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話語批判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話語批判分析"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東泰 博士. 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話語批判分析. 研究生:溫子玉. 撰. 中華民國一○四年一月.

(2)

(3) 謝誌 終於到寫謝誌的時候了,一直以來求學經歷並不是太漂亮的我,其實對於考 試什麼的都不太有信心,而在大學畢業之際,因為當初放手一試的大專生參與國 科會計畫通過,下定決心推甄研究所,「只」推甄。師大大傳所是我第一間面試 的研究所,也是接下來兩年半我學習的場域,甚至可以說是另一個家。雖然我常 常開玩笑的跟其他人說,我的青春就在這兩年半瞬間凋謝,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 「老妹」了,但想想學習哪裡不耗腦力?不耗時間?雖然兩年半後醒過來發現自 己已經快要不再是青春的學生了,但檢視這兩年半,不論是看世界、社會或做事 的眼界與方法,都因為這些當初覺得會未來會變成「廢紙」的 reading,而有所 成長,而這些需要花時間與精力並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比 較輕鬆的獲得。真心的感謝當初下定決心推甄研究所的我,也感謝師大大傳所在 十五分之一的機會下願意錄取我,讓我成為大傳所的一份子,才有現在相較兩年 半前在知識領域上有所成長的我。 回想起兩年半的碩班生活,要感謝的人好多好多。研究所的知識學習壓力絕 對大過於大學的學習壓力,在剛開始有時候讀 reading 讀到真的會半夜在書桌前 像顆爛草莓在那裏掉眼淚,但感謝我有一群同屆很好的研究所同學們,大家可以 互相在學習上幫忙,並且一起約吃飯,甚至是更後來一起辦的營隊活動以及很莫 名但很開心的一起為了所上的小活動而在教室裡拼了命在那邊練舞;也很感謝從 大二開始到現在一直以來陪在我身邊,去年才從政大台文所畢業的我學姐兼我的 好姊妹-林孟姿,謝謝她雖然領域不同,卻不斷的在我死線的時候無條件的接我 電話,聽我問問題,並且給我很棒的建議及鼓勵,而也謝謝她總是願意聽我傾訴 好多煩惱與心情,雖然我每次都愛對著她火力全開的開她玩笑,但如果沒有她在 研究所的學習路上真的會很難過的,更謝謝她每次都願意非常相信我的說:「阿 溫~妳可以的啦~」就去睡覺了,讓我會突然冷靜下來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可以辦 得到。.

(4) 而在研究所學習的道路上,也謝謝維菁老師在一開始邀請我當老師「新聞正 確性教室」的計畫助理,在這個計畫我負責的工作裡,我學習到許多約訪與訪談 的技巧,而間接的我也認識了好多人,甚至因為這樣讓我在碩一升碩二的暑假與 碩班同學一起辦的媒體素養營能拉到不錯的贊助數字。而也謝謝 Kelly 老師總是 像天使一般的關心,以及 Eva 老師,讓我知道學術不是一成不變、差異的重要, 以及文化研究上的多元,這讓我在學術思考上有很大一步的躍進。而胡光夏老師 的在我第一篇雜誌稿撰寫上的幫忙與建議,以及項國寧老師在課堂上給的媒體企 業的視角,讓我在學習歷程上不至於與社會實況脫軌,真的也十分感謝,更謝謝, 所辦像媽媽的張姐以及天使所務助理郁凌的提醒與協助,如果不是他們,每次都 壓時間線又總是東漏西漏的我,真的無法順利在這樣的時間畢業。然後,也謝謝 在天堂的施致平老師,一進大傳所就成為老師的導生真的很幸運,跟老師什麼都 能聊,也跟老師分享了好多關於學習上的經歷,雖然沒有機會上老師的課了,也 沒機會跟老師吃個飯說我畢業了,但真的很謝謝老師在我的學習歷程上給我很多 的建議與協助,老師永遠都活在我心中唷!=D 接下來要謝謝跟我一起畢業的我的仙女同學-林杏姿,總是溫暖又樂觀的要 我加油,這在碩論的寫作過程中真的超重要也超需要~而且,因為是同期畢業, 好多的煩惱她都懂,而且一起努力跟互相鼓勵的感覺真的好棒,然後,要謝謝每 次都會誇獎我,然後給我好多認真建議的「新聞正確性教室」好夥伴兼好同學- 蕭維傑,每次到所上電腦教室都會遇到他,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精神象徵與寄託, 雖然進入寫論文關頭的那半年他不在臺灣,但總是常常寫到卡關的時候會想到 他,然後也真的很謝謝他的神筆記不藏私的借我讀,讓我安穩的過了學科考這一 關;還有,要謝謝我在大學經常耳聞的辯論圈之星同時也是我的好同學-陳際 勇,如果不是他一直很看好我可以很早畢業,我這種超級懶散個性的人一定沒辦 法這麼快到現在這一關,更謝謝他很多時候願意聽我說很多話,雖然我很多的話 大多數沒有多少建設性就是,也謝謝他還幫我禱告,而且根本鐵口直斷,我現在.

(5) 打到這裡回想起才發現多驚人,真的很謝謝他耶,哈哈,然後,還要謝謝一路上 也是辯論圈的明星從高中到現在的好朋友-黃上豪,每次都很溫柔也很溫暖的支 撐我很多的情緒,也謝謝高中同學兼好朋友-林佩褕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給了 我很多的機會與幫助,讓我有機會接觸很多很有趣的工作,以及超感謝她半夜因 為關心我,明明很晚才下班,但一下班就送了宵夜給我,讓我這個寫論文忘記吃 飯的人超級感動;也要謝謝在中間因為我個人的「秘密任務」讓我很煩惱的時候, 只因為我的一句話就二話不說幫忙我的好朋友-許禮泉,因為這樣,讓我沒有遺 憾的寫論文;更謝謝旭祺學長總是不厭其煩的聽我說我的狀況,還幫我看最初的 論文,真的像熊一樣溫暖 QQ,而也謝謝晟豪學長,給我好多論文上的建議,雖 然在當兵,卻總是幫我解決卡關的問題,而且是瞬間解決,我真心覺得超級感動 與感謝 QQ,然後 !!很感謝「影帝」陳文彬,彬哥,常常在跟我在喇迪賽的時 候讓我悟到很多做人處事的道理,甚至讓我開始著手未來的規劃,並且總是不吝 惜給我很多很多的機會,讓我可以嘗試很多工作實務的實踐,也謝謝彬哥「光之 路電影公司」的小窩,讓我人在外地卻有家一樣的溫暖~,還有還有,也很謝謝 菁英影印店可愛的老闆娘,每次都叮嚀我、鼓勵我,並且都會幫我注意我每次送 印的論文的格式還有小細節,真的很感動也很感謝老闆娘,希望我未來能總是有 好多好消息跟老闆娘分享=D ;也要謝謝我和哥哥在台北租的房子附近賣鹽水雞 的老闆,謝謝他一直提醒我別遺落自己的本質,要保持一顆純淨與良善的心,並 且提醒我要走傳播就要發揮創意,也謝謝老闆常常關心我的論文進度,真心很謝 謝他說等我寫完的論文要給他一本,因為這份期待,也讓我有寫完的動力。 然後!!!我最最最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林東泰老師,原本在研究所的 課堂學習上遇到了自己一個人有點難闖過的瓶頸,卻在老師的課堂上重新整理, 而有所超越,也讓我更加知道我為什麼在這裡,而為什麼學習,那時候真的覺得 東泰老師就是大師啊啊啊,而在修了老師一學年的課,並指導論文的過程中又覺 得老師就像爺爺一般,雖然我真的是一個任性、又放不太下的學生,但老師卻給.

(6) 我很大的空間,並包容我好多好多,真心的覺得自己超級幸運,能在老師退休前 上老師的課、當老師的指導學生呢,真的好感謝老師=D 而也非常感謝我的兩位口委老師-盧嵐蘭老師以及王孝勇老師。跟嵐蘭老師 的緣分從大學就開始了,大學時候修了老師在系上開了兩門選修課後,又找老師 擔任大專生參與國科會計畫的指導老師,老師在過程中提點了我很多,也在我剛 上研究所的時候給我好多的建議與鼓勵,而在我研究所畢業的論文口試中嵐蘭老 師能擔任我的口委真的也好開心,因為這是具有好深好深的情感與意義的,也謝 謝老師當初願意一口答應擔任我的口試委員,也一直沒告訴老師,老師是我學習 上的一盞燈,也在某種程度上是我一個好棒、好棒的朋友。而碩一聽了孝勇老師 在師大大傳所上超棒的演講,讓當時十分在學習上十分徬徨的我重啟動力,而更 加深我的論文要往敘事這一塊前進,並且繼續我在性/別上的研究,在每個層次 來看,孝勇老師其實是我這篇論文開始的推手,真的好感謝老師願意答應我並大 老遠的從台中開車過來擔任我的口試委員,而老師在兩次的口試上也給了我好多 好棒的建議,而且老師也真的是一個很酷的人 !!!無論如何,真心得覺得自 己真的好幸運能請到兩位在我學習歷程上別具意義的老師擔任論文口試委員。 接下來,也謝謝在我論文撰寫的這一年中陪著我的賴致遠,雖然他垃圾話萬 分多,但卻總是切中我心,讓我分散注意力之餘,能夠好好喘一口氣,雖然我的 EQ 管理其實並不是如此好,但同樣脾氣爆差的他還願意忍受我,而偶爾那幾次 的過分話,雖然真的很過分,本質上卻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而用他的出發基 礎融合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莫名的也讓事情與生活簡單輕鬆不少,而賴致遠也讓 我更進一步知道所謂「專心一致」的實踐,雖然同樣都很懶,但當真心要處理事 情時,他的「專心」的態度,也讓我反省了好多自己的處事模式,真心的謝謝他, 也謝謝他願意在百忙中,雖然不是那麼喜歡這樣的事情,卻答應幫我做口考紀 錄,而且還超詳細,雖然不知道能走多久,但是謝謝他在這段過程中的相惜相伴。 最後,放壓軸的是我永遠的避風港,我的家人。一直以來,因為是老么的關.

