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 指導教授:呂凱文 研 究 生:何信賢.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四年 六 月.

(2) ¥. "*. ~. *~~~]f9tpff ~~. ±. ~. 1}[. ~. )(.

(3) 謝 誌 在這一篇論文的完成之際我四年的研究生生涯也已經到了尾聲,回想當初因 為對於宗教的那股熱忱,來報考宗教學研究所就讀後發現到業界的信仰與學術界 的真實相有著很大的差距,而當初在信仰與學術的角度尚未分開之前,每每在課 堂上只要有討論到比較敏感的宗教議題,都會變成像立法院與國會那些委員們在 開會時一樣的情型吵的不可開交因為大家都為了自己的信仰奮鬥著,而在夜深人 靜時,每每回想起那學術與信仰間的對立與矛盾時心中都會悲慟不已,因為在讀 研究所之前我是個宗教狂熱份子,之後在呂凱文老師教授的巴利文的課程時,老 師說了一句話: 「信仰及宗教是要帶給人導入內心的寧靜和喜悅的…」 ,以及在上 正念療育學的課程中,凱文老師也說過:「每一個人的中道是不一樣的,所以要 好好的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內在中道」,這些金言玉語,由如醍醐灌頂般的滋養 了我脆弱的心靈,之後在努力的練習下我也能夠漸漸的掌握住自己的內在中道, 對於之後的課程有討論到信仰與學術上的對立時,會去的去挖掘矛盾的地方懂得 用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真實相,也懂得信仰與學術之間的拿捏尺度。 在這四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感謝許多一路上相挺的長輩及伙伴們,感謝家 母、添賢大哥、凱文、善嘉、源笙老師、智凱及學校的學長姐弟妹們…等人的鼓 勵及支持,感謝我的好友嘉芸,友情贊助幫我潤稿,以及子昂,在我忙著沒日沒 夜的研究時,督促我要保養身體,並且也教授我拳擊,讓我能夠在忙碌中也能夠 鍛練身體,有了你們的陪伴,讓我在這四年的時間中,過著很充實的生活,感謝 大家。. i.

(4) 摘 要 本研究的題目為「食禪與 正念飲食的研究」,主要研究重心放在正念 飲 食 的部份。但是在次第的脈 絡上,會循序漸進地從各個不同的角度: 食 禪 、正念飲食、中西醫學, 來一一做介紹。 從食禪與正念飲食的關係 中,會探討食禪一詞的緣起,和食禪相關 的 佛 教經論。從經論中找尋古 人是怎麼修學食禪的這門課程,接著就會 進 入 到現代的食禪,探討為何 食禪要現代化,以及探討目前當紅的「慢 食 」 與「食禪」的差異。 在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應 用於飲食上,先會從正念的定義做開場白, 接 著 進入到當代正念的療法。這個部份會舉出卡巴金及學者呂凱文的正 念 療 法的內容為例,最後進入到正念飲食的部份。在這個單元中,除了 舉 出 卡巴金及學這呂凱文的正念飲食教學外,筆者還會將自己的學習經 驗 給 加入,來做驗證。 從中西醫學的角度,來探討非正念飲食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傷害。中 醫 的 部份是以《黃帝內經》當中的情志病症為探討的案例,西醫的部份 是 探 討:飲食異常疾患、厭食症、暴食症,以這三種病證為例,藉由中 西 醫 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些病證的病因及如何用正念來防治。. 關 鍵 字 : 食禪、正念飲食、心因性飲食疾患。. ii.

(5) 目. 錄. 謝 誌 .................................................................................................. i  摘 要.................................................................................................. ii  目. 錄 .............................................................................................. iii  緒論 ................................................................................1 . 第一章  .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 6  歷年來相關研究回顧.................................................................. 10  研究方法 .................................................................................... 16  章節架構...................................................................................... 18  研究限制與預其成果.................................................................. 19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探討 .........................................20 .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經論當中的食禪 ....................................................................... 20  現代食禪...................................................................................... 45 . 第三節. 慢食主義...................................................................................... 50 . 第三章. 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與在飲食上的運用 ......................55 . 第一節 第二節. 正念的定義.................................................................................. 55  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 63 . 第三節 第四節. 當代正念療法在飲食的運用...................................................... 69  小結.............................................................................................. 76 . 第四章. 從中西醫學來探討心因性飲食障礙 ..............................78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黃帝內經簡介及論五神與情志.................................................. 79  從黃帝內經當中來探討因情志病証而產生的飲食異常.......... 86  心因性飲食障礙的西醫探討...................................................... 89  神經性厭食症與暴食症的探討.................................................. 90 . 第五章 結論 ..................................................................................94  參考文獻 .........................................................................................97  佛教藏經...................................................................................................... 97  專書與學位期刊論文.................................................................................. 97  iii.

(6) 西文.............................................................................................................. 98  網路及影音資料.......................................................................................... 99 . iv.

(7) 第一章. 緒論. 飲食─是我們獲取養份以 延續生命的一種行為,就猶如接受灌溉的 植 物 一樣。在飲食的注意上思 考到要吃什麼樣的食物?大部份的人都是 想 到 要吃什麼樣的食物?要吃 名貴高檔的食物?甚至有些比較懂得養生 的 人 會根據四季變化調整需要 的飲食種類。卻沒有多少人思考要用何種 健 康 的心態來進食。 其實心理與生理是互相影 響的,好比唇齒相依般的密切。筆者舉一 則 相 關的小故事:在古代有一 種殺人不見血的刑罰,就是先將受刑者矇 上 眼 睛。五花大綁後,施刑者 會告知受刑者會在他的手腕上割下數道的 刀 痕 ,讓血漸漸流光,將其放 血而死。之後用冰刃充當刀具,在手腕上 劃 下 數道痕跡。再來用溫水滴 在其手腕上,象徵血液流出。隨著時間一 分 一 秒的過去,施刑者會告知 受刑者出血量使受刑者心生恐懼,讓受刑 者 處 於這種驚恐的狀態中,直 至死亡。 同理可證:在身與心的交 互影響下分別用輕鬆愉悅與緊張焦慮兩種 不 同 的心情用餐,其身心變化 的過程和結果必不相同。. 1.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動機 自 西 元 1984 年開始,西式速食業龍頭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的餐飲 業 進 軍台灣後,國人的飲食習 慣也漸漸地從中式走向西式加上生活水準 的 提 升。這也使得娛樂產業猶 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娛樂漸漸的改 變 了 人們的生活習慣,人們的 休閒方式漸漸由戶外轉往室內,尤其在 3C 的 時 代來臨後,此現象已為常 態。 長期沉醉在虛擬的影音世 界,生活作息大亂,連帶飲食方式也會受 到 影 響。在 3C 時代來臨前,大 多數的人是在家中的廳堂用餐。過 程中可 以 專 注地品嚐食物。享受美食在唇齒間逐一化開而成的美味,但當 3C 時 代 來 臨後,用餐時,則是把專 注力都放在影音動態上。而進食就只是成 為 單 純填飽肚子的慣性定律而 已。 用餐畢,人們大多繼續在 虛擬的影音世界裡遨遊。如同進入到甚深 的 三 昧耶中。長久下來缺乏運 動導致肥胖者多、苗條者少。加上影音媒 體 強 力放送刺激食慾的各式美 食廣告,在如此強烈刺激下,很難不被螢 幕 中 的 美 食 誘 惑。於 是「 飲 食 」就 成 為 媒 體 的 附 屬 品,不 僅 失 去 了 健 康 , 也 迷 失了美麗。 這種用餐方式在短時間內 看不出對身心的危害,但長時間下來,因 為 不 當的進食方式,讓食物無 法得到充份的咀嚼直接吞下肚,不僅容易 造 成 消化不良,進一步則是會 讓腸胃功能失調。 以目前的美國為例:大眾 文化已被消費主義所取代。媒體廣告的刺 激 , 加上購物便利,讓人們都 能不受時間的限制買東西。尤其是餐飲, 你 可 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買 到你想吃的東西。如此一來會養成人們無 時 無 刻都在進食的習慣。不知 道是為何而吃?讓體內的消化器官無時無 刻 的 在工作,絲毫沒有停歇。 之後就會造成肥胖及三高等毛病因為肥胖 而 名 列在三高的名單上,晉升成為了三高一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此 時 看著鏡中挺著宰相肚的人 們不禁感嘆昔日英姿不在。於是乎就燃起 2.

