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主義組織化

第二章 社會主義的興起

第三節 社會主義組織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識的獨立階級。此外,由於工業化與現代化造成的各方面之惡化,遂使更多 工人階級(包括原被視為小布爾喬亞的技術工匠),對社會主義在態度上顯然 變得更加開放,使社會主義主張開始得到群眾的關注,進而產生了部分的影 響力。220到了19世紀中晚期,馬克思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雖其影響力非 在生前發揮),由於下層階級不再信任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加上受到第二波 民族國家的創建(德、義建國),以及1873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及蕭條,刺激工 人運動在此時的活躍。然而,在各種實際社會問題的雜陳、急迫等待解決的 情況下,社會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的實踐兩者之間的合作,也需要某種程度 上的妥協;這亦反應了日後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的轉變,以及工會運動逐漸獨 立的狀況。

第三節 社會主義組織化

本節討論的組織化意即「工人運動」。首先需確立一個觀念,即不滿而 形成的暴動未必是政治化的,比方為了生計而暴動便未必有政治意識型態,

因此工人運動並不全等於社會主義的動員──包括歷史上各種搶糧風潮或砸 毀機器設備的行為,雖是有意為之,卻不是政治示威(但成為自由主義者政治 示威的後援)行動,而更可能是來自於當局對危機的不當回應。221因此,社會 主義式的或者具有社會主義精神的暴動行為或組織,可能存在著;但是,不 等於這些抗議組織或活動之發生,是為了實踐在後來才發展完成的社會思想 教條。人們的要求和目的非常實際也非常具體,只是單純抗議那些被破壞了 的過往集體安全的生活,這並不需要一個現成的理論加以支撐(這也是日後德 國工會與政黨脫鈎的原因之一)。但是,作為政治意識型態的社會主義思想──

220 Albert S. Lindemann, A History of Europe Socialism, 53. George Lichtheim, A History of Socialism, 51. 王文霞,〈德意志一八四八年革命原因之探討〉,36。空想社會主義在此 後也只成為一段社會主義的歷史脈絡;取而代之的是某種改良式的工人運動,或者更為 激進的無政府主義之發展。見艾瑞克‧霍布斯邦(著)、張曉強等(譯),《資本的年代:

1848-1874》,229-231。

221 Roger Price, “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in Bruce Waller ed., Themes in Modern Europe History: 1830-90,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的定調下,歷史上所發生的、屬於下層階級 暴動模式者,皆可謂之有意識的階級鬥爭。因此,早至羅馬時代的「斯巴達 克斯」(Spartacus)之奴隸反抗、1525年的農民暴動等,也都被視為社會主義 精神展現的一環。222此外,歷史上許多基爾特中皆設有互助組織,以達到日 常救濟之效者,也被認為富有社會主義所提倡的合作互助之精神。不可否認 的是,這一切作為未必是基於社會主義所認為的「階級鬥爭」(須有政治意 識),也未必全然基於緊密的、休戚與共之友愛精神(精神落實於制度所圖者 乃實際的保障),雖社會主義的歷史解釋實有扭曲之誤,但這並非是要指責社 會主義對歷史事件的牽強附會;而是社會主義者認為其所欲發揚的人文主義 平等精神的「應然」(概念),一直存在於歷史中的「實然」(必須加上社會主 義的觀點方才解釋得通)。社會主義者認為,先要達到社會平等之後個人才得 致「真正」的自由,223此一論點與社會主義者所計畫的文明進程有絕對之關 聯;然而對社會主義者而言,理論思想只能發生「解釋」和指引人們「歷史 發展方向」的作用,歷史的前進所賴者並非「書生之見」,而是一場真正的 流血暴動。

現代勞工運動(社會衝突、社會運動)的開始,基本上能從19世紀開始追 溯。在物質條件的發展上,可說是從工業革命伊始,西方社會逐步轉變為現 代社會;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變化,像是市場導向和社會關係 商品化(commdification)的經濟模式(雇佣勞動),培養出龐大的無產階級勢力

222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 109-71 BCE.)是西元前73-71年反抗羅馬的鬥劍者之戰(Gladiatorial War)的領導者,他領導了與他一樣的逃亡奴隸反抗羅馬,並在一開始得到了極大的勝利,

最後仍不敵羅馬正規軍的攻擊而失敗。這場奴隷暴動雖非社會革命,卻為十八世紀後期 的革命家所頌揚。由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盧森堡(Rosa Luxemburg)等人所散佈的 非法宣傳品「斯巴達克思書信」(Spartakusbriefen, Spartacus Letters)、以及之後德國共產 黨(1918-1919)前身「斯巴達克斯聯盟」(Spartakusbund, Spartacus League, 1914-1918,1916 年正式建立)之名,便是對此一事件的援引。詳見"Spartacu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1.

