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當吾人設定以「文人品味」作為當代水墨尋找路徑時,不免思索到以明代中 晚期的江南文人文化作為考察對象,進而將關注點擺在當時文人的行為所影響的 文化層面上;然而對於水墨畫的要求與品味狀態自然而然形成特殊的氛圍。若以 此脈絡延續下的當代水墨,其思考層面或許也就難以拋卻文人文化這一區塊了!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涵蓋的層面,在涉及的時代上,主要選擇明代中晚期為切入點,其 中所論及的文人觀點亦落在當時文人的思維與文化現象上以為考察,文中時而上 溯宋元的觀點部分,主要還是考量文人藝術觀的緣起、變遷來作為參照;另外在

「品味」的界定裡,非單指文人畫畫面的呈現,而是將文人生活與美學觀點一併 考量,再將繪畫作品與文人往來現象、傾向和影響所及的文化氛圍皆納入「文人 品味」。簡而言之,本文並不是在探討文人畫,而是明代中晚期的文人文化與品 味影響所及的現象。另外筆者從關心當代水墨的角度出發,試圖釐出水墨創作的 本質作為創作的重要參照;最後在個人的水墨創作上又如何實踐呢?首先從汲古 的角度入手,研讀圖像、題畫詩、作者本意,然後再截取、擬仿其部分圖像重作 賦予新的畫面與意義;因此本研究範圍將粗分為六個面向來探討。

(一)明代文人品味的養成到建立

1.物質的需求程度:因江南經濟的快速累積、文人數量的增加到社會文化的 發展;賞玩文化的興起,讓文人生活從玩物到品物的行為風尚,普遍地瀰漫在晚 明的文人社會之中。

2.文雅生活的落實:以文人階層為導向的生活理念,主要以「雅」為標的,

因此即使是生活空間(園林的選址與布置)、器具(文房用具)的選用,或相關出版 品的推波助瀾,文雅的追求成了文人甚至於是大眾的樣版,於是以雅致為依歸的 商品價值由此突顯,文雅生活的強調即成了時代品味的重心。

3.藝術收藏與贊助:明代的書畫與器物收藏,由官宦人家擴散到民間個人,

其中徽商挟其豐厚的財力與附庸風雅的前題之下,加上文人的參與之後,收藏家 的品味在某個層面上,影響著藝術的風尚;同樣地文人的見識也提升了收藏家的 品味。

(二)文人的介入和區域風格的形塑

1.隱於「市」的文人:科舉制度走到明代中期,因為江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 展,加上文風鼎盛,錄取員額顯得相當限縮。受挫於仕宦之途的仕子,為了維繫 生活與在社會文化需求下,隱於「市」的相關行為,形成相當特殊的文化現象。

2.江南文化和吳門畫派的關聯性:由文人行為所提升的江南文化,讓吳門書 畫家追求清雅的路徑,反映在相關的創作主題與圖像,發散著明淨的畫風。

(三)水墨畫中的文化高度問題

1.水墨畫的本質析解:創作者的個人修為影響著作品的美感程度與深度,而 老莊對於自然、生命的態度與儒家溫雅文士的路線,則深深地牽動著水墨畫的本 質;另外透過外在的形式和表現度產出則反射出作者的理解與詮釋能力。

2.氣韻生動的詮釋遞嬗狀態:由六朝謝赫所提出的「氣韻生動」、郭若虛的

「論氣韻非師」、和董其昌的依附、張庚對於「氣韻的析解」到近代畫家劉海粟 所詮釋的切入點或有不同,然而對於「氣韻」在於水墨畫中的關注,則不容輕忽。

3.文人書畫的特質與展延:以沈周、文徵明為主的吳派藝術發展到董其昌的 書畫品味高度,其中畫作上題畫詩的大量出現後,詩畫關係與情境表達產生了什 麼樣的效應,其對應關係或作為畫面圖像延伸後,也成了閱讀字畫的趣味取向了。

(四)當代水墨的本質問題

1.水墨的覺知:近百年來,緣於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水墨畫從五四運動以 來的改良國畫、正名、現代水墨的創新表現、當代水墨的多元傾向等,多半是從 時代性的觀點切入,對於水墨文化的認知無非受制於西方思潮的影響與催促。

2.變與合:或許我們不能再閉門造車,然而吾人以為當代水墨除了廣泛的接 納各種表現向度,包括晚近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而其中最要緊的是更應逐漸正 視傳統文人文化的溫雅路線,所傳達的哲思與美學觀,汲取其適宜水墨本質與表 現的元素。

(五)擬仿和原作的關係與超越

1.擬仿所要突顯的作為,關乎選擇的原作樣本的設定,吾人必須要考量原創 者的本意,或者是拋棄原意,轉而以圖像或符號的現狀考察;循此而為的切入角 度所建置的脈絡,全因創作者的見識所衍生出的多樣化表現與意義,於是擬仿的 行為才顯露出它的價值。