(7) 係,家人都很保護我跟照顧我,雖然我從小到大都愛亂發脾氣,但謝謝我親愛的 爸爸-溫蔚元、媽媽-張春梅以及哥哥-溫子豪雖然在那些當下總是氣到快要炸 掉,還是願意包容我、提醒我並擁抱我。謝謝我親愛的爸爸,因為工作的關係總 是沒辦法參與我的學習歷程,但在海上漂呀漂的他,卻時不時會打電話關心我, 並且買東西回來給我,而辛苦賺錢讓我跟哥哥沒有負擔的學習,也謝謝我親愛的 哥哥,雖然在台北住在一起,我總是嫌棄他,但是在外地跟家人一起住的感覺就 是不一樣,然後謝謝哥哥在我突然論文卡住,去敲他的房門時,願意放下手邊的 工作處理我天外飛來一筆的問題,更謝謝哥哥總是時不時的找我喇賽,雖然我總 是白眼到覺得自己比寧次還強,但還是覺得蠻好笑的也很開心,好啦,跟哥哥住 也挺好的啦~,最後最後我要感謝我偉大的媽媽,謝謝媽媽總是無條件的在任何 時候聽我說話,好事也好、壞事也好,並且給我很多的建議,也謝謝媽媽總是不 給我跟哥哥壓力,一肩扛下好多事情,並且身教我跟哥哥好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與一顆良善的心,我一直跟媽媽說,當學生真的好貴,但媽媽卻願意栽培我到現 在我終於要畢業,雖然媽媽常常都說自己只有高職畢業,但我一點都不覺得丟臉 唷,反而覺得我有這樣一個媽媽很驕傲,因為媽媽當家裡的後盾、媽媽的鼓勵、 媽媽的協助,所以家裡才能出得了第三個碩士,我真心的覺得我有這樣一個媽媽 比拿到碩士學位更值得驕傲!謝謝我溫暖的家與家人,我很幸福也很幸運。.

(8)

(9) 中文摘要 隨著媒體蓬勃發展,性/別議題與概念的發展也日趨多元,然而社會傳統的 性/別價值仍持續存在,面對性/別課題也不再單純,其中牽涉了社會建構與政 治權力,而同性戀族群與社會傳統思維價值亦持續拉鋸。而反映社會部分真實的 新聞媒體與報導,在面對這樣的社會、文化上的性/別拉鋸,又是如何放置自己 的角色位置,而媒體又是如何書寫相關新聞報導? 本研究將援用新聞話語的分析,以「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之新聞事件 為例,來探究新聞媒體報導同性戀議題的視角。 關鍵字:同性戀、同性戀婚姻、敘事視角、郭采潔、批判話語分析. I.

(10)

(1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or “Actress Amber Kuo is opposed to the homosexual marriage” Abstract As the media has flourished increasingly ,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ssue and concept also has become diverse . However , the sex/gender value of social tradition still exists. Confronting the sex/gender issue is not simple anymore. It contains social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right, and homosexual groups as well as social tradition value continues to struggle with each other, too. Then, how can the news media represent the social reality of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 such as social, culture and sex/gend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idea in the narrative theorie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s report of “Actress Amber Kuo is opposed to the homosexual marriage”.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erspective underlying in the homosexual news. Keyword : homosexual, homosexual marriage, point of view , Amber kuo ,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II.

(12)

(13)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研究個案 .................................................................................................... 5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7 第一節、從女性主義開始 ........................................................................................ 7 第二節、同性戀與同性戀新聞 .............................................................................. 11 一、. 同性戀與社會.......................................................................................... 11. 二、. 同性戀與主流性/別及媒體拉鋸.......................................................... 13. 三、. 同性戀新聞.............................................................................................. 16. 第三節、新聞敘事視角與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 19 一、. 從敘事者、隱含作者到視角.................................................................. 19. 二、. 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20. 三、. Fairclough 的話語分析 ........................................................................... 22. 第三章、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研究方法理論基礎 .................................................................................. 25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對象 ...................................................................................... 27 一、. 研究期間.................................................................................................. 27. 二、.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研究策略 .................................................................................................. 31 一、. 社會事件層次.......................................................................................... 31. 二、. 社會實踐層次.......................................................................................... 31. 三、. 社會結構層次.......................................................................................... 32. 第四節、研究流程 .................................................................................................. 33 第四章、研究分析...................................................................................................... 35 V.

(14) 第一節、社會事件層次 .......................................................................................... 35 一、. 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的事實...................................... 35. 二、. 媒體如何書寫.......................................................................................... 38. 三、. 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形象與同性戀形象.................................................. 45. 第二節、社會實踐層次 .......................................................................................... 49 一、. 性/別拉鋸、同性戀與媒體拉鋸.......................................................... 49. 二、. 性/別議題、立場與認同...................................................................... 50. 三、. 媒體書寫下的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 52. 第三節、社會結構層次 .......................................................................................... 55 一、. 主流性/別意識形態下的同性戀.......................................................... 55. 二、. 主流性/別意識形態主導的社會價值.................................................. 56. 第一節、研究結論 .................................................................................................. 61 第二節、研究檢討 .................................................................................................. 65 參考文獻...................................................................................................................... 67. VI.

(15) 圖目錄 圖 1:The narrative-communicative sitution ............................................................. 19 圖 2:媒介生態批判分析架構.................................................................................. 23 圖 3:研究流程圖...................................................................................................... 33. 表目錄 表 1:本研究新聞文本.............................................................................................. 28 表 2:2013 年 11 月 5 日至 6 日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報紙標題舉例 ............... 36. VII.

(16)

(17)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1995 年同性戀團體組織「同志人權促進小組」乘著婦女運動推動民法親屬 修正案的順風車,公開要求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並指出婦運版的民法親屬修正案 草案,未將同性戀困境納入考量,引發婦運內部的論爭(林建宏,2010) ,到 2012 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完成民法修正草案立案,並於 2013 年 9 月將多元 家庭民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而其中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更在 2013 年 10 月 25 日通過一讀1。 然而,婚姻平權的改革至今仍在努力中,回顧其至今歷程中並不是如此順 遂,受到主流性/別價值反對方的質疑以及阻擾,比如說,反對的一方認為傳統 的家庭定義與觀念將因此被扭曲,而同性戀婚姻與家庭也不一定能讓孩子健康成 長,甚至會鼓勵性傾向未確定的孩童性傾向平移至同性戀區塊。而針對最新的多 元成家草案,反對團體與反對個人方亦表態其「破壞社會結構」,而反多元成家 等團體更在 2013 年 11 月 30 日以「下一代幸福聯盟」為首,號召近 15 萬人在凱 達格蘭大道舉辦「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活動,表達反對多元成家(嚴思祺, 2013.11.30) 。而回過頭看提案與支持同性戀婚姻與多元成家草案的個人及團體, 其並未因為反對方的動作而退讓,提出「促進性別平權,消除性別歧視」訴求, 而更在 2013 年 11 月 30 日以「下一代幸福聯盟」反多元成家遊行活動當日,於 在立法院群賢樓以「婚姻平權」為標語、排字等方式表達支持「自由戀愛、平等 成家」之訴求,而婦女團體在立法院舉行「婦團挺同志、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 記者會,表示同志絕對是天生的,在多元成家草案進行的過程中同縣戀被嚴重汙 名化,並呼籲尊重最基本的同志人權(王靖宜,2013.11.30) 。無疑的,因多元成 家草案涉及的同性戀婚姻,對目前法律上、主流社會上婚姻與家的概念有所動 搖,引發了支持者與反對者雙方的辯論與一定程度的對立。 值得關注的是,在雙方進行激辯或策略活動的過程中,激辯的場域、召集活 1. 資料來源:台灣伴侶聯盟網站:http://tapcpr.wordpress.com/ 1.