(9) 了 塑 身的鬥志。這也剛好使醫 美診所開發了賺錢的商機。在影視名人的 催 化 下,使想要回復到苗條身 材的人們一窩蜂的到減肥門診尋求減重方 法,以 為 瘦 下 來 後 有 了 增 重 的 本 錢,但,禁 不 住 美 食 誘 惑 之 人 大 有 人 在 。 復 胖 後又邁向減肥之路,如此 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就像是在一個永無 止 境 的迴圈中,無法停止。 我們是不是應該停下腳步想一想:到底這樣做是否正確?對於飲食 的方式和進食的心態,我們是否能認真的去瞭解一下:因為能夠好好的 吃,就是為了不吃的時候,當我們能夠正知正念的飲食,我們會對於食 物 以 及身心的關係會有很多很 好的體悟跟領會。 1 如果將「正念」運用在飲 食上,你會了解到如何用正確的心態來對 待 你 眼前的這一份食物。每一 份食物都是很珍貴且得之不易的,在食用 你 眼 前的食物過程中,你將更 深刻的體會到大地的恩賜。正確的方式吃 下 了 這些食物之後,透過了胃 部的消化及腸道的吸收,將轉變成維持你 生 命 機能的能量,讓你每日活 力充沛,以便能完成每天的任務。 筆 者 回想剛開始上正念課 時,對正念的認知是凡事抱持著正向的態度 來 思 考,及用陽光開朗的心去 面對所有的人、事、物就行了。然而在上 課時,有同學提過這樣的看法:老師說:「正念與正向思考不一樣的地方 是 : 正念是要察覺在當下,專 注在當下,以及專注在每一個呼吸上。對 於 當 下所發生的一切只需要靜 靜的觀察,不要做任何的評論。這當中包 含 了 :自己的情緒、想法、及 身心的狀況…等。」但並不是像所謂的行 屍 走 肉般不要在意這些現象的 發生,而是要用愛與慈悲來跟這些現象來 和 平 共處。. 研究目的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萬物得以延續生命的方式。就筆者認為,飲食不但. 1. 引用自台灣正念學學會影音檔。呂凱文教授主講(食禪:正知正念地飲食)05:33─05:5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3hHhdX_s2013.10.25.20:30 3.

(10) 是 萬 物得以延續生命的方式, 從飲食的文化當中,可以看出文明的程度 與 否 ,以及人類邁向文明的歷 程。從飲食烹調的方式可以看到飲食的藝 術 , 在市面上的許多有關飲食 的著作當中,都是強調教你吃什麼,而很 少 教 你怎麼吃,要用什麼樣的 方式來進食,進食方式的不同真的對我們 身 心 這麼重要嗎?在進食的時 候用不同心情來吃會對我們人體產生出什 麼 樣 的變化?不當的飲食習慣 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飲食的方式 對 於 人們的生活那麼的重要? 金 剛經有提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在 正 念的課程當中,學者呂凱 文也有提到:. 人啊!往往都活在過去的回憶裡(過去心) ,並且一直陷入在那個 漩渦中,有的人是不想要走出來,一直活在過去的回憶裡。有的 人是想走卻是走不出來,因為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所遇到的狀況, 往往讓當事人沒有辦法來面對。 一遇到生活上的逆境,就無法招 架,故只能夠活在那個過去美好回憶的舒適圈中(想當年….如何 如何的風光…等),享受這短暫的偏安,卻不知生命的短暫。如同 少水魚般,當想要離開回憶的舒適圈時,卻已是有心無力,無法 去改變了。 古代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代人的生活卻是連晚上 都要工作,加上科技的普及和物質生活的優渥,讓心忙到沒有半 刻的休息時間。 連在吃 飯的當下,眼睛和手也沒得閒著,看著手 機上的訊息,滑動手機上的螢幕,跟遠在天邊的人、事、物進行 交流,一心多用。 這些行為感覺上是很有效律,但實際上確是沒 有品質,失去了那份當下享受的寧靜(現在心)。 人啊!對於未知的事情,往往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說,對 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都會加以藍圖的設計,並且活在期待的幻 想當中。就像是農夫剛插完秧就在想:未來收成後能賺多少?( 未 4.

(11) 來心) 。在如此的三心 流轉下,人們大多都庸庸碌碌的空過一生。 2. 藉由佛陀所教導的「正念」 ,在依法奉行的操作下就能安住於身心合 一 。 因為我們生活周遭有太多事情會讓我們分心,包含在進食的過程都 處 於 「妄念」的狀態。 3正念飲食是要讓你察覺到每個進食動作的當下, 從 身 體的感官著手,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食物的觀察, 及 在 飲食的時候,享受著每一口滋養色身的食物,以及在咀嚼時享受那 唇 齒 與舌頭之間攪動食物的感動,更能進一步讓你能懷著感恩的心來看 待 你 的每一餐。 只要你能運用正念來飲食,你就能觀察到每一餐都是得之不易的。 並 不 是用手中的鈔票能夠取代,這一連串都是環環相扣的關係缺一不可, 而 鈔 票只是個助緣。 藉由正念的練習,體會到當下的每個念頭乃至呼吸…漸漸的你也能 知 道 你對眼前盤中飧的看法,以及要用何種的心態來面對它。以心因性 暴 食 症的病人為例:每當他看到媒體在播放著美味食物的影集時,除了 產 生 想吃的欲望外,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他一定會將影集所播 放 的 美食給買來吃,滿足吃的欲望。這種能吃多少算多少,長久下來對 身 體 會造成嚴重的負擔。如果接受正念的訓練,就能感受到這一切都是 習 性 在驅使他做這樣的動作,就像是飛蛾撲火一樣。當他能停下來,試 圖 去 觀察想要吃的念頭時,他就會知道到底是需要?或是想要?由如心 因 性 厭食症的患者一樣,當他能夠透過正念的觀察,能夠瞭解到身體的 需 求 時,他就會以知量的方式來進食,來達到滋養色身的目的。 由 此可知用正念來飲食是 如此的重要。當飲食的方式透過了正念的訓 練 。 以及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你的盤中飧,進食的時候便更加的專注, 這 個 專注不是緊繃,而是讓你的六根來享受這上天所恩賜的禮物,能滋 養 色 身延續生命的禮物。 2 3. 摘自授課教師呂凱文課堂講述。 一行禪師、張莉蓮, 《蘋果禪》 ,台中,晨星出版社,2013,頁 04。 5.

(12) 藉由上述的社會現象及論述,可得知本研究目的在於能夠加強國人 對 正 念飲食有所認知,更進一 步來導正國人對飲食方式的調整,達到喝 茶 吃 飯皆正念,讓正念成為一 股新潮流。.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問題意識. 本研究的題目為「食禪與 正念飲食的研究」,在探討的層面上可以從 許 多 不同的面向切入: 從歷史的角度可以探討古 代與食禪相關的經典,瞭解到古人是怎麼 學 習 食 禪 的 這 門 課 程。隨 著 時 光 的 飛 逝,古 代 食 禪 是 如 何 演 變 成 現 代 化 ? 古 代 食禪與現代食禪的差異在 那裡?為什麼食禪要現代化? 從養身的角度來看,正念 飲食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夠成為本研究的研 究 主 題,還有現代人飲食習慣 的改變帶給身心有那些傷害?這些傷害要 如 何 透過正念飲食來改善,近 幾年來風行的慢食主義是什麼?與本研究 的 正 念飲食是否有所差異? 從中醫的層面來說,與本 研究相關的就屬情志病症了。此病症是什 麼 樣 的病證?為什麼會發生這 樣的病証?該病證與本研究的正念飲食之 間 有 什麼關係?要如何用正念 來防止該病症的發生? 從西醫角度來看探討與本 研究相關的心因性飲食疾患,像是厭食症 與 暴 食症的病因、病證,而這 些病證要如何用正念來預防? 從正念學的觀點來看,來 探討為什麼飲食也需要有正念?飲食與正 念 彼 此間是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將正 念 來 導入飲食當中才能避免飲 食疾患的發生?. 6.

