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抵制行為分析

第一節 抵制行為之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抵制行為分析

本章將呈現主要研究結果,包括抵制行為內涵的探討、驗證抵制動機對抵制 行為的影響、抵制者輪廓與可能抵制商品的描述,並評估抵制對企業形象的衝擊 等,茲將重要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第一節 抵制行為之內涵

本研究所稱「抵制行為」包括消費者的抵制意圖、個人不消費以及鼓吹他人 不消費等,三者測量題目如表 4-1 所示,由調查數據發現,在台灣消費者抵制發 表親中言論台商的意圖方面,約有五成一的受訪者「傾向同意」想要抵制這些發 表親中言論的台商(包括還算同意 32.4%及非常同意 18.7%)。在個人不消費的 抵制行動方面,約有五成三的受訪者「傾向同意」不會去購買這些發表親中言論 台商的商品(包括還算同意 30.5%及非常同意 22.4%)。在鼓吹他人也不要消費 方面,約有三成四的受訪者「傾向同意」會請別人也不要去購買這些發表親中言 論台商的商品(包括還算同意 22.8%及非常同意 10.7%)。

根據調查數據發現,無論是抵制發表親中言論台商的意圖或是個人不去消費,

至少都達到了五成的比例,這對台商企業而言是個警訊,所以相關企業需視兩岸 關係為重要議題,並提前防範後續負面效應。本研究也發現,會鼓吹他人不消費 親中台商商品的比例只有三成四左右,比例遠低於抵制意圖與個人的抵制行動。

調查數據顯示,要消費者說服他人也加入抵制行列的意願並不高,故本研究推斷,

台灣消費者抵制親中台商多屬個人自發行為,較不具擴散性。

關聯性(Pearson 卡方檢定 p<0.05),在無抵制意圖的消費者中,有 68.9%傾向 同意自己不會抵制親中台商,且比例顯著偏高(顯著偏高或偏低的判斷標準,係 以是否超過調整後殘差正負 1.96 為基礎),不過仍有極少數無意圖者表示會有

χ²=313.113

p<0.05

個人不消費之抵制行動三分類 交叉分析數據發現,抵制意圖與鼓吹他人不要消費具有顯著的關聯性(Pearson 卡 方檢定 p<0.05),在無抵制意圖的消費者中,有 94.7%不會鼓吹他人參與抵制,

比例顯著偏高,而會鼓吹他人抵制的比例則為 0,亦即無抵制意圖者,幾乎都不

χ²=241.134

p<0.05

鼓吹不消費之抵制行動三分類 發現,個人的抵制行動與鼓吹他人不消費具有顯著的關聯性(Pearson 卡方檢定 p<0.05),在個人不會抵制親中台商的消費者中,有 94.5%不會鼓吹他人抵制,

比例顯著偏高,而會鼓吹的比例則為 0。此外,在個人會抵制親中台商的消費者 中,有 9.8%不會再鼓吹他人抵制,但仍有 62.8%會再要求他人不要去消費台商的 商品,比例顯著偏高。

表 4- 4「個人不消費」與「鼓吹不消費」交叉分析表 χ²=202.595

p<0.05

鼓吹不消費之抵制行動三分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抵制意圖可能誘發個人抵制親中台商的行動,也可能驅使消費者 去鼓吹他人參與抵制,而且在決定做出抵制的受訪者中,多數也會請求他人一起 參與抵制。因此,在消費者抵制的決策過程中,抵制意圖所引導的個人抵制行動,

可說是對親中企業最直接的傷害,因為在具有抵制意圖者中,約有九成二(91.7%)

可能不去消費,而在不去消費的抵制者中,雖然不見得都會鼓吹他人參與抵制,

但也有約六成三(62.8%)的比例會請求他人也不要去消費親中台商的商品,但 還不到全面鼓吹與擴散的境界。故企業最好在抵制意圖發生前或剛發生初期,就 要設法消彌這些消費者主觀的傾向,避免後患無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抵制動機之分析

前一節的研究發現,抵制意圖可能促成個人不消費以及鼓吹他人不消費的抵 制行動。本研究認為無論是抵制意圖、個人不消費或鼓吹不消費的抵制行動,皆 為抵制行為的範疇,對企業而言都是威脅,甚至造成重大的損害。因此,本研究 同時考量抵制意圖、個人不消費與鼓吹不消費這三個概念,依此設計測量題項並 進行「抵制行為」的指標建構。本研究針對消費者的抵制意圖、個人不消費與鼓 吹不消費之填答結果進行累加並取平均數,此即為受訪者的「抵制行為」分數14。 此分數為本研究主要依變項,分數愈高代表抵制發表親中言論台商的程度愈強,

相關假設也以此為基礎。本節將探討不同動機對「抵制行為」的影響,這些動機 包括感知企業惡劣、對中國大陸的消費者仇視、消費者國族認同及統獨立場、主 要的工具性動機與非工具性動機等。針對抵制動機與抵制行為之間的關聯性,茲 將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感知企業惡劣

Klein 等人(2004)認為消費者必需先意識到企業的爭議行為,以及知覺 企業行為的惡劣性,才會有抵制出現。有學者更認為抵制是消費者對企業的 一種負面情感表達(John and Klein,2003;Klein, Ettenson and Morris,1998;

Kozinets and Handelman,1998)。對應本研究的主題,「感知企業惡劣」是 台灣消費者意識到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是一件不當的事情,而且對此產生不滿。