(18) 動的平台、記者會的操控、活動媒體的宣傳等,媒體已然是性/別議題競逐下的 重要中介,雙方性/別團體藉由媒體語言進行雙方各自的性/別意識形態的宣 傳,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處於主流性/別的社會整體大框架下,媒體本身又 是如何敘事呈現事件?而這樣的敘事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意識形態?本研究藉由 對新聞報導的檢視,使用 Fairclough 的批判話語分析取徑,根據 Fairclough(2006) 所提出的文本分析三個層次,社會實踐構連文本與社會結構,觀察媒體性/別新 聞文本,是如何透過話語秩序被再現,窺視背後的意識形態,並了解媒體如何建 構事件,並嘗試探究新聞媒體是在怎麼樣的脈絡下,複製出充滿意識形態的文 本,進而與社會結構互文辯證。. 2.

(19)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隨著媒體蓬勃發展,同性戀團體發聲的管道也日漸多元,然而大眾傳播媒介 在商業取向及擴大利潤的前提下,多著重於追求市場的經濟考量,因此多數主流 媒體皆以社會的主流認知為傳播目標,在此,關於性與性別的課題已不再單純。 以提出酷兒理論(Queer Theory)之女性主義者 Judith Butler 的觀點而言,「性」 (sex)與「性別」(gender)不能只單單的歸納為「生於自然」及「受於文化」 的二元程式,當中牽涉的還包括社會建構和政治權力的網絡(轉轉引自洛楓, 2005:14)。由於社會建構和政治權力與「符合大眾認知與需求」的媒體報導存 在著關連性,在以異性戀為主的主流社會中,同性戀族群相對而言受到了整體社 會與媒體一定程度的框架。而在異性戀為主的主流社會中,當社會不是普遍對相 關知識理解的情況下,「一般大眾的認知」除了成為一定程度的媒體經營考量, 另一層面,以異性戀窺視的視角去呈現同性戀新聞議題也無可避免,但與此同時 卻也強化同性戀族群相較於大眾是不一樣的群體(尚衡譯∕Foucault, 1989;Herek ∕江淑琳譯,2001)。 以敘事(narratives)的角度來看,不同參與位置會有不同的敘事觀點以及視 角(point of view) 。然而,若以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角度 而言,在社會霸權下的意識形態的運作之下,多樣化話語間彼此又是如何進行支 配、競逐、重組、吸納與再配置 ?同性戀相關議題新聞在被報導的時候,又是 以何種媒體視角呈現 ?皆是本文欲探究的重點。 當前關於同性戀的研究論述雖已日益增多(例如,吳文煜,2004;謝文宜, 2009;杜思誠,2008;謝臥龍,2004;何春蕤,2001, 2007a, 2007b;瑪達拉.達 努巴克,2004;周華山,1995;趙彥寧,2001;賴正哲,2005;曾秀萍,2003), 而以敘事理論檢視新聞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的相關研究也蔚為趨勢(蔡 琰、臧國仁,1999, 2010;林東泰,2010, 2011 ;Bell, 1991, 1998;Berger, 1997 ; Chatman, 1980, 1990;van Dijk, 1988b, 1991) ,然而以敘事理論檢視同性戀新聞的 視角並不多見,媒體轉述同性戀相關議題新聞的同時,又是如何受隱含於背後的 意識形態影響,而又是以何種的新聞視角切入,本文將對同性戀相關文字新聞內 容進行分析,試圖解構與瞭解相關新聞報導之媒體視角。 3.

(20) 整理上述,本文的研究問題與目的即為探討媒體以何種視角報導同性戀相關 議題新聞,期待藉由本文的整理能有助媒體報導性/別相關新聞的發展。. 4.

(21) 第三節、研究個案 2013 年 10 月 25 日多元成家草案中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首先獲 得足夠提案立委人數的連署並通過一讀,在性別權力角力尚未發酵完全後的一個 禮拜,藝人郭采潔於 11 月 04 日臉書的曖昧且暗喻式發言引起非主流性/別與支 持非主流性/別或法案的人的撻伐與論爭,郭采潔因此成為「反同性戀」 、 「反同 性戀婚姻」者的一員。然而,在觀察新聞事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此次的郭采 潔事件中,新聞敘述事件的時候呈現娛樂化、膚淺化,報導的角度僅停留在事件 表層,偏離了性/別議題,而呈現平板,這樣似乎普遍存在在新聞結構中的「理 所當然」引發筆者欲更深入研究分析與探討其中敘事者的操控與隱含的社會意識 形態的想法。 郭采潔的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剛好在非主流性/別與主流性/別拉鋸戰 的開端,在戰場依舊模糊不清的時候,主流的媒體又是怎麼處理這樣的性/別議 題?而雖然針對同性戀婚姻議題亦有其他相關新聞報導,但本文將聚焦在「郭采 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文本,並藉由此文本探究媒體的話語實踐,進而挖掘 出背後隱含的意識形態為何。. 5.

(22)

(23)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從女性主義開始 伴隨 70 年代基進女性主義的發展,同志理論(lesbian theory and gay theory) 從之崛起,歷經不同歷史、種族、階級、文化差異的衝擊,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 合縱連橫,企圖突顯性慾取向(sexuality)與性別(gender) 、異性戀機制與父權 結構的關係(張小虹,2006)。因此,在談同志理論前,必須先了解女性主義的 歷程與主張,方能更深入了解同志理論的核心內涵。 「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法國,因人們主觀上感受到了男女不平 等或者女性受壓迫事實,而企圖以行動謀求改善,而女性雖有其跨越歷史時空的 共同性,但女性主義亦受到了主流思潮的影響,在不同時代、地域、文化情境下 衍生出各種流派(轉轉引自顧燕翎,2006 :Ⅶ-Ⅷ )。 首先,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觀點認為人類共同本質為理性,並以「平等」 、 「自 由」、「自主」(autonomy)、「自我決定」(self-determination)作為原則,認為女 性自我存在本身即為目的,強調女性的獨立自主,而非依附於他者。而自由主義 女性主義的政治訴求由中性(neutral) 、無性(sexless) 、無視於性(sex-blindness) 走向以女性為主體,利用法律主導平等,並以公權力介入日常生活層面。相較古 典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添加了社會主義的色彩,已有所不同(林芳玫, 2006)。 而相較自由主義的「女性平權」 ,社會主義更重視「婦女解放」 ,而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socialist feminism)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Marxist feminism)亦由 此而生。根據 Bryson(1992)的劃分,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是主張需透過社會、 政治、經濟結構全面社會改造的婦女解放之女性主義思潮。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 義則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分支。其提及了在勞資生產關係中,資方無視女性勞 7.

(24) 工與男性勞工的利益衝突問題(黃淑玲,2006) ,其中亦充斥剝削與支配的關係, 並呼籲婦女擺脫認同父權的虛假意識,發展出受到壓迫的真實意識(Donovan, 1992)。而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普遍造成社會的疏離感,亦使女性在勞動的過程 裡與自我的身體、與男性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然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過度強調婦女受壓迫的原因是為一種經濟決定論,忽略父 權意識形態的自主力量,為人所詬病(黃淑玲,2006)。 「女人為何被社會選做扮演他者?」(Tong,1989 :203)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的代表西蒙波娃由存在主義的基本理念切入,點出 :己/他之別(self/other)為 一個基本類別在人類思想中,而在一開始,男人便為自己正名為「己」,女人為 「他」。而西蒙波娃也指出,在己/他的性別關係中,女人一向受制於男人,甚 至,女人還會將男人異化女性的觀點內化,認同男尊女卑(鄭至慧,2006)。而 西蒙波娃也認為女人除了自體存在,還有自覺存在。她認為,關於女人在世界上 的處境,身體雖是極重要的因素,但卻不足以作為定義女人的依據,生命的真相 是透過自覺的個人行動而體現(de Beauvoir,1947 )。 而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則是主張女人所受的壓迫根源並非來自 於資本主義,而是來自父權制度(patriarchy)或男性支配,並企圖找出婦女擺脫 壓迫的途徑。許多基進派女性主義亦主張除非異性戀關係是完全平等的,否則在 政治、經濟、社會上女人無法與男人平起平坐。而只要女人的性是由男人的性所 解釋,異性戀關係的平等也不可能達成(王瑞香,2006)。而「強暴」也是基進 派女性主義著墨許多的論述領域,Brownmiller(1984)指出「男性的強暴意識 形態是一種有意識的恫嚇過程」,強調男人對女人的敵意,而此敵意有其生理上 的根源。Eisenstain 則提出了解決之道,說明生理為基礎,文化為上層結構,如 果生理不變,使強暴絕跡的方式,除了加強女性的權力,與男性權力抗衡,也需 要打破女性的受害者迷思(Eisenstain,1984)。而值得一提的是基進女性主義中 的女同志主義。基進女性主義認為除了施虐/受虐的做法,女同性戀的性取向是 8.

