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之三維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性別之三維架構

壹、 論性別之權力

性別權力的探討主要分為社會制度上,討論焦點落在姓氏、育嬰及產假等,而 文化部分則有氣質假定與科系選擇,乃至於職業分工等性別角色,以下就兩個面向 進行說明,分別是社會面與文化面。

一、 社會面—生育、姓氏

圖 2-2-1 出生率統計趨勢圖 (內政部)

女性在生育角色以及女權意識抬頭雙重壓力下,同時必須兼負家庭與職業的要求。

台灣地區在 90 到 100 年間出現生育率微幅降低之情況,依內政部統計,台灣地區的 育齡女性在民國 98 年 4 月嬰兒出生人數,處於民國 84 到 104 年以來 20 年間的最低 點 10597 人,雖具體檢視同年 3 月有一陡坡高峰為 20773 人,但幾乎等同民國 88 年 之低點,生育率之降低,可能影響因素必須回推至育齡年紀、社會經濟,台灣地區生 肖偏好,以及生養意識的轉變等,而民國 100 年各縣市開始推動生育補助政策,101 龍年 10 月 23398 人略有回升,但相較如高賦稅並以社會福利為基礎的國家,如德國,

李建德指出,其採用 14 個月生育假,家庭每多一名六歲以下幼兒即享 10%加薪,父 母甚至可以一同請帶薪育嬰假,薪水為原薪 2/3(設有上限門檻)。台灣地區的育兒津 貼各縣市自主不一,單胎從六千到三萬不等,低收入或失業者另有每月之補助,公共 托育系統逐步建置。在少子化的情況下,育養態度也出現相對重視的心態,不論是長

輩的協助,完善幼兒的照護需求等都相形重要,也將是女性願意進入家庭負擔生育的 重要因素,在性別平等考量下,男性也應負擔部分的育兒責任,以瑞典為例,其規定 的 18 個月育兒假中,爸爸依法須請 3 個月育嬰假。其中只有 14%的爸爸請育兒假的 時間是比媽媽更長或相等(吳媛媛,2016)。而父權體制下的子女從父姓,以及台灣 區已消失,但英國依舊普遍存在的冠夫姓(double barrelled name)1,台灣部份法 律上的平權,則是近 10 年才在漸漸突破並有了進展。

遲至 2007 年(民國 96 年) 5 月 4 日立法院才三讀通過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 正,學者陳青田(2008)指出其中第 1059 條有關子女從姓問題,修正前原本區分為 嫁娶婚與招贅婚之子女,因為損害男女平等精神,對因嫁娶婚或招贅婚所生子女之從 姓,又採取不同標準,更加違反男女平等原則。因此修正,回歸婚姻本質,子女從姓 問題,刪去原則從父姓,改由夫妻雙方協議,並且廢止了我國招贅婚制度,進一步落 實夫妻平權的精神。

法律雖通過了,但是社會傳統價值的脈絡仍影響著大多數的子女從姓問題,首胎 子女多數會以夫家姓氏為主,雖出生時得以夫妻協議子女之姓氏,子女年滿十八歲後 得以自己意願改姓,其中仍存在著夫妻關係的角力戰和傳統與實務的考量。女性雖有 權利要求孩子從母姓,仍需考量自懷胎以來女性對於胎兒的孕育期程,較男性感受深 刻,若是母乳餵養,對於孩子的哺育需求連結也較男性強烈,而男性通常只有在孩子 出生那一刻,得以實際從照護中感受到身為父親的責任感,孩子若並非從父姓,對於 孩子的責任度似乎更形低落,而女性同時須負擔生育,若無從姓之優先,亦相對影響 女性步入婚姻並生育的意願,社會的價值觀若連帶在育兒責任分擔部分,僵化於傳統 的分工,則女性進入婚姻如同成為女僕,雖夫妻雙方皆可請育嬰假,但是在母乳授乳 需求,以及非公家機關或小型企業哺集乳室並未完善,甚或業界未必皆如法律,願負

1英國普遍結婚會去除自己姓氏或是保留但另外加上丈夫姓氏,若未如此,在移民者部分,會被移

擔留職的六成薪支出情況下,女性面臨生育與職場壓力中,需要相當社會支援如保母 及長輩協助,台灣地區女性仍常自願承擔較多家庭照顧責任,最後回到薪資結構的部 分,也是實際的考量因素,多數的家庭女性的薪資低於男性,請假的損失相對少,職 業上對男性的機動性期待較高,也會是男性未能投入育兒的原因之一(吳媛媛,2016)。 因此,回到姓氏的約定部分,依舊承擔結構複雜的社會壓力,正如西蒙波娃揭起女性 主義革命的聖經「第二性」中所提,

女人的命運一開始就受到他人的干預,也就是說如果這種干預是以另外一種方 式進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不能以賀爾蒙、也不能以神秘的女性本能來界定 女人,而要以她透過他人意識來領會她自己的身體、領會她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之方式來界定目前處境下的她;青春期時男女之間的鴻溝是從童年開始大家就 同心協力的挖深、挖大,後來,女人便只能成為她「被造成」的那種人。

(邱瑞鑾譯,1986/2013,1179)

