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人形象析議

第二章 品味的熔鑄與文化書寫

第三節 文人形象析議

文人的理想生活,從早期的避世遁隱觀念,到明代大隱於市的轉變,多少反 映在社會文化意識與文化氛圍上;其中關於文人形像與文人畫的推崇,到了晚明 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階段。

一、文人形象

明‧屠隆《考槃餘事》(卷二)〈元畫〉文中對於士夫畫所提倡的標準談到:

蓋士氣畫者,士林中能作隸家畫品,全法氣韻生動,不求物趣,以 得天趣為高。觀其曰寫,而不曰畫者,蓋欲脫盡畫工院氣故耳,此 等謂之寄興,但可取玩一世。若云善畫,何以上擬古人,而為後世 寶藏。如趙松雪、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四大家,及錢舜舉、

倪雲林、趙仲穏輩,形神俱妙,絕無邪學,可垂久不磨,此真士氣

189 周亮工,《讀畫錄》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讀畫錄》,讀畫本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19。

190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236-241。

191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246。或可參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Polity press,1991), 116~140.

圖 2-6 沈周《夜坐圖》,軸,

圖 2-7 (傳)李成,《小寒林圖》,軸,絹

196 R. M. Barnhart ,〝 Shining Rivers〞: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in Sung Painting,《中國 文物討論會論文集-書畫上》(臺北故宮,1992)。

197 R. M. Barnhart ,〝 Shining Rivers〞:Eight Views of the Hsiao and Hsiang in Sung Painting, 30.

也。」198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將畫家比成詩人,讓作品富有生動的氣韻,已是文 想。吳納遜(Nelson Wu, 1919~2002)在董其昌 (“Tung Ch’i- ch’ang”)一文中,已討 論過這個繪畫類型流行和文人的角色是畫家的矛盾現實-評論家-鑑賞家的角色定

199 Susan Bush,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1) to Tung Ch’i-ch’ang (1555- 1636) (Hart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1), 180-181.

200 Susan Bush,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1) to Tung Ch’i-ch’ang (1555- 1636),, 181. ,或 Nelson Wu, “Tung Ch’i- ch’ang” , 174-176.

201 Susan Bush,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1) to Tung Ch’i-ch’ang (1555- 1636), pp.182-183.

202 Susan Bush,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1) to Tung Ch’i-ch’ang (1555-

1636), 184,關於巨然的敘述論者或可參,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三,收入《畫史叢書》

第二冊 (臺北:文史哲,1984),724。

圖 2-8 蘇軾,《古木怪石圖》,卷,紙本水

力所示。另外,作品上的「題畫詩」也逐漸的成為文人繪畫上的另一個寄託;近

世所珍。至正間避兵吳江,寓同里鎮210及華嚴寺,士大夫爭延致之,見俗子輒避 去。」文徵明《跋倪元鎮二帖》提及:「倪先生人品高軼,風神元朗,故其漢札 語言,奕奕有近宋人風氣,雅慎交游,有所投贈,墨非名流勝士。211

王世貞(1526~1590)《雲林遺事五則》〈詩畫〉中提道:

…松雪尚工人物、樓臺、花、樹,描寫精絶,至彥敬(高克恭)等,

直寫意取氣韻而已,今時人極重之,宋體為之一變。彥敬似老米父 子,而別有韻。子久師董源,晚稍變之,最為清遠。叔明師王維,

濃郁深至。元鎮極簡雅,似嫩而蒼,或謂宋人易摹,元人難摹,元 人猶可學,獨元鎮不可學也。余心始不以為然,而未有以奪之。弇 洲山人王世貞題。212

王世貞將元代大家的風格特色寫出,但是對於倪瓚的畫受到時人的重視,並 未給予多大的注意。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五)》則提到沈周學元四家的境況:

石田學黃大癡、吳仲圭、王叔明,皆逼真,往往過之,獨學雲林不 甚似。余有石田畫一小卷,是學雲林者,後跋尾云“此卷仿雲林筆 意為之。然雲林以簡,余以繁”。夫筆簡而意盡,此其所以難到也 。此卷畫法稍繁,然自是佳品,但此雲林覺大行耳。213