(25) 婦女性取向的典範(王瑞香,2006)。由於了解性在男女的剝削、支配關係中所 扮演的角色,女同性戀採取了分離主義(Frye,1983)。Bunch 並說明女同志主 義亦是對男性崇高的意識形態、政治與經濟基礎的威脅(Bunch,1986)。 而在後現代主義的思考脈絡裡,「去中心化」顛覆了傳統求同劃一的思考模 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元(multiplicity)和差異(difference)與尊重。而後現代女 性主義運用「差異」的論述,解構楊性價值主導的社會/政治理論(莊子秀,2006) 。 回過頭看同性戀在女性主義脈絡下的發展,在同性戀的論述歷史中,首位被 知道書寫女同性戀情慾作品的希臘女詩人 Sappho 開啟同性戀歷史的濫觴(台大 男同性戀社,1994;張小虹,1999)。而從意識史的角度而言,女同志從十九世 紀在資本主義與性學研究的基礎下,以性欲取向作為性身分認同,到十九世紀末 至二十世紀中葉各種特立獨立的個人或女同志團體的集會結社,奠定了女同志運 動發展(張小虹,2006)。 而在女同志運動方面, 70 年代以「女同志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 為主流,延續西方女性主義第二波訴求,而由基進女同性戀者(Radicalesbians) 合撰的〈女人認同女人〉 (The Woman Identified Woman)的號召下,女同志身分 成為女性主義者最政治正確的選擇(張小虹,1999 ) ;80 年代則是對 70 年代「去 性慾化的」 (de-sexualized)女同志身分提出反駁,開始有自己情慾遊戲的論述空 間,然而隨著 80 年代愛滋危機保守勢力對同志族群的道德撻伐,使得 70 年代較 與婦女運動結合的女同志運動,不再排斥男同志文化,與男同志共同對抗愛滋歧 視(張小虹,2006) ;90 年代同志運動更為多元開放,出現了「queer」一詞,企 圖打破「女」同志與「男」同志所預設的性別二元對立,並開放出更多有志一同 的同志集結(張小虹,1999)。 Monique Witting 在 1981 年的〈人非生而女人〉一文中,質疑了早期女性主 義的異性戀中心,並主張需全面催毀獨裁宰制的「性範疇」 (the category of sex), 9.

(26) 自由思考的空間才能被開放。 (Witting,1981) ,而 Judith Butler 雖然在性/別理 論上對 Witting 的想法不以為然,但在 1990 年的著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標示了同志研究的一個里程碑。Butler 顛覆傳統女性主義「生理性別 ∕社會性別」(anatomical sex/ social gender)的劃分,提出「反認同、反性別的 性欲取向」(sexuality against identity, against gender),企圖開放出生理性別、社 會性別、性別認同、性認同、性對象、性實踐各種面向的交雜互動(轉轉引自張 小虹,1999:231),Judith Butler 的觀點使性/別議題不再平板,並提供更多元 的觀點與面向。 如同本節第一段所言,同志理論伴隨基進主義女性主義崛起,而隨著社會演 變與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同志理論以及同性戀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也有所成長與 不同,下節也將由同志運動的發展開始,探究同性戀與媒體的互動關係與媒體觀 看同性戀之視角。. 10.

(27) 第二節、同性戀與同性戀新聞 一、 同性戀與社會 1969 年紐約 市警察 在例 行的 臨檢 工作中 強行 闖入 格林 威治村的 「Stonewall Inn」同性戀休閒酒吧,不但毆打了男同性戀者,也騷擾了女同性 戀者,更逮捕了一些維護自己性別角色而反抗的同性戀。這次的衝突中引發 男、女同性戀者的不滿,以酒吧當作堡壘,為自己的空間以及選擇與警察抗 爭(莊慧秋,1992) ,經過一晚的僵持,原本聚焦在反戰、黑人民權與學生運 動的同性戀者也加入抗爭,捍衛同性戀尊嚴並突顯警方歧視同性戀人權。而 這次的「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也使得同性戀解放運動迅速蔓延,為. 同性戀解放運動史開啟了新的一頁。 在台灣方面,隨著台灣解嚴,媒體產業蓬勃發展,將台灣媒體帶向一 個新的里程碑,而在社會活動方面,弱勢族群亦開始發起運動爭取自己的權 益,同性戀族群亦加入這股潮流為自己發聲(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 俊志等,2002;陳錦華,2002;周華山、趙文宗,1995;史倩玲,2009.11.10, 2010.9.28)。台灣的同志運動更在 90 年代後興起。台灣的同志運動呈現了同 志文化的差異觀點與述諸平權觀念的政治角力,而走到 90 年代中葉這樣的文 化與政治議題又呈現更複雜的局面(白佩姬,1996)。 「同性戀是否正常?」,60 年代同性戀被官方標上「反社會人格疾患」 或是「性偏差疾患」的標籤。直至 1974 美國精神醫學研究協會(American Psychiartic Association)同性戀自《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i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中已不再將同性戀列為精神疾 病,只是所謂的性偏差,DSM 第三版進一步排除同性戀是「性傾向偏差」 ,而 1994 年 DSM 第四版更看不到同性戀的字眼(同學館,2000)。然而,縱使醫 11.

(28) 學界已經同性戀由精神病中除名許久,恐懼、排斥依舊是東西方社會對同性 戀的主要態度。研究指出在面對同性戀時,人們通常持負面態度,而通常異 性戀男性比異性戀女性對同性戀的態度較為負面,尤其是在面對男同性戀的 時候(轉轉引自鄭青玫,2005) 。而有些學者從性別認同的角度探討男性由幼 童到成人的性別認同過程裡,內化的所謂男性化涵養就是不自覺得學習父權 體制中「強迫異性戀」、「歧視女性」與「同性戀恐懼」這些特質(畢恆達, 2000) ,而這套內化的性別系統,通常也包括「性別階層概念:男性優過女性」 , 所以當男同性戀者因為性傾向與主流男性性傾向不同時,男同性戀者則被認 為是丟棄較優越的男性地位與特質,因此受到的歧視也比女同性戀多(劉秀 娟、林明寬譯,1994) 。而在 Louderback 與 Whitley(1997)的研究中更指出, 性別角色與情色觀點在異性戀男性對於男同性戀有更高的敵意解釋上為重要 的中介變項,異性戀男性會以情社觀點凝視女同性戀,抵銷對女同性戀之污 名,而情色媒體中以女人與女人為性的主體就佔了十分之一(轉轉引自鄭青 玫,2005)。媒體在此亦成為促成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重要中介。 回過頭來看,定義「同性戀」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性戀的定義條 件不單只是性經驗的次數及角色的認同,還包括其性行為方式、當事人情感、 經由性的刺激感受到的性興奮度、個人對同性戀社群的歸屬感以及社會環境 對同性戀的事實承認(轉轉引自陳浩譯∕Jacques Corraze,1992:6) 。然而在台 灣看似友善的國度裡,眾多同性戀感受的具體壓迫和限制,也使得公共空間 中這樣模糊抽象的友善,在具體日常生活中顯得虛無縹緲、遙不可及(何春 蕤,1997) 。回過頭來看,同性戀不僅只是單純的性態度,而是其態度、感覺 及其感情評價的總和等,事實上是與異性戀的情況無異的(陳浩譯∕Jacques Corraze,1992:6),然而,同性戀在異性戀主導的社會框架之下常常處境是為 妙而矛盾的,除了抽象模糊的「尊重」、「同情」掩蓋了原本根植傳統情感和 心中對「異類」的歧視,同性戀樹立於「社會大眾」的時候,常常也是被排 12.

(29) 除在外,好像其意見無權構成社會大眾意見(何春蕤,1997:10-12) 。而通常 同性戀都被視為附加於異性戀的一種性的表達方式,尤其在涉及同性愛並不 在少數的時候,而同性戀亦不可脫離固定的規範,其形式與表達方式上亦受 到嚴格的限制(陳浩譯∕Jacques Corraze,1992:30)。 同性戀不是動物園裡養來觀賞或觀察的異獸(林賢修,1997:46) 。筆者 曾在進行關於同性戀接收分析2中,一位同性戀受訪人向筆者表示: 這些人在使用很聳動的文字的時候,卻在心態上也把同志當成好像 動物奇觀,好像覺得好像同性戀就是很奇怪…。 而另一位同性戀受訪者亦向筆者舉例表示, 「路上看見男女手牽手,我們 不會說他們是異性戀,然而我們看見同性手牽手就會說他們是同性戀。」從 中不難發現權力分配的遊戲在一個所謂多元的社會裡又一再重演了,標籤再 怎麼好聽動人也還是一張標籤(林賢修,1997:40-41) ,看似性別平等、友善 的社會環境與氛圍下,同性戀說穿了也還只是「異類」 ,然而,Michel Foucault 在探討權力關係的時候曾說: 「我們的目標不是發現我們是什麼,而是去拒絕 我們是什麼」 ,在後現代主義的催化思潮下,部分學者亦提出「性別解構」相 關概念,如同 Judith Butler 企圖開放性別各個面向的交雜與互動,同性戀也已 不再只是生理、心理等概念,而更是與社會辯證互動的身分名詞。. 二、 同性戀與主流性/別及媒體拉鋸 在台灣,1990 年第一個女同性戀社團「我們之間」出現,並發行刊物《 女 朋友》,由於「我們之間」成熟穩健的經營,同性戀者得以有組織的去對抗以 異性戀為主的大眾傳播媒體,同年,台視新聞世界報導以偷窺、扭曲的手法, 負面報導同性戀者的聚會,由記者潛入女同性戀酒吧,並且負面影射某歌手. 2. 溫子玉(2011)。同性戀閱聽人的同志新聞解讀(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 100-2815-C-239-013-H)。 13.

