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德國社會民主黨之成立

第三章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初步確立

第一節 德國社會民主黨之成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修正主義路線受到羅薩‧盧森堡的批判,但盧森堡的極左派主張也一樣是 修正派中的一員)。273這些事都說明了,「社會主義」與「政黨」兩種屬性的 內在矛盾問題,這表現在社會民主「黨」(選舉機器)極欲消滅的「政治」(權 力分配)回過頭來逼迫「社會主義」「面對」自己的困境(如何以政治消滅政 治)。經過連番妥協的社會民主黨發生的轉變,沒有傷害其作為一個強大政黨 的事實──然而充滿著內外危機的社會民主黨,因為自我調整以應變現實狀 況並成功擴張,以及此一調整犧牲掉的東西,卻使社會民主黨具備了長久發 展的生機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價值判斷上,社會民主黨排定了輕重緩急的 次序,也間接說明了社會民主黨路線的轉變,這正是本章第三節所欲討論之 內容。

第一節 德國社會民主黨之成立

德意志地區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工廠主堅持「家父長」式地「治理」工 人,卻未盡到「家長的責任」放任工人處在惡劣的居住條件、糟糕的工作環 境中,使勞資對立在這種情況下日益加深;274此外,在不安定的經濟結構變 動裡,工人四處流動尋找工作導致的高度流動率,也使他們在(地區)政治生 活中,由於缺乏(足夠多的)財產、未能安居落戶,以及基於較低的階級而沒 有投票權利,在「人人平等的布爾喬亞社會」(bourgeois society of equals)中

273 關於此點也可以在列寧1916年的作品〈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看到他對此 種現象的批判。列寧認為,考茲基背叛了他與柏恩斯坦理論鬥爭的過去,也背叛了應當 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但這不只是考茲基的問題,而是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內的普遍現 象。他提到「現在『考茲基派』在全世界都同極端機會主義者(通過第二國際即黃色國際) 和資產階級政府(通過有社會黨人參加的資產階級聯合政府)在政治實踐上聯合起來,這並 不是偶然的。」列寧尤其認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擁護者,考茲基因為其妥協的立場而 隱藏了帝國主義的內在問題尤其不可忍受。見列寧(著),中共中央列寧著作編譯局(編),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580。

274 在社會保險法立法以前,工人若因公受傷則雇主有義務補償工人。但是工人必須對雇主 提出損害控訴,向法院舉證受傷原因是雇主的疏忽所致;這種情況的控訴,法院通常將 之歸於工廠內部的管理問題,而出於對工廠主「家父長」權力的尊重,政府並不熱心介 入。Henry E. Sigerist, “From Bismarck to Beveridge: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in Social Security Legislation,” 4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毫無政治力量,更不用說在更多地方是以付稅的多寡決定人民的參政權。275 種種使工人階級處在被多方剝奪的狀況裡,使他們無法在現況中自拔,沒有 參政權的工人階級亦無法與「向有投票權的市民開放」的主流社會融合;不 過工人在這種環境下,由於不斷朝城市及工廠高度集中的形態,也逐漸地建 立起自己的群體生活;透過共同生命經驗及政治意識型態的選擇,各種勞工 組織的出現將是勞工政治即將覺醒的第一步,而代表勞工利益的政黨自然是 下一步行動。276德意志地區的工業自1850年代後快速開展,各產業部門中工 業勞動人口不斷增加;工人雖非天生的社會主義者,然而勞工數量的成長卻 也是社會主義壯大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唯有社會主義針對工人處境之改善而 奮鬥、賦予工人階級「創造」新世界的「使命」,故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工 人階級的注意及支持。無怪以改變世界為職志的社會主義,一開始並不顯出 一種如其信條所昭示的普遍性,而以階級為主要組織成分(儘管工人階級在社 會主義政黨中是「恰如其分地正確」,但放大來看仍僅是「區區」工人階級 而已)。

1830年以降,德意志工人階級從政治冷漠到階級情感之發揚、政治意識 之覺醒,以至於勞工運動愈來愈強大穩定等現象,開始成為統治集團的政治 隱憂。為預防工人階級最終形成獨立組織,中間階級致力於將工人置於輔翼 之地位,其成果便是1860年代起,自由主義者資助許多工人階級教育性社團 的成立,277無怪乎早期工人組織傾向認同自由主義的觀點;然而,一旦這些

275 Frank B. Tipto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Since 1815, 149.

276 工人組黨運動的過程到了1870年代大致上完成,工會組織也在1860年代後逐一成立,然 而工會此際還缺乏本身的獨立地位,而是作為兩個社會主義政黨、進步黨及天主教政黨 的外圍組織;這種依附的情況持續到了1890年的自由工會成立後才結束,而成為具有影 響力的自主團體。由於本文之問題意識乃聚焦於「政黨」之上,著重討論政治問題(社會 主義),故不論及以即時的條件改善為主要目標的工會組織。Frank B. Tipto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Since 1815, 149-150.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周全(譯),《從俾斯麥到 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69。Gaston V. Rimlinger,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Security in Germany,”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Vol. 3, No. 4 (Autumn, 1968), 411.

