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跨文化的基本精神導論

第一節 從原始主義的演變看跨文化

----自現代主義的原始性到原始主義的現代性

1984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所舉辦的「二十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義」(Primitivism in 20th Art)大展,引起不少爭議,也加速了大家改變對「原始主義」的思維,它顯示 了一種文化價值的轉變,標榜著一種新的相對主義(Relativism)以及隨之而來的對 歐洲中心論(Eurocentric)思想的抗拒,現在我們就來略加討論一下這些改變。大家 對原始藝術與原始主義的態度,始終未能在藝術史中獲致全然定案,迄今仍然成 為大家持續爭辯的文化議題。

一、 原始主義的定義

「原始主義」(Primitivism)的定義曾引起不少困擾,原始主義是在 19 世紀第一 次出現於法國,它正式成為歷史的名詞,是在 1897 年至 1904 年間被編入法國拉 豪澤新圖解大辭典(Nouveau Larousse Illustre)中。

對 19 世紀的小資產階級大眾而言,原始一詞的確具有輕視的含意,實際上,

大眾認為歐洲之外的任何一種文化,或美術(Beaux-Arts)與沙龍風格所界定範圍之 外的任何一種藝術,亦即所有非西方藝術及某些西方藝術,先天上就是劣等而卑 賤的,甚至於就連魯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也表示,整個非洲、亞洲及美洲 均無藝術可言。2

19 世紀的原始主義畫家非常欣賞前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藝術風格,因為它們 簡樸而真誠,富活力並具表現力,這些特質是那些根基於古典及學院模式的官方 藝術所缺少的。

除了高更的例外情形(圖 2-1-1) (圖 2-1-3),19 世紀可以說是沒有任何藝術家,

會對部落藝術(無論是大洋洲或非洲),認真地表示過興趣。就 20 世紀的嚴格定義 而言,我們對原始藝術的當代認知,大部分即指與部落文物等同的含意。

在 20 世紀的最初 20 年,原始藝術的含意有了改變,而認知的範圍也縮減了。

1906 年至 1907 年間,當馬蒂斯、德蘭(André Derain, 1880-1954)、維拉明克(Maurice de Vlaminck , 1876–1958)及畢卡索發現了非洲與大洋洲的面具及人物雕刻之 時,現代主義對原始藝術開始採取嚴格的詮釋,直到 1920 年代,像日本、埃及、

波斯、柬埔寨以及大多數其他的非西方宮廷藝術風格,才不再被人稱為原始藝 術,而原始藝術此名詞也主要被應用於部落藝術上。隨後的十年中,在哥德瓦特 (Robert Goldwater, 1907-1973)的專書中,所提及的原始藝術,指的是與非洲及大洋 洲藝術相關的同義詞,顯然地,像阿茲特克(Aztec)、奧梅克(Olmec)及印加(Incan) 等前哥倫比亞的宮廷風格,卻仍繼續被人稱之為原始藝術。3

---2William Rubin, “Modernist Primitivism” (1984), Flam, Jack(edit), Primitivism and Twenties Century Art—A Documentary Histor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2003, p.320.

3 Ibid., p.318.

二、 原始主義的關聯物與影響

部落藝術在許多重要的方面影響了畢卡索及他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家,這是毫 無疑問的事,如果說非洲雕刻在畢卡索的藝術探險中被當做是他想像力的引發 點,還不如說是做為他藝術創作的見証物來得更恰當些,如果說原始文物曾改變 了現代繪畫歷史的發展方向,還不如說是他對已經正在進行的現代主義演變過 程,起了強有力的促進與認可的作用,雖然說做為見証物的角色超過了範本的作 用,不過我們仍不能否認,某些非洲雕刻已發揮某種程度上的範本作用。因此,

雖然說某些非洲雕刻之被藝術家選擇做為創作參考物,是出於其在藝術目標上的 關聯性或類似性(affinities)。實際上這些部落藝術物件已具有雙重的角色,這也 就是說它已帶有某些影響(influence)的作用了。

至於這些非洲部落藝術物件,對藝術家起了多少影響力及何種程度的影響,

這是非常難以計算的。雖然大家爭論著原始藝術對現代藝術產生過相當程度的影 響力,但哥德瓦特堅持認為,原始藝術對 20 世紀藝術在造形上,並未產生多少 直接的影響。他並進一步表示,部落藝術的影響力大部分是屬於詩意的、哲學的、

及心理學方面,而在造形上直接的影響,的確是極為有限的。當此種反藝術史的 並置見証說法,在視覺上令人感到相當具有說服力時,那就意謂著,其間的關係 是指關聯性或類似性,而非指現代藝術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了。4

「20 世紀藝術中的原始主義: 部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關聯性」(Primitivism in 20tth Century Art : Affinity of the Tribal and the Modern)此展覽名稱本身,即已將未經 証實的假定做為論據,所以它所陳述的並不是一種假定,而是一種結論,魯賓 (William Rubin, 1927-)曾寫道: 「當前衛藝術家開始認識部落藝術時,現代藝術引 人爭議的改變即已在進行中。」5與魯賓相對的論述模式可能已見到一種趨向,

即包含著對西方再現美學典範的厭倦,它結合著自 18 世紀以來對大洋洲與非洲 文化認知的逐步進展,像埃及化傾向的新藝術(Art Nouveau)與日本風格(Japonisme) 等現象,可以說填滿了 30 年代的鴻溝,並展現了引進非西方文物的熱切希望,

最後終於在原始藝術作品上獲得滿足。

此展覽背後的終極理由,就是要重新確認現代主義美學規範,亦即表示現代主 義的自由、天真、普世性及客觀價值,已經由他們與原始藝術的關聯性而獲得証 實。哥德瓦特也以關聯性此名詞為其論述的特點,而不是只將之視為一種如類似 性或相似性的中性名詞。在展塲中一面牆上告示板告訴了我們,在現代與原始文 物之間有三種關係: 1、直接的影響,2、共存的相似性,3、共享基本的特質。6 ---

4Ibid., p.322.