(30) 為同性戀, 「我們之間」立即發表聲明譴責,隨後三十幾位文化界人士在《 中 國時報》 發表「尊重同性戀的一封信」聲援「我們之間」 ,迫使台視表示遺憾 而和解。3而更隨著資訊傳遞媒介的蓬勃發展,同性戀族群使用媒體媒介傳播 自身人權理念也更加蓬勃興盛。例如:2009 年 11 月 1 日《自由時報》報導〈同 志愛很大 赤裸擁吻無罪〉 (謝文華,2009.11.1),同志群體藉由遊行運動,展 現同性戀族群的性別價值;而 2010 年 9 月 28 日《台灣立報》報導〈同志大 遊行 展現選票力量〉等相關報導(史倩玲,2010.9.28),同性戀族群除了強 調本身的性別價值觀、人權外,還以更積極面向去訴求投同性戀政策一票, 將同性戀權利、價值擴延至政治領域。 而回頭看,在台灣同性戀平權訴求上,值得一提的是 2012 年 8 月「台灣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完成民法修正草案立案,並於 2013 年 9 月將 台灣第一部由民間自主起草的多元家庭民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而多元成 家立法草案是指台灣改革婚姻及家庭制度的法案,簡稱「多元成家」 ,內容包 括: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以及家屬制度草案等三個 草案。而此三個草案各自獨立且同時的送入立法院審查,其中婚姻平權(含 同性婚姻)草案首先獲得足夠提案立委人數的連署,並在 2013 年 10 月 25 日 通過一讀4,交付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而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仍 於審查階段(謝莉慧,2013.10.25;嚴思祺,2013.10.26)。 多元成家草案中,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將民法中婚姻與家 庭的性別條件中立化,讓多元性別者可以自由進入婚姻,不需要現於生理、 心理、社會性別規範;而伴侶制度草案是一套不分性別、不以關係為必要基 礎的成家方式,而這套草案的設計也強調當事人的自主意願,安排當事人協 商決議,有異於現況下婚姻制度的法律固定框架;家屬制度草案則是以「選 3. 資料來源:〈【彩虹新視界】關於同志平權運動 台灣的同志一路走過的足跡〉,喀飛,2001, 取自 http://www.wayway.idv.tw/2001/i-history.htm 4 資料來源:〈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 1150 號 委員提案第 15359 號〉 14.

(31) 擇家人」 (Chosen Family)的概念擴充民法中「家」的定義,打破現有得親屬 關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只要是彼此認為是家人即能成家。而草案的 目的更在於:扭轉性傾向歧視、破除以性愛獨占為基礎的成家想像,鬆動婚 姻的霸權地位以及以制度設計深化親密關係中的民主實踐5,企圖重新建構社 會性/別觀念,與新的「家庭」概念。 與此同時,與之意見相左的社會主流性/別社團(捍衛家庭學生聯盟、 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等)與個人,以「同性戀違反華人公序良俗與 倫理」、「婚姻制度不是人權的一種」、「婚姻制度鼓勵性傾向尚未確定的小孩 偏向同性戀」 、 「伴侶法鼓勵同居代替婚姻」 ,以及「伴侶法、多元成家真正目 的為性解放、濫交、雜交」等言論(任秀妍,2014 ;林永頌、施淑貞,2014 ; 鄒焌弘,2013.11.27)亦藉由媒體中介,企圖維繫被動搖的主流性/別霸權。 然而,在媒體中介部分,Labov(1972)認為,重新概述(recapitulating) 過去的經驗方式是為敘事,指涉與評價的功能( referential and evaluative function)相互界定彼此,並用以強調事件的可敘事性(tellability) 。Bal(1997) 也說明「敘事即是一種社會鑲嵌」 ,當同性戀團體使用媒體媒介傳播自身性別 價值與權利同時,媒體媒介轉述事件的也將在有意無意間無可避免地參照自 身過往經驗,而選擇切入的視角。然而,媒體的轉述視角也將不一定與同性 戀族群欲訴求之理念相等,反之,媒體轉述視角也有可能與同性戀族群之新 聞訴求有其差異存在。 綜合上述,媒體轉述新聞事件故有其轉述背後之歷程沿革及其觀點,然 而這樣的視角為何是本文欲探討與關注之領域。. 5. 引自於〈多元成家我支持,速速立法反歧視! 台灣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立案及草案發布記 者會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秘書長簡至潔 發言稿〉 15.

(32) 三、 同性戀新聞 學者 Bourdieu 曾言,新聞的世界是一個世界的縮影,它有自己的法則, 並且由它在全體世界裡的位置,以及忍受來自其他小圈子方面的吸引與排斥 關係定義而出。換言之,各種說故事的形式、組織與工作成規,與外在的政 治經濟局勢以及文化環境,將對新聞產製策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蔡筱穎 譯,2000) 。而當文本被視為所謂人類行為,與此同時文本也就被置於「人類 行為」的框架之中(Nosty,2009) 。然而探討所謂「框架」背後,Wayne Booth 曾提出隱含作者,其概念是為一故事文本中「隱含的視角」,Chatman 則是進 一步說明隱含作者在「敘事」中扮演一種媒介(agency),引領所謂閱讀方向 (Chatman,1990)。以「同性戀新聞報導」而言,基本調性受到性/別意識 開放而指引,而在這中間又牽涉傳統異性戀為主價值與性/別解放為主價值 之角力。基於此項觀點,本文認為研究同性戀新聞敘事除了理解其敘事視角, 更需要進一步探究新聞文本背後的隱含作者為何。 舉例而言,2009 年 12 月 10 日《 自由時報》 報導一則新聞〈濫毒亂交染 病 設計師悔不當初〉 ,記者將該名設計師的陳述「原本對自己的性向還存疑, 直到那次友人找我去參加男同志轟趴,在酒精及搖頭丸的催化下昏昏沉沉, 一覺醒來旁邊竟躺著一名男生,沒想到因此染上愛滋」作為導言(許國楨、 蘇孟娟,2009.12.10),雖然為故事主角之表述,然而新聞記者轉述事件時以 自身視角選擇轉引這段表達,透露了異性戀角色對同性戀的窺視以及不理 解。而 2009 年 12 月 4 日路透社報導一則新聞〈美紐約州否決同性戀婚姻合 法化法案〉 ,指出美國紐約州否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法案,反對法案的「全 國婚姻組織」領導人蓋拉爾(Magggie Gallagher)表示:「這是一個極大的勝 利。你所看到的是人民的意願,整個文化對同性戀婚姻的看法其實沒什麼改 變。」看似平衡的報導,卻也在記者選擇的視角下,揭露同性戀新聞議題背 後的社會環境的態度與意見風向。 16.

(33) Kramer(1988)說到,有時候媒體記者為了平衡報導,容易流於追求極 少見的例子,甚至導致資訊的錯誤傳播,而針對媒體報導的,徐美苓在其 1998 與 2005 的著作中,以醫藥新聞報導作為標的說明符合科學新聞寫作要求的僅 四至五成,而除了未謹慎處理風險問題,有時候也會就結果的適用性做出不 合科學的推論與判斷(徐美苓,1998、2005) 。媒體的報導常會因各種的問題 而產生某些與事件事實有所落差的新聞陳述與報導,仔細觀看同性戀的相關 新聞中的媒體報導會發現在平衡報導的背後的敘事者敘事與性/別平權還是 有所距離,且由敘事者的敘事中更可以發現敘事者的意識形態,甚至可以由 中窺見社會的性/別框架。 鏡頭看似中立,但電視每個形成劇情的畫面卻也倚靠複雜的敘事結構而 成,而更賦予每個故事一種符碼框架,而閱聽眾更在閱聽的過程中建構自身 符碼與敘事結構之間的聯結,產生某種特定的社群認同位置(Bignell,2004)。 報紙記者的筆觸相當電視的鏡頭。而由上述所言,敘事結構受到社會整體脈 絡影響,而敘事結構同時也將影響所謂社會互動。然而,本文關注焦點則置 於「同性戀新聞報導」之視角探討與研究。. 17.

