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從女性主義開始

伴隨 70 年代基進女性主義的發展,同志理論(lesbian theory and gay theory)

從之崛起,歷經不同歷史、種族、階級、文化差異的衝擊,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 合縱連橫,企圖突顯性慾取向(sexuality)與性別(gender)、異性戀機制與父權 結構的關係(張小虹,2006)。因此,在談同志理論前,必須先了解女性主義的 歷程與主張,方能更深入了解同志理論的核心內涵。

「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因人們主觀上感受到了男女不平 等或者女性受壓迫事實,而企圖以行動謀求改善,而女性雖有其跨越歷史時空的 共同性,但女性主義亦受到了主流思潮的影響,在不同時代、地域、文化情境下 衍生出各種流派(轉轉引自顧燕翎,2006 :Ⅶ-Ⅷ )。

首先,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觀點認為人類共同本質為理性,並以「平等」、「自 由」、「自主」(autonomy)、「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作為原則,認為女 性自我存在本身即為目的,強調女性的獨立自主,而非依附於他者。而自由主義 女性主義的政治訴求由中性(neutral)、無性(sexless)、無視於性(sex-blindness)

走向以女性為主體,利用法律主導平等,並以公權力介入日常生活層面。相較古 典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添加了社會主義的色彩,已有所不同(林芳玫,

2006)。

而相較自由主義的「女性平權」,社會主義更重視「婦女解放」,而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Marxist feminism)亦由 此而生。根據 Bryson(1992)的劃分,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是主張需透過社會、

政治、經濟結構全面社會改造的婦女解放之女性主義思潮。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 義則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分支。其提及了在勞資生產關係中,資方無視女性勞

工與男性勞工的利益衝突問題(黃淑玲,2006),其中亦充斥剝削與支配的關係,

並呼籲婦女擺脫認同父權的虛假意識,發展出受到壓迫的真實意識(Donovan,

1992)。而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普遍造成社會的疏離感,亦使女性在勞動的過程 裡與自我的身體、與男性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然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過度強調婦女受壓迫的原因是為一種經濟決定論,忽略父 權意識形態的自主力量,為人所詬病(黃淑玲,2006)。

「女人為何被社會選做扮演他者?」(Tong,1989 :203)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的代表西蒙波娃由存在主義的基本理念切入,點出 :己/他之別(self/other)為 一個基本類別在人類思想中,而在一開始,男人便為自己正名為「己」,女人為

「他」。而西蒙波娃也指出,在己/他的性別關係中,女人一向受制於男人,甚 至,女人還會將男人異化女性的觀點內化,認同男尊女卑(鄭至慧,2006)。而 西蒙波娃也認為女人除了自體存在,還有自覺存在。她認為,關於女人在世界上 的處境,身體雖是極重要的因素,但卻不足以作為定義女人的依據,生命的真相 是透過自覺的個人行動而體現(de Beauvoir,1947 )。

而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則是主張女人所受的壓迫根源並非來自 於資本主義,而是來自父權制度(patriarchy)或男性支配,並企圖找出婦女擺脫 壓迫的途徑。許多基進派女性主義亦主張除非異性戀關係是完全平等的,否則在 政治、經濟、社會上女人無法與男人平起平坐。而只要女人的性是由男人的性所 解釋,異性戀關係的平等也不可能達成(王瑞香,2006)。而「強暴」也是基進 派女性主義著墨許多的論述領域,Brownmiller(1984)指出「男性的強暴意識 形態是一種有意識的恫嚇過程」,強調男人對女人的敵意,而此敵意有其生理上 的根源。Eisenstain 則提出了解決之道,說明生理為基礎,文化為上層結構,如 果生理不變,使強暴絕跡的方式,除了加強女性的權力,與男性權力抗衡,也需 要打破女性的受害者迷思(Eisenstain,1984)。而值得一提的是基進女性主義中 的女同志主義。基進女性主義認為除了施虐/受虐的做法,女同性戀的性取向是

婦女性取向的典範(王瑞香,2006)。由於了解性在男女的剝削、支配關係中所 扮演的角色,女同性戀採取了分離主義(Frye,1983)。Bunch 並說明女同志主 義亦是對男性崇高的意識形態、政治與經濟基礎的威脅(Bunch,1986)。

而在後現代主義的思考脈絡裡,「去中心化」顛覆了傳統求同劃一的思考模 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multiplicity)和差異(difference)與尊重。而後現代女 性主義運用「差異」的論述,解構楊性價值主導的社會/政治理論(莊子秀,2006)。 回過頭看同性戀在女性主義脈絡下的發展,在同性戀的論述歷史中,首位被 知道書寫女同性戀情慾作品的希臘女詩人 Sappho 開啟同性戀歷史的濫觴(台大 男同性戀社,1994;張小虹,1999)。而從意識史的角度而言,女同志從十九世 紀在資本主義與性學研究的基礎下,以性欲取向作為性身分認同,到十九世紀末 至二十世紀中葉各種特立獨立的個人或女同志團體的集會結社,奠定了女同志運 動發展(張小虹,2006)。

而在女同志運動方面, 70 年代以「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

為主流,延續西方女性主義第二波訴求,而由基進女同性戀者(Radicalesbians)

合撰的〈女人認同女人〉(The Woman Identified Woman)的號召下,女同志身分 成為女性主義者最政治正確的選擇(張小虹,1999 );80 年代則是對 70 年代「去 性慾化的」(de-sexualized)女同志身分提出反駁,開始有自己情慾遊戲的論述空 間,然而隨著 80 年代愛滋危機保守勢力對同志族群的道德撻伐,使得 70 年代較 與婦女運動結合的女同志運動,不再排斥男同志文化,與男同志共同對抗愛滋歧 視(張小虹,2006);90 年代同志運動更為多元開放,出現了「queer」一詞,企 圖打破「女」同志與「男」同志所預設的性別二元對立,並開放出更多有志一同 的同志集結(張小虹,1999)。

Monique Witting 在 1981 年的〈人非生而女人〉一文中,質疑了早期女性主 義的異性戀中心,並主張需全面催毀獨裁宰制的「性範疇」(the category of sex),

自由思考的空間才能被開放。(Witting,1981),而 Judith Butler 雖然在性/別理 論上對 Witting 的想法不以為然,但在 1990 年的著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

,標示了同志研究的一個里程碑。Butler 顛覆傳統女性主義「生理性別

∕社會性別」(anatomical sex/ social gender)的劃分,提出「反認同、反性別的 性欲取向」(sexuality against identity, against gender),企圖開放出生理性別、社 會性別、性別認同、性認同、性對象、性實踐各種面向的交雜互動(轉轉引自張 小虹,1999:231),Judith Butler 的觀點使性/別議題不再平板,並提供更多元 的觀點與面向。

如同本節第一段所言,同志理論伴隨基進主義女性主義崛起,而隨著社會演 變與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同志理論以及同性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也有所成長與 不同,下節也將由同志運動的發展開始,探究同性戀與媒體的互動關係與媒體觀 看同性戀之視角。

第二節、同性戀與同性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