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差距報告

第五章 研究後續與建議

第二節 性別差距報告

在性別相關研究中,出現大量性別差距的部分,研究中的碩博士論文分析,也同 樣可以看到許多男女有別的研究,雖然男女有別本來並非本研究主軸,但是感覺橫斷 式的研究結果對於男女有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差異,不同的學者看法也有歧異,因 此試圖整理部分的研究,想理解差距的時間軸,以求縱向看見性別差距的脈絡。

一、台灣與國際性別差距

在研究過程中,接觸到的男性視角,有同樣致力於性別平等教育與同志題材的,

也有提及現在的男學生好像比女學生更弱的現象,顯示在不同的性別觀點下,對於 性別平等的情勢理解有差距,女性主義與婦運婦研交錯催生的脈絡,確實在權力與 專業的考量下性別研究有刻意與女性主義保持距離的現象,故針對第一維度,性別 刻板印象與角色分工這一部分,比較 J. Espinoza(2016)

在解讀英格蘭的一份性別

差距報告書中來看,針對五歲以下無法達成如說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等口語技巧,提 出男孩需要更多如歌謠繪畫等訓練以降低五歲男孩(未達標準))減去女孩(未達 標準)所呈現的性別差距,其中更提及,男孩正在落後的情況在英格蘭自 2006 年 即出現,訴求為打破刻板印象的教養觀來彌補。國內研究也提出,世界各國陸續發 現男生的學習成就在幼兒園至國小階段出現了「男孩危機」(劉瑞圓,2012 )。

而高等教育部分在楊巧玲(2016)的教育與職業性別隔離中則發現,男理工與 女人文,就 103 年部分比例劇烈失衡現象仍存在(社會服務 15:85,工程 87:13),

以 87 年至 103 年之跨域(工程女與社會男)比例來看,工程女有下降後緩回升而 社會男則從 86 年起一路上升的趨勢,顯示突破框架與刻板印象之努力有實際的數 據支持,但也仍然離現實之平等有著一段距離,而其中教育等級愈高,男性比例愈 高的部分,男性在人文社會中 103 年的博班皆突破 50%,女性之工程與自然科學 則從學士到博班皆在 30%左右,大學中之助教講師一直到教授,更從講師超過 90%

的比例一路降至 30%,工程類科的女性教授則趨近於 5%,在不同的教育階段皆可

見性別之差距,中學生部分可以看見在 PISA 的性別差距報告上,只有芬蘭是唯一 在 33 個國家中,女孩可能超越男孩在科學上成為頂尖者,而 2009 到 2015 的 OECD 國家中,顯示男孩(尤其是高成就之男孩比例提升),而女孩的表現落後,尤其是 低成就之女孩增加。

二、 轉換視角與課程建議

學術層級愈高,女性之科學參與者的比例愈低的現象,被稱之為管漏現象

(leaky pipeline phenomenon)。然而在 H. Etzkowitz 和 M. Ranga (2011)研究中,

則以魔術消失盒現象(Vanish Box phenomenon),積極的角度來理解消失的女性科 學家,事實上是在科學與商業動態影響下,女性選擇以實現其價值的實用性科學取 得更高的職涯發展與價值肯認。這樣的觀點似乎悲觀的管漏現象來得更具整體觀。

以前述的性別差距報告來看,可以發現性別差距在初等教育階段認為是男孩落後,

但到中等教育階段開始出現女孩落後,而高等教育階段則出現比例懸殊的科系選 擇,解釋方式有二,一為女性充權的性別平等概念,二為女性科學家不選擇以科學 研究為己任,轉而進入實務性科學領域。

事實上在少子化的台灣,不論男女孩在職能動作(如生活自理之精細動作)、 語言發展(有手足聊天發展語言)、飲食習慣(加工食品)、接觸塑化劑(屬於雌激 素,女孩可能提早第二性徵、男孩可能出現女性性徵)等,皆有著與以往不同的刺 激度,更需要家長更多陪伴與給予文化刺激,大肌肉訓練等前庭刺激,卻不如以往 快速找到一群同儕玩耍,這樣的表現可能可以推估至國小階段(以台師大之男女有 別論文為文本, 關於認知差距、電腦策略使用,皆集中在國中小),而男孩與女孩 在幼教的發展是以階段性而非連續性成長,如果忽略男女孩發展順序之上階段與 下一階段間的先後差異,可能橫斷式研究會出現落差;在國中至高中階段,則開始 在標準化測驗中呈現符合性別刻板之走勢,略去個別家庭資源,男女孩最終仍複製 科系選擇的差距,而這樣的差距在高等教育的職涯中,相形更劇烈。推估為女性進 入家庭之角色定位。

課程中仍須注意的是性別平等 equity 意涵,不在於給予男女孩相同的機會,而 是以協助弱勢的角度更積極給予孩子逆轉社會現狀的視野。因此差距可以視為起 始點的測量,給予弱勢孩子更多機會,不當教室中的過客,才是課程設計上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