(13) 上述所論,可以從許多不同層面來探究飲食與正念之間的關係,但 礙 於 本研究篇幅有限,在精益 求精篩選下所選出的探討項目如下所示: ( 1)探討經論中的食禪與當 今正念飲食的關係 ( 2) 探討當代的正念療法是如何運用在飲食上 ( 3) 探討《黃帝內經》當中的情志病症與正念飲食的關係 ( 4) 探討近代飲食異常疾患與正念飲食的關係. 以 上 為本研究所要探討之 項目,希望這些研究出來的成果,能夠幫助 到 正 念學的應用與發展,以及改 善人們對於如何正確飲食的觀念和方式。. 研究範圍 因本研究的涉獵範圍甚廣 ,涉足的範圍遍及古今及東西,故必需先 列 出 所要研讀範圍的項目,本 研究要研讀的範圍如下所示:. 食禪. 本研究要探討關於食禪的主題有:「食禪的探源」、「四食」、「食厭想 」、「 當 代食禪與慢食」,以上為食禪的探討主題。 「食禪」,即是現代正念飲食的前身。在佛教的《阿含經》中可以得 知 , 佛 陀是如何教導諸比丘用 正確飲食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身心,來覺 察 每 個 當下的起心動念;「食禪 」,也是佛教的修行方式之一,在佛教的 諸 多 派 別中,都有各自的「食 禪」修行方法。 本 研究是以初期佛教的「 食禪」為研究的主題,在研究的經典選擇 上 會 以 初 期 佛 教 的 經 典 為 主。而 在 初 期 佛 教 與 食 禪 相 關 的 經 典 當 中 有《 長 阿 含 經 》、《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在這四部阿含聖典 都 有 講 述到「食禪」的部份。 另外在《清淨道論》裡面,也有關於食禪 的 介 紹 ,就是「食厭想」的修 行方法。 7.

(14) 中西醫學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的確,當身體出了狀況時,心情一定高興不起 來 。 相對的道理,當心情長期 處在不好的狀態下,例如:焦慮、悲傷、 抑 鬱 …等,身體也會出現問題 。這些的問題,不只是在東方有,在西方 也 有 ,故本研究會找尋中西醫 學的方法來加以探討。. 中醫. 在中醫的研究範圍裡面,本研究是以《黃帝內經》為研究主軸,在 該 部 著作當中,本研究要探討 的項目是:內經對於情志病(精神病)的介 紹 、 內經對於心因性飲食異常 的介紹。 正所謂:「中華醫術,博大精深」。在眾多的中醫文獻當中,不乏有 許 多 的醫典,在介紹與本研究 相關的醫書更是多不勝數,在歷朝歷代都 有 相 關的著作。故本研究在選 擇這些眾多的醫典當中,必需要考量其獨 特 性 、時間性、專業性…等, 而在眾多歷代的醫典當中,本研究是選擇 醫 典 中的始祖:《黃帝內經》做為研讀的重點項目書籍。. 在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約中後期的時候,《黃帝內經》的出世,為中 國 的醫學發展奠定的重要的基礎。因為《黃帝內經》內容包括了養 生、治病、治療、內科、外科…等的幾乎是全方位的內容,該部著 作出世之後,就成為古人習醫的必讀之書。而歷代的醫家們也都是 在研讀《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加上自身的行醫經驗,日積月累之 後,著作了許多珍貴的醫療典籍。而因此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醫 學理論系統 4。. 4. 觀念引用唐頤,2009,《圖解黃帝內經全集》 ,陜西,陜西師範大出版,頁 10-11。 8.

(15) 西醫 在現今的西醫醫學當中,於本研究有相關的醫學項目,大致上可分 為:腸 胃 科 及 身 心 科,前 者 是 因 為 不 良 的 飲 食 習 慣,以 及 不 正 常 的 飲 食 … 等 的 其它因素,導致腸胃發生 問題,後者是因為心因性的因素,像焦慮、 抑 鬱 … 等 的 症 狀,進 而 在 心 理 影 響 生 理 情 況 下,導 致 不 正 常 飲 食 的 部 份 , 而 相 關的疾病是:心因性飲食 異常、厭食症、暴食症,本研究會針對這 三 種 的病症來下去做文獻探討 ,因為這三種病症大多都是因為心理壓力 的因素,導致飲食的不正常,參考的書籍是:《新編精神醫學》、《心身醫 學 與 心理治療》。. 正念學 在初期佛教的修行法門當中,有一個法門是在針對當下的起心動念 下 來 著手就是「四念處」的法 門。這個法門是針對修行者的「身、受、 心 、 法」之處著手修行,對於 每個當下的身心內在觀察清清楚楚、了了 分 明 ,其專注力及覺察力。可 是很敏銳的筆者認為這個也是現代所有正 念 學 的前身也可以說是「古典 正念學」,因為幾乎所有現代的正念學課程 內 容 及實務操作方法都跟這些 修行的方法扯上關係,在現今坊間的身心 靈 課 程當中「正念學」是門很 夯的課程,因為有許多的醫院都將其列之 為 「 輔助療法」其課程的功效 不容小覷。在目前來說,大部份會用到輔 助 療 法的醫療部份是慢性疾病 、復健治療、精神疾病、成癮治療…等, 在 正 念學的諸多派別中每隔幾 年就有一種新式的正念療法問世。目前在 各 大 醫 療 的 體 系 中 以 MBCT 正 念 認 知 療 法 、 MBSR 正 念 減 壓 療 法 、 MBST 正 念 療育法三種派別最廣為被 採用。本研究會針對以當代正念療法中以 學 者 呂 凱 文 所 創 立 的 MBST 正 念 療 育 學 , 以 及 卡 巴 金 的 MBSR 正 念 減 壓 為 例 ,因為這兩種當代正念學 的知識和脈絡是跟古典的正念學最為相近 的 教 法。. 9.

(16) 第三節. 歷年來相關研究回顧. 本研究是以學者呂凱文所 創立的 MBST 正念療育學為主體,以食禪 做 為 應用的部份,故本小節會收錄與飲食相關的正念學文獻。. 1.李 彩 燕,《初期佛教飲食觀之研究──以阿含經為主》,該研究是以探討 初 期 佛教的飲食觀,來做為探討了初期佛教的飲食觀,能否提供因為飲 食 而 產生種種煩惱的人們進入解脫自在的生命狀態可能性。 在研究的內容上分成幾個部份:1.從該研究的背景來說,探討了佛陀 本 身 對飲食的看法及初期佛教的飲食觀念的背景因素。2.在理論上,可以 比 較 初期佛教與其它宗教的飲食教理間的區別。3.從經典當中,所敘述的 段 食 和業報的角度,來看三界的眾生因為彼此業報的不同,導致飲食果 報上的差別。另外,也針對欲界的眾生─特別指「人類」,的飲食問題加 以 做 探討。4.最後作者從實踐 的層面上的修行角度,來思考僧團的飲食活 動 功 能與限制,以及讚許初期佛教的飲食觀能夠幫助修行者邁向悟道的 神 聖 解脫境界。 該研究在飲食的敘述上,結構分明,從一開始的飲食探源,探討初 期 佛 教與其它外道的飲食觀念的不同,及佛陀對外道不當飲食的觀念(苦 行 ) 做批判。因為佛陀本身也是苦行的受害者,接著從大方向四食的介 紹 , 漸漸的縮小至該研究探討論的主題─段食,並從《阿含經》當中舉 出 多 起佛陀教授弟子們如何用正確的方式來進行飲食。還有探討了飲食 過 多 與不及的害處,以及如何使用正確的對治方法─食厭想,來達到正 確 飲 食的中道。 在與本研究相比,該研究引用了許多的初期佛教典籍文獻做為研究 的 素 材。本研究在佛教經典的引用上,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有從各種 不同的觀點:當今身心醫學、中國醫學《黃帝內經》、中國精神醫學、正 念 學 ,來著手探討不當的飲食會造成何種結果?以及探討身心在什麼樣 的 不 良狀況下,會有不當飲食的行為發生。 10.

