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支持的內涵與視障者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社會支持的內涵與視障者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的概念源於農業時代轉移到工業時代後,把人們從鄉村導 向都市,社會關系也從原本的緊密家族鄰里關係,因都市化,呈現利益 且疏離的社會關係,連帶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並導致許多社會問題陸續的 發生(Cohen, Underwood,& Gottlieb, 2000)。

一、社會支持的功能

依據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詞書資訊網,2015 所載,不同學者,為社會支持內函表述,其中學者 J.S. House (1981) 主 張社會支持可分為情感性支持是指同情心、喜愛、信任和照料的提供;

實質性支持是指經濟或實物的協助;資訊性支持是針對個體在解決其所 面對的困難時,所接受到的勸告、建議和忠告;評價性支持是經社會比 較或肯定的方式,以達到自我評價的目的。若論其社會支持的來源,可 分有來自家庭成員和朋友網絡的自然支持系統的非正式支持,另外則是 由專業的工作團隊所提供,有如醫療、心理衛生單位、泛使正府及非政 府組織的正式支持系統所提供的資源或服務(行政院教育部國家教育研 究院,2015)。

綜合 Cohen, et al., ,2000; Folkman 與 Lazarus, 1984; House ,1981;,

提出社會支持與健康之間關係,包括屬於生心理健康的病因關係和預後 恢復期間之關係。並主張社會支持會影響個體所感受到的壓力和健康狀 態。認有直接作用及緩衝作用之假定。其中,社會整合而言,當個體被 包函在社交網絡,由於相關資源的可近性,可降低與社會的疏離感,增 加遠離疾病的保護因子。在緩衝效果,係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情境,有社 會支持的導入,可發揮調節作用,就可減緩個人知覺的壓力程度,連帶 影響後續的情緒反應與因應之行為。

二、社會支持的評量

主要分為,一類是個體在有需求時,知覺到的支持,就會將社會支 持分為不同的功能面向,並且可更進一步研究不同類型的支持與身心健

康間的相關,以及其對調節壓力的效果如何。另一個測量社會支持的取 向是社會整合的程度以及其社交網絡。主張穩定的社會結構可幫助個體 於生活的常軌及維持穩定的行為。反觀社會疏離的個體,其在面對身心 的疾病相較有較高的風險,(引自 Cohen 等人,2000)。有關於該取向的 測量,僅就個體社交網絡聯繫的頻率及範圍作測量,較難為社會連結的 品質作說明。

三、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許多研究者認為要瞭解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焦點應在特定 壓力源下,個體使以哪種特殊社會支持與克服壓力因應需求。例如 Lindsey et al.(1981)發現更年期婦女主要使用朋友與其他相同經歷的婦女 作為社會支持的來源。而 Wortman 和 Conway(1985)從探討經歷身體疾病 復原的患者需求中,發現受試對於社會支持有強烈的需求感,但是他們 也同樣感覺滿足這種需求的困難性。因為其他人的矜持,對疾病的嫌惡,

或對患者復原情況的緩慢,付出努力不夠的責難,都會造成人們拒絕提 供社會支持。例如被診斷出嚴重疾病者或因應能力較差者這些人通常也 有最強烈的社會支持渴望,及最容易成為接受最少社會支持的族群(引 自邱文彬,2001)。

在國內有項針對中高齡非自願失業者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失業 事件,可能會影響中高齡失業者原本的社交網絡,包括原有的工作、人 際關係,進而讓失業者感受到被歧視及被社會排除,這些不利處境都會 讓失業者對於再度尋職時除經濟之外所需承受的雙重壓力。相似的研究 結果,出現在有關臺北市非自願性失業者的研究,社會支持與心理困擾 呈現負相關,其中,又以自尊感支持與抑鬱、自貶自艾的負相關最高,

且自尊感支持對抑鬱、自貶是具預測力(杜筱慧,2011;吳岱憶,2005)。

四、視障者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在有關成人視障者研究中,對社會支持有加以討論之研究,可概括 分為強調從來自家人、親友及職場自然支持者的非正式社會支持,及強

調來自政府、專業人員及雇主的正式社會支持,以下就分別以家庭支持、

職場自然支持、及視障者重建服務支持為軸心,分別進行探討:

(一) 家庭支持

個體感受到來自於家庭成員所給予的關懷與援助的程度,是一種能 為工作角色帶來助益的支持性資源(King, Mattimore, King & Adams, 1995)。當家庭出現視障者時,經常會有過度保護或相應不理的態度;擔 心其受傷害或過度辛勞,以致於限制了視障者就業上的發展。另一說法,

家人過度的保護也會使視障者養成依賴、問題解決能力和挫折忍受力偏 低的情形。可能使視障者對職場的想像和實際職場致產生落差,造成就 業力不足的現象(李永昌,2006;花敬凱,2005)。又經濟問題常常會造 成視障者的家庭角色負擔沉重,而且也常成為其他家庭問題的導火線(李 永昌,2001;杞昭安,2001;黃忠賢,2003;萬明美、白廣法,1999)。