277 19世紀的科學掛帥及進步觀的傳播,通常就是透過這些自主成立社團的努力而發揚。雖 然自由主義者成立工人教育團體,目的是在教導工人實用知識,及致力於工人的道德教 化,背後帶有實際利益,卻未必就是一種「偽善」;工人階級加入這些社團並非出於缺 乏判斷力的無知,而同樣是出於對這些價值的肯定。弗蘭茲‧瓦爾特(著),張文紅(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團在政治上表現出左傾現象,則立刻停止援助以作為懲罰。278以自由主義 觀點而言,教育的目的是啟蒙、杜絕各種自愚愚人的悲慘無知,然則自由主 義者設立工人教育社團,卻只著重在技術訓練以使工人能夠跟上工業技術的 發展,279這種選擇性的教育作法,至多只期盼能「延緩」工人階級政治覺醒 的時間。嗣後之發展,正是工人階級在政治思想上的進展,他們開始脫離自 由主義者的翼翅,從一般性社團進入了組織政黨的階段,反抗自由主義者

「為」其設立的教育性社團。組黨的行為在當時環境並不容易,可見成就工 人政黨的條件絕非只是政治環境上的寬鬆,還必須是基於政治思想上對保守 主義及自由主義的突破,而找出必須自立的堅強理由;儘管當時政治環境及 意識型態條件都已稍微具備,許多工人對工人政黨的成立仍無法樂觀看待,

還是在不同的自由主義思想團體中作出政治認同之選擇,對(社會主義)工人 運動則抱持著懷疑與敵視的態度。

本節的論述重點乃德國社會民主工人黨的成立(1890年在黨大會中改名 為周知的「德國社會民主黨」),該黨為德國統一前德意志境內兩大社會主義 政黨「德意志工人總會」及「社會民主工人黨」合併的結果。本節討論之脈 絡,分別為二黨之成立始末及合併的原因。此二黨共存於1869-1875年間,由 於意識型態及組織方式上的不同,而互有敵對及攻訐的作為。兩黨的合併,

固然為德國社會主義史上的重大事件,代表了工人階級力量的整合,能夠在 政治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合併後的SDAP不但被視為國際工人組織的模 範,在第二國際中亦具有強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合併後的黨有許多亟待解 決的問題,埋藏著揮之不去的分裂隱憂、不時出現的許多政策爭議等,都迫

《德國社會民主黨:從無產階級到新中間》,9-10。

278 Carl Landauer, Europe Socialism: A History of Idea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Hitler’s Seizure of Power.European Socialism: A History of Idea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Hitler’s Seizure of Power, Volume I,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t’s Aftermath, 236. August Bebel, Ernest Untermann trans., Bebel’s Reminiscences (N. Y.: The Socialist Literature Company, 1911), 56, 85. Albert S. Lindemann, A History of European Socialism, 100.

279 Roger Morgan,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s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14. August Bebel, Ernest Untermann trans., Bebel’s Reminiscences, 57, 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使黨面對著其存續及信念危機。作為政黨內部目標的一致性與組織上的整合 乃是合併後的黨必須優先處理的部分,然而其根本仍在於,此一工人政黨如 何自我定位的問題;顯然,拉薩爾派及埃森納赫派雖各自為社民黨留下其遺 產,但也留下了難以消弭的思想問題。

一、 德意志工人總會的建立

勞工自我意識的出現與提升,是勞工運動從自由主義附庸地位脫離的象 徵;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乃是1862赴倫敦博覽會(London Exhibition)的工人 代表團對英國工人工會主義(Trade Unionism)、消費者合作組織(cosummer’s cooperatives)留下了深刻印象,察覺到工人階級也必須為自身處境的改善做 出努力;280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主張的人權平等概念為下層階級認同,但 也查覺到自由主義者的「自由」並不能改善勞工的處境,故開始考量其政治 地位並謀求改變。此外,自由主義者長期以來,在心理上及行為上對下層階 級的排斥,包括了民族聯盟拒絕工人階級成為正式黨員,以及進步黨對工人 階級要求「普選」的拒納,281促使柏林及萊比錫的工人團體決定召集一次全

280 除此以外,基爾特解體後所留下的真空地帶──各種互助合作的功能,轉移到社會主義組 織的身上,同時反映了工匠與無技術工人之間區別性愈來愈小的事實。值得一提的是,

1860年代後這種類型的博覽會之舉辦,對於各國工人對於各自處境的互相關照與聯絡有 很大的幚助。Robert Wuthnow, Communities of Discourse: Ideology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Reformati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Europe Socialism, 380. William Carr, A History of Germany: 1815-1985, p. 80. Carl Landauer, European Socialism: A History of Ideas and Movements,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Hitler’s Seizure of Power, Volume I,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t’s Aftermath, 236. Bertrand Russell, German Social Democracy, 47. August Bebel, Ernest Untermann trans., Bebel’s Reminiscences, 75. Albert S. Lindemann, A History of European Socialism, 121.

281 工人運動的政治化,自由主義資產階級有其責任,當時工人向民族進步黨提出對於公民 全權(政治權利)的要求時,進步黨人帶著恩賜的態度回答工人代表:「所有工人一出生就 有『名譽』公民的權利。」引自:Carlton J. H. Hayes, “The History of German Socialism Reconsidered,” 65. William Carr, A History of Germany: 1815-1985, 80. August Bebel, Ernest Untermann trans., Bebel’s Reminiscences, 75. Roger Morgan,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s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1864-1872, 5. Hajo Holborn,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German Democra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70, No. 3 (Sep., 1955), 425.

德意志工人會議(Alle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Kongresses),企圖建立獨立

德意志工人會議(Alle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Kongresses),企圖建立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