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論,本節提出下列建議,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依據,茲分述如下:

壹、針對研究對象之建議

為了讓高職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能在畢業前夕,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刻板印象並提升其學習 數興趣,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因此本行動研究的焦點對象為高職數學低成就學生。但很特 別的是剛好有一位學生數感程度較高,較不像其他低成就學生對數感的困乏,也因而發現 333 教學模式雖可讓低成就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但對於非低成就學生則可能較沒有效果。因 此若未來的研究上能將此 333 教學模式的對象擴展及一般學生,並擴展設計適用於一般學生 的模式,或是不同年齡層如國小、國中的學生,那麼此 333 教學模式將會更全面而有實用的 價值。

另外對象的分組上,此次研究因有同儕的不熟悉而造成了數學學習興趣提升的不理想,

故未來研究者如需按此法來試行,建議要將彼此熟悉的同學安排在同一組,就算有人數不均 的狀況也無妨。

貳、針對教材之建議

由 TIMSS2015 的調查顯示,我國學生再數學成就的表現優異,帶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自 信心表現不高,且高成就伴隨著低興趣的現象有逐年提高的趨勢,因而面對學生所發生之數 學學習興趣的問題,經由本研究,研究者發現從情境興趣出發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因此建議 未來在學校教育上,老師可藉由此類非正式的教材引發情境興趣因素,亦可調整學習策略來 激發情境興趣,相信可以增加學生的專注力與正向情緒,減少學習焦慮。並因學生接觸到較 為真實的數學,從活動過程中更能體會活用知識的樂趣,教師亦可直接闡明數學與生活的關 係意義,藉此提升學生之數感,實為借力使力。

另外關於美塔數感教學法的建議,因本研究之教材是使用美塔數感營隊所學習到之撲克 牌魔數為出發點,以此尋找能介紹撲克牌數字意義、及跟排序相關的魔數,並依此設計課 程。但就在此同時,美塔學專家-本研究之指導教授亦再次推動了更嶄新的美塔數感數感桌 遊:「Call out 美塔桌遊」與「Call in 拉密桌遊」,很可惜的是本研究之時間已到了尾 聲。因此建議未來後續研究者可以嘗試將此兩個桌遊當作教材,設計一套能提升學生數感、

創造力、後設認知、抑或學習興趣的課程,讓美塔數感教學法能跟上時代且較嶄新的研究。

155

參、針對介入時間之建議

本研究關於節入時間的建議有三:其一為礙於研究者的研究期程,設計整個行動研究歷 程為期三個月,但做完之後教師與學生皆意猶未盡,如再將時間拉長,也許對學生的學習興 趣能繼續加溫;其二為本研究都用中午的時間,對教師而言較無休息跟用餐的時間,對學生 而言會想睡覺,專注力也會下降,因此如能將操作的時間避開中午想必能更清楚知道效果如 何;其三,因為礙於有學生有一個禮拜的排球比賽、模擬考、志願役報名等等的一些事情,

以至於上課的時間間隔較不穩定,兩堂課中有間隔 2 天的,也有間隔 12 天的,因此未來想 做此研究之研究者,如能將間隔密度能一致,讓學生更穩定的參與行動研究,對研究的效果 可能會更好。

肆、針對研究工具之建議

本研究之自編量表預試的 115 人為一般班級之學生,不全都是低成就學生,故本研究之 量表最後來量測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興趣的進步情形,雖有質性資料得以驗證,但信效度可 能會有些微偏差。因此如有想做此研究之相關研究者,建議可以重新以大量的數學低成就學 生為對象,再次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確認量表會更適合;再來,對於課程中以美塔數感的焦點 為排序,而量表認知構面是以一般同學的狀況來構思的,以排序來設計的部分較少,因此建 議後續的研究者可以透過與排序相關的文獻探討來設計更貼近量測排序的量化工具。

另外,本研究使用之量表為參考羅文璟(2009) 「探究教學之學習興趣量表」的問卷加 以改編,而此問卷為自然生活科技課的問卷,當研究者要做此研究時發現,並沒有數學學習 興趣的量表。因此期勉數學與學習興趣方面的相關研究者,可以發展出關於數學學習興趣的 標準化量表,以及對象為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興趣的標準化量表,相信對數學學習興趣的研 究能更具準確度。

伍、針對研究方法之建議

本研究是藉由美塔學與學習興趣的理論來進行之行動研究,雖然研究者蒐集之量化與質 性資料能顯示其相關,但目前尚未有美塔學與學習興趣之相關研究論文,因而無從知道美塔 學與學習興趣之相關程度。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進行美塔學與學習興趣之相關研究,了解 兩者的相關情形,如此將對美塔學能更具深度跟廣度,並也能確定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多了一 條不同的道路。

