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跨媒材跨領域跨國界的超現實主義演變看跨文化

第二章 跨文化的基本精神導論

第五節 從跨媒材跨領域跨國界的超現實主義演變看跨文化

一、現代藝術的原型──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 Surrealism)是現代藝術的主要原型,跨兩次世界大戰歷半個 世紀之久的超現實主義運動,自 1924 年安德烈‧布荷東(Andre Breton, 1896-1966)

發表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後,即成為歐美地區的藝術文化主流,其「自動書寫」

(automatic writing)的技法,(圖 2-5-3)啟迪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崛起,其「融合現實與夢幻」的潛意識過程,也鼓舞了拉丁美 洲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的進展,其運用「現實既成物」的手法,在後 來的複合藝術、觀念藝術以及裝置藝術中,仍然被藝術家沿用,超現實主義甚至 跨領域促進了文學、音樂、舞蹈、攝影、電影、建築、設計等多元發展,堪稱 20 世紀影響最深遠的國際藝術運動。

超現實主義所描繪的是人類感覺的重要部分──對夢境與幻想世界的嚮 往,就理性/非理性的二元論言,他屬非理性的範疇;它依持的是靈感而非規則,

看重的是個人幻想力的自由展現,而不是社會與歷史理想觀念的結集。20 世紀 超現實主義團體尋求的是徹底地革新藝術,他們曾深受心理分析的方法和心得之 影響。

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潛意識主要源自佛洛伊德的方法,那給了藝術家對自身探 索的一個模式,為他們展現了一個潛意識帶來幻想形象的新世界。超現實主義詩 人即在「自動書寫」的方法中見到,意識的所有約束都解脫後,潛意識中那奇幻 而漫無邊際的世界則會浮現到表面來,然後自動地記錄下思緒與形象中出現的任 何東西。畫家即以同樣的方法產生了「自動素描」( Automatic Drawing)。此即 布荷東所稱「純粹心靈的自動主義」(Pure Psychic Automatism)。60

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表達圖式,其演化原理主要源自「自動書寫」與「精緻 屍體」( Exquisite Corpse)二種基本策略。61

先談「自動書寫」策略,此手法較不具目的性,它被當成是釋放創作潛力的 書寫或素描手段,而不是用它來產生某種事先計畫好的文本或圖畫。正如馬克 斯‧恩斯特(Max Ernst, 1891-1976)所稱,(圖 2-5-2)此釋放過程可視為是發現 潛意識的途徑,其目的在展示詩意靈感的機制,並揭露那些妨礙啟示靈感的道德 關照或美學標準。因此,其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得多,而文本與圖畫的產生也不再 脫離日常生活,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均可以利用自動書寫的手法來釋放他個人 的潛能。

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策略則是「精緻屍體」,那是將性質不同的元素拼合成為

---

60 Herschel B. Chipp 原著,Theories of Modern Art:A Source Book by Artists and Critics, . 余珊珊 譯,《現代藝術理論》,I/ II 冊,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頁 370。

61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頁 42-48。

一自我矛盾的整體,此一手法最初源自一種兒童文字遊戲。而「精緻屍體」的名 稱,即是來自以法文句子組成此一文字遊戲的前二個字義。此一遊戲的視覺玩法 也是經過相同的過程。這種以矛盾結合文本與圖畫的集體遊戲所產生的圖式,有 些是相當抽象,有些則非常機能化,顯然這些產物是無法全然可予以解釋的,不 過參與者卻可藉由此手法,來支持他們對突破藝術傳統彊界與反藝術的努力。「精 緻屍體」的基本原理即是經由潛意識而完成的蛻變,進而探索更寬廣的嶄新經 驗。拼貼、蒙太奇( Montage)及其所衍生的手法,均是依據不調和的結合原理 而來,這些均是超現實主義的主要手法,都是經由理性的程序而產生出非理性的 結果。

二、超現實主義的文化基因

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表達圖式,其演化原理主要源自「自動書寫」與「精緻 屍體」二種基本策略,因而一般史家都把超現實派畫家分為兩大類型:一為書法 式的超現實( Calligraphic Surrealists),如米羅及恩斯特,而另一類為寫實的超 現實(Veristic Surrealists),像奇里柯(圖2-5-1)達利(圖 2-5-6)及馬格利特。(圖 2-5-7)

超現實主義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至深,其演化的領域與衍生物既寬廣又 複雜。就某種意義言,我們甚至可將任何一種強調心靈主題或以主觀為優先考量 的藝術作品,均稱其為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此外,超現實主義已成為一種深 入人心的表現語言,以及於今天任何的藝術、文學、電影作品,只要它是解體的、

幻覺的或是不連貫的,均可能會被歸類為「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去過 超現實主義的生活,其所著眼的集體性與互動性,已徹底打破了個人與大眾、藝 術家與觀眾之間的藩籬。超現實主義其實已很難用現代藝術所定義的傳統分類,