(34)

(35) 第三節、新聞敘事視角與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一、 從敘事者、隱含作者到視角 關於敘事內容,不同參與位置會有不同的敘事觀點以及視角(point of view)。美國學者 Chatman 將敘事文本參與關係區分為:真正作者(real author) 、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 、敘事者(narrator) 、被敘事者(narrate)、 真正讀者(real reader) 、隱含讀者(implied reader) 。Chatman 並指出,敘事者 只是轉述事件的角色,隱含作者才是真正的「作者」 ,而隱含作者是為敘事中 的原則與意圖(intent) ,存在於角色、文字與意象之中,同時,隱含作者也是 被敘事者轉述的過程中,以及讀者在閱聽敘事文本中被再建構而出的 (Chatman, 1990)。如圖 1。 Narrative text Real author . Implied author(Narrator)(Narretee)Implied. Real reader. reader. 圖 1:The narrative-communicative sitution 資料來源:Story and discourse :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by Chatman, 1978 而感知來自眾多成因,力求客觀是毫無意義的(Bal, 1997),Chatman 說 明,敘事者擁有自己對事情的視角(view of things),其中的所謂的視角(view) 更標示了其中隱喻的本質。換句話說,也因為這個複雜且模糊的術語「視角」 (ponit of view) ,我們得以「看見」的這些身體、回憶、抽象的概念與關係。 談及敘事視角,Chatman 使用「slant」以及「filter」兩個術語分別表示故事外 轉述者的視角以及故事內人物視角(Chatman, 1990) 。林惠娟(2013)更將觀 點做了三種區分,分別是:一、感知的視角(perceptual point of view),指透 過某人眼睛或感受的角度;二、概念上的視角(conceptual of view),指透過 19.

(36) 某人世界觀、某人想法的角度;三、利益/興趣上的視角(interest point of view) 指透過某人優勢利益或好處的視角。而視角指的是故事中的觀點,也就是說, 視角並非所謂的表達(expression),而是表達中的觀點(perspective)。 而換個面向來看,在 Labov & Waletsky(1967)以人際對話作為起點,認 為敘事是重述經驗的口語技巧,特別是符合經驗的敘事時序,與受社會脈絡 影響具「指涉」 (reference)與「評價」 (evaluation)敘事功能。而在新聞敘事 結構的發展過程中,Labov 發展出人際敘事基模,而成六個單元的全面性敘事 結構(Labov & Waletsky; Labov,1972;林東泰,2011) 。分別是:摘要(abstract) : 定向(orientation)、行動/複雜行動(complication/complicating action)評價 (evaluation) 、解決以及結尾(coda) 。其中「評價」即為敘事觀點與意義。 「敘 事」本身存在敘事者價值與意圖,換句話說,評價為敘事者如何指涉敘事者 的觀點、態度,也彰顯其故事的敘事價值,而就新聞而言,林東泰(2011) 說明, 「評價」即為新聞價值,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才具有被報導之價值。而 此「評價」又是如何透露敘事者的觀點以及背後的社會意識形態,亦是本文 研究的方向。 綜合上述,我們看見所謂的新聞事件皆是透過記者(敘事者)的視角而 來,而新聞報導呈現出來的視角,或多或少來涉及背後隱含作者而被敘事者 選擇並計畫報導出來,本文也將援用此敘事取徑進而分析新聞背後話語權力 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二、 新聞批判話語分析 本文主要採用學者 Fairclough 的批判話語分析三層次做為研究架構。而回 過頭來檢視批判話語分析的歷程,批判語言學建立基礎為 Halliday 發展而出 的系統語言學理論(systemetic linguistics),又稱功能語言學理論(functional linguistics) ,而此派語言學視語言有:認知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人際關 20.

(37) 係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以及文本功能(textual function) 。此外,Halliday 的語言學理論更認為,語言有其特殊性,且語言使用者由形式與過程中的選 擇是有意義且有系統性的,而形式與內容的關係非任意的與約定俗成的 (Halliday,1975; Fowler and Kress,1979; Fairclough,1992,1992a,1995)。語言行 為(linguistic behavior)會影響非語言層面(包括人類認知) (翁秀琪,1998: 93) 。然而批判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不同之處在於,批判語言學主張社會與 語言之間是一種辯證關係,而非單向的因果關係(翁秀琪,1998:94) 。在此 基礎下,與話語分析不同的是,批判話語分析,除了加掛「批判」的預設外, 兩者最大的分際,還是在於是否納入「脈絡」 。換句話說,傳統話語分析僅只 於語言層次,即便處理「脈絡」 ,也僅是處理上下文並不涉及社會情境,相對 批判話語分析是「去脈絡化」 (decontextualization)的。 (倪炎元,2011:85)。 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即為一個跨學科領域取徑,將媒 體結構與不同認知、社會、文化等脈絡相互連結(游美惠,2000) ,主要的目 的就在於探討語言與社會的之間相互關係,話語再現了社會現況,同時卻也 影響社會狀況,話語與社會存在一定的辯證關係,而其中更體現背後的意識 形態(Wess & Wodak, 1998; 林東泰,2011) 。另一方面來看,批判話語分析即 為詮釋與解構社會與語言的中介平台(Chouliaraki & Fairclough,1999:16)。 在新聞分析方面,晚近新聞的批判話語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加 (Fairclough,1995; Fowler,1991; van Dijk,1988, 1991, 1998;林東泰,2011;黃靖 惠,2011;翁秀琪,1998),而新聞話語(journalistic discourse)與其他語言 形式也有所不同,具有其影響力與權力。新聞批判話語分析透過批判話語分 析取徑進一步探討文本與其語境,針對新聞話語產製與消費過程,探就新聞 話語與社會價值、意識形態、權力與體制相互複雜的關係 (Richardson,2007:1-2;van Dijk,2011:96)。 綜合上述,在一定的歷史情境與脈絡下,批判話語分析主軸聚焦於:話 21.

(38) 語建置的及創造(再造)的特質、話語權力與社會關係、意識形態與霸權, 並致力探究其間互文辯證關係(林東泰,2011:8). 三、 Fairclough 的話語分析 在批判新聞論述分析研究中常以 van Dijk(1988,1991, 1993, 1998)以及 Fairclough(1992, 1995, 2000)為基礎發展研究,van Dijk 著重社會認知分析, 而 Fairclough 則是關注媒體論述實踐(林東泰,2011:7)然而兩者雖有其不 同取向,卻同樣關切話語的意識形態(ideology)(黃靖惠,2011:60)。對於 意識形態和權力的連結 van Dijk 指出,意識形態屬於認知層面,為社會結構 間權力關係的展現(van Dijk, 1997b:7) ,而 Fairclough 則論及 Althusser 的支配 凌駕(dominant)與 Gramsci 的霸權(hegemony)強調過程中意識形態扮演角 色的重要性(Fairclough, 1992:86-96)。綜觀之,意識形態與權力分屬認知與 行為層次,兩者皆有關聯,意識形態展現權力關係,亦可影響權力(黃靖惠, 2011:62)。並與話語形式與表現呈現互文。 而進一步來看 Fairclough,其將其話語分析架構區分為:文本(texts)、 論述實踐(discourse practices)以及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s)三個層次 (Fairclough, 1992:72) 。而 Fairclough(1995)更把文本層次細分為觀念功能、 人際功能、文本功能,並主張文本分析應跳脫傳統語言學上在字句、文法與 上下文文本內的語言分析,而針對文本的意義和形式,採取多元視角 (Fairclough,1995:57)。在 Fairclough 的理論中亦將話語界定為透過特定觀點 再現既定社會實踐的一種語言運用,它也與社會結構之間呈現一種辯證 (dialectial)的關係(倪炎元,2012)。 回過頭來看,在 Fairclough 的話語分析三個層次並非個別獨立運作,文本 與社會實踐主要是透過論述實踐連結(Fairclough,1998:144) 。而論述實踐主要 處理的即為文本如何被生產、配置與消費的過程(Fairclough,1992:71), 22.

(39) Fairclough 認為這個過程就是多樣化話語間彼此進行支配、競逐、重組、吸納 與再配置的過程(倪炎元,2012:8)。這亦即 Fairclough 所謂的互文性分析 (intertextual analysis)(Fairclough,1998:145)。進一步檢視不同類屬的話語如 何在文本中被加以構連,Fairclough 也試圖文本中找出不同話語實踐運作的軌 跡(Fairclough,1995:76-78) 。而 Fairclough 更藉由 Foucault 的話語秩序(order of discourse)概念,企圖找出介於文本和社會實踐間的話語實踐。而透過論述 秩序亦可辨識不同話語實踐之間的組成與關係(Fairclough,1998:145)。而對 Fairclough 而言,任何有待分析的特定文本都包含文本分析、話語分析與社會 文化分析三個向度,並互相呈現辯證關係(倪炎元,2012:9)。 整理上述,林東泰(2011)修訂 Fairclough 所提出鉅觀新聞文本批判話語分析 架構圖如下圖。如圖 3,批判新聞話語分析包括新聞文本、話語實踐以及社會 文化實踐,而新聞話語實踐為新聞文本與社會文化實踐之中介,構連兩者。. 媒體各自擁有的意識形態、 專業意理與市場邏輯等 (文本產製) 編採例行常規運作. 規 文運作 本 新聞內容 (文本消費) 閱聽大眾詮釋新聞 話. 語 實 踐. 閱聽大眾詮釋新聞 社. 會 文 化 實 踐. 圖 2:媒介生態批判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林東泰(2011) 23.