何良俊重申沈周對於倪瓚簡筆難仿的感觸。而後文徵明在沈周過世後,特以 倪雲林樣式的小楷,除了見其高古以外,多少和其師沈周的情誼也能遙相應對。

到了稍晚的董其昌,在〈題雲林畫〉談到:

雲林畫入逸品,江南人以有無為清俗,勝國已有此語。今益寥寥如

珊瑚木難矣,…。沈石田每倣迂翁畫,其師趙同魯見輒呼之曰;又 過矣!又過矣!葢迂翁妙處實不可學,啟南力勝于韻,故相去猶隔 一塵也。如此圖者,蕭疎簡貴,假令啟南見之,當咄咄歎賞。214

210 同里鎮,在江蘇吳江市東十里,唐名銅里,俗寫桐里,宋改今名,港澤交錯,水道四通八達。

詳參沈映冬,《倪雲林隱跡記》(香港:文淵閣學術資料,2000),20。

211 文徵明,《文待詔題跋》,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文待詔題跋及其他二種》,學海 類編本(1831 年)(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11。

212 王世貞,《雲林遺事五則》,收入倪瓚,《清閟閣全集》,卷十一,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臺北:

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481。

213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五)》,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四友齋叢說摘抄及其他 一,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337。

圖 2-9 倪瓚,《六君子圖》,軸,紙本水墨,61.9

×33.3cm,1345,上海博物館。

圖 2-10 文徵明,《雨餘春樹》,紙 本設色,94.3×33.3cm,1507,臺北 故宮博物院。

董其昌除了高度的肯定倪瓚以外,更以沈周仿作時的困境說明倪瓚作品之 妙。倪瓚 45 歲作《六君子圖》(圖 2-9)自題詩:「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 年四月初八日,泊舟于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

只得勉以應之,大痴老師見之,必大

笑也。倪瓚。」而黃公望則題詩:遠

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阤,居然相對 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倪瓚以坡上的 松、柏、樟、楠、槐、榆來比喻君子,另外黃 公望對後輩的鼓勵與肯定也表露無遺。

明人詹景鳳在〈詹氏玄覽編卷之一〉提及

:「…大氐五代以上作山石,亦多若此,意在

簡古而盡也。…乃知倪元鎮畫中不寫一人非元鎮始也。蓋自古有之矣,要以高古

214 董其昌,〈題倪雲林畫〉,收入倪瓚,《清閟閣全集》卷十二,元代珍本文集彙刊,581。

沖淡而拙取,意不在筆到,在逸氣也。215」此論將倪瓚作品的簡逸風格,比對到

時名僧)曾隱於此,此後陸續有放鶴亭、報恩寺、觀音寺等;而支硎山為沈周、

文徵明等吳派畫家經常遊覽之地。此卷《支硎遇友圖》的跋語為 1545 年,文徵 明 76 歲時所記,是沈周書畫與生活的重要參考。

三月 13 日,題沈周《支硎遇友圖》卷,書:「石丈高情點筆間」

七絕四首,跋云:「石田先生,人品既高,文章敏贍,而學力尤深 ,出其緒餘,以供游戲,要非一時庸工俗匠所能及也。先生早師叔 明子久,既而無所不學,學皆逼真,晚歲得高尚書粉本十三段,喜 其高雅渾融,氣韻生動,得米氏父子之趣,間有所作,不啻過之,

若此卷是也,是可以藝言哉。」221

此篇所論沈周人品高、學養深厚,其早年書畫學王蒙、黃公望而後即廣博的 學習,有渾融的氣息,本件作品可為代表。此外,文徵明〈沈先生行狀〉(卷 25) 記錄了沈周的學養、生活起居、收藏字畫、古玩與當時友人之間的往來狀態:

先生每聞時政得失,輒憂喜形於色,人以是知先生非終於忘世者,

先生去所居里,餘為別業,曰有竹居,耕讀其間,佳時勝日,必具 酒肴合近局,從容談笑,出所蓄古圖書、器物相與撫玩、品題以為 樂。晚歲名益勝,客至亦益多,戶屢常滿,先生既老而聰明不衰,