(17) 2. Timmerman, G. M. & Brown, “ The. effect of a mindful restaurant eating. intervention on weight management in women.” ,該研究是在說明對於女性 的 體 重管理,運用在餐廳的飲食上。 因為在美國的肥胖率近幾年來逐年上升,起因為飲食的種類產生了 變 化 。從傳統的飲食,改成高熱量的速食,還有在生活模式的型態上改 變 , 以及在工作上的環境也幾乎是都久坐不動的,導致在國民的體態上 逐 年 增胖。過度的肥胖會產生心血管的疾病外,更是會影響健康。 而該研究的實驗對象以婦女為例:地點是在德州的奧斯丁市,調查 當地的 40~59 歲婦女。從該地區的餐廳來調查她們的飲食狀況,大部份都 是 吃 那些種類的食物?之後,在徵選受試者來接受正念飲食及冥想的訓 練 , 在訓練後再讓她們到回到餐廳用餐,藉此來看她們受過訓練後,對 飲 食 的情況是否有所改善?包含所點的餐點、進食的狀況及品質…等, 在 訓 練的課程上,作者是採用了 MBSR 正念減壓療法的課程。像是吃葡 萄 乾 的課程訓練,讓受測式者的覺察力能夠提升,對食物的品嘗方式能 夠 更 加的細緻,加上冥想的訓練,讓受測者在點餐的選擇上能夠有所變 化 。 另外也讓受測者使用不同的心裡狀態來進行飲食的活動,例如:用 不 想 進食的心態進食到使用強烈慾望來進食,調查這中間受測者的用餐 食 量 、心情、品質…等,最後再將研究的結果,透過圖表及量化的方式 來 呈 現出來。調查經過了一連串的正念飲食及冥想訓練後,對於她們的 飲 食 行為模式是否有所改變? 與本研究相比,該研究在進行統計及測量上是以醫學的測量方式為 主 , 因為有測到三高的數據還有脂肪量…等,本研究沒有像該研究一樣 做 這 麼細部且專業的測量。因為本研究並不是以醫療級的研究為主,而 是 以 站在人文的角度下去做研究。雖然沒有精確的量化數據及圖表,但 是 在 文獻及史料的應用上比該研究來的多。. 11.

(18) 3. Jourascio, A., Forman, E., Timko, C. A., Butryn, M., & Goodwin, C.: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food craving 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FAAQ]. 裡。該研究主要是在探討正念與進食行為的結構。 在該研究當中,為了治療肥胖症和飲食失調的症狀,於是乎就設計 了 相 關的問卷調查,調查研究的個案。在那種的身心狀況下,會有所謂 的 飲 食失調的情形發生。像是:暴食症、厭食症、及其它飲食失調的症 狀。 在他們發生症狀的同時,給予記錄下來,記錄當時的身心狀況是如 何 發 生的?記錄下那個過程,然後再搭配正念減壓的課程治療。用正念 的 覺 察力,來處理當下的身心內在衝動,當覺察到內在想要吃及渴望吃 的 時 候,個案是否會用訓練的正念飲食的方式來面對當下的內在衝動; 或 是 說改變想要不正常飲食的想法,藉由這個方式來改變不當的飲食習 慣 和 行為。 該研究在覺察及改善不當飲食的行為與本研究相似,都是用正念的 覺 察 和專注來處理身心內在所產生對食物的衝動,還有在進食的過程中 是 如 何用正念的飲食方式來吃進眼前的食物。但是在研究背景的部份, 本 研 究有加入了其它的元素:身心醫學、中醫、初期佛教的原典…等, 這 些 都是正念學療法的根源,透過了對根源的探索,才有辦法將實務的 操 作 發揮到最大的功用。. 4. Cowdrey, F. A. & Park, R. J.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rumination. and mindfulness in eating disorders. 裡,是在探討探討特定疾病之間的關聯 反 芻 ,正念,經驗迴避和飲食 失調的症狀。 該研究的研究主題,是在探討厭食症、反芻、及厭食症相關的特定 疾 病 ,以及心理及病的因素是 否也與飲食失調的病症有所關係。在文中 作 者 提到,很多的厭食症起因 都是來自於焦慮及抑鬱:像是在戰場上的 士 兵 最常發生的是戰地型的焦 慮。因為在戰場上瞬息萬變,如果士兵的 12.

(19) 身 心 狀態無法調適平衡的話, 就會引起戰地型的焦慮和神經性厭食症。 以 及 在許多的心理疾病上,往 往因為「焦慮」而引起的飲食失調症狀不 算 少 數…,意即大部份的人多 少都會有此的症狀:擔心自己的外在是否 不 討 喜。像是在就學的學生當中,也 是會因為覺得自己的外在太過肥胖, 而 有 心因性的厭食症的情型。 透 過 了 正 念 減 壓 的 課 程 訓 練 後 , 個 案 的 分 層 回 歸 分 析 透 露 :「 沉 思 」 是 唯 一能超越焦慮和抑鬱症狀 。這代表了透過正念的方法,可以緩和焦 慮 和 抑鬱的症狀,在個案的神經性厭食症病史當中,飲 食的份量和菜色, 只 能 反射能夠預測進食障礙症 狀控制抑鬱和焦慮的時候。結果表明:反 芻 ( 包括育雛和反射)對於飲 食,體重和形狀的擔憂可能是一個過程, 反 而 是加劇了飲食失調症狀。 該研究認為調查反雛的主要原因才能夠抑 制 神 經性厭食症的狀況。 5 在上一篇的文獻是探討暴 食症。而這一篇文獻是探討厭食症,以及 其 它 的心因性飲食失調等症狀 。從上面兩篇的文獻當中,都有一個共同 的 交 集之處,就是都有「焦慮 」現象的發生。因為有了焦慮,所以會影 響 到 內分泌的失調,之後就會 影響到食慾,有的厭食;有的暴食。但是 透 過 了正念減壓療法之後,都 會得到舒緩。有的甚至能夠痊癒,因為透 過 了 專注與覺察,能夠發現到 身心內在衝動的第一時間,掌握到第一黃 金 的 治療時間後,就能做出對 身心慣性的反制動作,久而久之就能夠改 善 這 些症狀。 在 實務操作的經驗下,該 研究與本研究是有相似之處:都是透過了 正 念 的覺察,來修正身心不良 的慣性行為。而本研究的特色是,有了正 念 的 原始教法─佛教做為背景 ,讓飲食不單單的只是為了求生存,更能 夠 有 更深一層的哲理和內涵。. 5. Cowdrey, F. A. & Park, R. J. 2012.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rumination and. mindfulness in eating disorders., P100-105. 13.

(20) 5. Kearney, D. J. & Simpson. T: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uthor's reply,該研究是在探討病患的腸燥症 如 何 用正念的方式來將其改善的研究。 所謂的腸燥症,就是大腸急燥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顧名思義 就是消化道功能”太活躍”,蠕動功能失調引起的症狀。診斷標準是依據反覆發 作的臨床表現,包括各種腹部不適(腹痛、漲氣、噁心),合併腹瀉或便秘,且排 便後腹部症狀隨之改善。所幸的是,它並沒有器質性腸道病變,也不會轉變成癌 症。但若在 50 歲以後才出現類似症狀,合併有體重減輕、不舒服於半夜醒來的 情形,或是出現貧血、血便、黏液便症狀,或有大腸疾病的家族史,建議先需接 受大腸撿查排除其它器質性病變6。 在該篇研究當中,發現到腸易激燥症的病患雖然大部份都是以女性 為 居 多。就男性而言,也有職 業軍人有該症狀。另外,在心理層面的因 素 也 是 佔 了 大 多 數,因 為 腸 燥 症 的 病 患,大 部 份 都 有 伴 隨 著 緊 張、焦 慮 、 壓 力 大…等,而導致了中樞神經與腸道間的交互作用(brain-gut interaction)。 在 治 療的方法當中,該 研 究使用了認知行為治療,接受與承諾療法和 暴 露 療法及正念治療。在追蹤 個案回診當中,有發現到改善的案例居然 不 在 少 數,而 改 善 的 療 法 當 中,都 是 使 用 了 複 合 式 療 法 的 個 案 最 為 顯 著 。 亦 即 除了始用正念治療外,也 必須加上認知行為治療,及其它相關的療 程 才 能有效地改善腸易激燥症 的狀況。. 7. 與本研究相比,該研究所使用的治療方法有很多,除了正念的治療 外 , 還有加上許多的心理治療 方法,來做為相互搭配使用,來改善病患 的 症 狀。看樣子除了接受正規 的腸胃醫療外,被當做輔助療法的正念治 療 也 是不可獲缺的。. 6. 7. 引用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012/15.htm 2014/11/09 /15:33 Kearney, D. J. & Simpson. T.2011.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uthor's reply.,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shington, USA. P578-579 14.