(40)

(41)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方法理論基礎 質性研究是一種理解式的建構,人們與日常生活、歷史、語言等是彼此構成 的動態關係(周平,2004),而質的研究中,被研究者透過語言敘事理解自己與 他人的生活,而研究者則是透過語言敘事描寫被研究者的生活。在此「語言」也 反映客觀社會現實、傳遞思想的工具,並在特定的歷史脈絡下建構人的主觀性, 且塑造人看待事物的視角和方式(陳向明,2011)。而場域(Field, Champs)是 Bourdieu 探討行動主體和結構之間關係的工具,是由各種社會地位和職務所建構 出來的空間(邱天助,1998:119-120) 。然而,不同的地位和職位,會呈現不同 的網絡體系,使場域性質有所差異,而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裡,行動主體的體系亦 決定其特定的結構。 而批判話語分析將論述視作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亦即在特定的話語事件、 情境、社會結構之間存在互相建構的辯證關係(Fairclough & Wodak, 1997:258) , 在批判話語分析取徑中,Fairclough 則是在 200 年將三個向度分析由具體到抽象 改做:社會事件(social event)、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與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三個層次的分析(倪炎元,2012) 。而社會事件由社會實踐建構而出, 包含在制度化、儀式化、習慣化下事件被處理或發生的方式(Fairclough,2006), 而話語秩序藉由對再現、溝通以及存在方式的選擇進而限制話語,在此話語秩序 亦是社會結構影響社會的複雜過程(Fairclough,2003) ,故 Fairclough 相較話語 本身更關注與社會的辯證互文。而社會事件透過社會實踐影響社會結構,話語在 受到社會結構限制同時也建構社會結構(倪炎元,2003),本研究也將藉由存在 辯證互文關係的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的概念,分析新聞語言結構與社 會脈絡,揭露新聞話語中表達的社會意義。 25.

(42) 而社會是人與人互動的場域,並非單向式的數據資料可以說明,因此,本文 將由社會敘事角度並與批判話語分析跨領域結合,採取質性研究精神與方法,試 圖對同性戀新聞文本進行分析,嘗試描繪其中敘事視角,可望對性/別新聞敘事 研究開創新視野。. 26.

(43) 第二節、研究範疇與對象 本文將援用 Chatman、Bal 等學者對敘事視角的觀點,與 Labov 對於評價的 看法,並結合 van Dijk 與 Fairclough 於批判話語分析之觀點,聚焦《聯合報》 、 《中 國時報》 、 《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於「藝人郭采潔反同志婚姻」新聞事件進 行同性戀新聞敘事視角分析,而本文旨在檢視國內四大主流報紙對於同性戀論新 聞敘事視角,也將以 Fairclough 的話語批判三層次分析模式作為主要研究取徑。. 一、 研究期間 本研究針對藝人郭采潔反同性戀新聞事件相關新聞報導進行分析,而因 事關多元成家草案通過一讀,而其通過時間為 2013 年 10 月 25 日,而事件起 始點於 2013 年 11 月 04 日,又因新聞事件通常不是單一的完整敘事,而是間 斷性的事件拼湊,故筆者於多元成家草案通過的當月月初(2013 年 10 月 01 日)到 2014 年 10 月 01 日對相關報導進行一年的相關新聞報導觀察。. 二、 研究對象 以期間研究中的四大報紙媒體: 《聯合報》 、 《中國時報》 、 《自由時報》與 《蘋果日報》為研究聚焦之文本。選擇的原因在於報紙媒體提供明確的分析 標的,敘事脈絡亦呈現較為穩定,能為本研究提供較為完整的分析基礎,而 四大主流報紙亦透露了社會主體價值,能提供研究深入探究社會背後主體脈 絡之空間。 而在新聞選擇上,研究使用「郭采潔」為關鍵字在觀察期間中搜尋出 168 筆資料,而「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相關事件自 2013 年 11 月 05 日到 2013 年 01 月 23 日間斷都有相關報導,而 2013 年 11 月 05 日之前、2014 年 01 月 23 日以後,及 2013 年 11 月 05 日至 2014 年 01 月 23 日之間與研究的主軸不 相關之郭采潔演藝身分的娛樂消息則不採納。故最後搜索結果:《聯合報》6 27.

(44) 則、《中國時報》12 則、《自由時報》3 則、《蘋果日報》10 則,合計 31 則研 究文本資料。如表 1。而自由時報在「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新聞事件的報導 僅有 3 則,但在其網路電子報中有該新聞事件的其他相關報導,但因為聚焦 於報紙媒介,所以自由時報網路電子報的相關新聞報導僅做為參考輔助之用。 而在此事件的照片文本上,媒體使用的照片文本大多為郭采潔藝人之形 象照,雖有其分析價值,但本文分析將聚焦於新聞文字文本上,藉由新聞記 者的內容與標題等文字描寫,探究其背後的話語權力與社會意識形態。 表 1:本研究新聞文本 編號 日期 1. 2013 年 11 月 06 日. 新聞來源. 標題. 聯合報. 被指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沉默回應經紀人:盼理性對談. 2.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聯合報. 邱瓈寬緩頰 許常德:為何不能反同志. 3. 2013 年 11 月 07 日. 聯合報. 郭采潔挨轟 楊祐寧心疼女友 指她很有想法 絕非反同志 認為支持或不支持 都不應被貼 標籤. 4. 2013 年 11 月 09 日. 聯合報. 回應批評 郭采潔澄清愛同志朋友. 5. 2013 年 12 月 04 日. 聯合報. 寒蟬殺青 郭采潔不談多元成家. 6. 2013 年 12 月 05 日. 聯合報. 談多元成家 郭采潔大喊守貞 小計 《聯合報》:6 則. 編號 日期 1. 2013 年 11 月 05 日. 新聞來源. 標題. 中國時報. 郭采潔暗反多元成家被譙翻 網友怒譏別用臉書 創辦人之 一是同志 28.

(45) 2. 2013 年 11 月 06 日. 中國時報. 何戎:引起社會對草案關注是好事. 3. 2013 年 11 月 06 日. 中國時報. 小馬憂破壞婚姻制度 力挺郭采潔 劉(田井)宏:同志勿被 利用而為草案護航. 4. 2013 年 11 月 06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急滅火:我愛同志朋友 網友批她反多元成家 男友卻演同志得獎. 5. 2013 年 11 月 7 日. 中國時報. 挺郭采潔討論社會議題 非關宗教 楊祐寧 未表態支持同性 婚. 6. 2013 年 11 月 8 日. 中國時報. 楊丞琳獻歌〈幸福〉力挺同志婚 郭采潔:尚未連署反對多 元成家. 7. 2013 年 11 月 10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再說人工生殖才是黑洞 宥勝支持同志婚 多元成家 要考慮東方文化. 8. 2013 年 12 月 04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扛《小時代3》人氣 噤口多元成家. 9. 2013 年 12 月 05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支持同性婚」說不出口. 10. 2014 年 01 月 08 日. 中國時報. 800 留言轟廠商 美江體附身拒買抗議 郭采潔代言品 同志 「燒毀」抵制. 11. 2014 年 01 月 10 日. 中國時報. 卡尼爾退出大陸 郭采潔代言生變. 12. 2014 年 01 月 23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難平同志怨 新片代言全遭抵制 小計 《中國時報》:12 則. 編號 日期. 新聞來源. 標題. 1.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自由時報. 郭采潔臉書:多元成家應多討論. 2. 2013 年 11 月 07 日. 自由時報. 同志婚議題延燒 楊祐寧護郭采潔 讚女友勇敢發聲. 3. 2013 年 11 月 09 日. 自由時報. 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難輕言支持或反對 小計 《自由時報》:3 則. 編號 日期 1. 2013 年 11 月 06 日. 新聞來源. 標題. 蘋果日報. 郭采潔慘被扣歧視同志大帽 憂民眾對多元成家草案 一知 29.