酬對終日不少厭怠,風流文物,照暎一時,百年來東南文物之盛,

蓋莫有過之者。222

沈周的有竹居,為當時文人雅士相與暢談時政,品評書畫、器物的場域,文 徵明自是稱譽有嘉。另外近人劉綱紀對於明四家的作品表現風格,以為:「唐寅、

仇英的作品,立足於唐宋畫法而使之於文人雅士化,與明代文人的審美要求相適 應;而沈周、文徵明則不同,立足於元人畫法,對元人主觀抒情趣味的發揮更精 細地接近於對江南自然風光的描繪。」223而高木森在《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

文中則認為,沈周的畫論「興」作為繪畫創作之主旨:「山水之勝,得之目,寓 諸心,而形於筆墨之間者,無非興而已矣!」沈氏所秉持的是一種從蘇軾、黃公 望和倪瓚那裡演化而來的墨戲性創作觀;然對於品評標準,他認為「興」只能出

221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215;或參《寶芨三編》,一七七三,弗瑞爾藝術館藏畫。

222 文徵明,〈沈先生行狀〉,《甫田集(二)》,(附錄),卷 36 (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587-588。

223 劉綱紀,《文徵明》,28。

於清雅。224而清雅則多為明代文人所嚮往的生活模式。

吳派文人對庭園式小景山水的進一步開發,與蘇州庭園之興建,以及文人生 活環境之「詩畫化」有必然的關係。這一切的改變又是以文人的雅趣和興味為旨 歸225。沈德符〈玩具─名臣通畫學〉《萬曆野獲編卷之二十六》中提及:

本朝吳中善書名流,如文博士(彭)、王太學(寵)俱兼畫學,而 人少知者。然猶曰其時六如、衡山諸公傳習所薰染也。…至於陳白 沙理學名儒,其詩傳世已如宋廣帄之賦梅花,乃盤礴之妙,與宋元 名手幾齊驅。信乎非常之人。其餘技尚可了數子也。226

晚明時期江南人才輩出,其中文彭、王寵多少受到唐寅、文徵明所影響;另 將理學家陳獻章(白沙,1428~1500)的詩文,喻為唐代開元時期名相宋璟(廣平 663~737)以梅花賦自許的例子,具有古代文士之氣節。

近人林逸欣,在考察李日華的繪畫之後,認為畫家個人的文化教養與學識,

必須從人品、讀書方面著手,始能讓作品的意義內涵更為豐富精采。以李日華個 人的畫學論說為討論重點。他個人提出「形」、「勢」、「韻」、「性」四點準 則,來作為其藝術評論的基點。更突顯出其個人自身文人意識的賞鑑品味。在晚 明江南眾多的鑑藏家之中,李日華收藏大量以沈周為主的吳門文人繪畫作品,不 但顯示出他對於傳統文人繪畫美學的繼承與傳遞。227

四、文徵明

文徵明生於明憲宗成化 6 年(1470~1523),和唐寅同年,並與沈周、唐寅、

仇英稱為「明四家」,又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合稱為「吳中四才子」。文氏 曾先後跟吳寬學古文、李應禎學書法、沈周習畫,在文學上得力於文森、王鏊指 點。文徵明個人也希望透過科舉一展所學,可惜十次鄉試(近三十年)不得及第。

54 歲時受巡撫李充嗣推薦,得受翰林待詔,修國史,但未及即南歸鄉里,寄情 於友人王獻臣「拙政園」的著手規畫、題額、書聯與描繪。文徵明的操守廉潔、

不求僥倖的品格,致使爾後不惜掛冠求去。228

224 高木森,〈明中期的繪畫─吳門文人之正聲與別調〉,《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臺北市:

三民,2005),88。

225 高木森,《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96-7。

226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四)》,1727-1728。

227 林逸欣,《李日華繪畫鑑賞品味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28 王家誠,〈追求精神完美的文人畫家〉《文人畫家的藝術與傳奇》,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