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跨文化的基本精神導論

第四節 西方與非西方的跨文化辯證案例

案例一 從舊剛果到新剛果的跨文化演變

視覺文化的問題不在於強調視覺的重要性,而在於用來解釋視覺歷史的文化 架構。區分出文化產品和藝術產品的差異,是一種錯誤的對比。無論是從高級文 化還是人類學上人工製品的意義看來,藝術都歸屬於文化。有關藝術重要性,無 論是繪畫、前衛影片或錄影帶的主張,也一樣無法逃脫文化的範疇。人類學家泰 勒(Edward B.Taylor)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即表示,人類學的範圍不 只包括視覺藝術和技藝,還有整個文化領域所涵蓋的人類活動。82

文化本身繼承了難解的種族與種族主義成份,泰勒即主張,在人類歷史記載 上,種族沒有什麼重要的變遷,不同的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同的人類進化階段。所 以,人類學上的文化意義來自於: 現代此時的白人、西方人類學家以及人類學家 手中非白人、非西方的計劃。此種線性發展模式透過費邊(Johannes Fabian)所稱 的視覺主義(visualism),即「將一種文化或社會予以視覺化」的能力,得以使人 們瞭解這個文化與社會。83這種視覺主義和後現代將知識予以視覺化的需求相當 類似,也迫使我們去檢視視覺文化是否能夠擺脫種族化遺傳的限制。

一、視覺文化仍然屬於有關西方的西方式論述

人類學文化模式和藝術的文化模式,以區辨出種族、國家、人民或其他等文 化之間的差異這種能力為基礎,但是,現階段的研究必須能超脫出現在與過去同 時共存、彼此衝突的多元文化,在全球性的後現代世界中,跨文化途徑

(transcultural approaches)將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可以讓我們重新將視覺文化定義 成不規則、而非線性式的事物,有如下的理由,第一、線性模式排除了任何包羅 萬象之敘事能容納新全球/地方体系的可能性; 第二、不規則的碎裂網絡擁有一些 重要的介面切點(interface)與互動性。鮑爾斯(Tim Powers, 1952-)的此種主張,並 不是一種簡單而包羅萬象如同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式的視覺影像,而是 去強調橫跨網絡的各種力量。84

現在我們必須体認到,視覺文化仍然屬於一種有關西方的西方式論述。像 1984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所舉辦<20 世紀藝術的原始主義>中,畢卡索和賈可梅第 等歐洲現代主義大師作品,和來自非洲與大洋洲文化的藝術作品並列,但似乎這 些非洲與大洋洲的藝術作品唯一的功能,就是充作受到西方藝術家形式影響的範 例。除非非洲與大洋洲的藝術作品成為那些傑出現代主義藝術家的資源,否則它 ---

82尼古拉斯‧密卓夫(Nicholas Mirzoeff), 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 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社, 2004, 頁 29。

83同前註,頁 29。

84同註 82,頁 30。

們毫無價值或意義。

此問題出在西方的假定是封閉並加上封印的文化整体,西方文化的邊界巡查 者(border patrols)可能允許其他文化成為西方觀念的資源,但這些文化從來不會 成為與西方平等而互動的整体。視覺文化的研究取徑在成形過程中的主要任務之 一,即是要發掘「允許跨文化滲透和認同的流動」的分析和敘事方法。

最近的焦點放在認同上,將之當作一種解決文化和政治困境的手段,但是顯 然地,認同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和它能夠解決的、有關全球文化之間的問題, 是 處於一樣的困境。誠如秘魯裔的藝術家巴里歐紐佛(Barrionuevo)所稱:

我是一個西化的人,我並不是說我是西方人,因為我並未創造此種文化,我 是一個殖民化的產物,我必須面對現實。要面對現實,就是瞭解我本身種族 混血的現象,瞭解我不是印第安人,我不是白人。這並不是指我的身分定位 不明,而是說我擁有一種新的認同,一個殖民地人物的認同,我不是一個印 第安人,也不是白人,但我擁有兩種遺產。85

歐提斯(Fernandi Ortiz)所稱此種兩種或更多遺產形成第三種形式的組合,就是 我們所要探討的跨文化,視覺文化的文化就是要尋找這種持續性的跨文化變遷,

而非固定不變的人類學文化体系。

二、人類學的文化觀明顯和種族主義有關

美國著名的黑人詩人修斯(Langston Hughes, 1902-1967),1920 年某個夏天在 開往墨西哥的火車上,思考黑人過去歷史的河流,包括剛果、尼日以及非洲尼羅 河等,而寫下了<我瞭解河流>(I’ve known river)。修斯的現代主義以河流取代了 線性流動的模式,它以班雅明(Walter Banjamin)所謂的「以古鑑今」(Jetzeit)取代 了時間的單一流動。「以古鑑今」本身並非一種進步或反動,它只是對於時間流 逝的不同理解而已。86

相較之下,歐洲現代主義將本身視為長期線性演進下的邏輯產物。轉向採取 文化作為歷史解釋的架構,是一種危險但卻無法避免的程序。19 世紀和 20 世紀 早期,人類學家創造了一套文化差異的視覺化系統,而在這個系統的科學基礎不 再受到信任後,它所產生的效果卻仍和我們長相左右。這種視覺的人類學以不斷 前進的演化觀為基礎,並且運用文化來衡量時間與空間的差異。這也就是說,被 設定成西方的國家,不管過去和現在,都被認為是屬於現代的,而那些非西方的 國家就不是現代的。

