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復原力的內涵與視障者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復原力的內涵與視障者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Sheldon 和 King(2001)指出過去強調個體歸因心理病理的模式,容易 阻礙心理學家對於個體內在機制的運作過程、結果及內在力量等方面的 關注與詮釋。而復原力研究則是打破損傷模式的迷思,將危機視為一種 挑戰,並從危機因應的觀點試圖去瞭解一般人在危機中如何有良好的適 應能力。並研究個體因應危機事件,內在的建構歷程。

一、復原力的定義與內涵

復原力研究始於美國,就英文字義解釋,是指快速恢復的能力、適 應力、還原能力或彈性等。國內將 resilience 譯為「復原力」,另有譯為

「韌力」,其中含有問題解決的意味,重視個人從逆境中的「回復」(利 翠珊、蕭英玲,2008)。

美國學者 Bonanno 指出人之所以在遭遇重大變故或創傷後,能免除 受到影響,而能維持健康的身心與保有完整的自我,是因為個體內在的 復原力(esilience)使然。認為復原力與一般以為的自創傷「恢復」(recovery) 是兩個不同的機制與過程,有復原力的人在遭遇變故時雖會受到些許衝 擊,但個體的認知系統、情緒狀態與行為能力不會受到毀損,所以個體 在事故前後經歷的改變不會導致負向的發展,這樣的能力是個體內在的 特質,自始至終都存在著並保護個體因應環境狀態的各種變化,與過去 所認知的「自創傷中恢復健全狀態」的恢復過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復 原力與個體本身創傷前的高功能有關聯度(Bonanno, et al., 2004)。然而,

因應創傷復原力與存在意義有關,高挫折因應彈性者具有較高的存在意 義感,且存在孤獨感能透過因應彈性的部份中介效果,對存在意義產生 影響(王小蘊,2012)。

國內郭珮婷(2005)認為復原力是為一種「彈回」與「前進」的能 力,能夠成功對抗逆境的驅力,讓人得以從困境中回復的力量、以及不 會受到環境傷害;其二是,動態的動力過程,個人與環境的互動中,展 現力量、促使有更多的成長;其三是良好的適應,是讓人運用內外在的

資源發展因應策略,得以成功且積極的適應生活;最後是,復原力是個 人的「力量」,復原力並不是要處理舊有的傷害,而是從中發現新的解決 問題的方法,重新審視自我的力量及接納自我的限制。

綜整對復原力定義,本研究係採「復原力」與「韌力」譯名,在文 本所陳述,為整體概念時則採用「復原力」譯名,當文本是對分向度復 原力之探討時,採「韌力」譯名,以利本文的閱讀與對照國內外相關的 文獻。

二、復原力研究的趨勢

早期的復原力研究大多針對思覺失調患者,藉以瞭解病人適應不良 或調適模式出現反常等問題。例如研究發現某些思覺失調症患者若在發 病前具有工作能力、社會關係、婚姻及責任感等特質,則發病後受到疾 病的影響較少,復原也較快((常欣怡、宋麗玉,2007);Masten, Best, &

Garmezy, 1990)。

Luthar, Cicchetti, & Becker, (2000) ;Wright amd Masten(2006)指出,從 1970 年代開始,第一波的復原力研究著重於保護因子,並將復原力視為 一種正向適應的結果;第二波的復原力研究著重於危機因子及保護因子 的運作機制,將復原力視為強化保護因子以克服逆境的過程;近年來,

第三波的復原力研究著重於以導入策略來提昇復原力之研究,復原力被 視為人與生態系統互動下而產生一種可被孕育、啟發的力量。並指出從 早期研究是屬於靜態的、並且是針對危機家庭的觀察,逐漸為研究家庭 成員間動態的交互歷程,著重個體或家庭本身存有的能力與資源為研究 發展之趨勢。需重申的是,Rutter(1993)曾針對復原力研究指出「不易受 傷害」的概念容易產生的四種迷思:

(一) 破除完全抗拒傷害的迷思,對危機的感受是因人而異,且個體能 力也有限,並不能完全抵抗壓力;

(二) 破除逆境永遠不會改變的迷思,危機因子隨著個體的生態環境而 有變化,且不一定永遠會對個體造成威脅;

(三) 破除專指個人內在特質的迷思,家庭、社會環境都可能影響個體 如何回應逆境時的因應方式;

(四) 破除是固定不變特質的迷思,它是會隨個體的發展歷程運作而改 變。

三、復原力運作機制的三個模型

O'Leary(1998)綜整由 Masten, et al.(1990)所提出的復原力模型,研究 者們,利用不同模型來描述在風險因素下,環境及個人因子能降低或抵 消不良後果,或適應品質。分別是:補償模式(compensatory model)、挑 戰模型(challenge model)和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 model),茲說明如 下:

(一) 補償模式,又可稱為累增模式

認為資源能直接影響結果,可以獨立於危險因子外,並不會與危險 因子交互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個體利害關係的結果。換句話 說就是將所有因子連結相加後對於逆境產生補償或對抗效果,亦即因子 累積產生的效應。強調正向人格特質、環境系統資源的有利影響。所以 在這模式,正向資源的累加是能夠勝過或抵消掉逆境危機因子。

