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黃帝內經當中來探討因情志病証而產生的飲食異常

在文檔中 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 (頁 92-95)

第四章 從中西醫學來探討心因性飲食障礙

第二節 從黃帝內經當中來探討因情志病証而產生的飲食異常

《黃帝內經》素問中對於五志的部份,除了「喜」以外,其它在情志病證當 中有很多不同的病理及案例。而本研究的訴求是以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影響到腸 胃的狀況,導至食慾不振或是暴飲暴食,而我們就針對這個項目來做相關的探 討。

中醫的情志病的病理及症狀和現代的精神疾病有相似之處,在素問的五臟生 成篇中說道:「赤脈之至也,喘而監。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明曰心痺,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120。」

各種情緒反應對肝、脾、腸胃等消化系統之傷害及所生之疾病。如:

陰陽應象大論及五運行大運均云:「思傷脾(案:釋名釋形體云:脾,裨 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穀也。所謂在胃下,言胃為表,脾為裡,非 以上下論其位置。胃氣指腸胃之蠕動、消化功能,脾氣則指腸胃吸收功能,

負責化穀之責,故脾胃相將,五穀之菁華方能磨而化之,供生體之用,故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即言其生理現象,與 今人之所稱之脾無關121。」

在五志的情形當中,與本研究相關的情志病是屬於「思」的部份。內經上有 說到「思傷脾」因為思慮過度會影響到脾胃的正常運作,而脾胃是屬於負責食物 消化與吸收的部份。當狀況不佳就沒有辦法順利的將食物給完全的消化,而會變 成「完穀不化122」的症狀,時日一久是會影響到人體的消化和吸收養份的功能。

120 陳欽名,《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出版,1988,頁79。

121 陳欽名,《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出版,1988,頁80。

122 注解─完穀不化是中醫術語,而西醫稱為消化不良 ,是一種臨床症候群,由胃動力障礙所 引起的疾病 ,也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道反流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中醫的“ 脘痞 ”、

“ 胃痛 ”、“嘈雜”等範疇,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臟器,宜辨證施治 ,予以健脾和胃, 疏肝理 氣 , 消食導滯等法治療。引用線上醫學百科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a-hospital.com/w/%25E 5%25AE%258C%25E8%25B0%25B7%25E4%25B8%258D%25E5%258C%2596&prev=search

87

素問論思(憂)云:「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 不行,故氣結矣」、「思傷脾」。

思,計慮也。禮曲禮:「(人+嚴)若思。」毛詩指說引梁簡文云:「發慮在心 謂之思。」思亦作慕念,如相思。晉書稽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 一相思,輒千里命駕。」計慮唯恐其不深,故必深思熟慮,務使通知於微,

不通則結。慕念則如影附形,纏綿繫缚,輾轉反側。兩者都會「心有所存,

神有所歸,正氣結而不行。」所謂「正氣」,即正常臟腑活動的機能。思之 過極,易造成消化管道器質性的損傷或機能性的繁亂,出現飲食不下、胃 脘脹滿等症狀(「思傷脾」),從而妨礙了營養的攝取,阻塞了體力的泉源,

導致個體日漸衰弱,四肢怠惰,全身慵倦(「脾困」),亦容易造成各種病 原體潛伏之誘因123

從上面的引文中可以得知生理與心理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專 注在當下而且又思慮過度是會影響到臟腑的正常運作,進而連帶到食物營養的攝 取,所以保持在當下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因為當你有學習過正念,並且有專注在 當下覺察的時候,對於內在身心的拉扯就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會過度的讓 內在的感官無限制的拉扯,導致身心失衡的狀況發生。

在中醫的情志病症當中,跟西醫的部份到底有那些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從下 面的文獻中的探討中發現是否有所相似或是相異?

素問所述五志(喜怒悲思恐),自現代醫學視之,除喜之外,和精神官能 異常(neurotic disorders)之一般症狀,頗有近似之處。精神官能異常 的一般症狀,依照傳統的分類,即分為焦慮反應(anxiety reaction)、 恐懼反應(phobic reaction)、強迫反應(obsessive compulsive

2014/11/22 14:37

123 陳欽名,《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出版,1988,頁88。

88

reaction)、歇斯底里反應(hysterical reaction)、憂傷反應(depressive reaction)等。而焦慮者易於激動、憤怒。喜悅、愉快則是被認為是「正 的情緒」;恐懼反應即素問所云之恐;憂傷反應近於素問所云之悲;焦慮 反應包括了素問所云之怒與思124

憂傷反應

憂傷的生理反應,其第一階段(抗議時期)包含了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反 應及腎上腺系統的活動增加。及至憂鬱退縮期,腸胃的活動大大降低,胃 酸的分泌量也減至最低。

憂傷之時,腎上腺皮質活動之顯著增加,研究者的結論多數是一致的,如 1963 年 friedmen 等的報告即是。但是迄今止,所有的研究結果亦顯示:

憂傷的退縮期比起恐懼、憤怒或憂鬱的抗議期,其交感神經活動增加的反 應比較不強烈;在腸胃或其它地方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則反而減低125

從上述文獻探討中可以得知中西醫對於精神疾病的看法,病理和病徵是相似 的。而以這種憂鬱的部份,可以用正念的培養來做為對治的方法。因為正念培育 協助我們在面對壓力時,從慣性反應轉換為有覺察的回應126,因此在面對這些狀 況而產生的憂鬱反應,會有正向回饋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將從西醫的角度來看,

在沒有學習過正念的情況下,產生與本研究相關的飲食異常疾病之探討。

124 陳欽名,《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出版,1988,頁90。

125 陳欽名,《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出版,1988,頁93。

126 喬˙卡巴金,《正念療癒力》,台北,野人文化出版,2013,頁388。

89

在文檔中 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 (頁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