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回顧

關於德國社會主義的討論專書、論文極多,除中文翻譯書外,以中文寫 作之德國社會主義的介紹多半並非全面性討論「為何社會主義在德國出現」

的問題。一般而言,回答此一問題多半有一「社會主義乃基於雙元革命」的 預設作為文章的基調,而忽略社會主義更是一種人文主義的展現,它並不「只 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結果,更是從中世紀至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來 人文主義(humanism)從「以神為主」的世界觀轉向「以人為主」的世俗化過 程,此一轉變與後來的科學革命及啟蒙運動緊緊相連。作為德國特殊環境下 的社會主義,其德國遺產即為黑格爾及費爾巴哈一脈由唯心論到唯物論的發 展結果,更包含著最高「精神」(geist)為何的哲學問題,而非只是膚淺的意 識型態;若是,那也是因為思想落實為制度有其必然面對的問題。

目前並無專書討論此一問題,以德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環為論述主題 者,包括輔仁大學西洋史研究所的兩篇論文:毛莉雯的《論俾斯麥之國家社 會立法》,以及郭明智的《1880年代德國社會保險法的形成》。此兩篇學位論 文在德國的政治背景下論述社會保險立法的發展,認為社會保險立法主要是 對社會主義及一隱約的民主化過程中以政策鞏固保守社會力量的政治性回 應,以及一種屬於「家父長」制(Herr im Hause)社會文化傳統的作風,因此 社會保險立法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未必互相迎合;然而此二篇論文較少論及的 是濟貧(poor relief)傳統對於德國社會保險立法的影響,像是在1842年普魯士 通過的兩條〈居所保護〉(Unterstützungswohnsitz)便將濟貧體系建立起來;13 由於其關注對象為普魯士邦延伸到德國的部分,於其他的邦所提及者較少。

關於德國社會保險立法詳盡研究,可參考威斯康辛大學歷史學博士論 文:納森‧威森(Nathan Bates Withem),《德國工人保險:1869-1914》,威森 將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形成溯源中,提出了五個重要的元素,包含:教區濟 貧傳統(the parochial tradition: German poor relief)、地方政府在疾病基金上的

13 Nathan Bates Withem, German Workers Insurance: 1869-1914 (Ann Arbor, Mich.: UMI Dissertation services, A Bell & Howell Co., 1990 printing, c1973) 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務性傳統(the compulsory tradition: municipal sickness funds)、礦工福利基金 會的合作傳統(the corporative tradition: niners‘ welfare funds)、工廠主為其雇 工設立的工廠基金會(the patroanal tradition: factory funds),以及自由資助基 金會的志願傳統(the voluntary tradition: free support funds),14豐富了德國工人 保險歷史背景的研究。

期刊論文的部分,目前仍以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王琪教授的三篇論文最為 重要,包括〈德國工業化初期的政經發展、社會變遷與勞工問題〉、〈1890至 1914年間德國自由工會的形成、發展與意義〉、〈俾斯麥與1878年〈反社會主 義者法〉的頒布〉。第一篇論文可作為其後兩篇之基調,作者在其文章中提 到:15

本文探討的主要議題一方面在於分析封建社會結構的變遷及經濟的 轉型,進而探討變遷中的社會與資本主義思維方式下對工業化所帶來 的有利因素,同時也探討在社會與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對廣大人民所帶 來的困擾,另一方面也試圖由社會變遷、經濟轉型及政府的政策來瞭 解勞工意識的形成及勞工運動開展的背景。

在這種分析方式下,串連勞工意識及勞工運動的社會主義,在「社會變遷、

經濟轉型及政府政策」環境條件下,使社會主義的發展在此一討論方式下缺 乏特殊地位;所謂特殊是指建立在精神層面上而領導了勞工意識的形成,為 何有此影響?它必須建立在自由主義的「自由人」前提假設下及其一系列推 論所破壞的傳統社會結構中,社會主義如何再度傾向一個集體性高的社會形 式,解釋這種集體性才是說明勞工意識能夠建立起來的根本,而非只是從環 境變遷的影響下論述社會主義勞工組織及運動方式的發展;類似的解釋方式 亦可直接連結到作者的〈自由工會〉一文。