2.擬仿若和原作相似度高,則容易指向於創作的動機與旨趣;除了當作習作 之外,重繪的用義則必須導向「物」的討論層面上,或者是超越原作的旨趣才能 擴增其意義。

3.圖像的指稱性與超越:以圖像性或符號作為對應關係的作品,能否超越個 人觀看或語意系統,邁向或涵蓋水墨哲學美學之中。

(六)創作本源與研究取向

1.創作本源與思維:從水墨本質的探索與文人品味的研究中,慢慢地回歸到 自我的創作上,自我的意識、審美而發諸於筆端的過程是一種生活的操持。在創 作內涵上,主要來自於明中晚期的文人意識,於是將文人的隱居、閒居或燕閒生 活的營造或是對於文人園林造景、文房器具的留意都納入思考的重點,此外以斑 馬作為一種符碼的作用,意圖開啟那古今的對話空間與新意。

2.創作議題與圖像論析:在水墨創作中設定以「汲古萃今」為主題,於是在 前人圖像的取用上,必須思索文人品味與典故對於意境營造的合理性;在創作過 程中加入自我的參與,試圖把古今的調性調和,則又是另一個必須努力的目標 了!本次試著將主題分為三個議題進行,一是「閒賞文化」,計有文人隱居、閒 居、賞花、賞石、觀畫、觀魚、聽琴…等;二是「文人形象」,主要以陶淵明、

蘇東坡和明代文士們的高逸行徑為主;三是「臨古出新」,藉由挪用、替代的手 法將原作的圖像適度地置換與改造。此外在多數作品中,出現的斑馬或者是斑馬 和馬的結合,則是希望能增加作品觀看的另一種可能性和擬人化的雙重路線來進 行。

在創作理念的書寫上,除了統說個人創作理念、議題論析和議題內涵簡表以 外,並針對個人單幅作品,陳述本意、風格分析,並旁及圖像的意涵、表現手法 等,進而達到個人所要呈現的美感與意義。

3.作品形式與元素:水墨畫的空間表現,經常因為作品形式而產生變化,掛 軸的多樣性表現、成扇的詩意空間、長卷的咫尺千里、臥遊山水的樂趣,皆是值 得探討的形式。本回創作多以掛軸為主,在外在形式的長寬比例上,從二比一、

三比一到四比一的變化,意圖呈現出空間視點的微妙變化。另外在畫面的元素 裡;作品中的圖像、題畫詩、鈐印,或者是掛軸裱褙的講究,也大多是依循著文 人意識以為開顯,以成其所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文獻資料種類,可概分為四個方面發展:

1.畫論:以文人畫的相關論說為前題,並選擇明代中晚期的繪畫思潮為主體。

2.類書:以明代書畫家和評論家的文藝思潮,或文人生活、品味的記錄為主,

包括文集、詩集、筆記小說、史料、方志、日記、…等。

3.美術與文化思潮:區分為三個部份,一是明代區域性繪畫風格的形塑;二 是在時代性追求下的水墨改革面向;三是後現代影響所及的當代水墨藝術理念與 內涵等面相以為鋪陳。

4.哲學與其他:在繪畫內涵方面,以老莊思想所及的水墨意識產出,並參酌 西方的現象學觀於藝術本質的反思,和結構主義、符號學所論及的指稱系統的觀 點相輔助。

(二)歷史研究法

以藝術史的觀點,將作品與文獻比擬。讓藝術作品作為溝通過去與現在的主 體性遷移,和社會與時代意義。

1.明代中期以後美術品位的走向:以文徵明的繪畫、傳記、交游、評論和文 人意識為考察,並論及畫家藝術成就與時代風格的特質。

2.吳門畫派的意識:以雅致的繪畫風格延續文人氣息。

3.品物時尚:以文房用具、畫譜、墨譜、出版品的問世,探討文人文化。

4.略論近現代臺灣水墨畫與中國實驗水墨中文人風格的類型與特色。

(三)觀察比較法

1.文人繪畫的發展與異同:從蘇軾、趙孟頫、元四家和明代沈周、文徵明、

董其昌到當代文人的繪畫風格的比較與內涵分析。

2.觀察中國當代水墨畫的表現:從近年來國際水墨雙年展,進探探彼此的水 墨創作精神性,略論區域文化特質的效應。

3.擬仿和原作的差異性:主要從個人創作前的陳述到作品完成後的圖像分析

。選取適合的原作,概分為三個進程來創作。其一:經由原作和仿本並陳後,選 取部分圖像替換或加入物像(斑馬),產生新的意指關係。其二:選取原作中部份 圖像,重新組構畫面;依此為參照的圖像,因任意的挪用後,原作的美感因素多 少已消解,而此後的符號性解釋模式,已重新形塑其規律與系統。其三:依文人 品味、雅趣或詩句,自擬創作風格,反映出個人於此系統下生成的變革與差異性 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