5 Thomas McEvilley, “Doctor, Lawyer, Indian Chief” (1984), Flam, Jack. general editor, Primitivism and Twenties-Century Art—A Documentary Histor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2003, p.341.

6 Ibid., p.341.

事實上,西方藝術史曾呈現過三次大斷裂: 第一次是歐洲人口在羅馬帝國晚 期,因所謂的野蠻人的侵入而產生的大改變,它導致了由希腊羅馬的傳統藝術轉 向基督教藝術; 第二次則是與文藝復興時期有關,它將基督教藝術轉變為歐洲藝 術; 第三次是發生在 20 世紀初,它由歐洲藝術轉變為現代藝術。這三次傳統的 大斷裂,每一次均與外來影響力的深度引入有關聯,它分別是來自日耳曼、拜占 廷及非洲/大洋洲的影響。7

三、 原始主義的主要爭議 (一)、美學與人類學的辯論

長久以來,人類學家就對文化傳播與獨立創作的議題非常熟悉,他們對挑選 過的部落文物與現代藝術之間的相似性問題,不會發現其中有何特別之處,在人 類學的比較方法上,公認的原則認定,文化範圍愈廣大,人們愈能在其中找尋到 共同的特徵。其次的原則是有關可能性的限制,它承認創作雖然可以呈現各式各 樣的樣貌,但卻並非是無限的,經由明顯刻意挑選的收藏品,可能呈現出部落文 物與現代藝術品之間的極大差異。但大多數人類學家會說,部落文物與現代藝術 品之間的關聯性,是屬於觀念主義(conceptualism)與抽象(abstraction)的風格問題。

實際上在其展示與說帖中,更多出自神奇(magic)、儀式主義(ritualism)、環境主義 (environmentalism)、自然材質(natural materials)的分類選擇。

在這次的展覽中,部落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關聯性上所傳達的普世訊息,是經 由謹慎挑選而產生的,它並維持著一種特定觀點的論述。紐約現代美術館在這次 展覽中所展現的關聯性,顯然都是依據現代主義的說法。那些偉大的現代主義先 驅們可以說是,將從前被人輕視的部落物神崇拜物或是一些被簡單分類的人種學 樣品,提升到高度藝術的層次,並在轉化的過程中找尋到他們創作濳能的新視 野,藝術的能量超越了其文化與歷史的脈絡,而獲致進一步的肯定。

在展覽的圖錄中,魯賓顯然傾向於對基本表現模式的復原更感興趣,而瓦尼 多(Kirk Varnedoe, 1946-)則強調理性的、前衛的智慧,他反對不健康的原始主義,

也不支持非理性及逃避主義者。他們兩人都注重現代主義的寬廣精神,如今已將 之放進全球化的發展局面,然而他們卻將第三世界的現代主義排除於外。

現代主義的原始主義(Modernist Primitivism),因為其聲稱較深度的人道主義的 同情心及較廣泛的美學意識,所進行的是藝術與文化真實性的定義。自 1900 年 之後,非西方的文物一般而言,不是被歸類為原始藝術就是被歸類為人種學的樣 品,在畢卡索等有關聯的現代主義革命以及同時代與波亞斯(Franz Boas, 1858- 1942)等有關的文化人類學興起之前,此類文物曾被歸類為各式各樣的分類,諸 如古董、異國珍品、東方古物、先民的遺產等。到了 20 世紀當現代主義與人類 學出現之後,從前被人稱為部落物神崇拜物的人物道具,即變成了雕刻作品,或 是表現物質文化的作品。美學上與人類學上的區別不久即達致進一步的体制化 ---

7 Ibid., p.348.

了,在美術館與畫廊,非西方文物的展示是出於其造形與美學上的品質,在人種 學博物館中,它們則以文化脈絡的樣貌來呈現。在紐約現代美術館他們對待部落 文物的態度是將之視為藝術品,這表示他們已排除了其原有文化脈絡的內涵,至 於展示入口處所出現的文化脈絡關照,乃是出自人類學家的事了。

(二)、形式主義與脈絡主義(Formalism and Contextualism)

瓦尼多曾表示,紐約現代美術館的「1984 年原始主義」特展,其展示的主要 目的,是在闡明西方現代主義的樣貌,其與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部落藝術接觸,

以及從中所獲得的靈感。不過,對此看法持異議的人則認為,該展覽並不是在展 示部落藝術本身,那只是在展示有關現代藝術家對部落藝術的反應,它無法排除 被人指責為去脈絡化的形式主義者,一種變相的種族中心論者(Ethnocentrism),因 此他們指出,大部分的部落文物並不是依照嚴格的文件原則來挑選,而是依據當 代藝術品質的標準來決定的。

馬克艾維里(Thomas McEvilley, 1939-)反對此展覽所持的中心論點,一如克里佛 (James Clliford)攻擊有關展覽所提關聯性的問題,即展覽中所稱,尋求闡明現代 藝術與部落文物所共享的共同特點要素之間的比較,在歷史上並沒有任何的關

馬克艾維里(Thomas McEvilley, 1939-)反對此展覽所持的中心論點,一如克里佛 (James Clliford)攻擊有關展覽所提關聯性的問題,即展覽中所稱,尋求闡明現代 藝術與部落文物所共享的共同特點要素之間的比較,在歷史上並沒有任何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