外文方面,由於受語言條件之侷限,故本文參照之著作皆為英文、由德 文譯成英文,或由外文譯為中文之專書;類型上大致可分為德國史、社會主

14 Nathan Bates Withem, German Workers Insurance: 1869-1914, ix.

15 王琪,〈德國工業化初期的政經發展、社會變遷與勞工問題〉,《成大西洋史集刊》10 (2002.6):1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史,以及德國社會主義運動三個部分。由於國外之專書、論文數量繁帙,

其論題亦遠超過國內之研究,故以下之回顧乃以上述三種不同脈絡之作品的 大致走向加以說明。

以德國史而言,社會主義未必具有根本重要性,多半篇輻短小;卻能夠 以一種更為細緻的方式加以整體討論,絕非僅以雙元革命或制度變遷作為單 一起點,而是以德國歷史發展的條件討論之。德國由於其地理位置之故,其 早期歷史極易受到外國──尤其是法國的影響,由法國發原再進入德意志地 區的社會主義帶著一種啟蒙時代的特色,來到德意志地區後經過學者及自學 工匠的解釋,開始具備了地方特殊性;到了馬克思時期,他本人的世界公民 思想性格──包括其猶太出身、居住於德、法邊境的特里爾(Trier),一生在歐 洲各地遷移並長期居住在知識分子雲集的倫敦,以其及堅持國際性的理論

──作為歐洲傳統文化及德國傳統文化共同陶冶下的思想家,他使浸淫了德 國思想的社會主理論,變成了歐洲社會主義的標準。然而在德國史脈絡討論 的社會主義,主要是從其作為民主化政黨的發展方向著手,而非論述社會主 義的世界觀對德國社會造成的影響,甚至於其對當代社會具有的補充性質;

因此在德國史中,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黨由於其社會主義特色逐漸地折衷,

而淪為無特色的云云政黨,是受惠於自由主義政治觀點下的一個產物,篇幅 不多;似乎社會主義在德國史的脈絡,其地位只是政治自由化的一環。

在社會主義史的討論上,一般而言其歷史根源多有自柏拉圖(Πλάτων, 427-347 B. C.)《理想國》(Πολιτεία)及基督宗教的「共產精神」中追溯起者,

本文認為這種討論方式乃以其「形似」作為開端,但實際上彼此並無共通之 處,但這是因為早期社會主義主張多有援引基督宗教作為依據的關係。然 而,對照國別史的討論方式,以社會主義為主題的討論可以更多地著墨於思 想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者的思維脈絡。由於社會主義是針對「社會問題」

而提出的系統性解決之道,故社會主義強調的是「改變環境」的問題,無論 是回到過去或改變現在,人都不只是消極受制於環境的有限生命,暗示了一 種思想上的根本變化。當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脫離了早期所謂的「烏托邦」

(utopia)型態後,人應解放而非處處受到壓迫,被認為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質;社會和國家是否同一的傳統爭議也在社會主義中發生影響,而形成不同 的理論派別。以馬克思作為代表的「科學社會主義」(scientiftic socialism)到 了1870年後以後已蔚為主流,為了能夠以科學進行分析,人的因素必須被固 定下來,如此社會主義理論所預設的一切發展方能像是數學公式一般地應用 在人類歷史中;左派的歷史解釋通常著重環境對人的影響,確實能夠在社會 主義發展的理論中找到其原因。

至於專務討論德國社會主義運動者,絕大部分著墨在組織及政治活動 上。在此類作品中,社會主義運動(不是社會主義本身)已成為德國政治日常 的一部分,討論它就像討論德國自由主義、德國抗議教派一般,較不具有突 出社會主義在德國歷史中甚至歐洲史中的重要地位。此類文章大部分起點多 為 1875 年 , 因 為 這 一 年 是 德 國 社 會 主 義 民 主 黨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在組織上合一的真正時點;然 而,這也突顯出此類作品特別強調社會主義作為政黨的面向,實際上只是以 社民黨的角度在闡釋德國政治歷史的發展;尤其是1918年威瑪(Weimar)共和 時期成立以後。值得一提的是,英語世界的作者在討論德國政治問題時(社會 主義發展在此僅為政治之一環),總是特別注意自由主義、德國議會及憲政主 義發展的狀況,這或許是一種暗示其對德國「特殊道路」(Sonderweg)爭議的 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