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經由統計分析結果之後,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於羽球選手肩 部各項數值的影響,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為肩部疼痛指數、肩關節活動角度與肩 關節最大肌力與疲勞指數。

(一)肩部疼痛指數

1.上課前後痛指數方面:本研究顯示上課前與上課後之肩部疼痛指數並未達顯 著差異,此結果與林大豐、劉美珠(2004)針對運動員肩部疼痛改善之研究相同,

上述研究亦是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為主,不同的是本研究之課程是以傳統復健動 作加以改良,針對改善肩關節的疼痛加以設計,故雖同名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其課程內容及構成要素並不相同。然而疼痛指數的下降雖然未達到顯著水準,但 經由訪談受試者所得到的回饋,顯示受試者對肩部疼痛的減緩持正面的態度。

2.十週疼痛指數趨向分析:將受試者每週上課前的疼痛指數加以平均,以週為 單位進行趨向分析,結果顯示受試者的疼痛指數有顯著的改善。疼痛指數的趨勢 為先降低,課程中段稍微往上攀升,最後再直線下降。此趨向走勢與林大豐、劉 美珠(2004)針對大學運動員肩部疼痛改善之研究的結果相符,顯示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於改善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有顯著的效果。另外由質性的記錄當中,也 印證了同樣的結果,根據資料顯示:

「中間有幾週上完課之後肩膀都會比較痛,所 以疼痛指數會寫的比較高,在後來課程,疼痛 就有漸漸好轉的趨勢。」--P1

「做第一堂課後,肩膀就開始疼痛。一開始是 偶爾疼痛,在課程中段疼痛就變得明顯。後來 情況就漸漸改善,現在已經比較不會痛了。」

--P9

然而為何會有疼痛指數先升高在降低的現象,主要是研究者在實驗課程中引 導受試者發現痛點,提高對身體敏感度,使受試者對身體疼痛的感覺更明顯,所 以受試者感覺變得更加疼痛。在身體覺察能力有所提昇的情形之下,對於患者在 感覺身體傷痛及自我調整有正面的助益。而質性資料亦呈現相同的結果:

「上完課後覺得平常身體使用方面有改變,除 了打球之外,平時很多地方肩膀都很容易出 力,很容易酸痛。在課程做完之後,就是可以 很明顯感覺肩頸部位都鬆掉。」--P3

「在課程中學到自己去摸索疼痛地方的方法,

也可以自己去調整,或是用彈力球來幫助自己 放鬆。也比較容易感覺到自己不舒服的地方,

然後用呼吸來調整。」--P4

「比較瞭解身體的狀況,對於身體的敏銳度也 有改變。另外有一些觀念會比較正確,如肌肉 伸展不宜太久,這樣會造成肌肉的負擔等。」

--P7

「學到可以找到自己受傷的痛點在那邊,是更 深入的去發現痛點。並且可以試著自己放鬆。」

--P10

由以上論述可以得知,疼痛指數的改善因人而異,有的表示有改善,有的則 沒改變,而從受試者訪談部分也獲得相同的印證。且本研究之結果與諸位學者的 研究結果相符,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的改善有明顯的 效果。

(二)肩關節活動角度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肩關節前舉、後舉與內旋三個活動向度皆有顯著的提 昇,然而在肩關節外展與外旋兩方面並未達到顯著,因此可以得知上課前、後所 測得的關節活動角度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前舉、後舉與內旋之活動度有改善。由

受試者自述性的資料,亦可呼應本段之結果:

「好像肩部的活動角度比以前大一點,雖然肩 膀還是會怪怪的,可是以前有時候會痛,現在 比較不會痛了。」--P5

「上完課程之後,感覺肩膀有比較放鬆,然後 肩關節的活動度也有變大,活動較靈活。」--P7

王北虹(1990)指出,前舉動作和外展動作雖然在動作的起始點大致相同,

然因其活動平面完全不同,因此仍有比較其差異的需要。至於為何肩關節外展與 外旋未達顯著,其可能原因在於本活動課程所設計之動作與受試者本身之問題。

本課程之動作,主要是針對改善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作設計,因此動作特質較和 緩,需要配合受試者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身體,並依據自己肩部的感覺加以操作。

若受試者僅將本課程之活動視為一般肩關節復健動作,在操作時自然不會去覺察 自己肩部的感覺,而一昧的對肩關節肌肉組織施以牽拉,導致疼痛無法改善,進 而影響到關節活動角度。據研究者觀察受試者前後測所得之數值,發現除少部分 受試者有活動角度減少的現象之外,大多數的受試者其關節活動度皆有明顯的提 昇。顯示本研究之課程對於受試者肩關節前舉、後舉與內旋活動角度的提昇有正 面的幫助。

(三)肩關節最大肌力與肌耐力

1.肩關節最大肌力: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

羽球選手肩關節最大肌力有明顯的改善。雖然本研究之課程主要以和緩的復健動 作為主,然而肩部疼痛與否,決定了最大肌力高低的差異。在肩部疼痛的情形之 下,肩部所能產生之最大肌力必然受到影響。而羽球選手在經過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之後,其最大肌力皆有顯著的進步。肌力是判定運動傷害改善指標之一(林大 豐,2004),透過肌力的回復狀態,可以看出運動傷害復原的效果。以此一觀點來 看,更能支持羽球選手因肩部疼痛感減低,而能產生更高的最大肌力之說法。

