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探討後殖民理論巨擘 Edward Waefie Said 和印度裔後殖民女 性主義者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之論點概要,歸納台灣日治時期前 後的後殖民現象,並討論紀實攝影中的後殖民社會。

一、後殖民理論之觀點

殖民主義(Colonialism)是帝國主義產物,不單指歷史中民族的遷 移。資本主義強國以海外移民、海盜式搶劫、販賣奴隸,對第三世界 國家或地區進行統治、奴役與剝削(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殖民宗 主國把殖民地視為軍事戰略地,並作為掠奪原料勞動力和資本輸出 地;殖民地則是指被資本主義國家剝奪政治經濟的獨立權。

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又稱為「文化殖民主義」(Cultural Colonialism),指第三世界國家反帝國、反殖民,並爭取民族獨立;常 藉助西方的思想與文化,但卻難以擺脫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與制約(陶 東風,2000)。

「後殖民理論」(the Postcolonial Theory)源自於一些對西方帝國主 義質疑的知識菁英,依其不同國家民族的歷史背景與被殖民的經驗,

以抵制殖民勢力為其原動力,並提出「去殖民化」的論述(黃怡嘉,

2008)。其中著名的學者有:Edward Waefie Said 和印度裔的解構女性主 義者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他們被視為後殖民理論巨擘(Ashcroft et al., 1995)。以下針對這兩位學者的後殖民論述進行探討:

(一) Edward Waefie Said 在《東方主義》之論點

後殖民論述的先驅 Edward Waefie Said 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 表示,具文化優越地位的西方列強國家,透過權力支配與知識再生產 的方式,建構一套關於東方的認知與話語系統,秩序是強權的一方所 決定,批駁西方國家對東方的暴力想像。

在這套系統之下,Edward Waefie Said 認為東方只是歐洲的一項發

明,以「他者」(other)的方式進行文化再製及帝國事業的鞏固工作,以 確認西方自身的存在(Ashcroft et al., 1995)。殖民者對「他者」的想像,

往往透過藝術的再現來加深刻板化、邊緣化的印象,這種刻意製造的 文化位階,使殖民者在入侵之前,就對殖民地的文化、風土充滿負面 的虛構想像。

Edward Waefie Said 將中東研究視為是殖民時期與其後的新殖民時 期、殖民者所建構出來的產品,學術研究與帝國的利益、資本主義的 掠奪相輔相成。他以德、法、英、美為例,分析學術殖民化的演變,

對美國的中東研究加以針砭,認為中東被納入研究領域實際上就等於 被納入版圖,而各種研究背後均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利益,而這一 點可以從其贊助的機構找出線索。換言之,東方是西方帝國主義以其 殖民想像建構出來的都會神話。

在其後續出版的著作中,Edward Waefie Said(1993)更進一步指出西 方理論、音樂及文學作品以及客觀絕對、霸權思考,不斷將其他人種 置於被支配、被陶醉的地位,藉以完成奴隸他人的帝國文化大業。他 的研究開啟了後東方主義的紀元,鼓勵殖民地人民為自己找到發言位 置,破除西方帝國主義的迷思。

從學術殖民史的角度來看,歐美國家的東方研究有軍事、政治、

經濟利益,西方的東方學的設立是在 16、17 世紀,帝國主義發現為了 控制殖民地的資源,必須對殖民地進行研究。

Edward Waefie Said 認為,西方學術裡的東方學,指的是西方在東 方(中東)在政治、社會生活、文學作品等對東方所持的偏見,這些是從 西方帝國主義的觀點中所建立出來的。在西方人眼中,東方是「他者」。 西方學術與媒體內的東方(阿拉伯世界),所呈現的西方是文明、進步、

開化、啟蒙。東方是野蠻、落後未開發、不理性、墮落、幼稚(周素鳳、

陳巨擘譯,2006)。東方主義是知識份子透過新聞界和學術界,向西方 人解釋東方。

因此,東方主義並不只是學院內的東方學研究,也不只是源遠流

長的「東方與西方二元對立」的思考形式,而是一整套西方凝視東方、

創造東方、以及支配東方的論述(陶東風,2000)。東方主義仍常被認為 是一種為處於受壓迫地位者的證言,是世界上那些不幸的人們的反擊 之聲,而不被認為是對利用知識來增加自身的權力所作的多元文化批 判。。

