才是主要的操作者,患者只是被動的接受治療而已。也因為如此,傳統復健療法 往往在短時間就能見效,但是患者缺乏正確的知識,所以傷害的復發率也高。而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重視的是整個過程,包含身體的感覺、疼痛或心裡的感受。故 身心動作教育的療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效果較能持續(林大豐,2004)。而學生 在具備正確的認知之下,也有預防再次受到傷害的效果。

四、本節總結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教育為手段,改變身體使用模式,達到改善身體狀況的 目的;傳統復健療法強調患部的治療,以恢復功能性及消除疼痛為目的。研究者 試著結合兩者的優勢,將身心動作教育理念融入復健動作之中,在肩部傷害的治 療過程中,亦能接受對身體認知的再教育,提供受試者體驗不同以往的身體經驗。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