人類學的文化觀以他們的文化和我們的文明之間的明顯區別為基礎。而支撐 這種工作理論根據多少都明顯和種族主義有關。克里夫(James Clifford)將這種詮 釋結構稱為藝術-文化体系,在這種体系中,西方藝術的地位就是以它和非西方

---

85同註 82,頁 31。

86同註 82,頁 155。

文化的差別為基礎。87

三、跨文化重新定義視覺文化的變遷

傅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我們不應該忽視時間和空間之中關鍵性的交叉 點,在一個文化架構中處理視覺素材,意味著發掘出視覺與時空交會現象的新方 法。從今天的觀點來看,菁英文化與人類學資料,似乎都以不同的方向指向現代 視覺文化,而視覺文化具有交流性與混雜性的,簡言之,就是跨文化的。88

密卓夫(Nicholas Mirzoeff)指出,視覺文化研究應該要以動態、流動的方式來 運用文化,而非以傳統人類學的觀點來進行。這種觀念就是古巴批評家歐帝斯 (Fernandi Ortiz)所謂的跨文化(transculture),它所意味的並非只是從其他文化汲取 成份,這是英文字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真正的意涵。但是,這種過程也牽涉到 先前文化的流失(deculture),此外它也帶來一個新的文化產生的概念結果,又可 將之稱為新文化(neo-culturation)。因此,跨文化的發展過程有三種,牽涉到某種 新文化特定層面的汲取、舊文化的流失、以及第三個階段: 將新舊文化組合成一 個連貫体。

談到跨文化的本質,它並不是只發生一次的事件或者共同的經驗,而是每一 代以自已的方式更新的過程。在後現代的今日,那些以往堅定地自認為居於文化 核心的地方,也同樣体驗到文化的過程。跨文化並非持續在現代主義的對立中運 作,而是提供方法分析我們居住地充斥的混雜性(hybrid)、連結性(hyphenated)、

統合性(syncretic)的全球性移民離散(diaspora)現象。89

像當代古巴藝術家貝帝亞(Jose Bedia, 1959-)曾經在古巴、墨西哥和美國工 作,他描述這種經驗過程,也就是被稱為跨文化: 「我是一個擁有西方背景的人,

透過自發且已設計好的系統,努力和這些文化建立友誼,並且以一種相當於跨文 化的方式,來体驗更多他們的文化。」梅斯奎塔(Ivo Mesquita)曾談到貝帝亞的藝 術,描述跨文化的作品如何「模擬一個見識過不同風景的旅者,描述旅遊路線、

指出路徑、建立路標、定出某個特定疆域的邊界。」90這令人想起 19 世紀殖民 旅遊的敘事,它將殖民地展現成一個等待歐洲人來到,以便將之變成一個地方的 空白空間。

不過,透過不斷地揭發這段歷史,並質問當前的視覺主義如何與過往區別,

視覺文化可以持續扮演某種角色,能夠重新將文化定義成一種持續變遷、具有可 滲透性、前瞻性跨文化經驗之事物,而非可明顯定義為過去的傳承。

---

87同註 82,頁 157。

88同註 82,頁 156。

89同註 82,頁 158。

90同註 82,頁 159。

四、歐洲人創造了有關黑暗大陸的迷思

對於人類學家和優生學家而言,剛果是非洲最原始的地方,它本身就是被進 步拋在後面的黑暗大陸。正因為如此,剛果被設定為通往西方之演化階段的殿後 者或原點。身為最黑暗的非洲的心臟,剛果被認是文明西方與原始其他之間二元 分立的典型。

剛果是所謂黑色大西洋的主要地點,當初它原本是大西洋奴隸三角洲,但現 在卻被研究非洲流浪離散的學者視為一種重新檢驗國家、地區、認同和歷史記憶 的手段,這就像修斯的詩一般。現在加勒比海地區所盛行的聖道(Santeria),即源 自 18 世紀的非洲黑奴,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黑奴帶著本身的宗教信仰,再加上 西班牙天主教信仰後,混合成為所謂的聖道宗教,其原意即為聖者之道,剛果扮 演了關鍵角色,聖道在美國也愈來愈流行。91

從 16 世紀到 19 世紀間,美洲的黑奴中,有很高的比例是來自剛果,剛果是 美洲研究的誕生地,是美洲學術文化研究的故鄉。米勒(Miller)在剛果想要找出 有關美洲研究的規律,他在<中非叢林>中,見到了非洲大陸的廣大與虛無,呈 現出一片空白的紀錄,相對地使他能看清他對美洲的觀點。19 世紀創造出來的,

以說明歐洲文明優越性的演化論,諷剌性地為文化研究的成功建立了背景。同 時,剛果是發生最嚴重殖民暴力的地區之一,也是非洲人和歐洲人反抗殖民主義 最主要的場所。這裡把焦點放在剛果,並非意味著剛果或者說拉丁美洲、東亞是 跨文化的代表,而只是說它是這種過程的一個重要地點。92

在幾十年之內,歐洲人似乎頑固地想忘記 15 世記以來所學到有關於非洲的事

在幾十年之內,歐洲人似乎頑固地想忘記 15 世記以來所學到有關於非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