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metanarratives)的質疑」1想法不脛而走;而 Foucault (傅柯,1926~1984)認為:

「後現代主義者使不可通約性和片斷化具有了解放的價值。他們拒斥整體化和單 一因果關係的理論,以便強調差別高於同一性、多元性高於劃一性,相對主義高 於基礎主義2。」以繪畫來說,後現代在某個層面,讓傳統價值經由不斷的質疑

1 “I define postmodern is as incredulity toward metanarratives.” From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1984), xxiv. 後現代主義一詞大約是在六○年代中期正式啟用,它首先出現於建築領域。詳參詹

明信(Fredr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臺北市:合志文化,2001),增訂 三版,176。

2 David R. Dickens & Fred Dallmayr,《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研究》,周曉亮、楊深、程志民譯(重慶

與挑戰的情境之下,逐漸鬆動了!比如近年來水墨畫的表現方式已不勝枚舉,對

4 Joseph Kosuth , Art after Philosophy and After : collected writing, 1966-1990/ Joseph Kosuth: 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Gabriele Guercio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1991), 13-32.

5 牟宗三譯註,《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冊)》(臺北市:臺灣學生,2000)。

6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五版,45-146。或參陳引馳,《莊 學文藝觀研究》(臺北:文史哲,1994)。

7 M . Heidegger,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edited by David Farrel krell in Basic Writings (London :routledge,1993).

向。現代主義藝術使用的是傳統的媒介,又想利用這種媒介來超越媒介自身,批

程,在繪畫信息的傳遞過程中若經過創作者過度地詮釋,就會無端地產生了諸多 過於隱諱的畫面,不僅忽略了水墨作品的整體性,也忽視了水墨畫的氣息與優良 的傳統質素。

此外,若全盤地不理會美感標準或多以質疑的口吻去拋棄固有的價值,那麼 結束固有的傳統,或許是意欲新秩序的建立;然而多元文化發展下的水墨樣貌,

難道只能是各自表述的情境嗎?若作品沒所謂的好壞而且標準也是見仁見智的 話;那麼豈不是沒有品鑑地標準了!到末了就只有新舊的問題,那豈不是說愈怪 愈有意義,相信這也不是吾人所樂見的。

當代水墨在表現度上,即使拋棄了不少的傳統法度,關注個人的獨特性,然 而對於文化屬性或文人內涵的探究11,卻不曾稍歇。其實,人格的修養或儒者身 份的重視,向來是傳統水墨所在意的;似乎也難以避免論及文人畫的品味問題。

吾人以為當代水墨在突破傳統之餘,若要體會水墨的內涵,或許也可以思考如何 提升自我的水墨認知、文化涵養與品味的建置後,再形塑個人水墨見識與風格。

因此選擇以「汲古」的角度切入,意在探討水墨文化的傳統價值,並尋找明代中 晚期水墨傳統中那標舉文人生活、品味為上的社會風尚,而以文人品味去調和或 取代當代水墨講求新意與質疑傳統筆墨論調的論點,因此個人以為對於水墨創作 來說,這應該也是值得商榷的重要路徑之一。

11 崔詠雪,〈臺灣 1980 年後當代水墨新面向初探〉,《臺灣美術》,76 (2009.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