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分析

第二節、 研究檢討

身為一位異性戀者,在撰寫研究的過程中也不斷的在學習與檢討自己的刻板 印象與以往覺得自己沒有卻無形存在自己性/別觀念裡的性/別「歧視」。或許,

在探討性/別相關議題時,無意識中可能或多或少置入本身性/別想法而不自 覺,使研究的呈現有所限制,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在性

/別上的刻板觀念與無意的歧視,而在性/別觀念上也因此有所成長。

而本研究僅針對同性戀議題新聞知單一事件聚焦並做視角的敘事分析初 探,期待未來可以擴大議題分析同性戀相關新聞或多元性/別相關議題,以做更 進一步的性/別新聞批判話語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伴侶法、多元成家等法案之理由,全國律師,18:1:18-22。

同學館(2000)。反歧視之約。台北市:同學館。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建父權的 承傳(原作者:Allan G. Johnson.)。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江淑琳譯(2001)。污名與性取向(原作者:Herek, G. M.)。台北:韋伯文化。(原 著出版年:1998)

江靜之(2009)。在新聞「故事」之後--新聞敘事技巧與倫理[評 David Craig, The ethics of the story: Using narrative techniques responsibly in Journalism],新 聞學研究,101:347-353。

何春蕤主編(2001)。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的愛滋風險論述。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Flick, U.)。台北:

五南。(原著出版年:2002)

吳宜蓁、李素卿譯(2005)。整合行銷傳播(原作者:Esther Thorson˙Jeri Moore.)。 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18:1:13-17。

林東泰(2011)。電視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新聞學研究,108:225-264。

林東泰(2011)。對國內三大報 ECFA「讓利說」的新聞批判論述分析。黃鈴媚

(主持人),流行文化與娛樂科技。中華傳播學會 2011 年會,新竹市立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 與 Norman

Fairclough 的比較,播研究與實踐,1(2): 83-97。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 1-42。

徐美苓(1998)。台灣地區醫療保健報導內容之分析。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新聞 研究獎助計畫。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徐美苓(2001)。愛滋病與媒體。台北:巨流。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反思,新聞學研 究,83:83-125。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 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 91-126。

翁秀琪(200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

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0)。美國男性研究學會第八屆年會報導,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4:

50-55。

畢恆達(2000)。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

125-132。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

15:37-78。

莊慧秋(1992)。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市:張老師。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浩譯(1992)。同性戀(原作者:Corraze, J.)。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6)

陳浩譯(1994)。同性戀(原作者:Jacques Corraze.)。台北:遠流。(原著出版 年:1982)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

陳錦華(2002)。在行動中壯大自我:台灣網路同志運動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1999)。女同志理論-性/別與性欲取向。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

女書文化。

彭欣怡(2007)。網路空間作為男同性戀者賦權可能的探討。玄奘大學資訊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萍(2003)。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

曾喜城、鄧宗聖(2012)。明華園歌仔戲團之新聞敘事分析:以聯合報為例,美 和學報,31:2:97-122。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 華體育季刊,21:3=82:143-154。

楊志弘、周金福譯(2006)。大眾傳播理論 基礎、發展與未來(原作者:Baran, S. J. & Davis, D. K.)。台北:華泰。(原著出版年:2000)

瑪達拉.達努巴克(2004)。是原住民,也是同志:台灣男同志 Dakanow 的生命 之歌。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蔡琰(2010)。新聞敘事之時空「窗口」論述--以老人新聞報導為例,

新聞學研究,105:205-246。

臧國仁、蔡琰(2011)。再論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以老人新聞為例,新聞學研 究,83:1-38。

臧國仁、蔡琰(2011)。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方法,新聞學研究,58:

1-28。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劉秀娟、林明寬譯 (1994)。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Susan A.

Basow)。台北:揚智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鄭青玫(2005)。恐同現象探討。諮商與輔導,230:8-11。

鄭楨慶(1996)。新聞敘事觀點與敘事聲調分析,廣播與電視.政大,2:4:83-108。

賴正哲(2005)。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台北:女書文化。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台北:心靈工坊。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原作者: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Jr.)。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88)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強制的異性戀和女同性戀存在,女性主義經典

(原作者:Adrienne Rich.),女書出版。頁 299-305。(原著出版年:1999)

顧燕翎(主編)(199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 英文部分

Adams, H. E.,Wright, L. W.,Lohr, B. A.(1996).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5(3),440-445.