(21) 6. Kearney D. J., Milton, M. L., Malte, C. A., ...Simpson, T.. L :articipation. in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s!not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emotional eating or uncontrolled eating. ,參與正念為基礎的減輕壓力未與減少 情緒化飲食或飲食無節制相關。 在美國,肥胖的症狀可以說是日漸風行,使得預防肥胖為健康研究 的 重 點。在此研究當中,研究者將飲食的行為模式分成了貫通式的情緒 進 食 和無節制的進食對參與的研究者進行了研究。 在此研究當中進行了前測與後測,經過四個月後,使用了正念減壓 的 方 式果然改善了情緒性的進食和無節制的進食的飲食習慣。而在此過 程 當 中,也投入了其它正念學的使用技巧,而參與的研究者也因此有了 更 進 一步的轉變。 結果顯示,用正念的方式進食,能夠改善飲食的習慣,進一步的更 能 避 免肥胖的產生。 8 與本研究相比:該研究在正念飲食的運用上,與本研究相似。但是 在 量 測的工具上,因為與本研 究的方針不一樣,本研究是以個案敘事的 心 路 歷程,不像該研究是用量 化的數據,因為研究的方略不一樣,所以 呈 現 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 在上述的所有文獻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身與心的協調是密不可分 的 。 如唇齒相依一樣,當文獻 中的個案還沒有接觸到正念學時,事情往 往 是 已經發生到最糟的狀態。 但是當正念學介入他原本變調失常的生活 後 , 漸漸的個案知道如何覺察 及掌握住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當身心的 衝 動 發生時,有辦法在第一時 間能夠知道,不會說都已經鑄下大錯了才 在 後 悔。. 8. Kearney D. J., Milton, M. L., Malte, C. A., ...Simpson, T.. L .2012. articipation in.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s!not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emotional eating or uncontrolled eating., P413-420 15.

(2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 本研究是採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為主,從搜集與食禪相關的經典、正念專書、 中西醫學典籍…等。匯整完後,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來做分析與探討。之後, 依照本研究要探討的主題,按照次第作了脈絡性的架構與組織,將本研究所探討 的主題,食禪與正念飲食的研究給循序漸進的陳述出來。關於文獻研究法相關資 訊,本研究是參考具大眾信賴且公信力極佳的百度百科作為參考指標,筆者做重 點式的整理如下所示:. 文獻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 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文獻法的處理步骤有五個基本環節:1.提出問題或假設、2.研究設計、3. 搜集文獻、4.整理文獻、5.文獻綜述(結論)。 1.提出問題和假設:指依據現有的理論、事實和需要,對有關文獻分析整 理或重新歸類研究的構思。 2.研究設計:首先建立研究目標,研究目標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義方式, 將問題或假設的內容設計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以重復的文獻研究活動, 它能解決專門的問題和具有一定的意義。 3.搜集文獻:根據文獻的類別不同,其所需的搜集管道也不盡相同…搜集 的方式可由檢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參考文獻查找資料。 4.整理文獻:累積文獻、分門別類以提高之後幾個階段搜集文獻的指向性 和效率,之後可透過重點式的整理節錄出與自己的研究符合的部份,之後 可用讀書摘記的方式將主要的觀點和結構給記錄下來。 5.文獻綜述(結論) :指在全面搜集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 分析鑒別,對一定時期內某個學科或專題性的研究結果和進展進行系統、 全面的敘述和評論。 文獻研究法的優點: 16.

(23) 1. 文獻法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制,通過對古今中外文獻進行調查可以研 究極其廣泛的社會情況。 2. 主要是書面調查,在文獻是真實的情況下,可以避免口頭調查的記錄 與誤差。 3. 是一種間接式的非介入性調查。只對各種文獻進行調查和研究…避免 了直接調查中經常發生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個種反 應性誤差。 4. 是一種方便、自由、安全的調查方法。只要有必要的文獻就能夠隨時 隨地進行研究。 5. 省時、省錢、效率高。文獻調查是在前人和他人勞動成果基礎上進行 的調查,是獲取知識的捷徑,因此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的投入。9. 接著本研究將文獻法的五個步驟流程套用如下: 1. 提出問題與假設:提出本研究要探討的議題食禪與正念飲食,並以中西醫學 的理論來佐證加強公信力。 2. 研究設計:設計出本研究依序要探討的主題,依照次第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 切入。 3. 搜集文獻:搜集與本研究相關文獻(食禪、中西醫學、正念學) 。 4. 整理文獻:將搜集到的文獻分門別類,依照次第整理出來(初稿) 。 5. 文獻綜述(結論):將初稿修改,依照研究的需求增加或是減少部份內容將全 部完成。. 9. 引用百度百科文獻研究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2460.htm 引用時間: 2015.05.05.23:00。 17.

(24) 第五節. 章節架構. 本章節架構分為五章來說 明。第一章緒論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 目 的 、問題意識、歷年來的相 關文獻回顧、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 範圍。 第二章文獻探討的部份, 首先探討佛教對食的定義及看法,這個部 份 會 從原始佛教的阿含經來做 切入,因為食禪一詞本身就是出自於佛教, 之 後 會銜接上現代食禪和慢食主義的部份,最後做整個食禪古今演變的 回 顧 探討。 第三章從中西醫學的角度來看待心與飲食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在 中 醫 的部份,是以《黃帝內經》的情志病症做為探討的主題,西醫的部 份 是 以心因性的飲食疾患來探討,因為不當的飲食方式及習慣而產生的 與 飲 食相關的疾病,還有比較古今醫學對心與飲食之間的看法。 第四章是探討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與在飲食上的運用,首先從正念 的 定 義做為本章的開頭,接著就銜接當代正念療法的內涵的部份。最後 就 是 探討當代正念療法在飲食上的運用,而此剛好可以與第三章中西醫學的 部份相互來做為揮應。 第五章結論是將問題意識所探討的部份做為總結,也是本研究的重點回顧的 部份。. 18.

(25) 第六節. 研究限制與預其成果. 本研究所涉及的領域範圍甚廣種類包含:與食禪相關古籍經典、中醫、西醫、 正念學,為了避免本研究篇幅過大及內容過雜導致失焦本研究的主旨,故本研究 在研究的方向及取材上有幾點限制: 一、. 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主要為食禪與正念飲食,中西醫學的部份是從旁 來佐證輔助食禪與正念飲食在醫學上的根據。. 二、. 選擇文獻素材上的限制:食禪部份是以初期佛教經典為主,所以在 選擇上會以與食禪相關的初期佛教經典,中醫的部份會以《黃帝內 經》做為參考的範本,西醫的部份會以《實用精神醫學》為主,正 念學的部份會以卡巴金和學者呂凱文此二人的學派為住要參考依 據。. 預期成果: 本研究從中醫、西醫、正念學三個不同層面來探討食禪與正念飲食,希望能 對學術研究有以下貢獻: 一、. 透過了研究可以得知古代禪法並不僅只有單純在禪堂的修道上下 功夫,連日常的生活坐息包含飲食也是相當重視。意即喝茶吃飯皆 是禪。. 二、. 從正念學中可以探討出正念在飲食上的運用,可以避免及改善不當 的飲食習慣。. 三、. 從中西醫的探討可以得知,情緒與飲食之間的關係為何,不良的情 緒是會影響到進食的品質及消化系統的運作,時日一久便會衍生出 相關的疾病產生。. 四、. 作為對教學上的參考。透過了各種不同領域的文獻來佐證正念飲食 的重要性與學術性。. 19.

(26) 第二章 第一節. 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探討 經論當中的食禪. 食禪的範圍相當廣泛,故 本節所要探討有關食禪的項目為:「食禪的 探 源 」、「四食」、「食厭想」、「當代食禪與慢食」,以上為本節所要探討有 關 食 禪的內容。. 食禪的探源 「食禪」一詞,雖然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沒有出現。但是在中國 禪 宗 公案中就有一則類似的公案,就是《五燈會元》卷第三中的大珠慧 海 禪 師與源律師對話:.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喫飯。 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他喫飯時不肯喫 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10. 從這一則的公案中我們可以看到慧海禪師的智慧以及對禪修上造詣, 包 含 日常生活作息連同飲食和 睡眠都能夠融入在修行中。筆者認為如果 將「 食 禪」二字拆開來做解釋, 「食」的意思是引伸之人用供口腹亦謂之食11, 「 禪 」的意思可以在《禪宗思 想史》中查詢到「禪」的定義是:. 禪,又名禪那,譯為靜慮,是指將心專助在某一境界,擯除一切煩 惱雜念,而寂靜思惟,使身心輕安明朗,而得到所要證悟之解脫目 的,故禪,又稱禪定 12。. 10 11 12. 普濟,《五燈會元》卷第三,台北,1990 年 4 月,頁 155。 引用線上《說文解字注》http://www.shuowen.org/view/3189,引用時間:2015.06.20.20:00。 劉果宗, 《禪宗思想史概說》,台北,2001 年 4 月,頁 01。 20.