家人正向的支持與鼓勵,有助於視障者之心理調適及自我接納,以 及積極向外尋求援助進而提早走出困境接受重建訓練並參與社會;其中,

有些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對中途致障之視障者的適應上有決定性的影響

(李康泰,2015;林聰吉,2010;柯明期,2004;陳秀雅,1992;麥漢 倫,2014;Jackson & Lawson, 1995; Conyer, 1992)。此外,Wolffe(1999) 也指出,家人的支持可以讓視障者對其職業有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並且 經由家人的協助可以讓視障者無須擔憂往返家庭和職場的問題。另有針 對視障者家庭支持與個人態度兩個因素探討其對視障者成功就業的影響,

結果發現兩項因素在視障者成功就業方面皆有顯著差異(李康泰,2015;

林聰吉,2013)。

由上述研究可得,家庭支持與視障者職涯發展息息相關,而不同於 前述觀點,有研究指出,對過度保護、疏離的家庭支持易會使視障者職 涯發展有不利影響。且不論家庭支持對成人視障者復原力是助力還是阻 力,可確定的是家庭支持在視障者復原力展現係屬重要關鍵。亦即為本 研究欲透過研究資料,進一步探討與驗證的。

(二) 職場自然支持

學者花敬凱(1998)綜合相關研究(Mank, et al., 1997 ; Rogan,et al.,1993) 為職場自然支持定義為:在社區就業的身心障礙者,由雇主、

督導或同事所提供的任何協助,包括工作職能的訓練、人際關係和社會 互動,以促進身心障礙者的穩定就業,並改善維繫職場的社會關係。是 有別於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模式。而在此模式下,復健諮商專業服務之 提供,不僅只是對於身心障礙員工提供就業服務,更重要的是提供雇主 與職場內其他一般員工有關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諮詢與支援,而這模式 對於動度身心障礙者成功就業尤為關鍵(花敬凱,1998;Inge, et al., 1997)。

例如視障者職場人力協助研究提出,組織的支持可以彌補申請職務再設 計未被滿足的層面;換句話說,友善職場可創造更多的職場自然支持者,

協助視障者發揮工作潛能(王雪娥,2014)。

若從視障者重返職場,Jeppson-Grassman(1986)所提出中途視障者個 人特質/工作環境的調適階段研究指出,在恢復關係階段,為視障者從原 先退出職場的準備期。直到選擇中斷工作與職場關係,經歷又重新建立 個人與工作的原有連結,所採取的作法,到職場造訪及輔具的提供,以 利視障者能再回到工作職場的正常關係階段。就此恢復到與職場的正常 關係階段,包括與同事間的關係的建立,努力持續地工作調整,因應隨 時會有新的狀況或工作環境的變化。視障者在適應重返職場除了輔助性 工具的導入之外,更可看到職場自然支持者對工作關係的重建所擔任決 定性角色。

(三) 重建服務支持

國內為執行身權法第 60 條之 1 第二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 中央勞工主管機關協助及輔導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視覺功能障礙 者生活及職業重建服務。前項服務應含生活技能及定向行動訓練,其服 務內容及專業人員培訓等相關規定,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勞工主管 機關定之。」,特訂定「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及職業重建服務要點」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依據該法第 4、5 條所列各項服務項 目,其中,將個案評估與擬定重建計畫、行動訓練、資訊溝通能力與輔 助性工具應用為視障者不論是在生活重建及職業重建法定之社會支持 導入服務項目,顯見其對視障者整體重建復原之重要性。以下茲就此範 疇,分別就定向行動訓練服務、資訊溝通能力與輔助性工具應用服務及 職業重建服務等項目進行相關文獻之探討。

1. 定向行動訓練服務

定向行動涵蓋了定向與行動兩層面,「定向」是一種認知的運作 過程,在此過程中,利用剩餘之感官知覺能力,以暸解個人在環境 中所在之位置,於腦海中規劃下一段路程,並決定如何抵達下一個 目的地;「行動」是一種動作能力,此種動作能力使得個人能夠運用 相關部位之肌肉與骨骼來移動四肢與身軀,並以安全、獨立、自在、

不慌張恐懼,且具有效率的方式來抵達目的地。

而視障者學習定向行動即在學習如何利用感官知覺能力,吸收 當時的環境內之訊息與線索,使其在各式的情境下,能夠安全、有 效率、自由自在的行走,並且展現最高的獨立性而不需時時刻刻依 賴他人帶路(張千惠,1999)。而學習定向行動,並非全盲才需要學 習的能力,在戴銘怡(2001)認為弱視者因為有失明恐懼及邊緣人

而視障者學習定向行動即在學習如何利用感官知覺能力,吸收 當時的環境內之訊息與線索,使其在各式的情境下,能夠安全、有 效率、自由自在的行走,並且展現最高的獨立性而不需時時刻刻依 賴他人帶路(張千惠,1999)。而學習定向行動,並非全盲才需要學 習的能力,在戴銘怡(2001)認為弱視者因為有失明恐懼及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