Bal, M. (1997).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al, M. (1998). The discourse of news stories. Source: In Bell& P. Garrett (eds.) (1998) Approach to mediea discourse (pp.64-104).

Ba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Barthes, R. (1977). Image/ Music/ Text. NY: Hill and Wang.

Blumler, J. G. & Katz, E. (Eds.). (1974). 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 CA: Sage.

Booth, W. C. (2005). Resurrection of the implied author: Why bother? In J. Phelan and P. Rabinowitz (eds.),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pp. 75-88).

Bunch, Charlote. (1986), Lesbians in Revolt. In Women and Values, ed. Marilyn

Pearsall,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Chatman, S. (1980).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atman, S. (1990). Coming to term: The rhetoric of narrative in fiction and film.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ohan, S., & Shires, L. M. (1988). Telling stori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London: Routledge.

Czarniawska, B. (2004). Narrativ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London: Sage.

Donovan J. 1992. Feminist Theory: The Intellectual Tranditions of American Feminist.

New York:Continuum.

Eisenstein, Hester. (1984),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London: Unwin Paperbacks.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a).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 Arnold.

Fairclough, N. (1995b).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anguage.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06).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NY: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1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Fludernik.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narratology.. NY: Routledge.

Frye, Marilyn. (1983).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Trumansburg, N.Y.: Crossing Press.

Halliday, M. A. K. (2002). Language and social man. In M. Toolan (ed.),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Kramer, S. D.(1988). The media and the AIDS. Editor & Publisher, 43(12), 10-11.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abov, W., & Waletsky, J.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In J. Helm (ed.), Essay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 (pp. 12-44).

Sea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acey, N. (2000). Narrative and genre: Key concepts in media studies. London:

MacMillan.

Nosty, B.D. (2009). Build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midia. Infoamerica’s

Iberoamerican Communication Review. 1:91-115.

Richardson, J. E. (2007). Analysing newspapers: An approach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Y: Palgrave.

Richardson, J. E. (Ed.) (2010). Language and journalism. London: Routledge.

Tong ,Rosemarie(1989).Feminist thought: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Westview Press,Inc.

van Dijk, T. A. (1988a). News as dicour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van Dijk, T. A. (1991). Racism and the press: Critical studies in racism and

mi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van Dijk, T. A. (1998b).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n Dijk, T. A. (2003). The discourse-knowledge interface. In Wess, G, & Wokad, R.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NY:

Palgrave Macmillan (pp. 85-109).

van Dijk, T. A. (2007). Discourse and the denial of racism. In van Dijk (Ed.),Discourse studies. vol. 5. pp. 208-237.

van Dijk, T. A. (2008a). Discourse and power. NY: Palgrave Macmillan.

van Dijk, T. A. (2008b).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Dijk, T. A. (2009). Society and discourse: How social context influence text and

tal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ting, Monique. (1981). One is Not Born a Woman. In Feminist Issues 1, no. 2. pp.

47-54.

 報紙新聞資料(依照報別、日期、版別排列)

《中國時報》

林志勳(2013 年 11 月 05 日)。郭采潔暗反多元成家被譙翻 網友怒譏別用臉書 創 辦人之一是同志,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6 版。

林志勳、黃嘉平(2013 年 11 月 06 日)。郭采潔急滅火:我愛同志朋友 網友批 她反多元成家 男友卻演同志得獎,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1 版。

林怡秀(2013 年 11 月 06 日)。何戎:引起社會對草案關注是好事,中國時報(娛 樂新聞),第 C2 版。

林怡秀、黃嘉平、林淑娟、黃雯犀(2013 年 11 月 06 日)。小馬憂破壞婚姻制度 力挺郭采潔 劉(田井)宏:同志勿被利用而為草案護航,中國時報(娛 樂新聞),第 C2 版。

林志勳、吳禮強(2013 年 11 月 07 日)。挺郭采潔討論社會議題 非關宗教 楊祐 寧 未表態支持同性婚,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2 版。