156

陸、針對研究學習興趣之建議

本研究在研究的最後階段,發現有些同學的學習興趣較不易提升,是源自於個體本身對 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的信念跟強度不夠,因此延伸出研究學生自我效能的發想,其中的精熟 經驗、替代經驗、生理激勵、言語說服也都與美塔學的美、善相關,因此建議後續的研究者 不妨可以針對數學低成就學生的自我效能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第三節 行動研究後的總省思

研究者身為數學教師,常常在生活當中感受到數學的妙用,亦喜歡在數學的叢林當中享 受數字帶來的驚奇與美好,看到學生討厭數學,不驚訝但也十足心疼,不驚訝的是在升學體 制下的壓迫與在乎分數的牢籠使然,而心疼的是在這環境下低成就學生的犧牲,與他們少了 一扇能看見世界某一面向美好的視窗。記得初任教師的信念即與美塔精神相符,研究者認為 教師表面上教的是知識,但因每個人不見得都要會數學,而每個人都要度過生活,所以教師 更要教的是做人、處事與度過人生的方法;同樣的,數學教師表面上教的是數學知識,但更 深一層要讓知識變成力量,就要教如何使用知識、實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才能夠體會知識就 是力量,學習興趣也才能源源不絕。

這次研究過程中,雖然常常精神跟時間都很緊繃,但當看到同學興趣盎然地在討論當中 的數學原理,這許久未見的畫面讓研究者感到這辛苦非常值得,在他們畢業前夕改變他們對 數學的刻板印象並擁有數學興趣,我想是很精彩的做到了!而未來因應 108 課綱的上路,研 究者也將拿此課程進行彈性課程的教授,相信會更得心應手,批判諍友教師亦在此過程中在 課程上有所收穫,並與研究者進行很好的協同合作。總結來說,無論是身為研究者本身、批 判諍友教師、或是學生,我們都在當中滿載而歸,陶醉這九堂課的時光。

而抽離這研究內容來看研究的過程時,研究者發現,這二年半的研究過程就像是放大版 的行動研究:不斷遇到研究的困境、絞盡腦汁反省卡住的問題、找指導教授跟找資源、再計 畫下一步該怎麼進行、之後一個個問題再以行動來解決,就這麼關關難過關關過,成就了一 篇論文,也成熟了我的研究態度。而這過程中,觸發研究者更深一個層面的體會是,每個人 正在走的人生道路,原來都是一次次的循環連結而構成的,行動研究法,似乎是每個人都需 要的人生哲學啊!

15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2016 年 11 月 30 日)。科教中心執行國際教育成就調查 臺灣學生數學、科學成就高【師 大新聞】。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6393

丁思與(2012)。美感取向的數學教學策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佳音(2007)。科學家故事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家印象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尤曉琳(2009)。論數學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教育探索,2009(6),36-37。

江雪齡 (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台北:心理

余鴻穎(2006)。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香慧(2005)。透過創意遊戲數學教學提昇國小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學業 表現之個案研究以液量、長度、周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臺中市。

李偉俊(2006)。後設認知取向的創造力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偉俊 (2008)。美塔學教育實習指導方案規畫設計與應用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公司。

李偉俊(2011)。美塔學-一個統合後設認知與創造力的創新理論構想。教育資料與研究雙 月刊,100,75-98。

李偉俊(2011)。習慣領域與美塔學雙方理論之比較與評析。習慣領域期刊,3(1)。(ISSN:

1998-9121)

李偉俊(2012)。臺東縣美塔魔法學校應用習慣領域思維之分析研究。習慣領域期刊,4(1),

91-106。

李偉俊 (2013)。互補與激盪:當習慣領域遇到美塔學。台中:天空數位圖書出版公司。

158

李偉俊 (2016)。從習慣領域與美塔學理論解析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習慣領域期刊,

7(2),79-105。

李偉俊 (2017)。應用習慣領域和美塔學雙理論的 STEM 科普閱讀模式。習慣領域期刊,

8(2),109-126。

李偉俊 (2018)。基於習慣領域和美塔學的數感教育模式之比較研究。習慣領域期刊,

9(1),71-87。

李偉俊 (2018)。美塔學實習指導成長模式的習慣領域應用與解析之研究。習慣領域期刊,

李偉俊 (2018)。美塔學實習指導成長模式的習慣領域應用與解析之研究。習慣領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