東方主義所針對的是西方不斷以「總體性的框框(totalizing schemas) 來生產對異事物的知識,將之同質化並納入西方自以為是的普通有效 的世界歷史圖式當中(周怡卿,2008)。這套論點於功能上是服務於世界 性的剝削和壓迫關係的東方主義,不斷被殖民者所主導的教育、文化 和學術機構的體制所生產出來,製造一個關於東方世界的論述與知識 對象。

Said(1993)在另一著作《文化與帝國主義》指出,殖民者與被殖民 者的關係涉政治、經濟與文化等諸多要素的交叉發展,在不對稱的權 力關係中,成為是一種主奴式的霸權體系,並且這是在全球性的網絡 中被長期建構發展而來。

後殖民理論所討論的範圍應包括:現代化、新技術、商品物化、

金錢的抽象作用和對符號系統的影響、大眾文化、主體構成的新形式。

雖然,這些範疇主要是來自於後現代主義研究的內容(邱貴芬,2007)。

但後殖民理論的批評更著重於分析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宗主國與殖民 地的關係、第三世界菁英知識份子的文化角色與政治參與,關心種族、

文化、歷史對「他者」的表述。

在這些後殖民的論述觀點中,Edward Waefie Said 試圖重新界定文 化象徵,使國家民族、文化或團體,成為論述的主體及認同的對象。

而另一位後殖民理論學者 Spivak,則是從兩性關係的角度切入,探討 後殖民的性別議題。

(二)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於後殖民性別議題之論點

出身印度而在美國工作的批評家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她著 重女性、教育與政治的作法,這與 Edward Waefie Said 所關注的議題略

有不同。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強調後殖民主體的異質性,特別堅 持「女性主體」自成一個分析範疇(Ashcroft et al., 1995),她的著作大多 以性別議題來區分後殖民主體。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1985)在其重要著作《從屬者能發言 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 針對女性身為從屬者受男性支配的地 位而論,在性別上被壓制,在經濟上處於劣勢,因此加倍邊緣化。探 討了女性為從屬者,是否能為自己發言,抑或只能以被扭曲或具利害 關係的方式,被社會認知或自我再現(張君玫譯,2006)。

綜觀而言,後殖民理論探討的重點在於反殖民西方霸權藉由知識 和權力之間的聯結,假借文明之名來合理化殖民統治之實,透過知識 論述對第三世界以特殊意識型態進行控制,操控殖民地人民的思考方 式,以襯托西方的文化優越觀。另外,在反帝國、反殖民,並爭取民 族獨立之時,殖民國的人民卻也常藉助西方的思想與文化,在獨立之 後仍難以擺脫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與制約。

二、紀實攝影中的後殖民社會

在後殖民理論的研究中,也注意到殖民主義與攝影間的關係,但 大部份的研究對象為歐洲統治者於非洲殖民時期的黑白影像。照片中 有針對殖民地的社會研究,也有當時歐洲旅行者的景觀人物攝影。

對殖民宗主國而言,拍攝殖民地的事物、地景和族群的動機,首 先是基於統治者的考量。在殖民地這個新領域,也是與一群未知的他 者相遇的過程。西方國家將東方以某種姿態和觀點定焦和理解,主體 成為被觀看和被詮釋的客體。因此,調查、拍照、書寫紀錄,就成為 的殖民者的首要工作。

西方國家的殖民經驗,在日本的殖民過程中也有相同過程。日本 統治者也拍攝許多台灣各族群之影像,作為具研究價值的文本。對殖 民者而言,除了更瞭解原住民與各族群的傳統文物,這些影像也成為 歷史的見證。除了殖民時期日本官方的攝影,民間的紀實攝影家的貢 獻也占有重要地位(周怡卿,2008)。

如今回顧這些攝影作品,被殖民記憶可視為歷史演進的過程,藉 由照片將社會面貌真實呈現。或許我們有可能在無形中認同這段殖民 史,從心理學的層面而言,殖民統治者對被殖民者施壓與同化等政策 方針,雖然被殖民者當時或許有反抗的自主意識與心態,但最後卻也 難以跳脫其同化後的認同感。

綜觀台灣殖民歷史之文化脈絡,從早期荷蘭與西班牙殖民文化、

明鄭時期文化、清帝國閉關自守文化、日治時代皇民化效忠運動,到 戰後的國民政府反共復國的思想箝制,及美軍防守駐台時對西方文化 的崇尚。台灣經歷了移民墾殖與帝國主義殖民,吸收各式異質文化彼 此相互激盪融合,反映出文化的多元性。但從後殖民論點而言,台灣 對殖民國與移民者在文化上的依賴,卻成為權力結構下弱勢的客體。

其中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間,對台灣當代的影響尤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