(二) 挑戰模型

壓力的適應是個人重要的內在變項,因為在回應壓力時,個人功能 的展現勝過於問題的嚴重程度或者是資源提供的多寡。此外,透過適度 的壓力,讓個體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自我的能力。假使壓力能 成功的被因應,將有助於個人解決下一道難題;若個人已努力面對挑戰 卻得到失敗的結果,就可能會增加其面對挫折時的脆弱性,從而轉變成 危機因子,這模式重視成功經驗的重要性。

(三) 保護因子模型

保護因子或資源與危機因子交互後可降低負面結果,並緩和危機下 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也被認是一種交互作用模式。而保護因子在低 風險的情境下並不會展現,必須要與危機因子互動後才會被激發,同時

也會因為危機變項而增強效果的展現,因此,保護因子的顯現並不是單 獨存在的。

蕭文(2000)根據 Konrad 與 Bronson(1997)的研究,把復原力的基 本因子歸納有以下七項:

1. 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2. 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3. 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

4. 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5. 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

6. 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7. 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無價值或無力感。

有關對復原力的保護因子討論部分,朱森楠(2006)經綜整後,並 提出保護因子在發揮對危機因子的緩和過程中,會經歷四個階段:避免 常時間暴露在危機風險中,用來減少危機的衝擊;減少危機事件或經驗 的負面連結;善用成功經驗,以促使自尊感及自我效能;和最後能運用 積極關係及新的機會,以提供所需的資源或嘗試生活新方向。換言之即 是一個使能充權的歷程。

再者,Waller(2001)也提醒到,太過強調個人特質或能力在復原力展 現上所扮演的角色,將導致忽略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影響。亦即,復原力 的展現並非單憑個人的人格特質或因應風格便足以激發,反而是深受個 人與環境互動的品質所左右,故復原力被視為一種逆境中的動力過程,

而非靜止的狀態。

四、復原力的評量

在 Connor 與 Davidson 於 2003 的復原力研究中指出,復原力視為一 種因應壓力的測量值,它也可能是一個治療焦慮、憂慮及因應壓力反應 之下的治療標的物。研究中 CD-RISC-25 量表,所測得分數愈高,其代 表復原力愈強,研究中分別將受訪者分為六個不同組群。其中,第一組

為社區樣本的受訪者,第二組為家醫科病患的受訪者,第三組為一般精 神科門診病患的受訪者,第四組為廣泛性焦慮症臨床病患受訪者,另外 第五及第六組均為壓力創傷症候群(PDSD)臨床病患的受訪者。該研究提 出信度、效度及因素分析結構,還有各受訪組的參考分數。同時,也檢 驗了兩組 PDSD 臨床受訪者的治療敏感度分析。研究結果該量表顯示了 相當好的心理計量特質,同時從因素分析呈現有五個因素,此外,針對 第五及六兩組的 PDSD 臨床受訪者,分別施以予以前後測,分析可看出,

CD-RISC-25 分數與經治療,獲致改善後的受訪者 CD-RISC-25 分數確實 也有顯著的增加。整體而言,CD-RISC-25 分數與所謂臨床整體治療進步 呈現比率性的相關。特別是在那些於整體臨床治療進步較好者,他們在 CD-RISC-25 量表的進度分數也最大,反觀在整體臨床治療上沒什麼進步,

或者是進步極少的受訪者,他們的 CD-RISC-25 分數甚至有呈現減損的 現象。

總括來說,從研究中可看出,此量表是具有心理計量特質的量表,

並且它可區別出較高與較低復原力的差別。另外,研究亦指出,復原力 它是可以改變的,復原力是可以透過治療的介入,它是可以進步的。研 究指出,發現受訪者在 CD-RISC-25 分數較高者,其是對應有較好的整 體臨床治療進步。

本研究指成人視障者的內在特質,研究採用 CD-RISCE 是 Connor 與 Davidson 於 2003 所編製的。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α=.89,再測信 度為.87。國內亦有使用相同量表實施於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顧者研究,研 究發現復原力越高者,其幸福感越高。惟整體復原力未能調節整體壓力 對幸福感之負向效果。其次提出在高壓力下,其在「壓力承受」,復原力 能有效調節,而在低壓力狀況下,復原力則不具調節作用(顏雯君,2012)。 整理國外有關使用該量表之研究,Davidson JRT and Connor K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Manual. Unpublished.

11-01-2015 如表 2-1 所示。``

表 2-1CD-RISC-25 復原力量表相關研究 Schaeffer et

al. (2009) Phillips

(2011) 79 72.4(13.0) 美國 失業男性 Coates

(2012) 110 80.5 美國 低收入黑人單親父親 Kjellstrand

& Harper (2012)

128 76.0(14.8) 美國 單親母親

Cox (2012) 144

76.8 (12.5) 71.7(11.7) 73.6(14.3)

美國 軍職伴侶在駐地移防 77.5(10.3)

美國 印地安人

美國 印地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