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思維與意向性

第五章 創作本源與詮釋

第一節 思維與意向性

由素白的畫面到作品完成之間的歷程或許可稱為意念表達的實踐;然而不也 是一連串的取捨,從構圖、落筆、圖像的出現到意念的構組凝聚,這之間情感的 抒發、彼此之間的勾連營造出畫面,經由無數的片斷累積,選擇與古代的圖像作 對話,有時是一種情境的借用、有時是反映時間流逝後情感疏離的呈顯,漫漫地 沉澱出屬於我的記憶。圖像的選用與擱置需要一種認同的過程,情感濃郁或可說 屬於個人意向性的產出,而無意識的圖像卻也是內在底蘊某個程度的映證,這樣 的映證通常比較屬於一種隨機的成分,因為無所設計的圖像多半是當下的抉擇所 現的樣貌。或許有所本的圖像是閱讀文本後的設定,設定圖像的種類、條件、關 係、現身模式,這樣的對話顯露出一種對於前人的肯定。畫作中的圖像卻出現了 時間擱置後的錯覺,它之於我的是一種視域的開顯,其中圖像的錯置非關乎原作 的指稱性質,而是吾人意向的顯露。

一、作品中的氣息

新舊的問題固然是創作者內心所介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影響作品優劣的 關乎作品所透露出的氣息。氣息在於中國書畫中佔有特殊的位階,謝赫六法所謂

「氣韻生動」關於形而上的思維,晚明清初的石濤於《畫語錄》中〈蒙養〉,文

人在生活的經歷與興趣涵養過程中,讓畫家的氣質自然形塑;因此在書畫創作中

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古之高尚士夫,

如李公麟、范寬、李成、蘇長公、米家父子、輩靡不盡臻神品,賞 鑑大雅,頇學一二名家,方得深知畫意。393

繪畫前的室內空間布置與心境的調和能影響情緒。觀察山川景物感受其中所

蘊含的氣息,感受這般所傳達的訊息,並且揣想其中所透露的畫面,演譯出個人 的見的。對於花卉來說,它的形態和大自然所構組而成的畫面,須以天趣和活潑 為考量,方不致落入只務形式的俗品當中。高尚士夫畫,最難學的是「雅」,因 此全然學習名家,比較能體會其中的意境和畫意所在。

二、創作過程

筆者在考察歷代畫論與畫家精品後,體認到畫家的涵養與品味關乎作品的良 窳。於是認為心的觀照,才是水墨創作的本源,從這樣的論述延展下,水墨畫即 可免於陷入媒材的框架,進而超越繪畫形式的束縛。另外,筆墨與畫面形式的自 由度或可從歷代名家作品中見出一斑,因此仿作的動機,成了個人吸收前人品味 的捷徑;在擬仿的歷程中,因為個人見識的參與,讓畫面多了幾許的變因,也成 就了它的差異性。其中款識的作用是吾人所在意的394,它可以是自由的書寫也可 以是情境的表述,因此作品的畫面呈現和詩句的書寫,此間所營造出的文字與圖 像的排比效果,讓彼此之間產生了對話的空間,兩相呼應的結果成為吾人的特色。

(一)思古人用心之處

對於多數創作者來說,要如何提升藝術智能與繪畫能力是自我修持的重點,

然而自我的藝術見識通常影響著律定的途徑,因此吾人所關心的品味與氣息,自 然而然將個人往傳統的路子推進,在當代的環境裡即使耳目所及難以上溯古人之 風,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今日的藝文資訊、博物館藏品展出和出版印刷的取得,讓 我們和歷代名家似乎又縮短了距離;因此來自於仿古、綜覽名蹟、時時思索古人 用心之處,則成了自我鍛鍊和涵養的基礎,然而在汲取前人所思之後,對於傳統 質素的蘊藉又能體會多少呢?此外又該如何納入吾人所謂的「溫雅」的氣息呢?

(明)詹景鳳在〈詹東圖玄覽編卷之二〉對於臨古出新的部分談到:

摹擬古人皆貴能成變化,能變化乃見到至處,此境至難造,必由愽 古,積日積月之深涵,極致而始化,不至于化不能變,傳所云愽學

393 屠隆,《考槃餘事》(卷二),34。

394 近人劉紀蕙認為,詩文再現繪畫的詮釋空間。詳參劉紀蕙,《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 界》,11-12。

而致一體,言變為我一體致,自我恊之一以故,無人無我化也。化 故隨心手所之,無不合是變也,變不可強成,強則不成為變,是作 聰明以亂舊章法,自我滅則盜畫之為耳。395

在臨摹古人名蹟時,何以日積月累的博古,能成變化?因所覽者多,積累的 能力且廣,化為個人面貌的同時,雖然多以從己心而出,卻不離本源。另外,晚 明書畫鑑賞家周亮工(1612~1672)《讀畫錄》中對於王翬遍攬名家提到:

已從師得指法,復於東南收藏好事家,縱攬右丞、思訓、荊、董勝 國諸賢,上下千餘年。名蹟數十百種,然後知畫理之精微,畫學之 博大如此,而非區區一家一派之所能盡也。由是潛神苦志,靜以求 之,每下筆落墨,輒思古人用心處,沉精之久,乃悟一點一拂,皆 有風韻,一石一水,皆有位置。渲染有陰陽之變,傅色有今古之殊 ,於是涵泳於心,練之於手,自喜不復為流派所惑,而稍稍可以自 信矣。396

王翬(1632~1717)因為家學淵源和師承關係,書畫見識亦高,加上不囿於流 派與家學所絆,而且經常能思索古人用心之處,於是在水墨設色能出新意。石濤

〈了法章第二〉以為:「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畫從心而障自遠矣。

法無障,障無法。法自畫生,障自畫退。397」在創作上,如能從心,則法為我用。

謝稚柳〈借鑑─繪畫藝術的主要基礎之一〉文中以為,一直以來繪畫都有它的關 係性,既然要繼承,就產生了選擇的問題,何者為藝術性高,何者為藝術性低,

要在借鑒中求得一個比較;何者吸取,何者揚棄,這又有一個愛好的問題。398李 振明在《文人畫書法性制約的再議》說明書畫同源的論點,並以為書法性用筆的 堅持,形成了過於保守的作風也侷限了當代創作者的表現;因此認為創作者的形 而上思維應是決定作品好壞的關鍵。399創作者思維的敞開,或許也必須面臨到涵 養的問題,因此師古人之心,從畫家生活層面著手,進而尋其創作的本源,而後 反思自我創作的可能性,或許也能帶來豐厚的內涵與元素。

395 詹景鳳,〈玄覽二〉《詹氏玄覽編(全)》(卷二),163。

396 周亮工,《讀畫錄》,20-21。

397 石濤,《石濤畫譜》,10。

398 謝稚柳,《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十論》(上海:復旦大學,2005),272。

399 李振明,《文人畫書法性制約的再議》, 2004.05,

http://tw.myblog.yahoo.com/ji-mi/article?mid=175&prev=277&next=100 (11.10.2010)

第二節 設問與指稱

404 Levi-Strauss, Claude,《神話與意義》,楊德睿譯,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