本研究參考了江宜芳(2018)與張魁騟(2016)的測量方法,設計了二個題目 來測量消費者知覺台商發表親中言論的惡劣程度,包括「認為台商發表親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均數,建構一個「感知企業惡劣」分數,當分數愈高時,消費者對台商發表 親中言論的行為,就愈感到惡劣。此外,本研究也詢問受訪者是否認為「台 商發表親中言論是否逼不得已」,用來評估受訪者的同理心,以提供企業擬 定因應策略的參考。

在「感知企業惡劣」兩個題項的測量方面,由表 4-5 的調查數據發現,

約有六成的受訪者「傾向同意」台商發表親中言論對台灣而言是一件嚴重的 事(包括還算同意 20.1%及非常同意 39.9%)。在測量是否可以原諒方面,

約有四成二的受訪者「傾向同意」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是不可原諒的(包括還 算同意 33.3%及非常同意 8.3%)。

表 4- 5「感知企業惡劣」題項次數分配表 我認為台商發表親中言論對

台灣而言是一件嚴重的事。

我認為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是 不可原諒的。

個數 % 個數 %

非常不同意 22 7.0% 22 7.2%

不太同意 32 10.2% 52 17.0%

普通 71 22.9% 104 34.2%

還算同意 62 20.1% 102 33.3%

非常同意 123 39.9% 25 8.3%

總和 309 100.0% 306 100.0%

註 1:本表部份題項已扣除未回答之樣本,另計算百分比。

註 2:個數為四捨五入後取整數位,百分比為四捨五入取小數點後 1 位。

至於在「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是否逼不得已」的測量方面,根據表 4-6 的 調查數據發現,約有六成七的受訪者「傾向同意」台商因為要在大陸做生意,

所以發表親中言論是逼不得已(包括還算同意 53.8%及非常同意 13.4%)。

因此,根據本研究發現,多數消費者認為發表親中言論是件嚴重的事,但也 有不少比例認為非不可原諒,甚至有接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台商要在大陸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意,發表親中言論是逼不得已,顯示台灣消費者對此議題深具同理心,台 商企業在因應消費者抵制時,可善加利用此消費者心理,除了用理性來說明 經營困境外,更可進行感性訴求,以爭取台灣消費者的認同,降低感知企業 的惡劣程度。

表 4- 6「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是否逼不得已」題項次數分配表

我認為台商為了要在大陸做生意,發表親中言論是逼不得已的。

個數 %

非常不同意 21 6.9%

不太同意 34 11.1%

普通 46 14.8%

還算同意 166 53.8%

非常同意 41 13.4%

總和 309 100.0%

註 1:本表部份題項已扣除未回答之樣本,另計算百分比。

註 2:個數為四捨五入後取整數位,百分比為四捨五入取小數點後 1 位。

另一方面,「感知企業惡劣」究竟與「抵制行為」是否有顯著的關聯性,

由表 4-7 的簡單線性迴歸分析發現,R²判定係數為 0.597,這表示消費者感知 台商發表親中言論的惡劣程度,對他們抵制台商的行為具有近六成的解釋力。

在F 檢定方面則達顯著水準(p<0.05),所以消費者「感知企業惡劣」與「抵 制行為」具有顯著的關聯性。此外 B 係數為正值 0.832,而且具有顯著性

(p<0.05),因此可推斷消費者感知台商發表親中言論的惡劣程度,與他們的 抵制行為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當消費者感受到台商發表親中言論愈惡劣時,

愈會出現抵制這些台商的行為。故本研究的假設 H1「感知台商親中言論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4- 7「感知企業惡劣對抵制之影響」迴歸分析表 自變項為「感知企業惡劣」,依變項為「抵制行為」

抵制行為

B Beta Sig.

(constant) 0.391 0.006

感知企業惡劣 0.832 0.772 0.000 Model Summary R=0.772 R² =0.597

ANOVA F=448.512 Sig.=0.000 註:Sig.=0.000 為四捨五入至小數點後三位之效果。

二、對中國大陸的消費者仇視

「消費者仇視」是過去或現在的軍事、政治或經濟等因素,使得消費者 對特定國家產生憤怒,進而不去消費與該國有任何連結之產品的行為(Klein et al.,1998;曾鼎翔,2012)。過去研究證實,有些台灣民眾確實對中國大 陸存有仇視感(林韵容,2012;曾鼎翔,2012;黃佑安 2004;連奕誌,2002;

蔣秀蕓,2010)。本研究針對消費者對中國大陸的仇視,設計了六個題目來 測量(如表 4-8 所列示),內容涵蓋 Klein 等人(1998)所提出的一般仇視

(不喜歡中國大陸與對其感到憤怒之同意度)、軍事面向仇視(不能原諒中 國大陸軍事威脅之同意度)、政治面向仇視(中國大陸阻礙台灣外交與不尊 重台灣立場之同意度)與經濟面向仇視(台灣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大陸之同意 度),並按照受訪者的回答選項來計算平均數,以建構一個受訪者對中國大 陸的「消費者仇視」分數,分數愈高代表對中國大陸的仇視感愈重,並依此 來探討其對「抵制行為」的影響。

在分析「消費者仇視」對「抵制行為」的影響之前,「消費者仇視」構 面中的各題項次數分布為何?由表 4-8 的調查數據發現,消費者對中國大陸 的仇視,以政治面仇視向最嚴重,包括約有八成九的受訪者「傾向同意」中

21.3%及非常同意 53.3%)。而經濟面向的仇視也有約六成六傾向認為台灣 經濟過於依賴中國大陸(包括還算同意 34.7%及非常同意 31.6%)。至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