西蒙波娃認為女性真正的解放來自於獲得選擇的權力,包含能夠選擇自由生育墮 胎,甚至往中性化過渡,然而在這過渡、跨界、鬆動二元性別的過程中,我們仍要能 夠理解,女性並非全是在壓迫宰制下成為第二性,也可能是在社會的建構中自願成為 的,而揭露第二性並非要逆轉,讓男性與女性的地位互換,而是要喚起女性對自身存 在的意識感,且不懼於選擇與承擔,真正的性別解構,在於不侷限男女社會建構的框 架,從而在尊重與自由的協商中,能夠安身立命於生理性別中,性別平等教育於此立 意發展下,能否真正達到立法時的目的,「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還在考驗著性 別政治中,極其細膩的光譜走向。

同樣的論述 Davidson(1990)也認為,男孩生為男性(male)但非生為男人(men), 因此從女性(female)到女人(woman),男性(male)到男人(man)之間,存在性別 化(gendering)的過程。(轉引自李淑菁,2015)

社會上對於育齡夫妻的產假與育嬰假,除了探討家務分工之外,也擴及產假的部 分,如楊子棋(2016)提及香港女性在產假的時程(10 週,4/5 薪)與男性的陪產假 時程(3 天)之差別待遇,隱含了女性須優先照顧家庭的前提,也因此在女性自生產 後主動負責接續照護子女成了天性,從性(sex)的差異(生產)推演至性別角色(gender)

的差異(照護),對於婚姻的期待上,女性的脆弱性是來自於性別角色期待以及其中 對於職業選擇的退讓,與男性養家或保護的預言並行,這樣的期待事實上可能是導向 了職業的分工。其提出的解決方法為延長男性陪產假或執行男女輪休產假,然而其中 同樣會衝擊的是華人認為坐月子休養為一種保護與福利的概念,並將托育補助與生產 補助等視為重點,若保母與隔代教養並未缺乏之情況,是否能在產假上擴及男性,仍 待社會對家務分工思維之轉換。

二、 文化面—性別刻板與家務分工

社會建構下的傳統性別氣質,援引 Bem(1974)所發展之性別角色量表(BSRI)

為例,傳統刻板印象將性別氣質區分為女性化六個向度,男性化六個向度。其中可見 傳統的社會建構的性別,對於女性偏於陰柔善解,男性則傾向主導剛強。

表 2-2-1

性別氣質刻板印象

女性 男性

1 溫暖(warm)

2 慈愛(affectionate)

3 溫柔(tender)

4 溫和(gentle)

5 對他人需求敏感

(sensitive to others’ needs)

6 憐憫(sympathetic)。

1 表現如領導者(acts like a leader)

2 具領導能力(has leadership abilities)

3 強壯人格(strong personality)

4 主導性強 (dominant)

5 果斷決策(makes decisions easily)

6 捍衛信念(defends own beliefs)

Sandra Bem 於 1993 年所提出的性別視框 (the lenses of gender)中,以具體的方 式描述在上述建構與假定中所導向的不僅僅是對社會現實的感知方式,也引導了更實 質的部分,如不平等的薪資結構和男性無法勝任照護體系等結構性的社會現狀。

因此理解性別除了先天之氣質之外,在教育施行上社會建構的部分,即使女性依 然表現溫暖,男性依然表現強壯,只要忠於自身氣質的選擇,並同時能夠尊重主導剛 強的女性,與理解表現溫柔善解的男性,進一步在職涯的選擇無所侷限,則性別平等 教育即已實現第一步理想,即體現兩性對自我存在價值依歸的精神,而性別平等所追 求的,不過是挑戰這些分類原始的立意,和其背後所隱藏與建構的各項經濟、權力、

主導性,甚至價值觀。正如將男生女生這兩個名詞形容詞化的用語中,很 man 與很娘 等,解構其隱喻,是否本身已經有了褒貶的意涵及其背後龐大的價值架構。是以,在 性別解構之後,是否能再次建構多元尊重的社會,才是性別平等教育最初也最終的實 施場域。

研究者試從原住民的家屋文化與大學科系選擇中尋找性別於文化中所隱含的刻 板印象。

(一)原住民文化中的性別意象

原住民中的女性,在原住民的山海書寫中,蔡佩含(2015)挖掘獵人阿嬤的故事,

照顧骨癌的丈夫,射飛鼠,隔代傳承小小獵人,在傳統的、女性禁止觸碰的獵具中,

劃分男人進入山海,女人留在部落家屋的傳統空間想像,以及在這樣的文化傳承中,

文學作品裡,祭典裡消失的女性書寫,傳統與性別是否還有協商的可能,即使女性進 入山林,黑幕依帶著地圖與火爐的行為,仍然相對於山林中陽性定位,獵人的原鄉形 象,和身體山林經驗的豐厚度,產生了被嘲弄的差距。

在校園中,傳統的校隊、嚴格的訓練、豐厚的戰績與各校各師延續的傳統精神,

是否也如山野中的原鄉,對女性劃上一道寧靜的界線。

(二)科系選擇中的性別

目前台灣地區大學的性別差距多以理工與人文之男女比例檢視依循刻板印象之 科系選擇,而正如西蒙波娃所言,第二性的情況並非全然壓迫,可以看見科系的選擇

目前台灣地區大學的性別差距多以理工與人文之男女比例檢視依循刻板印象之 科系選擇,而正如西蒙波娃所言,第二性的情況並非全然壓迫,可以看見科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