(27) 從上面的解釋,筆者認為在飲食的過程當中,也要能夠保持在當下 寧靜且專注的狀態。如同慧海禪師所說:「吃飯時專心吃飯,睡覺時專心 睡 覺 」。雖然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沒有出現「食禪」一詞,但是在飲 食 的 修行上,初期佛教阿含部 的諸經當中都有講述到如何在飲食當中修 行 。 關於「食禪」一詞,在禪 宗的公案及論述中可以找相關資訊,故筆 者 認 為「食禪」一詞應該是中 國在佛教禪宗盛行之下的流行用語,就像 是 在 宋朝時流行泡茶的「茶禪 」一樣。. 四食 在佛教當中,有關「四食」的部份,可以從《雜阿含經》卷第十五第 370 經 當 中看到。佛陀將「食」的部份分成四種的形式:一、麤摶食 13,二、 細 觸 食 14,三、意思食 15,四、識 食 16。這四種的食物是所有眾生賴以維生 的 。 如《雜阿含經》所示:. 有 四 食 資 益 眾 生,令 得 住 世 攝 受 長 養。何 等 為 四 ? 謂 一、麤 摶 食 , 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 食。此 四 食 何 因、何集、何生 、 何觸?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觸。此愛何因、何集、何 生、何觸?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此受何因、何集、何 生、何觸?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此觸何因、何集、何 生、何觸?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六 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 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17. 13. 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卷第 15 注解:麤摶食(Kabaliṅkārāhāra)(巴),又作段食,為物質之食料, 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可分多少餐次段落而食。 14 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卷第 15 注解:細觸食(sukhuma phassa āhāra)(巴),又作觸食。觸喜樂之 事,而長養身者。 15 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卷第 15 注解:意思食(manosañcetanā āhāra)(巴),又作思食。於第六意 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 16 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卷第 15 注解:識食(viññāṇa āhāra)(巴),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心 識能支持有情之身命。 17 《雜阿含經》三七 O 經,《大正藏》卷二,頁 101。 21.

(28) 依 照 上面的經文所說的,這四 種食物是從六入處 18而生的,亦即這四種食 是 因 應六入而生。六入即是六 根是對外界的接收器,會因為接收到外境 而 內 心產生不同的變化。同理 可證當我們的心呈現不穩定的狀態時,同 樣 的 外境應對進來也會造成不 同的情形,例如:當你在同樣的地點、時 間 、 溫度的狀態下,用愉快的 心情喝著酸甜的葡萄汁。另外是遭受到打 擊 , 心情沮喪時喝著同樣的葡 萄汁,內心會呈現著不同的狀態。如果我 們 對 六入(根)的狀態能夠有 效的控制,自然就不會受到外境和內緣的 牽 制 ,因為這六根是以外境的 變化為食,正所謂:眼食色、耳聞聲、鼻 嗅 香 、舌嘗味、身食觸、意食 法。而佛陀在講述到四食的時候,有告誡 弟 子 們,雖然四食是眾生賴以 活命的泉源但是對四食不可以起貪著想, 不 然 就會繼續的輪轉六道當中 無法脫得出離,以上就是佛教對「食」所做 的 介 紹。 「食禪」,顧名思義:有效地運用進食的方式來做為修行的方法。另 外像是動中禪當中的「行禪」、「武禪」,靜態的「茶禪」、「坐禪」、「 臥 禪 」,亦復如是。都 是運用了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來做為修行的目的,達 到 涅 盤出離三界的聖人境界。 在上一段有提到了佛教對「食」的定義,有此四種:摶食、觸食、思 食 、 識食,這四種食,佛陀也 有講到不同的方法來面對,亦即在你面對 不 同 的食物時,要用什麼樣正 確的心態來食用。而這種的方式也就是食 禪 的 方法。以下就是來介紹面 對四種不同的食來因應的方法:. 摶食 摶食─麁摶食(kabaliṇkāraāhāra)(巴),凡有資益增長人身心作用者都可名食。 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所 18. 佛光電子大辭典:六入處又做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聲、香、味、 觸、法等六境。六根為內之六入,六境為外之六入,總稱十二入,亦作十二處。入者,涉入、趨 入之義;處者,所依之義。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故稱入;六根六境為生六識之所依, 故稱處。 〔大乘義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 。P.1240 22.

(29) 以叫段食19,故名思義,摶食就是我們欲界的人類滋養色身的主要食物。「摶」 是動詞,指的是用手搓成團。在古代的印度,因為沒有像中國一樣用筷子來當做 吃飯的工具,於是人民在吃飯的時候,是用手將碗裡面的飯,抓一坨起來用手捏 成團,之後才吃進肚子裡。. 塵摶食或曰段食,即是我們日常食料所成的飲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的食。 「或大或小,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噉者,是謂名摶食20。」. 在經典當中有關「摶食」的介紹有很多,像是《雜阿含經》卷第十四、十五, 《中阿含經》舍利子相應品、梵志品、雙品。 《長阿含經》第二、三、四分, 《增 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一、四十一,還有像是禪藏、法華藏、淨土藏,裡面的經文 中都有相關的介紹,而本研究舉出與我們這次的主題相近的《阿含經》當中的幾 部經典來做介紹。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 21 苦樂品第 29 有說到:佛陀教導比丘們有四種的食 物是所有的眾生賴以為生的:摶食、觸食、思食、識食,有此四種。所謂的摶食 是巷我們人類所食用的一切食物,能夠入口咀嚼的一律通稱「摶食」,之後還有 介紹其它的三種食:觸食、思食、識食。並且說到這四種的食物會讓眾生流轉生 死,眾生如果要脫離生死的話,就要斷除這四種食。.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 摶食或大、或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彼云何名為摶食? 彼摶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之物可食噉者,是謂名為摶食。…「是 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是 故,諸比丘!當共捨離此四食。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19 20.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阿含藏雜阿含經卷第十四註解 018。 張曼濤, 《經典研究論集》 ,台北,1981 年 7 月,頁 55。 23.

(30)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1. 在《長阿含經》卷第二十忉利天品第八當中也有對摶食的描述,就 是 介 紹的更清楚。像是說到摶 食不只是是閻浮提(地球)人的食物,也是 其 他 三大部洲:東勝神州、西 賀牛洲、北俱廬洲。這些人民的食物,除 了 人 之外,龍、金 翅鳥是食黿鼉、魚鱉,這些也是算在摶食的範圍裡面。然後 講到阿修羅及欲界的諸天人,祂們的食物也是摶食,但跟人類不一樣的是,祂們 吃的是清淨的摶食,又叫做淨摶食。. 佛告比丘:「一切眾生以四食存,何謂為四?摶、細滑食為第一,觸食為 第二,念食為第三,識食為第四。彼彼眾生所食不同,閻浮提人種種飯、 麨麵、魚肉以為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拘耶尼、弗于逮人亦食種種 飯、麨麵、魚肉以為 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鬱單曰人唯食自然粳 米,天味具足以為 摶食,衣服、洗浴為細滑食。龍、金翅鳥食黿鼉、魚 鱉以為 摶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阿須倫食淨摶食以為摶食,洗浴、 衣服為細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 天食淨摶食以為摶食22…. 上面所介紹的兩部經典是 針對摶食的介紹,接下來要跟各位介紹的 是 佛 陀是如何教授弟子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摶食。 在《雜阿含經》第 372 經就有講到:佛 陀教導比丘們面對眼前的食物 時 , 要用到以食子肉的心來看待。一來對眼前的食物不會起了貪味的念 頭 , 二來就是單純的滋養色身,即為了要存活下去不得已而進食,此時 眼 前 的食物,吃下去索然無味,便不會對此食物起了貪欲之心。就像當 初 被 商朝紂王軟禁的西伯侯姬昌,被逼著吃下用自己兒子的肉所做成的. 21 22.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 《大正藏》卷二,頁 656。 《長阿含經》卷第二十,《大正藏》卷一,頁 133。 24.

