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性別融入課程中可能之模式,建構以《扮家家遊》之教具進行性 別融入大班課程之教學設計。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性別盲到性別啟蒙

台灣約於 1970 年(民國 59 年),童養媳的習俗才漸漸消失,婚姻制度的樣貌,

隱約的影響著我童年對性別的建構,與我進入大學後所認知的性別平等,有著迥然不 同的定義。在民國 59 年以前,母親以養女的身分在非原生家庭中成長,父親的媽媽 也以童養媳的身分進入家庭,香火傳承是那個年代的女人的重任,生養多胎並非少數,

生下女兒,或許反正長大後都是要嫁人,或者先找個人家,或者兩家本有交情,將女 兒託養,但即使奶奶深知童養媳之苦,在社會觀念制度未改變的鄉村中,奶奶的家中 也仍收養有養女。時代改變,父母有幸在成年後,逃離父母之命和世代壓力,自由戀 愛成為戀人並共組家庭,也間接破除了童養媳的陋習,但是家父以身為長子的身分,

在傳統的香火繼承壓力下,以及當時兩性並未完全平等的社會氛圍中,一連生了四個 女兒,最終或許幸運或許不幸,放棄生子,並且相當重視我這一代的教育,因此教育 是否真的可以改變社會制度與結構下所犧牲的人權,甚至建構趨向性別平等的社會?

性別平等的樣貌應該是怎麼樣? 都是我很好奇的事。

因為爸爸常提及他背負著壓力,白手起家地養著四個女兒,從小的我就不服氣,

覺得男生一點也沒有比女生好啊,為什麼有人說生女兒,死後無人「捀斗」,這也能 做為一種人身攻擊?!國小時候班上躲避球只要男女對打,班上女生真的常常將男生

隊剃光頭(擊球殺光所有對方球員),國中時候和好友把一個帥氣的體育女老師當偶 像追,高中把頭髮剪短方便運動,剛上大一時,甚至剪到平頭的程度。但很幸運的是,

在這一路性別實驗與跨界中,我並未遭受甚麼不合理的對待,國中沒有人跟我說過不 要追著女老師跑(可能我們追偶像的成分居多),高中是女校,許多女生可以自由選 擇自己想要的樣子,未來要走的路,不用考慮社會認定這適合男或女,唯一比較麻煩 的是上大學時理了過短的平頭,那段時期只能選擇偏中性的衣服穿,跳的街舞也比較 中性,但幸運的是大學時遇到的導師,是我的性別啟蒙老師,也是在大學時期,性別 平等教育法催生,我記得當時翻著期刊中的酷兒 Queer,默默覺得這個詞,從原本貶 抑的怪胎,到這群人勇敢的接納這稱呼,就是與眾不同的自信,覺得實在太酷了;也 曾因為課堂上一個作業,打電話回家問爸爸:「如果我是同性戀,你可以接受嗎?」

爸爸大驚失色的說:「同性戀是生病了。」然後接著告訴他同性戀並非生病,不過這 只是作業,父親才放心下來。

在跨界的實驗中,身為一個不接受傳統性別設定的人,卻也一直很清楚,自己並 未希望生理性別或社會性別真的變成男性,而喜歡的人仍是生理性別為異性者,往中 性偏移不過是對於兩性這概念有些不滿,尤其是兩性中還存在著不公平時。於是大學 的課堂討論中,當教授問我覺得女校存在有必要嗎?男女混校才能真正學到互相尊重,

對我而言,當時的情況,恐怕就如 1862 年美國提出 The Morrill Act,到底是一種 社會正義還是種族歧視雙面看法一樣,男女分校或許是在社會建構的氛圍沒有真正平 等之前,是個隔離且平等的做法吧!而我也僅止於對性別建構和性別氣質的思考,真 正的性別認同上屬於跨性別這一帶,和性傾向偏於同性戀的一端,當時的我連理解都 談不上。

而即使我常常對那個童養媳的年代感到生氣、且覺得不可思議,卻從未聽過差 點被送做堆的媽媽或是童養媳的奶奶,說過不滿的話,家母第一次讓我見到她哭,是

在我婚後懷孕時,因為捨不得自己的女兒經歷懷胎生產的痛苦。性別平權最終在女性 懷胎生產的社會期許下,制度面與教育面需要付出的努力與堅持,其實需要社會正視 其中的差異性,在差異中尋求可能的積極性的差別待遇,方可能達成。

當了老師之後,在教育現場有機會擔任組長舉辦相關性別平等的活動,但也遇 到校內出現同志教育退出校園的教師連署書,當時認為同志教育在獲得正視與教師的 敏銳度足夠之前,恐怕確實能實施的是性平教師,同樣一份教材,在不同的思維模式 下被呈現的方式會達到推動性別平等的目標嗎? 而輔導室在性別相關資源上是相對 充足的,也有輔導教師認為情感教育能教好比較重要,好好的談戀愛也無須刻意強調 光譜哪一端,在聚焦與不刻意聚焦之間,性別平等教育似乎非常仰賴教師的概念與轉 化教材的能力,但在升學主義思維的前提下總退居次位。

我自己則是會在社會事件中咀嚼與消化著包羅萬象的性別議題,會嘗試在出閱 讀測驗這類無範圍限制的考題中,出現如奧蘭多的同志夜店射殺事件,還記得那時思 考也擔心著,是否自己的意識形態過於極端,或是揀選的議題是否會太過艱澀難以消 化? 但發現以考題或時事為切入點,不刻意去強調意識形態,是可以在英語科融入性 別議題,也可以放入穆斯林和同志部分的題材。然而,其他老師怎麼看待這樣的議題?

為何目前性別融入教材只能淺嘗即止? 性別教育能夠觸及的範圍到底有多廣多深?

目前是因為資源的不足,還是沒有好的素材,抑或教師論及的深度會因科目進度侷限 或是本身對性別理解的框架而止步不前呢? 基於以上的好奇與關心,我從實務的角 度切入,試圖建構一個活化且自由取用的教學設計,讓性別這個議題,可以更生活化 又專業的走入課堂裡。