(46) 半解 2.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蘋果日報. 鼓吹 11 名牌拒借衣給采潔 精品業不鳥個人意見. 3. 2013 年 11 月 07 日. 蘋果日報. 5 萬網民挺采潔 學者籲尊重言論自由. 4. 2013 年 11 月 07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淪多元成家草案炮灰 楊祐寧心疼護花求饒. 5. 2013 年 11 月 09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婉拒連署多元成家草案掀波 壓力大返台紅眼眶. 6. 2013 年 11 月 10 日. 蘋果日報. 寬姊發文相挺 郭采潔「要罵就罵我」. 7. 2013 年 11 月 15 日. 蘋果日報. 柯震東背書郭采潔挺同志婚 「沒必要罵她啦」. 8. 2013 年 11 月 26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表白同志好交情 公園女女口水交融. 9. 2013 年 12 月 04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閉嘴多元成家 何韻詩「溝通是好的」. 10. 2014 年 01 月 08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代言撈 1 千萬 同志拒買卡尼爾 小計 《蘋果日報》:10 則. 合計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共 31 則 (本研究整理). 30.

(47) 第三節、研究策略 根據第二章第三節以及前一節所探討的理路架構與基礎,若以 Fairclough 作 為批判話語分析的取徑,就必須針對「社會事件層次」 、 「社會實踐層次」以及「社 會結構層次」詳加分析,以達到論證文本的敘事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關聯的研究目 的。以下是本研究於三個層次的研究策略:. 一、 社會事件層次 文本(text)是社會事件當下(semiotic moments)(Fairclough,2003)。 而 Fairclough 的文本概念架構龐大,本研究僅針對再現於新聞上的文本作為研 究敘述。 社會事件是批判話語分析三個層次中最為具體的一個層次。本研究將以 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之相關新聞文本內容視為社會事件層次,而在本層次中 本研究也將探究主流報紙媒體是如何再現同性戀相關性/別事件,以及如何 再現反同性戀或反同性戀議題角色與同性戀之形象。. 二、 社會實踐層次 社會實踐層次中介了社會事件層次與社會結構層次,文本如何產製、分 配與消費將是本層次分析的重點(Fairclough,1992) 。Fairclough 認為「生產」 為文本的歷史性,「分配」則是文本穩定的(stable)流動的網絡,而「消費」 是多元的解釋可能(Fairclough,1992: 84),而此三者亦在互文辯證的概念下 發展。套入本研究概念, 「生產」即為文獻回顧與探討中為了解社會實踐與社 會結構所進行的工作;而「分配」在本研究中是郭采潔、反對同性戀婚姻或 議題者、同性戀與支持同性戀婚姻與議題者與媒體、新聞敘事者之間透過角 色設定與建立的關係,構築而出的文本循環與對話性;最後「消費」顯示文 本與話語的影響為何。 在此層次中,本研究將探討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相關媒體文本,是 以怎麼樣的話語秩序形成,進而反向再現成新聞文本。 31.

(48) 三、 社會結構層次 社會結構層次在批判話語分析中是最為深層且抽象複雜的概念,社會事 件、社會實踐,無不構連至此,而社會結構層次探究的主要是文本背後的龐 大意識形態以及權力運作的關係。而本研究,也將試圖從文本與話語秩序中 深掘隱藏於背後的意識形態以及霸權為何。. 32.

(49) 第四節、研究流程. 圖 3:研究流程圖. 33.

(50)

(51) 第四章、研究分析 本章將依據 Fairclough 話語分析三層次進行分析。第一部分將由社會事件文 本出發,探討新聞文本如何再現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進而探究各視角出發 的同性戀形象;第二部分則是進一步探討此事件之社會實踐層次,嘗試結合敘事 研究取徑,先由文本結構出發,再深入探究在新聞文本背後依循了何種話語秩 序;最後,第三部分將透過新聞話語批判分析,試圖揭露此事件背後更深層的意 識形態。. 第一節、社會事件層次 Fairclough(2003, 2006)認為文本(text)是事件當下發生的話語,故在分析 社會事件話語面向時須從文本開始。本節重點聚焦於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的 社會事件層次,新聞文本如何再現事件,並如何再現同性戀形象皆是本結討論重 點。本文由台灣四大報紙中與郭采潔反同志婚姻相關事件文本出發,並將媒體再 現的面向劃分做: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的事實、媒體如何書寫以 及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形象與同性戀形象加以探討。. 一、 媒體再現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事件的事實 一到北京,就一直忙著聯署的事,一邊扼腕自己把手機裡電話 聯絡人刪的太精簡,一邊詫異著這麼大的修法,身邊只有寥寥幾人 略之(知)一二…擔憂啊。 (郭采潔 facebook 發言,2013 年 11 月 4 日) 2013 年 11 月 4 日藝人郭采潔於 facebook 的這則發言,引起支持同性婚姻 與多元成家與反對方的討論。而也因為同性婚姻與多元成家法案討論熱潮與 郭采潔公眾人物的身分,使此事件躍上版面,也使郭采潔被掛上「反多元成 35.

(52) 家、反同性戀」的名稱。如同下表 2,整理 2013 年 11 月 5 日至 6 日的報紙標 題,明顯指出與再現郭采潔之性別立場與視角: 表 2:2013 年 11 月 5 日至 6 日的郭采潔反同性戀婚姻報紙標題舉例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聯合報. 被指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沉默回應經紀人:盼理性對談. 2013 年 11 月 05 日. 中國時報. 郭采潔暗反多元成家被譙翻 網友怒 譏別用臉書 創辦人之一是同志.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自由時報. 郭采潔臉書:多元成家應多討論. 2013 年 11 月 06 日. 蘋果日報. 郭采潔慘被扣歧視同志大帽 憂民眾 對多元成家草案 一知半解 (本研究整理). 然而,回過頭來看郭采潔於 facebook 事件當下的發言並沒有明確指涉「反 對多元成家與同性戀婚姻」 ,雖有「網友」轉貼其發言,並指稱其暗反多元成 家法案與同性戀的脈絡存在,但新聞內文與標題多忽略其中聯結,直接指稱 郭采潔反多元成家法案與同性戀的意識形態。如同上表再現郭采潔本身性別 立場,而媒體詮釋也再現了媒體對此事件的視角與立場,以上表新聞標題與 內容報導來說,首先, 《聯合報》在標題與報導內容中用「被指」反多元成家, 描述事件中主要角色-郭采潔與反對多元成家草案與同性婚姻之聯結,然而 卻又在結尾寫到: …但她此次公開反對多元成家,卻仍未明確表達觀點,才引發網友 論戰。(《聯合報》,2013 年 11 月 06 日) 以「公開反對」與結論式的用語做為新聞結尾,突顯敘事者的視角與觀 36.

(53) 看此事件的立場(包括郭采潔站在反對者的位置)及看法;而《中國時報》 除了標題直指「郭采潔暗反多元成家」立場,內文中敘述: (郭采潔 facebook 發言)隱晦暗示號召朋友聯署反對多元成家法 案…。(《中國時報》,2013 年 11 月 05 日) 而此篇報導之新聞照片描述亦寫到: 郭采潔在臉書呼籲聯署反對多元成家法案,遭網友和粉絲罵翻天。 (《中國時報》,2013 年 11 月 05 日) 而《自由時報》內文書寫: 郭采潔在臉書上隱晦反對「多元成家」草案,引發網友撻伐,讓她 感到很難過,據悉她並不反對同志,只希望這個草案能被更多人了 解、討論。(《自由時報》,2013 年 11 月 05 日) 兩篇報導除了直接指涉郭采潔之性別立場,而敘事者敘事鋪陳表面雖然 力求中立,然而,其視角及用字選擇卻也顯現敘事者認知與透露的性別意識 形態。 《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以及《自由時報》在敘事上又有其迥異之 處,《蘋果日報》的標題「郭采潔慘被扣歧視同志大帽 憂民眾對多元成家草 案 一知半解」中「扣」歧視同志大帽,除了描述郭采潔 facebook 的發言被網 友的再解讀事實外,「扣帽子」用詞,卻也相對《聯合報》標題的「被指稱」 來的強烈,甚至有譴責「扣郭采潔帽子」的人的意味,而後「憂」民眾對多 元成家草案一知半解,情緒用詞也為郭采潔有所緩頰,亦突顯在事件上敘事 者本身偏向郭采潔立場之意識形態。 除此之外,多元成家法案、婚姻平權法案為兩個不同的法案,但「網友」 與各家媒體在敘述此事件上,卻將「多元成家」、「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支 持同性戀與否」三者做連結,成為一體之事,舉《中國時報》2013 年 12 月 5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 一、講經文。此為俗講話本正宗。這類作品,大

筆者曾經在美國的電視上,看過一個新聞專題分析的特別節目,主持人有一句話發人深 省,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On the screen we see a lot of events happening, but we know very

批判性思考 + 創造力 創造力示例二 創造力 創造力 示例二 示例二: 示例二 : :環境調查 :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環境調查..

學結合 目的 鼓勵說話 (目的語) 分析 詞彙

電台新聞及節目特性 短及一矢中的 必須直接引述精采的說話 較少出現「隱藏議題」. 每半小時或一小時報道新聞簡訊,另有三次新 聞專輯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主要以 But-for 崩塌竣工時程分析技術為基礎進行理論推導,確認此延遲分析技術 計算邏輯之問題與完整性,之後提出修正之計算邏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