吳禮強、游鎮槐、林怡秀(2013 年 11 月 08 日)。楊丞琳獻歌〈幸福〉力挺同志 婚 郭采潔:尚未連署反對多元成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6 版。

黃嘉平、許容榕(2013 年 11 月 10 日)。郭采潔再說人工生殖才是黑洞 宥勝支 持同志婚 多元成家要考慮東方文化,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2 版。

陳亭均(2013 年 12 月 04 日)。郭采潔扛《小時代3》人氣 噤口多元成家,中 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6 版。

吳禮強(2013 年 12 月 05 日)。郭采潔「支持同性婚」說不出口,中國時報(娛

樂新聞),第 C6 版。

黃嘉平、林淑娟(2014 年 01 月 08 日)。800 留言轟廠商 美江體附身拒買抗議 郭 采潔代言品 同志「燒毀」抵制,中國時報(娛樂新聞),第 C4 版。

謝學豐(2014 年 01 月 10 日)。尼爾退出大陸 郭采潔代言生變,中國時報(娛 樂新聞),第 C4 版。

吳禮強(2014 年 01 月 23 日)。郭采潔難平同志怨 新片代言全遭抵制,中國時 報(娛樂新聞),第 C1 版。

《自由時報》

蔡伯杰、張釔泠、曾德蓉(20013 年 11 月 6 日)。郭采潔臉書:多元成家應多討 論,自由時報(影視名人),第 D3 版。

嚴心妤、蔡伯杰(2013 年 11 月 07 日)。同志婚議題延燒-楊祐寧護郭采潔 讚女 友勇敢發聲,自由時報(影視名人),第 D2 版。

封以恩(2013 年 11 月 09 日)。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難輕言支持或反對,自 由時報(生活新聞),第 A10 版。

《聯合報》

顏甫珉(2013 年 11 月 6 日)。被指反多元成家 郭采潔沉默回應經紀人:盼理性 對談,聯合報(影視‧消費),第 C1 版。

闕志儒(2013 年 11 月 06 日)。邱瓈寬緩頰 許常德 :為何不能反同志,聯合報

(影視‧消費),第 C1 版。

陳慧貞、闕志儒(2013 年 11 月 07 日)。郭采潔挨轟 楊祐寧心疼女友指她很有 想法 絕非反同志,聯合報(星話題),第 C2 版。

袁世珮(2013 年 11 月 9 日)。回應批評 郭采潔澄清愛同志朋友,聯合報(影視‧

消費),第 C1 版。

項貽斐(2013 年 12 月 04 日)。寒蟬殺青 郭采潔 不談多元成家,聯合報(星 Blog),第 C4 版。

顏甫珉(2013 年 12 月 05 日)。談多元成家 郭采潔大喊守貞,聯合報(星 Blog), 第 C4 版。

《蘋果日報》

娛樂中心(2013 年 11 月 06 日)。蘋果日報 郭采潔慘被扣歧視同志大帽 憂民眾 對 多元成家草案 一知半解,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6 版。

楊景婷(2013 年 11 月 07 日)。5 萬網民挺采潔 學者籲尊重言論自由,蘋果日報

(娛樂名人),第 C3 版。

楊景婷、葉文正、尤燕祺(2013 年 11 月 7 日)。郭采潔淪多元成家草案炮灰 楊 祐寧心疼護花求饒,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3 版。

張哲鳴(2013 年 11 月 09 日)。郭采潔婉拒連署多元成家草案掀波 壓力大返台 紅眼眶,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6 版。

張哲鳴、葉婉如、尤燕祺(2013 年 11 月 10 日)。寬姊發文相挺 郭采潔「要罵 就罵我」,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4 版。

葉婉如(2013 年 11 月 15 日)。柯震東背書郭采潔挺同志婚 「沒必要罵她啦」,

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9 版。

特勤組、張哲鳴(2013 年 11 月 26 日)。郭采潔表白同志好交情 公園女女口水 交融,蘋果日報(娛樂名人),第 C6 版。

楊景婷、陳意佳(2013 年 12 月 04 日)。郭采潔閉嘴多元成家 何韻詩「溝通是

楊景婷、陳意佳(2013 年 12 月 04 日)。郭采潔閉嘴多元成家 何韻詩「溝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