而將之僅歸類為一連串「主義」其中的一種。就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展情形言,

其滲透擴散力已遠超過了布里東當初所強調的「精神重於風格」。

在 20 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運動中,沒有一支團體像超現實主義般結合文 學、心理學、藝術、政治等於一身,超現實主義的形成目的在於化解存在於夢境 與現實間的衝突,以達到一種絕對的真實,因而聚合了不同的理念,同時接納各 種迥異的技法組合,在不斷追求原始衝動與意象釋放之下,擴大物體與視象間的 生存可變性,營造出暴露自我潛在殘跡的幻想世界。大戰後的藝術發展,從抽象 表現主義、普普、新達達、表演藝術、新意象,甚至於日常生活常見的諸種商業 性的手法,無論是內斂或外射,超現實主義強勢的隱性因子,塑造了具有隔代遺 傳基因的藝術譜系,如今依舊可以感受到超現實主義帝國的魔力,繼續啃蝕高科 技武裝下脆弱的世紀交替的心靈。

超現實的藝術領域一直難以在人類文化史中隱匿無蹤,其自由的特質不斷潛 伏在不拘任何年代堆砌的文化層裡,而其無形對象與無盡分割的非理性解剖,事 實上已逐漸顛覆,人與非人世界的界線。80 年代,現代新表現、新形象畫中拼 組、錯亂、倒置的圖像,明顯的反映出文化史上相對性的病態傾向。藝術形式上

的無準則拓展稀釋了創作原有的精神性,超現實主義過去在畫面營造的幻境與對 物體自身的詮釋法,在今日可說完全融入了真實生活的空間舞台。

三、超現實的新空間舞台

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超現實主義運動,自 1924 年安德烈.布荷東發表第一次 超現實主義宣言後,即成為歐美地區的藝術文化主流。超現實主義對現代藝術的 發展影響至深,其演化的領域與衍生物,既寬廣又複雜,可說包括了文學、美術、

攝影、表演、影劇與設計等。其思想演變無疑影響到後來的許多藝術運動,諸如 抽象表現主義、原始藝術、行為藝術、新達達、普普及觀念藝術,而現代哲學家,

像瓦特.班傑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西蒙.見佛(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與賈格士.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以及心理分 析學家賈蓋斯.拉崗(Jacques Lacan)與茱利雅.克麗斯特娃(Julia Kristeva, 1941-)等人的思維方式,均或多或少地曾受過超現實主義的啟發。

超現實主義對理性邏輯與現實本質的質疑,曾出現於安東寧.亞爾托(Antonin Artaud, 1896-1948)的殘酷劇與尤金.昂斯可(Eugene Ionesco, 1909-1994)

的荒謬劇中,此種影響,也反應在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喬 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路易士.保吉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及米蘭.康德拉(Milan Kundera,1929-)等人的文學作品中。同時 具改革精神的新一代哲學家與文學批評家逐漸成長,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將符號學的原理運用於大眾文化,而米榭.傳科(Michel Foucault, 1954-1984)則在他的《瘋狂與文明》中,陳述瘋狂與歷史之間的關 係,他們那些具有顛覆性的哲學與文學論述,所參照的心理分析素材,均帶有超 現實主義的實驗精神。

戰後,歐洲知識份子將重建超現實主義的重點,轉化成為對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的追求,尤其他們體認到個體在社會中的孤立處境,在存在 與虛無之間,個體對外在世界的荒謬分離經驗,也只有藉助純粹的心靈意志活動 來做為溝通的橋樑。而存在主義所遵循的此種無法抗拒的內驅動力與邁向無限目 標的現實應變特質,正是延續了超現實主義的具體化努力,也是西方浪漫主義的 成熟表現。

超現實主義的理念滲入了社會各階層的互動關係,其所標榜的改革理想主義,

不僅在 60 年代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在政治上更是致力追求更大的自由,像

《布拉格的春天》(1968)作者詹.史凡克馬吉(Jan Svankmaje, 1934-),即是 超現實主義的知名信徒之一,他運用了不可預期的顛覆、潛能,去破解那些權威 當局對自由所設定的障礙枷鎖。

大戰後,美國的政治與經濟力量迅速崛起於世界舞台,伴隨著英語成為主導國 際的交通語文,使得巴黎做為世界知識文化之都的地位下降。而超現實主義在文 化各領域中的革新趨向,在美國卻呈現出另一種內容表現,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可說主宰了 1950 年代的藝術,而成為表達西方個

人自由的楷模,即所謂「冷戰」時期的有力文化武器。

相對於抽象表現主義的威猛行動,超現實主義另一結合拼貼與複合現成物品的 技法,在後來的視覺文化演化中,也有了新的迴響。此種運用機緣與並置的手法 能獲致新發展,還得歸功於關鍵人物馬賽爾,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 ~ 1968)

的大力推動(圖 2-5-4),像羅伯.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 賈斯帕.瓊斯(Jasper Johns, 1930-)及克拉斯.歐登堡(Claes Oldenburg, 1929-)

等人的作品,甚至於被稱之為「新達達」(Neo Dada)。

四、新超現實主義結合雜種和語言不同的變位

1970 年代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的追隨者,有一部分藝術家跟隨克萊因(Yves Klein, 1928-1962)與羅森伯格的腳步,演化出融合幽默與智慧的隱喻手法;還 有一些則尋求觀念藝術的純粹性,此二種不同的反應,可以安迪.沃荷(Andy

1970 年代達達與超現實主義的追隨者,有一部分藝術家跟隨克萊因(Yves Klein, 1928-1962)與羅森伯格的腳步,演化出融合幽默與智慧的隱喻手法;還 有一些則尋求觀念藝術的純粹性,此二種不同的反應,可以安迪.沃荷(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