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期盼透過後殖民理論,從另一個面向詮釋鄧南光紀實攝影 作品,因此採用歷史社會學研究法,從歷史和社會的觀點,解讀影像 中所蘊藏的文化意義。先以 Erwin Panofsky 的圖像解釋三步驟「描述、

分析、詮釋」進行探討,再觀察圖像中的後殖民現象,以及其背後所 隱藏之意涵。

一、歷史社會學研究法

質性研究傾向於以文字描述、鋪陳並分析資料。若單是以蒐集資 料 的 種 類 區 份 , 質 性 研 究 又 可 分 為 田 野 工 作 和 非 干 擾 性 方 法 (unobstrusive methods)兩種。非干擾性的探究包括內容分析、文本和言 說(discourse)分析、檔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傳記,以及視覺材料 分析等等(潘淑滿,2003)。

目前分析影像作品的相關論文研究,有運用後殖民理論、符號學 理論、後現代視覺理論、Walter Benjamin 的「靈光消逝(La perte de L’aura)」理論、布列松的攝影論點和 Victor Turner 的類閾限(liminoid) 概念…等,分析影像創作的背景與意涵。

相關論文的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研究中的比較分析法、深度訪談法 和歷史社會學研究法為主。國內外學者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之影像作 品,包含殖民時期人物、原住民人物等,大多以歷史社會學研究法為 主,由歷史社會及文化的觀點,詮釋影像人物之神情、姿態、佈景和 劇情。

歷史社會學(Historical Sociology)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藉由探索過 往、事件與過程,及行動與結構成形間的交互影響,以了解人類社會 如何維繫和變遷。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和德國民族國家成形,使世界進入新時代。

此外,工業革命、人口暴增集中於都市、瘟疫流行,加上帝國主 義於殖民地爭奪,形成種族與族群鬥爭等現象,促成首波歷史社會學

家崛起,如 Hume (休姆)、Marx (馬克斯)、Montesquieu (孟德斯鳩)、托 克維利(Tocqueville)和 Weber(韋伯)。

至 1950 年代末期,戰後的新秩序重新受到多重認同文化價值的挑 戰,新一代的歷史社會學家再次塑立了許多研究典範。之後,女性主 義運動、國際政治變遷和民族族群關係的警覺,歷史社會研究則著重 多元認同的後現代論述。

文崇一(1995)將歷史社會學研究歸納有五大特性:

1. 將無連貫的個別史料有意義的串連,解釋整體的社會觀點。

2. 重視真實事件的解釋力並建立通則。

3. 歷史知識往往有利於統治階層,而較不利於平民的社會問題。

4. 要建立社會學的概念或理論,須經由歷史事實作出解釋或推理。

5. 嘗試利用歷史資料建立新理論,打破傳統社會學中的界限。

對於鄧南光作品的相關研究有陳立盈(2009)和游雅雯(2007),兩者 皆以 Walter Benjamin 的「靈光消逝(La perte de L’aura)」理論來分析影 像,並且以比較分析法,分別探討鄧南光和同期紀實攝影家的作品,

以人物形象和拍攝風格特色作比較。

為了和上述研究論點作區分,並從不同面向切入鄧南光的作品,

本研究依據鄧南光的創作時代背景與特色,運用後殖民理論之觀察,

以歷史社會學研究法,以另一種的角度欣賞鄧南光紀實攝影作品。

二、圖像解釋之分析步驟

美術史學者 Erwin Panofsky(182-1968)曾於其著作《視覺藝術的意 義》(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裡表示,一件藝術作品具有其自然主 題、約定俗成主題、和內在意義等三層次,進而以「描述、分析、詮 釋」三步驟進行圖像解釋(陳懷恩,2008)。本研究依照此步驟,使用圖 像解釋學(Iconology)進行觀察,並運用後殖民論述之觀點,探討其深層 意涵。分析步驟如下:

1. 描述

面對一件作品時,自然會先從其表面之內容著手,為「所見即所 得」之階段。細察攝影作品或展覽,以口頭或書寫的形式告訴他人觀 察所見,這匯集資料的過程,即是描述的定義。描述基於觀察,訴諸 於客觀的證據,因此可以驗證(陳敬寶譯,2008)。在第一步驟仔細觀察 攝影作品之構圖,陳述作品的主題、形式、結構,對視覺形象進行客 觀描述,表達自己最直接的感想和印象,不給予任何評論。

2. 分析

分析攝影作品內容各部份的組合,觀察細節作分析,探討影像中 的形式、元素、人物形象和服飾等,以作為詮釋作品的依據。分析時 需要蒐集的資料包括攝影作品的創作背景、拍攝的時間、作品出現的 社會環境等(陳敬寶譯,2008;劉惠媛譯,1998)。瞭解影像的意義,體 會出作品的美感,進而分析歸納作者的創作風格與特色。

3. 詮釋

詮釋的意義在於探討圖像中所隱藏的文化象徵與深層意涵(陳懷 恩,2008)。可透過作者的傳紀,瞭解他的生活、當時的社會文化、經 濟結構等,進而對影像創作之理念、情感,及作者的想法,提出詮釋 與假設。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鄧南光之紀實攝影作品,採用歷史社會學研 究法,依據「描述、分析、詮釋」三步驟對影像進行觀察,再透過「後 殖民理論」詮釋作品之所隱藏之意涵。接著將對研究範圍之設定作討 論,以鄧南光的拍攝背景觀察作品存在的後殖民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