(31) 餡 餅 一樣的心情。當對摶食的 欲求斷除後,五欲 23也會跟著斷。如《雜阿 含 經 》所指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 何為四?謂一、麤摶食 ,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 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 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 『正 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計已, 卽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云何, 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 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 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 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 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 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 還 生 此 世 。 24. 在這一部經的譬喻中要將我們的飲食的態度改變成為食用自己兒女 的 血 肉,這個方法很激烈因為食用自己的兒女血肉是一般正常人做不出 來 的 。除非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不得以而為之,而且大部份都是易子而 食 很 少會去吃自己子女的血肉。這個譬喻是要告訴我們不要用貪愛的意 念 及 行為來進食。因為內心以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當中,如果有一思貪 愛 的 念頭產生靈魂便與輪迴劃上等號搭上輪迴的這班列車。有一句話說. 23. 引用電子版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欲(名數)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 是為污真理者,故名塵。止觀四曰: 「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貪欲之心,故言五欲。」智度論十七 曰: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 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 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欲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又】一財欲,二色欲,三飲食欲,四 名欲,五睡眠欲。見華嚴大疏鈔二十七,三藏法數二十四。 24. 《雜阿含經》三七二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 25.

(32) 到 :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我們 的起心動念都是與法界互相在做牽動﹗所 以 按 照經典所述佛陀希望弟子 們的心念不要因為貪愛三界種種,而被這 些 境 界 所 迷 惑 住 而 欲 界 的 人 類 , 生 平 當 中 最 大 難 事 就 是 「 食 」 與 「 色 」。 「食」是為了要延續自己的生命,「色」是為了要繁衍後代延續祖宗的血 脈 。 所以佛陀才會使用這麼激 烈的譬喻,其目的是希望眾弟子們把心念 專 注 在真理上,才會用此方法 來教導眾弟子們。. 觸食 又稱更樂食(phasso āhāro)(巴),又作觸食。以與外境接觸而使身心有所資 益者為更樂食,卽以觸為食25。亦即由我們的六根與外在的境界還有我們的心識, 在三者合而為一的情況下內心對其生起七情六欲抓取這樣的境界,以滿足自身的 感官例如:眼睛看讓自己身心愉悅的事物、耳朵聽美妙的音樂或是聲音、鼻子聞 讓自己愉快的香氣、舌頭嘗美食的滋味、身體貪著在感官上的碰觸、憶念著美妙 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觸食」。也可以說貪著抓取外在的觸境來讓自己六根的 感官產生愉悅的刺激。. 觸食 觸,即是根、塵、識合合所發生的感覺。由所發生的感覺不同,有 如意的,有不如意的。如意的,叫做樂受;不如意的,叫做苦受。…樂受, 才能使身心得到快慰的喜悅,精神才能暢望,如同吃飯一樣能增長身體的 營養,活動力增強26。. 如何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觸食呢?在《雜阿含經》第 372 經就有講 到 : 佛陀教導比丘們面對眼前 喜樂的觸境時,要像牛被活生生的剝皮。 之 後 在那血淋淋的傷口上被萬 蟲啃食,加上被沙石和草木給刺擊一樣, 如 此 三管齊下光是想像就已經 是慘不忍睹的狀態了。更何況如果真實發 生 , 那真的可以說是生不如死 般的痛苦啊!佛陀這樣譬喻是希望比丘們. 25 26.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注解:《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一注解。 張曼濤, 《經典研究論集》 ,台北,1981 年 7 月,頁 56。 26.

(33) 不 要 貪著那種喜樂的感覺,因 為這個感覺比摶食還要來的微細而且碰到 的 機 率遠比摶食還要來的高, 而且那個感受雖然是一瞬間但是一貪著在 那 種 的感觸後,便會像中了毒 癮般的難以自拔。所以不得不用如此之方 法 來 做為對治,而 觸食斷除後三受 27也 會 跟 著 斷。如《 雜 阿 含 經 》所 指 出 :.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 沙土坌麈,草木針刺。 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 食;若依空中,飛蟲所 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於 彼觸食,當如是觀。如 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 斷;三受斷者,多聞聖 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28. 意思食 故名思義: 「意」是指內心所思所想的一切事物; 「思」是大腦意識所發生的 動作。就是意志、希望、思想、鬥志…等,廣泛來說就是指一切的精神糧食。舉 例來說,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自己的學問,病人用意志力對抗病魔,在槍林彈雨中 的戰士用希望及勇氣的鬥志讓自己能夠在戰場中活下來或是殺出重圍逃生成功, 以及我們透過了哲學、技藝、藝術、音樂、宗教…等的精神活動,都能讓自己的 生命能更有內涵,更加的豐富精彩。. 意思食 意思,即思心所的願望,簡捷的說,就是心思的希望,有情生命, 不但需要飲食飲食來滋養,並且需要理想的希望來鼓勵,使其精神奮發, 身心安樂29。. 27.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注解:梵語 tisro vedanāh,巴利語 tisso vedanā。又作三痛。受,領納之 義。即內之六根,觸對外之六境,所領納之三種感覺。即:(一)苦受(梵 duhkha-vedanā) ,又作 苦痛。即領納違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二)樂受(梵 sukha-vedanā),又作樂痛。即領納順 情之境相,令身心適悅。(三)捨受(梵 upeksā-vedanā),又作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痛。即領 納中容之境相,身心無有逼迫,亦無有適悅。此三受通於眼等六根,亦通有漏無漏。或各自分成 兩種,與五識相應者,稱為身受;與意識相應者,稱為心受。 〔雜阿含經卷八、成唯識論卷五、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十四成實論卷六〕(參閱「五受」1103、「受」3096)頁數: P559 28 《雜阿含經》三七二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 29 張曼濤, 《經典研究論集》 ,台北,1981 年 7 月,頁 56。 27.

(34) 而佛陀是如何教導弟子們 那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意思食呢?在 《 雜 阿含經》卷 15 的第 372 經 就有講到:佛陀有教導比丘在面對自己的 思 想 及所生之意念時,必需要 達到洞燭先機,才不會亂了自心的陣腳。 在 經 文 當 中 佛 陀 用 的 譬 喻 就 是 當 一 個 城 邑 邊 起 火 時 ( 內 心 產 生 的 念 頭 ), 此 時 無煙無燄,而我們則是要像在聰明的智者一樣要能夠以整作城都已 經 陷 入 火 海 般 的 警 覺 , 趕 快 跑 去 避 難 ( 離 開 那 個 不 該 有 的 念 頭 及 思 想 )。 亦 由 如菩薩畏因般的警覺,並且要能夠常常這樣做是思惟時日一久思食 30 就 會 斷除,而斷除思食的人,三愛 也會斷如此這般的給弟子們教誨。如. 《 雜 阿含經》所指出:.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 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 煙 無 炎,行 來 當 避,莫 令 墮 中,必 死 無 疑。作是 思 惟,常 生 思 願 , 捨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意思食 斷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 已作故。 31. 識食 (viññāṇaāhāra)(巴),識指「有取識」 ,即執取身心與染愛相應的識。此識執 取身心,眾生的生命才能維持。人死,即是識不執取人體32。這「識食」在四食 當中的地位是屬於最高等的,就像是中央處理器一樣。而其它的三食就像是感官 接收器一樣,當「識」離開身體後,生命隨即消失。. 30.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注解:三愛是指人於臨終所起之三種愛著。即:(一)境界愛,謂臨終時, 對妻子、眷屬、家財所起的深重之愛。(二)自體愛,臨終時,對自體身命所起之惜愛。(三)當生 愛,臨終時,對當來生處所起之愛。此三種愛為一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若愛欲未斷,則命欲 盡時,心生愁惱,眾苦相逼,必生此三愛,此即潤未來生之緣,故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大四 三‧七五九下) : 「臨終有心,必定起愛(中略)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 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故知境界愛與自體愛 為助潤生,當生愛為正潤生。〔釋氏要覽卷下、成唯識論演祕卷四〕P.637 31 《雜阿含經》三七二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 32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雜阿含經》,卷第十四注解。 28.