2.肩關節之肌耐力:羽球選手在接受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後,其肩關節

之疲勞指數並未顯著優於上課前,顯示在上課前後羽球選手之肌耐力並無顯著差 異。會有此一現象的產生,經由研究者推論,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本研究之 課程動作並未以訓練肩部肌群為主,自然難以達到提昇肌耐力之效果。第二、當 羽球選手在受傷之後,為使傷勢不至於加重,通常會降低其羽球訓練份量,在肌 群缺乏訓練的情況下,更難以達到提昇肌耐力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本課 程對於肌耐力的提昇並無明顯幫助。

(四)綜合討論

疼痛之產生,主要是由於「痛受器」接收到傷害訊息,經由「周邊感覺神經」

傳達到感覺神經元,透過脊髓傳達至丘腦,最後到達大腦皮質(洪章仁,2002)。

而連結痛受器與脊髓的感覺神經有兩種,分別為傳導快速疼痛的Aδ-神經纖維與負 責傳導慢性疼痛的C-神經纖維。其中 C-神經纖維所發出的訊息是呈現擴散狀,這 也就是為何有些患者在肩部疼痛時因為範圍成擴散狀,而無法確定傷害所在部位。

上述所提到之痛受器,通常是一個痛受器連接單一神經纖維,再由痛受器連 接一條神經纖維。當一條神經纖維可以接收兩個以上的痛受器訊息時,這整個系 統便稱為「感覺單元」。當痛受器因受到刺激而產生「活動電位」,經由大腦皮質 的接收就會感覺到疼痛,若同一個感覺單元內,能產生活動電位的痛受器越多時,

感覺就會越加疼痛。如此,便能解釋為何受試者尋找痛點的過程當中,會感覺肩 部疼痛加劇的原因。

一般來說,疼痛控制與調整的機制分為三種,分別為刺激反制作用、門閘控 制原理(Melzack & wall, 1965)及腦啡。所謂「刺激反制作用」乃是當某一部位 因受刺激而產生疼痛時,在同一部位給予更強的刺激,雖然會引起更大的疼痛,

但在更強刺激的疼痛停止後,其原來的疼痛也可能隨之減少。及透過加強刺激微 小的疼痛神經纖維來幫助疼痛的抑制。洪章仁(2003)提出,深壓按摩能增加局 部循環及產生刺激反制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彈力球來按摩肩胛周圍的肌群,透 過按壓痛點來幫助受試者改善疼痛,亦是以此原理來制痛。而腦啡為中樞神經所 分泌的化學物質,此物質有助於疼痛的抑制。腦啡的分泌,可透過自主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甚至可經由「意識控制」,來影響腦啡的分泌。即受試者可透過呼吸 與集中於身體疼痛部位的專注力,來影響腦啡分泌,並改變對疼痛的忍受度,也

就是重新調整自己的「疼痛閾值」。

而本研究之動作,主要以肩部復健動作為主,透過漸進式的牽引、牽拉,來 改善肩部疼痛問題。Alter(1998)認為,透過運動幫助肌肉組織伸展,是增加身 體柔軟度唯一的辦法。透過緩慢的肌肉伸展可刺激高爾基腱器使其抑制肌肉張 力,在伸展初期,第一型肌梭軸突(type Ia)會啟動高頻的爆發興奮電位使肌肉產 生收縮反應,當肌梭維持在新長度時,第二型肌梭軸突(type II)會使興奮電位穩 定下降,而造成肌肉鬆弛(McComasa, 1996)。因此,就可知道為何在維持伸展狀 態一段時間之後,肌肉會有放鬆的效果。陳聰毅(2002)也提到,持續進行肌肉 伸展,會使肌小節延長,並降低肌肉的僵硬度、黏彈性、黏滯性和伸展反射的降 低,提高伸展容忍度,造成肌肉得到塑性的改變,讓肌肉柔軟度得到一個新的適 應,增加肌肉伸展的柔軟度。除此之外,肌肉伸展運動對於肌肉傷害及手術治療 後,患部痊癒時所產生的結締組織,如疤痕、組織沾黏、肌肉纖維化攣縮等,也 有改善的效果(賴金鑫,1996)。

黃啟章(2003)指出,肩部傷害的治療,依症狀之輕重,大約需要一~三個 月的時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積極主動的做功能性復健動作,能有效改善的肩 部傷害症狀;林頌凱(2004)指出肩旋轉肌疾病的治療首要以漸進的牽拉運動及

黃啟章(2003)指出,肩部傷害的治療,依症狀之輕重,大約需要一~三個 月的時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積極主動的做功能性復健動作,能有效改善的肩 部傷害症狀;林頌凱(2004)指出肩旋轉肌疾病的治療首要以漸進的牽拉運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