223 如同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在1963年於西柏林發表的演說中提到 的 : 「 自 由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 當 一 個 人 被 奴 役 , 則 全 人 類 都 不 自 由 。 」 擷 取 自 : http://www.issues2000.org/Celeb/John_F__Kennedy_Foreign_Policy.htm , 擷 取 時 間 : 2012.8.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包括無產階級化[proletarianization]的工匠);224政治化的工人階級性質組織包 括工會(德意志工會乃由政黨成立,在初期具有政治色彩)與政黨也漸漸形 成。225這些組織依其性質而分,可能是傾向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天主教意識 型態,或者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又可細分為烏托邦式的、科學的、修正派的 以及無政府工團主義)等不同的信念。226這些發展,一方面見證工人開始具備 政治性的影響力(僅管尚不明顯),使他們同資方集體協商的力量及政治參與 的實力都在增強;然而反面來看,工人團體信念上的分化,也隱約可見削弱 工人運動力量的暗流所在;比方抱持著不同的信仰、處於不同地區、操持不 同職業及主張不同政治取向等因素,都會造成工人間的互相抵制,並影響罷 工的效果(某些行業之間以及個別工人之間具有競爭關係)。

本節討論的對象,是以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心組織起來的工人運動。他們 對於社會主義的成長,以及對國家、對社會政策逐漸形成的主張,正是由這 些具有顛覆性質的「聯盟」開始,也是社會主義政黨產生的基礎。德意志地 區社會主義發展幾個重要的時間,大致上可說是1848年、1860年代、1875年 及1890年代;這幾個時間的重要性,分別在政治活動的表現以及社會主義思 想或路線的轉變上表現出來。1848年藉著自由主義革命而爭取到勞工組織的

224 德國直至1914年,農業仍是最大的產業部門;無產階級的定義,決定了其人數的多寡和 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力,農業工作者的支持與否也是逼得日後社民黨改變階級路線的原 因之一。事實上,工人的定義依著不同社會主義支派的信念,也存在不同的解釋。1830 及1840年代間,便有大量的文獻對工人階級加以定義或理論化;不過,把工人階級及人 民(people)變成同義詞,在革命家的眼中是自然而然的。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只有資本 主義經濟制度下創造出來的產業工人堪可當之;到了19世紀後半隨著工業發展的持續深 化,工人階級的定義轉變,成為與缺乏階級意識的工人階級(lumpenproletariat, rabble)之間 的比較。法國著名社會主義者布朗基認為,工人包含了所有辛苦工作的人,自耕農和工 匠都是其中一分子。1836年,布朗基曾在法庭上反駁法官定義「無產階級」為「無適當 職業者」(no proper occupation)的觀點,他回應法官:「沒有職業?三百萬法國人的職業 就是靠自己的勞動過活,而且他們都被奪取了政治權利!」引自:George Lichtheim, A Short History of Socialism, 55. Albert S. Lindemann, A History of Europe Socialism, 55.

225 1830年代起,「階級」的表達方式進入了歐洲社會,包括了中間階級、無產階級、工人 大眾,以及前文提過的社會主義諸辭彙。Geoff Eley, Forging Democracy: The History of the Left in Europe, 1850-2000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7.

226 工人運動絕非自動具有社會主義之屬性。Stefan Berger, “Labor Movement,” in Stefan Berger ed., A Companion to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1789-1914, 164-1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權力,這也意味著1848年以前勞工組織都是非法的;1860年乃在1848年革命 失敗而歷經1850年代的政治保守壓抑時期(勞工組織活動再度違法),到了 1860年代由於政治氛圍變得較為自由的狀況下,勞工再度獲得有限的集會權 利,到了北德聯盟時期更取消了對勞工集會結社的限制,合法化對勞工運動 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2271875年則是「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之年,也是德 意志境內主要社會主義政黨的合併(亦與國家統一有關);1890年則是社民黨 內 部 以 柏 恩 斯 坦(Eduard Bernstein, 1850-1932) 為 代 表 的 「 修 正 派 」 (revisionism),面對著馬克思預言的失誤而欲修正馬克思主義之理論的崛起;

雖在當時受到黨內的抨擊與壓抑,但此後的歐洲社會主義基本上都步入修正 主義的方向。就本節的主題而言,乃著重討論社會主義組織本身的發展,包 括其所採取的意識型態以及實際的政治活動。第一小節的部分,討論1848年 以前的社會主義組織發展;第二小節則自1848年以後,說明社會主義組織開 始走向政黨路線的意義;主要意味著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已清楚、明確,而 從傳統依附其他階級的狀態中獨立出來。最終,在德意志地區出現了兩個以 階級為訴求的工人政黨(以德意志境內工人為其對象)。政黨的成立暗示著社 會主義原有主張的內在脈絡產生了決定性的轉變,但這不是本章所要討論的 內容,留待下一章分析之。

一、 境外陰謀組織

隨著拿破崙戰敗而來的是歐洲保守勢力的復辟,然而在拿破崙征服下,

遺留在歐洲各地的革命精神、革命派和自由主義者並沒有因此消失,他們認 為1789年開始的工作應該繼續下去,只是轉換了不同的方向:革命分子致力 於成年男性的投票權(manhood suffrage)以及社會改革,而自由派捨棄了陰謀 團體轉而依賴立憲主義(有限王權)以及法治的追求,228他們都同樣地對維也

227 王琪,〈德國工業化初期的政經發展、社會變遷與勞工問題〉,206。

228 Asa Briggs, Patricia Clavin, Modern Europe: 1789-1989, 48. Roger Price,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in Bruce Waller ed., Themes in Modern Europe History: 1830-90,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納會議所決定的內外秩序產生威脅與挑戰。1815年後許多學生社團紛紛成立 並舉辦示威遊行活動,1819年梅特湼利用一次謀殺事件趁勢發布了壓制性的

〈卡爾斯巴德法令〉,其中包含對示威遊行的違法認定,229這樣的禁制一直維 持到1848年;在此期間嚴格禁止任何表達自我利益及具有政治意圖的集會結 社行為,在此情況下勞工運動自無倖免之理。230因此,在這段政治壓抑的期

〈卡爾斯巴德法令〉,其中包含對示威遊行的違法認定,229這樣的禁制一直維 持到1848年;在此期間嚴格禁止任何表達自我利益及具有政治意圖的集會結 社行為,在此情況下勞工運動自無倖免之理。230因此,在這段政治壓抑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