(35) 「識食」 這個「識」 ,不是第六意識的識,乃十二因緣中無明、行、行緣 識的「識」 。這個識,又名「執取識」 ,即執取有情的身心為自體,能使生 命延續,發展身心的力量33。. 那要用何種心態來面對識食呢?在《雜阿含經》卷 15 的第 372 經就 有 講 到:佛陀有教導比丘在面 對識食的時候,要像被國王判刑的犯人承 受 被 矛刺入身體達三百下之多 的那種痛處。如此反復思惟的來觀察便可 34 斷 除 識食,當識食斷後名色 也 就跟著斷了。如《雜阿含經》所指出:.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 王所。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如 是。如是 觀 者,識 食 斷 知;識 食 斷 知 者,名色 斷 知;名 色 斷 知 者 , 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35. 貪著四食的苦惱與過患 接下來在《雜阿含經》第 373 經裡也有針對四食的部份有加以解說: 如 果 在面對四食的時候內心起 了貪著歡喜,意即在食用完後還在對之前 的 意 境起了貪愛的意念拉扯, 這樣會增長了第八意識的種子強化了生、 老 、 病、死、憂、悲、惱苦集 這些純大苦聚的因。反之如果在面對四食. 33. 張曼濤, 《經典研究論集》 ,台北,1981 年 7 月,頁 57。 引用佛光電子大藏經注解:梵語 nāma-rūpa,巴利語同。為名與色之並稱。屬十二緣起之第 四支。又作名色支。一般作為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自語意而言,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 的方面。又名色亦為五蘊之總稱;此乃因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法,無形體可見,而 須藉名以詮顯之,故稱四蘊為名;色蘊係極微所成,為有質礙之物體,故稱為色。關於名色之意 義,諸宗派有不同之解說:有部等由胎生學理解十二緣起,主張十二緣起之各支皆以五蘊為體。 其中,託胎結生時之一剎那位之五蘊,稱為識、識支;託胎後,在眼、耳、鼻、舌四色根未起, 六處未滿之前的胎內五位,稱為名色、名色支。然唯識宗則以名色支為異熟蘊之種子,即識等五 支由無明、行二支之資助,能引生當來之果,稱為異熟無記之名言種子,其中,除本識、六根、 觸、受之種子外,其餘皆為名色。或謂五蘊之種子皆為名色。此外,若將十二緣起由論理之條件 與關係來說,則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即名色為識之對象,依六處之機能,由識認知 一切法。 〔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 地論卷九、卷五十六、卷九十三、順正理論卷二十六、大乘義章卷四、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 (參閱「十二因緣」337)P.2256 35 《雜阿含經》三七二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 29 34.

(36) 不 起 任何的貪著喜愛,便不會 被這些純大苦聚所束縛。必須要像《金剛 經》當中的那首偈子一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 做如是觀」,要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四食不起任何的貪著想才行。如《雜 阿 含 經》所指出:.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 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 增 長;識 住 增 長 故,入 於 名 色;入 名 色 故,諸 行 增 長;行 增 長 故 , 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如是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 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 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36. 在《雜阿含經》第 374 經裡也有針對貪愛四食的過患再次重覆的強調: 如 果 對四食有了貪著和喜愛將會產生憂愁和悲傷,若是對四食沒有產生 任 何 的貪著和喜愛則憂愁與悲傷將不會跟著你。依筆者看來這個是連鎖 效 應 ,就像是你如果有花錢買樂透自然的就會開始煩惱是否會中獎?或 是 中 多大的獎?如果拿到獎金要怎麼運用……等諸多的煩惱。如《雜阿 含 經 》所指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 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 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麈垢;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 悲,亦無塵垢。. 36 37. 37. 《雜阿含經》三七三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 《雜阿含經》三七四經,《大正藏》卷二,頁 102-103。 30.

(37) 在《雜阿含經》第 375 經裡將四食的「貪愛」譬喻成為:「日光照應 在 有 壁宮殿上」。照壁為止由如純大苦聚若是於四食無貪無喜則有如日光 照 在 虛空當中,無遠弗屆如是 這般的告誡比丘們對於四食生起貪愛的過 患 。 如《雜阿含經》所指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 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 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樓閣 宮殿,北西長廣,東西 牕 牖,日 出 東 方,光 照 西 壁。如 是,比 丘! 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若於四食無貪 無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 西長廣,東西牕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比丘白佛言:「 應 照 西壁。」佛告比丘:「若無西壁,應何所照?」比丘白佛言:「應 照虛空,無所攀緣。」「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識無所 住,……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38. 在《雜阿含經》卷十五第 376 經裡前半部的部份跟 375 經一樣,後半 部 份 是加上了畫師的譬喻。形容對四食若是有貪著的話就像是畫師在宮 殿 的 牆 壁 上 作 畫 一 樣,是 屬 有 為 法。如 果 貪 著 了 便 會 種 下 純 大 苦 聚 之 因 , 如 果 對四食不貪著,畫布就變成虛空。認憑畫師的畫功再高,面對廣大 無 盡 的虛空也無法可畫。另外筆者認為與《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的 覺 林 菩薩偈當中所說的偈誦文跟這個也有些雷同:.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 爾,如 佛 眾 生 然,應 知 佛 與 心,體 性 皆 無 盡。若 人 知 心 行,普造 諸 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 能. 38. 《雜阿含經》三七六經,《大正藏》卷二,頁 103。 31.

(38) 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 39」. 在這首偈子當中把心譬喻為做畫的畫師:如果心對任何的觸境起了 貪 著 則五蘊便會油然而生。如 此貪著下去便會種下了純大苦聚之因無法 脫 得 出離。如果能夠知道萬法 一切都是由心所造作的話便自然不會對各 種 境 界的生滅所貪著。在面對 四食的時候亦然,如果不去貪著喜愛那個 境 界 識性就不會增長也就不會 種下純大苦聚之因了。如《雜阿含經》所 指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 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者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於 此 四 食 有 貪 有 喜,識 住 增 長 … … 乃 至 純 大 苦 聚 集。譬 如,比 丘 ! 樓 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牕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比 丘白佛言:「應照西壁。」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貪有喜,識 住 增 長,… … 乃 至 如 是 純 大 苦 聚 集。若 於 四 食 無 貪 無 喜,亦 無 識 住 增 長,… … 乃 至 如 是 純 大 苦 聚 滅。譬 如,比 丘 ! 畫 師、畫 師 弟 子 集 種 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 比 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 可 見。」 「 如 是,比 丘 ! 於 此 四 食 無 貪 無 喜,亦 無 識 住 增 長,… … 乃 至 如 是 純 大苦聚滅。 40」. 在《 雜 阿含經》第 377 經裡說明了:如 果對於四食起了貪著和喜愛就由如 畫師及其弟子,用各種色彩和染料來對畫布做畫(對四食的喜貪)。如此 下 來 , 便會種下成大苦聚之因 ;反之如果對於四食不起任何的貪著,就 39 40. 《華嚴經》, 《大正藏》第 10 冊,頁 102 上。 《雜阿含經》三七六經, 《大正藏》卷二,頁 103。 32.

(39) 像 是 畫師及其弟子拿著畫筆對 虛空作畫。如此一來任何的痕跡都著不上 去 。 筆者認為我們的阿賴耶識 就像是一張畫布用有色的顏料(對四食的 執 著 與貪愛)可在上面做畫。 如此一來便會在不知不覺當中造做下純大 苦 聚 的輪回之因;反之如果將 畫筆對著廣大的虛空中做畫(對四食不起 任 何 執著與貪愛)便不會在畫 不上留下任何的痕跡。相對的你的阿賴耶 識 便 不會種下純大苦聚之因, 如《雜阿含經》所指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 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 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譬如,比 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諸比 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 *粧於色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佛告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 聚集。諸比丘!若於四 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 是純大苦聚滅。比丘!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 有所粧畫,作種種像, 寧能畫不?」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如是,比丘!若於四 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 是純大苦聚滅。」. 41. 用僧團的比丘來做譬喻 在 《雜阿含經》第 1071 經裡世尊用龍象和異族象來比較宿德比丘與 年 少 比丘對於法的恭敬度的差別:年少比丘因為出家修行的時日未久, 所 以 對於戒律及法義的部份比較沒有先後的順序,倫理及輩份的部份比 較 分 不清楚,於是被其它較資深的比丘指正。但是他卻另外指責其它的 比 丘 不遵守規矩,不遵守規矩的不止他一人於是乎傳到世尊的耳裡後, 41. 《雜阿含經》三七七經, 《大正藏》卷二,頁 103。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wards case-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ies: A mindfulness-based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Counseling Psychology

Based on his daily eating patterns and teach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eating habits amongst Buddhist communities,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精緻化飲食也日益增多。然而不良的生 活與飲食習 慣,正是導致各種慢性病、文明病的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 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